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 

A.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主语:我35万大军和西路军)   
B.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主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协定)   
C.山头上插着我军的战旗。
 (主语:山头上)   
D.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意识到”的宾语:你在幸福之中)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主语:我35万大军和西路军)   
B.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主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协定)   
C.山头上插着我军的战旗。
 (主语:山头上)   
D.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意识到”的宾语:你在幸福之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下列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主语:我35万大军和西路军)

  B.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20日悍然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主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协定)

  C.山头上插着我军的战旗。(主语:山头上)

  D.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意识到”的宾语:你在幸福之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甲)(新华社长江前线22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入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撤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实破了。

(乙)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长江天堑,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空中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帜,向南京城冲去……

(丙)我接着问:“你们经历了这么多危险,吃了这么多苦,你们对祖国对朝鲜有什么要求吗?”他想了一下,才回答说:“我们什么也不要。可是说心里话,——我这话可不一定恰当啊,我们是想要这么大的一个东西,……”他笑着,用手指比个铜子儿大小,怕我不明白,“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们的祖国去。”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多么的美丽和宽广。……

1.甲、乙两文表现的是同一内容即_______________相同,但体裁不同,所以表达方式不同。甲、乙、丙三文的体裁各不相同,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分别是: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

2.甲文画线句子蕴含的感情色彩是(   

A.嘲讽                              B.批评

C.斥责                              D.抨击

3.甲文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   

A.归纳上文                         B.总结下文

C.承上启下  &nb?sp;                        D.照应首尾

4.乙文中画线句子的内容可用甲文中两个词语概括,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文章内容解说(丙)段中以下三个词的内涵:

1怎样(你们已经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

2什么(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

3多么(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

6.从结构角度分析甲、丙两文,正确的项有(   

A.都是新闻的主要部分

    B.都是新闻的导语部分

C.甲文段有新闻的导语、主体两部分

D.丙文是主体部分的第三个事例

7.从材料安排角度选出分别与甲、丙两文有关联的项(   

A.按事实的主次安排材料

B.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

C.按文体的特点安排材料

D.按由果及因的逻辑顺序安排材料

8.甲文段在摘抄时有两处笔误,使词语运用不当,请抄写在下面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判断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A.“战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与“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长江天堑,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这两句中“认为”一词都在句子中作谓语。

B.甲文电头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正在迅速发展中。

C.西路军渡过23的人所用时间为24小时。

D.写消息并不是纯客观的报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等融入其中,但一定要真实准确。

E.消息的三个特点是:真实、及时、简洁;其中最根本的是真实。

10.丙文所表现的志愿军的精神是(用文中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丙文中说“用不着多举例”,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举例的特点:

1)本文的三个典型事例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三个事例的典型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三个事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怎样把这三个事例紧紧联系和连接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语文 七年级下 苏教版 题型:048

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上文第⑥⑦两句报道我东路军渡江作战的胜利形势,接连用了六个动词,其中最能体现我军锐不可当、强大威力的两个动词是________。

(2)

下列语句不是直接叙述我东路军的强大攻势和辉煌战果的两项是

A.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B.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C.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D.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E.

我已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线的广大地区。

F.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

领会这段文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点。下列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第②句的“不料”一词的意思是“没有预先料到”。敌军头子汤恩伯的“不料”,正表明我军出敌不意,制胜千里。

B.

第⑤句中用“余部”而不用“剩下的部队”自有道理:“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用它报道战况,既确切、得体,又术语,又十分简明;如果用“剩下的部队”,则既不得体又显得冗赘。

C.

第⑥句中用“然”“已”“一切”“广大”等词语表明“整天激战”的经过,预示我军将大获全胜。

D.

第⑥⑦两句中,对抵抗之敌用“歼灭及击溃”,对广大地区和江阴要塞分别说“占领”和“控制”,对长江是“封锁”对铁路线则用“切断”,十分准确地叙述了我东路军的辉煌战果。

(4)

第⑤句中为什么用“至发电时止”一语?这种措辞体现了新闻消息的什么特点?

________

(5)

比较下列句子画线部分的用语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一句用得更好?为什么?

甲句: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乙句: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一样于21日下午5时发起渡江作战。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5时,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在文中用“//”划分导语和主体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含”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导语中找出两个表现我军英雄气概和强大力量的短语:________;________。
(4)主体部分为何先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千余华里的战线”的起止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这段文字所报道的新闻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A.交代渡江战役的情况。  
 B.交代渡江战役的时间、地点。  
 C.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D.简要说明渡江战役的区域。  
(8)这段导语的特点是什么?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果将“百万大军”改为“百万军队”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横渡”写出我军具有怎样的气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议论部分,并说说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指出这段消息的五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亦”字照应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余部23日可渡完”中的“余部”能否换成“剩下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与中路、西路军不同,课文详写了东路军的战况,为什么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加粗的一组动词,形象的写出了我军的________和________。
(18)填空。
 ①“那一天”指的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  
 ②“东面防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③“同日同时”指的是________日________时。  
(19)“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下列对“预定计划”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东路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B.我军已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C.东路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D.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0)简答。   
 ①本段第一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互换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本文共17句。在下面句子序号之间用“‖”划分导语与主体部分,用“|”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下面是对本文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和标题扣合得很紧,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横渡”“均是”等词语有力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及辉煌战果。

  3.对本文主体部分先写中路军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路军发起进攻时间最早。

  B.中路军首先突破敌军防线。

  C.中路军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D.中路军所遇之敌抵抗较为顽强。

  4.对作者在叙述中插入⑧⑨两句议论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赞颂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B.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C.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5.选择填空。

  (1)本文第(11)(12)两句话的感情色彩是( )

  A.嘲讽    B.批评     C.斥责     D.抨击

  (2)本文第(11)(12)两句话,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 )

  A.归纳上文  B.总领下文   C.承上启下   D.照应首尾

  6.本文第②句中“西起九江”后为什么要加上“(不含)”?请作具体回答。

  7.“不料”一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 )

  A.指南京政府没有料到,有讽刺意味。

  B.指人们没有料到,有自豪的情感。

  C.指大家都没料到,有赞赏的意思。

  D.指南京政府没有料到,有强调意味。

  8.将下列词语分别与解释项配伍。

  (1)歼灭(  )           (2)击溃(  )

  (3)占领(  )           (4)控制(  )

  A.指敌军丧失战斗力

  B.指敌军已经全部被消灭

  C.指夺回了大片土地

  D.指掌握着军事要地的主动权

  9.选出对下面语句的表达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 )

  A.“至发电时为止”—说明消息既快又准,还含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

  B.“较为顽强”——写敌军垂死挣扎、不堪一击,也说明敌军装备精良、准备充分。

  C.“整天激战”——概述战斗的艰巨,“然”“已”“一切”——表明激战的结果是我军大获全胜。

  D.“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说明我军料敌如神,运筹帷幄,进军迅速有力。

  10.选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A.“击溃”“歼灭”“占领”“控制”“封锁”“切断”这些动词连用,雄健有力,写出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

  B.文中写战犯自认为“很巩固”,却“又被我军突破了”,对比鲜明。

  C.文中的主要内容是写东路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况、战绩。

  D.“督战”,也“不起丝毫作用”,勾画出汤恩伯捉襟见肘的狼狈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