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子表述正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你有困难,说什么我也是同乡,难道不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
B.在班会上,他积极地听取了大家的批评意见。
C.他深察世故人情,很快成了这所学校的主心骨。
D.教师节那天我校教师进行了骑车、投篮、唱歌等体育项目的比赛。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表述正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你有困难,说什么我也是同乡,难道不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
B.在班会上,他积极地听取了大家的批评意见。
C.他深察世故人情,很快成了这所学校的主心骨。
D.教师节那天我校教师进行了骑车、投篮、唱歌等体育项目的比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素质教育新学案·语文·八年级·上册 题型:013

下列句子表述正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你有困难,说什么我也是同乡,难道不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

B.在班会上,他积极地听取了大家的批评意见。

C.他深察世故人情,很快成了这所学校的主心骨。

D.教师节那天我校教师进行了骑车、投篮、唱歌等体育项目的比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13

下列句子表述正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你有困难,说什么我也是同乡,难道不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

B.在班会上,他积极地听取了大家的批评意见。

C.他深察世故人情,很快成了这所学校的主心骨。

D.教师节那天我校教师进行了骑车、投篮、唱歌等体育项目的比赛。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2分)

别拍那双流泪的眼睛

张军霞

“你妈妈是什么时候去世的?”

   “今年3月30日。”

  “你爸爸呢?”

  “去年11月10日……”

  电视台的记者正在采访一位13岁的女孩,因为父母双双过世,她成了无助的孤儿,独自生活在一座破落的院子里,自己做饭、洗衣。

  由于长时间独自生活,她变得不爱说话。面对记者的提问,她明显想要逃避。她背转过身子,低着头,轻轻拨弄地上的小草,没有抱怨,也没有痛哭流涕,只有难堪的沉默。

  为了拍到理想的镜头,记者开始启发式地提问:“你妈妈对你好吗?”

  “好。”

  “怎么好呢?”

  “天天为我做饭,送我去上学……”

  “那你爸爸对你好吗?”

  “好。”

  “怎么好呢?”

  “爸爸有病,身体不好。那时,我住学校。有一次,我要上学去了,妈妈已经给过我钱了,爸爸又悄悄塞给我一些钱。我不要,他一定要给……”话未说完,女孩的眼泪已如断线的珠子般滚落而下。所有伪装起来的坚强、冷漠,瞬间层层剥落。

  一只黑色的小狗跑过来,静静地依偎在小主人的脚旁,女孩伸出手去,怜爱地抚摸着它:“现在,每天陪着我的只有它。它是我唯一的伙伴。”

  “妈妈的病本来快要好了。可爸爸突然离开,她受不了,就又病倒了……”

  记者没再提问,女孩却断断续续地说着,仿佛在自言自语。

  镜头一直对着女孩的脸。

  因为缺乏营养,缺乏快乐,缺乏关爱,这张脸那么苍白。苍白的脸上,乌黑的大眼睛,一直饱含着泪水。

  随着女孩的述说,她的泪水如小溪,淌个不停。

  眼泪一直是镜头里的焦点。在镜头的逼视下,女孩的自尊碎落一地。女孩的脆弱无处逃避。也许,他们是真的想帮她,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方式,真的让人心里非常不舒服。

  记者又问:“你有什么愿望吗?”

  “有,我想回到从前,哪怕只有一天也好。爸爸在,妈妈也在,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这时,女孩再也控制不住,放声大哭。

镜头紧紧追赶着那张流满泪水的脸。

能不能不拍那双流泪的眼睛?我想大声喊,却感觉只是徒劳。只好站起身,“啪”地关掉电视,伏在桌子上,任泪水潸然而下。

        (摘自《读者》2013年第24期)

19.面对记者的采访,小女孩的反应如何?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3分)

记者刚采访时,女孩   ▲    ;→ 记者启发提问,女孩泪流满面;→ 记者不再提问,女孩   ▲   ;→ 记者继续追问,女孩    ▲ 

20.文中多次提到记者手中的镜头,请结合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品析其作用。(4分)

在镜头的逼视下,女孩的自尊碎落一地。

镜头紧紧追赶着那张泪流满面的脸。

                                                                         

21.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现在每天陪着我的只有它,它是我唯一的伙伴”一句,表现出女孩内心的孤独。

