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B、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C、不可名状:不能够得到头名。 D、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①。其上,为睥睨②梁木丽③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⑤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⑧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⑨,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垠:边界。②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③梁木丽:正梁,这里指山石堆积形似城上望楼一类的建筑。④数:密。⑤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⑥中州:中原。⑦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少数民族聚居的荒远地区。⑧更:经历、经过。⑨伎:同“技”;技艺、长处。
1.本文和《小石谭记》都是柳宗元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在写法上,两文既写出了小石谭,小石城山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有若门焉( ) (2)投以小石( ) (3)益奇而坚( ) (4)则其果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2)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4.选出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
A.《小石城山记》的作者柳宗元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作者范仲淹、欧阳修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B.第一段以描写为主,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抓住“奇”这一特点,突出其酷似石城。
C.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
D.本文运用了象征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开发了小石城山景点,假如你是一名当地的导游,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参观游览的旅游团写一篇解说词。(150字左右)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重点作业 初三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答题。
原来是“本报银川5月30日电:精彩纷呈、场场爆满的全国武术比赛今天在这里圆满结束”。难道“偃旗息鼓”就是“圆满结束”的意思?查看《辞源》在“偃旗息鼓”这一条中引了两个出处:(一)《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曹操)军疑云有伏兵,引去。”赵家军和曹家军的仗没打成,谈不上圆满结束。(二)《旧唐书·卷八十四·裴光庭传》:“突厥受诏,则诸藩君长必相率而来。虽偃旗息鼓,高枕有余矣。”不用打仗了,也就无谓结束了。《辞源》还随带说明“也作卧旗息鼓,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的就是后来京戏里的《空城计》的故事,也是仗没打成。敢情“偃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中间不能划等号。
“圆满结束”不是挺好吗?干吗要来个“偃旗息鼓”呢?
我们有些同志老爱用成语,搬典故,而且三回有两回用错。不用行不行?不行!那不成了大白话了吗?不让人瞧不起吗?存着这份想法的人可多了去了,从作家到记者,从老师到学生,不计其数。
1.解释下列成语。
精彩纷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偃旗息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枕无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带有口语色彩的一项
[ ]
A.精彩纷呈、场场爆满的全国武术比赛今天在这里圆满结束。
B.敢情“偃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中间不能划等号。
C.不行!那不成了大白话了吗?
D.存着这份想法的人可多了去了。
3.“‘圆满结束’不是挺好吗?干吗要来个‘偃旗息鼓’呢?”对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
A.这是一个独立的议论段落。
B.这是一个独立的承接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这句话是说“圆满结束”这个短语用得很好,“偃旗息鼓”这个成语用得不好。
D.“干吗”、“挺好”都是口语,在这里运用显得很通俗,生动活泼。
4.作者分析“圆满结束”和“偃旗息鼓”时引用《辞源》的解释,作用是
[ ]
A.因为《辞源》是权威的工具书,这样使作者的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B.《辞源》的解释说明了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而报纸的用法是错误的。
C.使论证更加严密,材料更加丰富。
D.因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本来就不一样,作者引用《辞源》的作用不是很大。
5.突厥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下面的民族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河北新河县寻寨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12分)
①相传有一个英国人,名叫亚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俄国剧作家克里雅日宁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②口口口口不行,口口口口不够,读了而又能创造才是读书的真谛。许多人读书只满足于简单的求知欲,没有把读书作为提高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过程。他们的创造力被闲置了。托尔斯泰曾经告诫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他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是多么严重的结局。
③所以,要真正学会读书,必须培养创造力。
④创造力,就是能提出新见解、解决前人和自己不曾解决过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会另辟途径的能力。
⑤创造是怎样开始的?独立见解便是创造的萌芽。
⑥读书时人们重复着著书者走过的道路。如果读时产生的想法,仅仅就是书上所告诉你的,那你的思想只起到替别人录音的作用,没有产生自己的东西。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知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血肉,然后(a)“站到巨人的肩上”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⑦请珍视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其中不乏虚谬的花影,但创造的花蕾也孕育其中。宋朝的欧阳修,对韩愈的文采章法十分钦服,反复研读韩愈的著作,开始模仿着写作,进而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结果,他学韩愈的文章,而写出的文章并不像韩愈,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学韩愈的诗,写的诗却很像韩诗,终于不能独成一家。清朝的学者袁枚总结了欧阳修的治学经验说:“平居有古人,学而力方深”,(b) 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即学习时要尽可能吸收前人的知识,但创造却必须超过古人。独立见解源于两方面。一是在读书中深刻理解,见识高人一筹;二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激励下,潜心钻研。两者往往互相作用。爱因斯坦谈到自己是如何创造时说过:我自己侥幸发现了一些东西,例如相对论的建立,这我可以解释为由于我多少保存了一些感到诧异的能力,(c)当绝大多数的物理学家从学校出发继续前进,完全不加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我却尝试着对他不信任,重新来考虑全部问题。可见,凡是不满足于现成结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
1.根据第①段有关内容,在第②段方框内应填人词语依次是 、 。(四字短语)(2分)
2.第③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2分)
3.第⑥段中画横线句(a)的含义是 。(2分)
4.第⑦段中写欧阳修写文成功的关键是 ,写诗失败的原因是 ,画线句(b)的意思是 。(2分)
5.根据第⑦段画线句(c)的意思,在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它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B.书非借不能读也 |
C.尽信书不如无书 |
D.思而不学则殆 |
6.选出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启示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培养创造精神就要认真读书。 |
B.本文告诉我们:学习不只是模仿,更要创新,要培养创造力。 |
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说理清楚,逻辑性强。 |
D.作者在议论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使论述更深刻。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B.书非借不能读也 |
C.尽信书不如无书 |
D.思而不学则殆 |
A.本文启示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培养创造精神就要认真读书。 |
B.本文告诉我们:学习不只是模仿,更要创新,要培养创造力。 |
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说理清楚,逻辑性强。 |
D.作者在议论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使论述更深刻。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常州市部分学校2011届中考模拟联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壮族“干栏”
① 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干栏”(如下图)即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② “干栏”一次是壮语的音译,“干”是“上面”,“栏”是“房屋”,连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其意与文献所记载的“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相符。
