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面的形近字组词不对的是

A、严然 俨谨
B、激奋 檄书
C、装饰 梳妆
D、享用 亨通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高科技污染

    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作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作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简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等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tīng),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0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1、对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高科技污染”)具有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类多,分布领域广泛。                    B.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

C.危害人类比较严重。                        D.防治难度较大。

2、对这篇说明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同(    )

A.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    逻辑顺序

B.作诠释、分类别、举例子    逻辑顺序

C.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    逻辑顺序

D.作诠释、列数字、作比较    分类说明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一项是(  )

A.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

B.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

C.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D.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0分之一。

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高科技污染仅指高科技垃圾造成的污染。

B.高科技垃圾分布于太空的各个角落。

C.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虽然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危害却很大。

D.对高科技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有很大困难,堆置对环境保护不利,因此,人类始终束手无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中华水塔”——三江源》,回答问题。

  ①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历史上的三江源区曾是湖泊密集,水草丰美,野生动物繁多的高原草甸区。连绵的雪山,奇异壮丽而面积广豪的冰川,再加上这里由于特定的地理、生态环境而形成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面积的高原湿地,使得这片神秘而辽阔无垠的土地涵养着丰富的生命之水。据有关资料记载,1960年以前,这里的年平均融水量曾达到17.02亿立方米。

  ②三江源区丰富的地表、地下水源不仅是该区域内众多主干河道、湖泊,而且也是我国淡水资源重要的“补给站”;所以,长江、黄河、澜沧江才能同源于此。三江源区对调节“三江”中下游的水量与气候有重大作用,关系到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被喻为“中华水塔”。

  ③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降水量的减少,使得这里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冰川整体面积由1990年的166平方公里,退缩为2000年的134平方公里;有些山峰雪线上升竟达340米;玛多县原有大小湖泊4077个,目前已有一半干涸,其余湖泊水位下降了2~3米;长江源头的沼泽地已有90%干涸;60%的河道断流;从1961年以来,黄河上游年平均流量正以每十年45.3立方米/秒的速率减少。同时,草场超载放牧,大规模近似疯狂地淘金、毁林、挖虫草、猎杀野生动物等人类的这些不合理行为,对三江源区已逐步恶化的生态环境来说,无疑是________。

  由此,首先引发的严重问题就是水资源的________及整体供水量的递减。这不仅严重影响并________了三江源区与“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域的居民生活与经济发展,而且对亚洲________全球的气候带来一定冲击。

  ④________。于是2003年,建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人工增雨、生态移民等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到2010年,保护区内的草地植被覆盖面积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增加到20%~40%。到那时候,水源涵养量可增加到13.2亿立方米,向“三江”中下游地区增加输送12亿立方米水量,有效地缓解日益加剧的水资源危机。

(1)为什么将三江源喻为“中华水塔”?能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再写出一个有创意的比喻吗?请展示你的才华。(字数不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第③段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恰当的词语是

[  ]

A.推波助澜  枯竭  制约  甚至

B.助纣为虐  干涸  限定  和

C.雪上加霜  枯竭  制约  乃至

D.推波助澜  流失  限制  甚至

(3)请细读第③段中画有横线的句子,完成填空。(字数不限)

    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后,导致

(4)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应补写出一个怎样的句子呢?请从以下两句中自选一句,将序号填在下面的答题中,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享有“中华水塔”美称的三江源岌岌可危,引起了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一场造福后代的环境保卫战打响了。

②各级政府领导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高度重视三江源区的保护问题。

答:选________句,理由是________

(5)由于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黄河源头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黄河入海口在1997年竟然300多天无水入海。水资源危机的魔影正一步步向我们逼近……

请在黄河源头立起的警示牌上写出你想说的话,呼吁人们呵护“中华水塔”——三江源。(30个字以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2014学年江西省萍乡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4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对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第二句中的字,定下了全诗的情绪基调。

B.颔联写景,景中含情,隐约透露出旅人凌晨上路时一种萧瑟、寂寞、凄楚的心情。

C.从槲叶落山路句可知是早春时节,因为桷这种落叶乔木,冬凋时仍可留枝上,待早春发新芽时旧叶才落;枳花也是春天开的,亦证明是写春景。

D.尾联写诗人到了长安,看见杜陵一带池沼凫雁欢腾的美好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的气氛。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

B.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近体诗中的五律,韵脚为ang

C.诗的中间两联写景,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对仗工整,颔联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D.统观全诗,表现精巧,不仅每联都紧扣了早行的主题,而且语言明净,情景交融,结构严谨,不愧为古典文学中羁旅诗、乡愁诗的上乘之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上海卷)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0分)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  把“羽扇纶巾” 的 “纶” (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佛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来源:]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来源:学#科#网Z#X#X#K]

1..第②段画线句子中的错别字是     ,它的正确写法是        。(2分)

2..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3..第③、④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作用是     ;第⑤段主要论述了     。(8分)

4..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3分)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   B.③④之间   C.④⑤之间   D.⑤⑥之间