B.文章写的虽是悲情故事,却充满爱的味道,如父母与孩子的爱,“我”对女孩的爱等。

C.本文以“我”为叙述者,既增强了真实性,也表达了“我”的悲悯之心和人道主义关怀。

D.已成为孤儿的女孩“没有抱怨,也没有痛哭流涕”,体现出女孩内心的坚强与冷漠。

22. 选文和链接的相关报道的故事,是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写出你探究的结果。(2分)

【链接材料】河北贫困村民王秀青为供养三个孩子读书,只身一人来北京打工,为节省开支,住在热力管道的井下整整十年。近日因网友的爆料,“井底人”引起了广泛关注,社会各方纷纷伸出援手。“成名”后的王秀青却选择了推却诸多好意。

在此期间,北京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司高管来访,公司愿意暗中资助王秀青的三个孩子一直到大学毕业,这让他格外感动。“井底人”苦尽甘来,但不想把家庭信息透明化,以免孩子求学之时遭受太多异样眼光。北京这家公司不事张扬、低调献爱,无疑更让人愿意接受。                                (根据《金陵晚报》相关报道整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广东汕头友联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张抗抗(20分)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易被某些谣言困扰,情绪波动也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懑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去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  
③到达那个城市时,已是傍晚时分了,空中已飘起了雪花。我看着地址打听路线,乘坐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但我只能继续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那时我才发现,自己迷路了。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一间简陋平房的窗口露出一线灯光。我敲了门。门开了,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说:“那地方太难找,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⑤“这大雪天儿出门,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应了一声,“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一边等着我。
  ⑥我心里咯噔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⑦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产生一丝怀疑和动摇,我不知道自己来这座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要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逐流而去。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利益之需,她才那样做,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⑧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喑噎了。她又重复指点了一次,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⑨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着。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⑩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泅湿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选自《情感读本·意志篇》2011年第6期,有改动)
【小题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作者“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6分)
【小题2】文中“我”的前后态度与认识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老妇人说的“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在选文中有两种理解,请你简要说一说。((5分)
【小题4】列对选文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选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可见所写的内容是真人真事,故事没有曲折、没有波折,作者的情感都是直接表露出来的。
B.选文以“我”对“雪”的感受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条理清晰,叙事完整。
C.在最后“我”终于理解了原来怨恨的那个人,其实她并没有错。
D.文中画线句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天气恶劣,既表现“我”“寻仇”的强烈,又为下文叙写偶遇老妇人等情节作铺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广东汕头友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张抗抗(20分)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易被某些谣言困扰,情绪波动也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懑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去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  

③到达那个城市时,已是傍晚时分了,空中已飘起了雪花。我看着地址打听路线,乘坐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但我只能继续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那时我才发现,自己迷路了。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一间简陋平房的窗口露出一线灯光。我敲了门。门开了,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说:“那地方太难找,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⑤“这大雪天儿出门,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应了一声,“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一边等着我。

  ⑥我心里咯噔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⑦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产生一丝怀疑和动摇,我不知道自己来这座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要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逐流而去。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利益之需,她才那样做,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⑧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喑噎了。她又重复指点了一次,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⑨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着。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⑩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泅湿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选自《情感读本·意志篇》2011年第6期,有改动)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作者“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6分)

2.文中“我”的前后态度与认识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3.老妇人说的“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在选文中有两种理解,请你简要说一说。((5分)

4.列对选文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选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可见所写的内容是真人真事,故事没有曲折、没有波折,作者的情感都是直接表露出来的。

B.选文以“我”对“雪”的感受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条理清晰,叙事完整。

C.在最后“我”终于理解了原来怨恨的那个人,其实她并没有错。

D.文中画线句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天气恶劣,既表现“我”“寻仇”的强烈,又为下文叙写偶遇老妇人等情节作铺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湖北省黄冈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钢铁铺量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而来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的走。每一个井台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便和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选文开头,作者用“发了狂”下了火”总写六月十五那天异常炎热的天气。

B.

“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丁丁当当”和“烫手”,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写天气的炎热。

C.

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写天气的炎热: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静景,有动景;有声,有色;有比喻拟人,有夸张排比。

D.