③ “干栏”的建造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一般分为全楼居住式、半楼居住式、地居式三类。全楼居住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半楼居住式常出现在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多见平原地区。无论哪种居式,都分上层、下层和楼阁三个部分,在层与层之间用木梯连接,上下非常方便。上层为居住层;下层架空,专门用来圈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楼阁在上层的顶部,多用来储存粮食。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以增加使用面积。
④ 至于“干栏”的建造原理,虽然古籍上没有专门的论述,但相关的文献也能让我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太平寰宇记》有曰:“构木为巢,以避瘴气。”张华的《博物志》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更早的《韩非子》则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虫蛇,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干栏”这种建筑形式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二创造出来的。
⑤ 如同汉族地区的村庄一样,在悠久的历史中,壮族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居住群落。这些群落是按家族、宗族相对集中居住的需要来布局的,通常根据地势的特点顺势伸展,错落有致,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⑥ 例如:从山脚到山腰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往往是一大家子几兄弟分别居住的院落,称为“串联式”;而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间留出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则透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称为“并联式”;而“辐射式”则多见于较宽阔的山脚,常与“串联式”相结合,“干栏”自上而下展开辐射,中间留有石道,沿山坡直通家门。
⑦ 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们常将屋基垒成“梯田式”,每一级“梯田”横向排列出若干“干栏”,平行伸展,上一排屋基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了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根据《壮族通史》改写)
9.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数理顺序
10.下列对本文引用古籍资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引用古籍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通史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B.第②段有壮语音译词的阐释,也有古籍的引用,都是对“干栏”进行解说。
C.第④段的三则引文,从不同的角度印证壮族先人创造“干栏”建筑的原理。
D.本文引用的古籍,都是四字句,语言平实,集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下列对文中“干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干栏”氛围全楼居式、半楼居式以及地居式三类,只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才发现。
B.“干栏”分成三部分,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存放农具和杂物,楼阁多储存粮食。
C.“干栏”民居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而创造出来的。
D.“干栏”群落有一家几兄弟居住的“串联式”,也有透露出氏族社会遗风的“并联式”。
1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干栏”就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B.为了增加使用面积,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
C.“干栏”群落按家族、宗族聚居的需要布局,常依地势特点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D.“干栏”自上而下辐射,中间留有石道,形成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文言诗文赏读:
(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二)
江革①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柔之②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③,与弟江观同生④,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⑤,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⑥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谢朓⑦尝宿卫⑧,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节选自《梁书·江革传》)
【注释】①江革:人名 。 ②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③父艰:父亲去世。④同生:孪生兄弟。⑤训勖:督促、勉励。⑥服阕:服孝期满。⑦谢朓:南朝宋著名诗人。⑧宿卫:值夜班。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 B.六岁便属文(写) |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 D.少孤贫(孤独) |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 )
A.泯然众人矣尘气莽莽然 |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为其名 |
C.与革充卧具而去待君久不至,已去 | D.乃脱所著襦去后乃至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十六丧母,以孝闻。
4.江革和方仲永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A.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 B.六岁便属文(写) |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 D.少孤贫(孤独) |
A.泯然众人矣尘气莽莽然 |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为其名 |
C.与革充卧具而去待君久不至,已去 | D.乃脱所著襦去后乃至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度浙江省杭州地区七年级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诗文赏读:
(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二)
江革①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柔之②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③,与弟江观同生④,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⑤,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⑥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谢朓⑦尝宿卫⑧,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节选自《梁书·江革传》)
【注释】①江革:人名 。 ②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③父艰:父亲去世。④同生:孪生兄弟。⑤训勖:督促、勉励。⑥服阕:服孝期满。⑦谢朓:南朝宋著名诗人。⑧宿卫:值夜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 B.六岁便属文(写) |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 D.少孤贫(孤独) |
A.泯然众人矣尘气莽莽然 |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为其名 |
C.与革充卧具而去待君久不至,已去 | D.乃脱所著襦去后乃至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度浙江省杭州地区七年级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诗文赏读:
(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二)
江革①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柔之②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③,与弟江观同生④,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⑤,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⑥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谢朓⑦尝宿卫⑧,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节选自《梁书·江革传》)
【注释】①江革:人名 。 ②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③父艰:父亲去世。④同生:孪生兄弟。⑤训勖:督促、勉励。⑥服阕:服孝期满。⑦谢朓:南朝宋著名诗人。⑧宿卫:值夜班。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
B.六岁便属文(写) |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
D.少孤贫(孤独) |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 )
A.泯然众人矣尘气莽莽然 |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为其名 |
C.与革充卧具而去待君久不至,已去 |
D.乃脱所著襦去后乃至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十六丧母,以孝闻。
4.江革和方仲永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4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