下面的多音字组词有误的一项是 A、恶:ě 恶心 è 厌恶 wù 凶恶 B、喝:hē 喝水 hè 喝彩 C、粘:nián 粘土 zhān 粘贴 D、中:zhòng 中暑 zhōng 中庸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5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是哪两组?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中国人与茶
①茶是中国人发现的一种饮料,与中国文化同具悠久的历史。懂得喝茶的艺术,又能辨别茶的好坏的,当然以中国人为第一。
②远在四五千年前,“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传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这是喝茶对人的好处,也是最古的记录。茶最早产于蜀地,到了三国时代,喝茶的风气已经更加普遍了。
③到了唐代,茶博士陆羽撰写了《茶经》一书,茶的焙制及烹饮的方法,才得到完善的注释,使世人更懂得喝茶的艺术了,这是最早的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喝茶的风气,在这时达到了流行的顶点,不仅人人喝茶,家家都要喝茶,在贸易繁盛地带或通行大道上设有茶座,自不待言, 乡间墟集草市, 都有茶座的开设。这时的茶座,是单纯卖茶的地方,没有其他复杂的饮料,更没有点心之类可吃的。
④但是到了宋代,茶座又称茶坊,所卖的茶,五光十色,除纯茶外,又有酸梅汤、姜茶、和合汤、宽煎叶儿茶等等。《水浒传》中记述北宋时的茶坊,又有不少花样,例如王婆在清河县城紫石街开设的茶坊,在茶内还放得有白松子或胡桃肉。此外,又有甜的杏仁茶,咸的牛肉茶,随客人的嗜好而供应。
⑤南宋时设在临安的茶坊,又称茶肆,比王婆的茶坊又大异其趣。
⑥在中国,茶是民间最普通的饮料,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但有些地方,因天时地利的特惠,以及品种的优异,所以产品特别有名,驰誉遐迩。据陆经所载,原有五种不同的名称,如早采的叫茶,晚撷的叫茗。但后来茶产愈来愈多,只得个别另立名目,以资分辨。如以采取时间而得名的有雨前茶、白露茶等;以产地而得名的有浙江的龙井茶、福建的武夷茶、安徽的六安茶、云南的普洱茶、湖南的君山茶、台湾的冻顶茶等;以象征事实或吉祥文字而得名的有碧螺春、铁观音等;以色泽而得名的有绿茶、红茶、白毛尖茶等;以香气而得名的有香片茶、茉莉花茶、菊花茶等;以味道而得名的有甘露茶、苦茶等。至于团茶、沱茶、砖茶、块茶、梗片等,便是以制出后的形式而得名的。
⑦当春季茶树发芽时,即由茶树上采摘嫩叶,叶的尖端即称为尖,或名叫枪,分有五等。采摘时多用小刀或剪刀,但妇女用指甲采的更为名贵。至于在秋季采的,就统称为秋茶,或白露茶,也可索性地叫它做老茶,品级远不如春茶了。
⑧茶叶采摘后,马上就得进行焙制。制法不外晒干,揉团,摊开,焙烘几个阶段。制绿茶时必须先用高温把叶中的酵素杀死,以阻止它发酵,所以绿茶又称不发酵茶,可以保持茶叶天然翠绿的色泽。至于红茶的制法,是把从茶树上取来的青叶,略为晒干,加以揉捻,使茶叶中的细胞破裂,挤出液汁,然后放着让它发酵。发酵时茶叶的绿叶素破坏了,出现红色,加以烘烤,便成红茶。在中国的安徽祁门,便是著名出产红茶的地方。
⑨茶叶之所以芬香,是因为它含有芳香油的缘故。芳香油很香,但容易挥发,红茶在发酵后,经过长时间的烘烤,芳香油大部分都消失了,没有绿茶芳香,事属当然,无须多辩。如珠茶、贡熙茶、蟹目茶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见茶的种类繁多了。
(作者钱歌川,文章有删改)
【小题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茶。(4分)
【小题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一说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例如王婆在清河县城紫石街开设的茶坊,在茶内还放得有白松子或胡桃肉。
【小题3】阅读第⑥段,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据陆经所载,原有五种不同的名称,如早采的叫茶,晚撷的叫茗。
【小题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②-⑤段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进行说明的。 |
B.第③段横线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即使……也……”。 |
C.茶的焙制方法可分为晒干、揉团、摊开和焙烘四个阶段。 |
D.红茶之所以没有绿茶香,是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晒干,其中易挥发的芳香油消失了。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文章②-⑤段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进行说明的。 |
B.第③段横线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即使……也……”。 |
C.茶的焙制方法可分为晒干、揉团、摊开和焙烘四个阶段。 |
D.红茶之所以没有绿茶香,是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晒干,其中易挥发的芳香油消失了。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填空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壮族“干栏”
① 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干栏”(如下图)即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② “干栏”一次是壮语的音译,“干”是“上面”,“栏”是“房屋”,连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其意与文献所记载的“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相符。
③ “干栏”的建造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一般分为全楼居住式、半楼居住式、地居式三类。全楼居住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半楼居住式常出现在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多见平原地区。无论哪种居式,都分上层、下层和楼阁三个部分,在层与层之间用木梯连接,上下非常方便。上层为居住层;下层架空,专门用来圈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楼阁在上层的顶部,多用来储存粮食。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以增加使用面积。
④ 至于“干栏”的建造原理,虽然古籍上没有专门的论述,但相关的文献也能让我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太平寰宇记》有曰:“构木为巢,以避瘴气。”张华的《博物志》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更早的《韩非子》则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虫蛇,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干栏”这种建筑形式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二创造出来的。
⑤ 如同汉族地区的村庄一样,在悠久的历史中,壮族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居住群落。这些群落是按家族、宗族相对集中居住的需要来布局的,通常根据地势的特点顺势伸展,错落有致,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⑥ 例如:从山脚到山腰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往往是一大家子几兄弟分别居住的院落,称为“串联式”;而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间留出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则透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称为“并联式”;而“辐射式”则多见于较宽阔的山脚,常与“串联式”相结合,“干栏”自上而下展开辐射,中间留有石道,沿山坡直通家门。