选文渲染烈日和暴风雨下的恶劣天气,目的是衬托祥子拉车的辛苦,突出他在酷暑下受到的煎熬。

(2)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你仿照示例,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或句中的词语作旁注。

示例:原文: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旁注示例:描述拉车人的活动,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原文: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旁注示例:描述拉车人的活动,“奔”“灌”表现了他们牛马一般的生活。

旁注: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中考二模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喳喳小熊

刘若英①

一个清冷的冬日黄昏,穿着四季如一的老黄一如既往到处收着垃圾。不论是满身锈蚀的烤面包机,或是Kitty猫造型的鼠标,甚至写过情书的钢笔,都曾是人们所需,甚至是最爱。即便它们现在失灵、失宠了,老黄还是把它们收集起来,细心修复,仔细分类,安排它们新的去处。

老黄并不在乎这些东西可以换来多少钱。“如果你认真看一眼那些被丢弃在路边的东西,你会很奇怪,怎么有那么多好东西被判了死刑?”他常会这么说。他不懂那些“绿色能源”之类的理论,他只是对那些曾经跟人息息相关的物品怀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依恋。

喳喳就是在这些“不再被需要的物件”堆里被发现的。

喳喳被老黄抱起来的时候,只是静静地笑,仿佛那是她与生俱来的表情。老黄要把这个小娃娃送进警察局,但是喳喳一到了警察局门口就哭着不停,像是在向老黄抗议,她好不容易从一个冰冷的地方到了温暖的怀里,不想再失去温暖。老黄也抱着她去过孤儿院,试了几次,老黄知道了她的意思,决定先把她带回家,帮她取了名字——喳喳。

老黄的家,无非就是间小小的货柜屋。门口堆满了整齐的玻璃瓶、压扁的铝罐和陈旧书报。因为排列有致,色彩有着奇特的鲜活感。

老黄每晚都要整理收来的东西。他看到一只小熊,无辜的表情,脏污的绒毛,少了一只腿。老黄拿出针线,找了一块破花布,缝缀了一晚上,又帮它洗了个澡。第二天喳喳醒过来的时候,看见了一个全新面貌的小熊,毛色不纯,七拼八凑的,但表情依旧是那惹人怜爱的无辜。喳喳看看小熊,又看看老黄,仿佛在问,这是哪里来的呀?老黄眯着眼笑笑说:“跟你一样啊,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啊!”

喳喳有了同伴。老黄也有了小同伴。

这样过了几年,黄昏依旧,老黄推着他的回收车到处走,后头跟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用自己小手,全力帮忙推车,虽然实在没什么帮助。老黄身上的绳子绑着拖车,喳喳身上也有一条绳子,绑着她的小熊。每当天色渐暗,这一老一小喁喁②走进巷口的画面,总引人赞叹。老街坊邻居,往往不禁停下手上的工作,向他们行着注目礼,直到两人在货柜屋前停下步来。

很快的,喳喳该上幼儿园了。这一阵子,老黄常常在喳喳入睡之后,闷着头把一些他觉得较有价值的东西,安静地收集到一个大箱子里。

上学前一天,老黄的板车上驮着那口大箱子,先来到附近十字路口上的一家铺子。老黄让喳喳在外头等他。(A)然后喳喳就会听见老黄用一种非常诚恳的语调对着手里的各种物件说:“相信我,总有一天我一定会把你赎回来的。”喳喳在等待的过程里抬头看着这家神秘铺子的招牌,大大的就一个字,可是她不认得。但总之,喳喳终于穿着全新的衣服,带着全新的小书包上了学。

一个滂沱大雨的傍晚,喳喳怎么也等不到老黄来接她。她湿透着身子带着已经在滴水的小熊穿过街头,跑回了家,却看见救护车在门口快速离去。街坊跟她说,老黄病了,你乖乖地别走,警察会来带你。

喳喳知道那家医院,她跟老黄去过,是得转好几趟公交的。喳喳想去找老黄,还要给老黄带上他爱吃的小煎饼,可她身上没钱。

第二天,喳喳没有去上学,她只是安静的躲在旧木头箱子后头,但是没有等到老黄回家。于是她独自带着小熊出现在十字路口的店铺。除了小熊,她没有别的东西。(B)在门口,她举起小熊,学着老黄的口气对它说:“相信我,总有一天我一定会把你赎回来的!”说完她转身走进铺子。

(选自《我的不完美》,有改动)

[注释]①刘若英,台湾著名女歌手、演员。②喁(yónɡ)喁:轻声细语的样子。

1.用简洁的语言补全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每空12字以内,3分)

老黄发现并收养喳喳→(1)           →喳喳帮老黄推车→(2)                                 

→喳喳冒雨回家得知老黄病了→                       (3)

2.小说第1、2段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叙述老黄收集废弃物品?(3分)