5..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处。(4分)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        (反映、反应)社会,抒发感情,表现思想,        (揭示、揭晓)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以小见大”。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反映:动词(1)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2)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动词(1)机体收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名词(2)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揭示:动词(1)公布,宣布(文告等)。(2)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来的失误。

揭晓:动词 公布(事情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古诗。(4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小题1:对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第二句中的“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绪基调。
B.颔联写景,景中含情,隐约透露出旅人凌晨上路时一种萧瑟、寂寞、凄楚的心情。
C.从“槲叶落山路”句可知是早春时节,因为桷这种落叶乔木,冬凋时仍可留枝上,待早春发新芽时旧叶才落;“枳花”也是春天开的,亦证明是写春景。
D.尾联写诗人到了长安,看见杜陵一带池沼凫雁欢腾的美好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的气氛。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
B.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近体诗中的五律,韵脚为ang。
C.诗的中间两联写景,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对仗工整,颔联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D.统观全诗,表现精巧,不仅每联都紧扣了“早行”的主题,而且语言明净,情景交融,结构严谨,不愧为古典文学中羁旅诗、乡愁诗的上乘之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秋  韵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茶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要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的寻秋是大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我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⑤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_______了山,______了水。扇形叶子浇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向四周_______,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_________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护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黄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⑥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么? 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过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在这里

          一切都有了着落

  ⑧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如火如(   )     屏(   )

  (2)第⑤段画横线处依次应填人的一组词是

[  ]

  A.映进 遮住 跳跃 渗透
B.遮住 映进 渗透 跳进
  C.铺满 遮住 漫延 跃进
D.点染 渲染 散开 闯入

  (3)第⑤段写黄栌和枫树,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②段说“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第⑧段却说“我要寻找的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寻找到的秋的韵致是什么?看了此文,有何感想,这是你心中的秋韵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13分)
汉语“纯洁性”之争
【媒体看法】
201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发文《“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节选如下:
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
可是,这样的“零翻译”,不知有多少读者看得懂?
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能翻译过来?英语吸收汉语词汇都改为字母拼写,为什么汉语中却要夹杂大量英文?外来语对汉语的纯洁和健康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面对外来语无处不在的身影,不少国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对“零翻译”现象的分析:
“这跟西方文化的强势有关,总的来看近百年来,西方输入中国的文化多,中国输出的少。”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武波博士分析。此外,一些科技、医药方面的专业词汇,一时半刻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又着急使用,所以只好直接引用,造成“零翻译”现象。
“懒惰,觉得写英文缩写更省事,是外来语滥用的一大主因。”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王刚毅对此直言不讳。
“优秀翻译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武波用“青黄不接”形容当今翻译界的人才断层,“早年,说起著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现在,你能想起谁?凤毛麟角!”
【学者观点】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家梅维恒说:“没有纯洁的语言。”他以拥有大量外来词的英语和日语为例指出,不仅语言的不断变化是“正常的”,而且“从其他语言借用词语实际上也是一种健康的现象”。(选自《参考消息》)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认为:字母词的使用是语言接触中的自然现象,只要语言有接触,就有语言的互相借用,语言的纯洁是站不住的,纯洁的语言只能是死的语言,活的语言一定要吸收新的东西,这就是语言的来来往往。字母词一开始可能是照搬,时间长了就会进一步调整,比如开始用E-mail,后来用汉字音译“伊妹儿”,现在都用意译的“电邮”了。(选自“光明网”)
【国外做法】
英国、美国等都是先将外语词“化”为自己民族语言的一部分后再使用。例如在《牛津简明英语辞典》(第11版),“中国航天员”便被译作“taikonaut”。“taikonaut”的前半部“taikong”便是汉语拼音,而后半部则跟英文“astronaut”合成。
德国官方没有对于语言纯洁性的保护,近几十年来,德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语借词,对此有人惊呼“德语正在衰退”。但是,德国文学教授鲁蒂·凯勒曾对媒体表示,语言就好比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最终取得胜利的是最符合老百姓语言习惯的说法。外来词可能被德语吸收成为固定的德语词,也可能过一段时间以后被淘汰。
法国是较重视其语言“纯洁性”的国家。法语自17世纪初取代了拉丁语获得第一国际语言的地位,随后又于20世纪初被英语所取代。法国人不甘心,于是通过各种立法维护法语的纯洁性,以图重新获得曾有的国际地位。结果,今天的法语在欧洲国家都已被边缘化了。
(选自网络)
小题1:围绕汉语“纯洁性”之争,【媒体看法】中《人民日报》的观点是:                 ,【学者观点】中学者的观点是                 。(2分)
小题2:对照材料内容,下面对“零翻译”盛行的原因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比中华文化强势。
B.一些专业词汇,汉语中始终找不到相对应的词。
C.很多人有惰性,觉得直接用英文缩写词更省事。
D.当今翻译界人才断层,优秀人才匮乏。
小题3:文中提到,“说起著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请你写出两位翻译家以及他们翻译的外国作品。(2分)
翻译家:        翻译作品:《    
翻译家:        翻译作品:《    
小题4:【学者观点】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为什么谈到“E-mail”一词的演变?(3分)
小题5:面对外来词进入汉语,我们应该怎么应对?请你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