⑦ 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们常将屋基垒成“梯田式”,每一级“梯田”横向排列出若干“干栏”,平行伸展,上一排屋基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了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根据《壮族通史》改写)
9.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数理顺序
10.下列对本文引用古籍资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引用古籍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通史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B.第②段有壮语音译词的阐释,也有古籍的引用,都是对“干栏”进行解说。
C.第④段的三则引文,从不同的角度印证壮族先人创造“干栏”建筑的原理。
D.本文引用的古籍,都是四字句,语言平实,集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下列对文中“干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干栏”氛围全楼居式、半楼居式以及地居式三类,只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才发现。
B.“干栏”分成三部分,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存放农具和杂物,楼阁多储存粮食。
C.“干栏”民居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而创造出来的。
D.“干栏”群落有一家几兄弟居住的“串联式”,也有透露出氏族社会遗风的“并联式”。
1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干栏”就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B.为了增加使用面积,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
C.“干栏”群落按家族、宗族聚居的需要布局,常依地势特点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D.“干栏”自上而下辐射,中间留有石道,形成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西南宁卷)语文(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壮族“干栏”
① 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干栏”(如下图)即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② “干栏”一次是壮语的音译,“干”是“上面”,“栏”是“房屋”,连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其意与文献所记载的“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相符。
③ “干栏”的建造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一般分为全楼居住式、半楼居住式、地居式三类。全楼居住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半楼居住式常出现在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多见平原地区。无论哪种居式,都分上层、下层和楼阁三个部分,在层与层之间用木梯连接,上下非常方便。上层为居住层;下层架空,专门用来圈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楼阁在上层的顶部,多用来储存粮食。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以增加使用面积。
④ 至于“干栏”的建造原理,虽然古籍上没有专门的论述,但相关的文献也能让我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太平寰宇记》有曰:“构木为巢,以避瘴气。”张华的《博物志》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更早的《韩非子》则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虫蛇,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干栏”这种建筑形式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二创造出来的。
⑤ 如同汉族地区的村庄一样,在悠久的历史中,壮族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居住群落。这些群落是按家族、宗族相对集中居住的需要来布局的,通常根据地势的特点顺势伸展,错落有致,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⑥ 例如:从山脚到山腰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往往是一大家子几兄弟分别居住的院落,称为“串联式”;而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间留出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则透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称为“并联式”;而“辐射式”则多见于较宽阔的山脚,常与“串联式”相结合,“干栏”自上而下展开辐射,中间留有石道,沿山坡直通家门。
⑦ 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们常将屋基垒成“梯田式”,每一级“梯田”横向排列出若干“干栏”,平行伸展,上一排屋基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了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根据《壮族通史》改写)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 B.空间顺序 | C.逻辑顺序 | D.数理顺序 |
A.引用古籍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通史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
B.第②段有壮语音译词的阐释,也有古籍的引用,都是对“干栏”进行解说。 |
C.第④段的三则引文,从不同的角度印证壮族先人创造“干栏”建筑的原理。 |
D.本文引用的古籍,都是四字句,语言平实,集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A.“干栏”氛围全楼居式、半楼居式以及地居式三类,只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才发现。 |
B.“干栏”分成三部分,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存放农具和杂物,楼阁多储存粮食。 |
C.“干栏”民居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而创造出来的。 |
D.“干栏”群落有一家几兄弟居住的“串联式”,也有透露出氏族社会遗风的“并联式”。 |
A.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干栏”就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
B.为了增加使用面积,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 |
C.“干栏”群落按家族、宗族聚居的需要布局,常依地势特点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