3.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每当天色渐暗,这一老一小喁喁走进巷口的画面,总引人赞叹。老街坊邻居,往往不禁停下手上的工作,向他们行着注目礼,直到两人在货柜屋前停下步来。

4.结合语境,写出文中(A)(B)两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5.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喳喳小熊”这一标题新颖醒目,既引起悬念,又点出了文章重点内容。

B.小说中的老黄生活拮据,过日子精打细算,终因贫苦和辛劳而病倒。

C.小说通过塑造喳喳和老黄,含蓄地提出弃婴以及孤寡老人的抚养问题。

D.作者两次写到黄昏,使小说既令人伤感更让人温暖的感情基调更加鲜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喳喳小熊
刘若英①
一个清冷的冬日黄昏,穿着四季如一的老黄一如既往到处收着垃圾。不论是满身锈蚀的烤面包机,或是Kitty猫造型的鼠标,甚至写过情书的钢笔,都曾是人们所需,甚至是最爱。即便它们现在失灵、失宠了,老黄还是把它们收集起来,细心修复,仔细分类,安排它们新的去处。
老黄并不在乎这些东西可以换来多少钱。“如果你认真看一眼那些被丢弃在路边的东西,你会很奇怪,怎么有那么多好东西被判了死刑?”他常会这么说。他不懂那些“绿色能源”之类的理论,他只是对那些曾经跟人息息相关的物品怀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依恋。
喳喳就是在这些“不再被需要的物件”堆里被发现的。
喳喳被老黄抱起来的时候,只是静静地笑,仿佛那是她与生俱来的表情。老黄要把这个小娃娃送进警察局,但是喳喳一到了警察局门口就哭着不停,像是在向老黄抗议,她好不容易从一个冰冷的地方到了温暖的怀里,不想再失去温暖。老黄也抱着她去过孤儿院,试了几次,老黄知道了她的意思,决定先把她带回家,帮她取了名字——喳喳。
老黄的家,无非就是间小小的货柜屋。门口堆满了整齐的玻璃瓶、压扁的铝罐和陈旧书报。因为排列有致,色彩有着奇特的鲜活感。
老黄每晚都要整理收来的东西。他看到一只小熊,无辜的表情,脏污的绒毛,少了一只腿。老黄拿出针线,找了一块破花布,缝缀了一晚上,又帮它洗了个澡。第二天喳喳醒过来的时候,看见了一个全新面貌的小熊,毛色不纯,七拼八凑的,但表情依旧是那惹人怜爱的无辜。喳喳看看小熊,又看看老黄,仿佛在问,这是哪里来的呀?老黄眯着眼笑笑说:“跟你一样啊,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啊!”
喳喳有了同伴。老黄也有了小同伴。
这样过了几年,黄昏依旧,老黄推着他的回收车到处走,后头跟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用自己小手,全力帮忙推车,虽然实在没什么帮助。老黄身上的绳子绑着拖车,喳喳身上也有一条绳子,绑着她的小熊。每当天色渐暗,这一老一小喁喁②走进巷口的画面,总引人赞叹。老街坊邻居,往往不禁停下手上的工作,向他们行着注目礼,直到两人在货柜屋前停下步来。
很快的,喳喳该上幼儿园了。这一阵子,老黄常常在喳喳入睡之后,闷着头把一些他觉得较有价值的东西,安静地收集到一个大箱子里。
上学前一天,老黄的板车上驮着那口大箱子,先来到附近十字路口上的一家铺子。老黄让喳喳在外头等他。(A)然后喳喳就会听见老黄用一种非常诚恳的语调对着手里的各种物件说:“相信我,总有一天我一定会把你赎回来的。”喳喳在等待的过程里抬头看着这家神秘铺子的招牌,大大的就一个字,可是她不认得。但总之,喳喳终于穿着全新的衣服,带着全新的小书包上了学。
一个滂沱大雨的傍晚,喳喳怎么也等不到老黄来接她。她湿透着身子带着已经在滴水的小熊穿过街头,跑回了家,却看见救护车在门口快速离去。街坊跟她说,老黄病了,你乖乖地别走,警察会来带你。
喳喳知道那家医院,她跟老黄去过,是得转好几趟公交的。喳喳想去找老黄,还要给老黄带上他爱吃的小煎饼,可她身上没钱。
第二天,喳喳没有去上学,她只是安静的躲在旧木头箱子后头,但是没有等到老黄回家。于是她独自带着小熊出现在十字路口的店铺。除了小熊,她没有别的东西。(B)在门口,她举起小熊,学着老黄的口气对它说:“相信我,总有一天我一定会把你赎回来的!”说完她转身走进铺子。
(选自《我的不完美》,有改动)
[注释]①刘若英,台湾著名女歌手、演员。②喁(yónɡ)喁:轻声细语的样子。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补全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每空12字以内,3分)
老黄发现并收养喳喳→(1)           →喳喳帮老黄推车→(2)                                 
→喳喳冒雨回家得知老黄病了→                       (3)
小题2:小说第1、2段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叙述老黄收集废弃物品?(3分)
小题3: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每当天色渐暗,这一老一小喁喁走进巷口的画面,总引人赞叹。老街坊邻居,往往不禁停下手上的工作,向他们行着注目礼,直到两人在货柜屋前停下步来。
小题4:结合语境,写出文中(A)(B)两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5: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喳喳小熊”这一标题新颖醒目,既引起悬念,又点出了文章重点内容。
B.小说中的老黄生活拮据,过日子精打细算,终因贫苦和辛劳而病倒。
C.小说通过塑造喳喳和老黄,含蓄地提出弃婴以及孤寡老人的抚养问题。
D.作者两次写到黄昏,使小说既令人伤感更让人温暖的感情基调更加鲜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练习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题型:048

坚韧

  又退稿了!“经研究不拟刊用,谢谢你对本刊的支持,欢迎来稿。”鬼才“来稿”!我已发誓这一次若失败,再也不投稿了。况且退稿笺上连我的名字也不填写,一副公事公办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铁面孔,而我的几千字却是一笔不苟连标点也不马虎的。同学们凑近来:

  “登了?”

  “编辑也有错判的时候。”

  “你也够苦了,还是全力对付高考吧。”……

  羞愧、委屈、怨恨,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争气的眼泪溢了出来。

  我自小就做作家梦。我的作文老师常在班上读我的习作,校沧浪文学社《青果》杂志上也刊登过我的随感。在表扬之余,大家都说我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花呀草呀愁呀闷呀,少一点坚韧之气。我这次投稿是特意冲着这缺点来的,题目是“战胜脆弱”,写自己语文是怎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成绩提高了。没想到又败了。

  语文老师走过来。他是位有着坎坷经历和非常坚韧品格的“知青”,他敏锐的目光似乎从我脸上读出了什么。我把稿子递上,请他指教。他迅速扫视一遍,缓缓地抬起头来,凝视窗外。春雪鹅毛般飘落,白杨树在风雪中发抖。许久,他文不对题地说:“也是这样的雪天,大别山的深山里,像历史课本中半坡村遗址一样的茅屋,有个‘知青’栖身在这里。白天十六个小时学大寨,抬石头造梯田。此刻,饥肠辘辘,浑身泥水,疲惫不堪。作主食的山芋已经吃完了,吃葛根充饥。寒风呼啸,茅舍无烟……突然传来噩耗,父亲被造反派斗死了!要他去揭发罪行……回到草棚时已是下半夜,肝肠寸断的他没有眼泪,忽然想起坚持已久的日记今天还没有写。他燃起松明,咬紧牙关记下黎明前最黑暗的一页……我的指导完毕。”老师忽然说。

  我恍然大悟真正的“坚韧”,不是写在纸上的冠冕的文章,而是要用人生的行动去写。我毅然抽回退稿,认认真真在左上角写下退稿编号:

  “第35号第35级台阶。”

  教室外的白杨精神抖擞地迎着风雪,那苞芽已有米粒大。毕竟是早春了。

1.结合语境,选出下列句子中引号表示强调作用的一项

[  ]

A.鬼才“来稿”,我已发誓不来稿了

B.他是位有着非常坚韧品格的“知青”

C.真正的“坚韧”,不是写在纸上的文章

2.文中对“老师”和“我”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

对“语文老师”主要运用了________描写方法,对“我”主要运用了________描写方法。

3.语文老师对“我”的作文指导“文不对题”,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师不理解“我”痛苦的原因,但是教育“我”应该面对磨难。

B.老师用他的坎坷经历指导我写作。

C.老师讲述他痛苦的经历以冲淡“我”内心的痛苦。

D.老师触景生情,从眼前的鹅毛大雪,联想到同样情景中的往事,指导我的写作。

4.“我的35号退稿”为什么称为“35号台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