D.“干栏”自上而下辐射,中间留有石道,形成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9年湖南省永州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题型:043
“古、奇、灵、秀”的阳明山,积淀着深厚的“和”文化,被海内外誉为“万和之山”。
由永州市委宣传部举办的第三届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正在筹办中。
“和”文化旅游节主题口号是:“世界因和而美”、“和美阳明,博爱天下”、“两岸和、中国和、世界和”。
“和”文化精神载体是:“中华万和大鼎及”和”文化主题公园。“中华万和大鼎及”上铸有以联合国原秘书长安南为代表的万余名海内外人士题写的一万个“和”字;“和”文化主题公园融聚山水和美、生态和谐的寓意。
请你参加第三届“‘和’文化旅游节”的筹备工作。
1.筹备组选取了一些体现“和”文化的经典名句,请你补全。
①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③故人________,________,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礼记大道之行也)
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⑤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2.“‘和’文化旅游节”志愿者招聘正在进行中。应聘者江林递交的自我推荐书如下,其中有多处错误,请你给以指正。
①我叫江林,高一学生,永州市人,体魄强建,能吃苦耐劳,懂英语善交际。
②对阳明山,我有一定的了解。它挽日月辉光,聚山川灵气。登顶峰,可以北跳衡岳,南望九嶷,潇湘秀色尽收眼底。每逢5月,山顶如精心修剪一般高矮一致的野生红杜鹃,有的裹着花蕾正待怒放,有的开满鲜花迎风摆动,堪称“天下第一杜鹃红”。
③对阳明山的“和”文化,我有较深的研究。阳明山的“阳”“明”二字是天地之“和”、阴阳之“和”;阳明山的优美生态是自然之“和”;阳明山佛、道共处,是宗教之“和”;双牌阳明山、台湾阳明山,同名同姓,更是两岸关系之“和”。
④如果本届“‘和’文化旅游节”能让我成为一名志愿者,将是我的荣幸。
(1)第①②段中加粗的词中,有错别字,请找出来,加以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不够简洁,请用两个成语替代,这两个成语依次是:
________ 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为考查江林的解说水平,评委要求他朗读下面一首小诗,他有些为难,请你给以指导。
如果所有人都害怕而离开了你,那么,你,一个不幸的人,就敞开心扉,孤军前进!如果无人在狂风暴雨的茫茫黑夜里高举火把,那么,你,一个不幸的人,让痛苦点燃你心中的明灯,让它成为你惟一的光明。
(1)诗中有两个加粗的字,他不会读,请你帮他注音。
敞( )开心扉( )
(2)诗中画线句子,他不会停顿,请你用“/”帮他划分节奏。
如 果 无 人 在 狂 风 暴 雨 的 茫 茫 黑 夜 里 高 举 火 把
面试结束后,一位评委对陪他去的母亲说,“你的孩子语言能力太差,我怀疑他从来没有好好上过语文课。”母亲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然而回到家里却对儿子说:“________”听了母亲的画,他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
(1)这位评委对他母亲说的话,表达很不得体,请你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请将文中横线处母亲所说的话补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中华万和大鼎”落成庆典祝词中的语句,依次填入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与时俱进,和谐化生。
①天地人和 ②地和物丰 ③天和雨顺 ④国和人定 ⑤家和事兴 ⑥万物繁盛
A.⑥①③②⑤④
B.①③②④⑤⑥
C.③②⑤④①⑥
D.⑤④③②①⑥
6.“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为宣传”和“文化,如果请文化背景相契合的古今名人来代言下列四则广告,最不恰当的一组是:
A.请陶渊明代言 “自然阳明,和美自然”
B.请柳宗元代言 “和美阳明,博爱天下”
C.请安南代言 “世界因和而美”
D.请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代言 “两岸和,中国和,世界和”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 )见渔人,( )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粗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便要(y4o)还家 B.邑(y@)人
C.语(y))云 D.诣(y@)太守
(2)在文中括号里补出省略的成分。
(3)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思。
①问所从来,具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中三个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②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③无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 ②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_。
③既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
⑤诣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 ⑥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
(6)分别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足”、 “道”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足挂齿 能说会道 B.不足为奇 道听途说
C.微不足道 志同道合 D.足智多谋 一语道破
(7)比较解释下列各组加粗词的意思。
(8)下列加粗词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两狼之并驱如故
(9)把这几段文字划分为两个层次,并写出各层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桃花源中的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11)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花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桃花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桃花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之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12)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为源外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
B.为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为源外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13)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 ]
A.怕源外世界的人扰乱他们
B.心胸狭窄,怕源外人也到那里沾他们的光
C.怕源外世界的人知道后嘲笑他们
D.怕源外的人知道后笑他们不爱家乡故土
(14)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世界,暗示桃源是________的。
(15)出自文段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