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兼:同时具有 周:完全 B.河阳之北 河阳:指今河北孟县。或者说是黄河南岸。 C.寒暑易节 易:变换 D.尝暑中过河阳 尝:曾经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四川省盐边县红格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未尝识书具(曾经) |
B.复到舅家问焉(又) |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开始),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
D.东市买骏马(买),著我旧时裳(穿)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5届四川省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未尝识书具(曾经)
B.复到舅家问焉(又)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开始),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D.东市买骏马(买),著我旧时裳(穿)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广东江门福泉奥林匹克学校初一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山市(12分)
1.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相顾惊疑/顾此失彼 |
B.始悟为山市/恍然大悟 |
C.惟危楼一座/危机四伏 |
D.中有楼若者/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答:
3.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3分)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从孤塔耸起到□□出现为初生阶段;□□出现为发展阶段;□□出现是高潮阶段。(用原文词语填空)
4.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3分)
A.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生动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 |
B.文中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
C.文中划线句子“始悟为山市”是一句描写中的抒情,有点题作用。 |
D.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当时的人们不能用科学道理来解释山市这一自然现象,所以把当时的人们把“山市”称为 “鬼市”。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辽宁锦州卷)语文(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13分)
蛇的文化解读
邸永君
(1) 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2)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已中有蛇神已蛇之尊容。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打草惊蛇”,比喻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加之前述“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笔走龙蛇”,则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却美丽善良,表现出国人对无毒蛇类之接纳与认可。西方文化体系《圣经》中,蛇却是引诱人类始祖犯罪之邪恶化身,是对毒蛇害人现实之概括与提炼。蛇集善恶于一身,而对其特性之不同认知与取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蛇富实用价值。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论断。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获进展。
(8)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蛇之 ,皆可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于坎坷。
(选自2013年1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1.研读第(6)段,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3分)
2.第(4)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试加以分析。(3分)
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2分)
A.蛇对生存环境寒暑不惧冷暖皆宜,世界各地分布着大量的蛇。
B.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量大约有70公斤。
C.蛇是龙的主要原型,蛇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D.毒蛇中眼镜王蛇和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与人和谐相处。
5.选文第(8)段横线处要填入能体现蛇精神品质的句子。请将所填句子写在下面,使前后文意连贯。(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13分)
蛇的文化解读
邸永君
(1) 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2)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已中有蛇神已蛇之尊容。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打草惊蛇”,比喻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加之前述“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笔走龙蛇”,则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却美丽善良,表现出国人对无毒蛇类之接纳与认可。西方文化体系《圣经》中,蛇却是引诱人类始祖犯罪之邪恶化身,是对毒蛇害人现实之概括与提炼。蛇集善恶于一身,而对其特性之不同认知与取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蛇富实用价值。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论断。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获进展。
(8)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蛇之 ,皆可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于坎坷。
(选自2013年1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研读第(6)段,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3分)
【小题2】第(4)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
【小题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试加以分析。(3分)
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
【小题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2分)
A.蛇对生存环境寒暑不惧冷暖皆宜,世界各地分布着大量的蛇。 |
B.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量大约有70公斤。 |
C.蛇是龙的主要原型,蛇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
D.毒蛇中眼镜王蛇和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与人和谐相处。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蛇对生存环境寒暑不惧冷暖皆宜,世界各地分布着大量的蛇。 |
B.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量大约有70公斤。 |
C.蛇是龙的主要原型,蛇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
D.毒蛇中眼镜王蛇和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与人和谐相处。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马说 (12分)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天下无马 !” 呜呼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下面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B.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 有时
C. 才美不外见 见 : 通“ 现 ” D. 策之不以其道 策 : 鞭子
2.比较下列各组划线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伯乐不常有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B. 虽有千里之能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C. 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 , 从反面展开议论。
B. 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 , 作者对无知的“ 食马者 ”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 在作者看来 ,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4.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B.鸣之而不解其意——听马的鸣叫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却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以得。
5.填空: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 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四川省八年级春期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马说 (12分)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 天下无马 !” 呜呼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1. 对下面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B.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 有时
C. 才美不外见 见 : 通“ 现 ” D. 策之不以其道 策 : 鞭子
2.比较下列各组划线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伯乐不常有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B. 虽有千里之能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C. 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 , 从反面展开议论。
B. 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 , 作者对无知的 “ 食马者 ”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 在作者看来 ,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4.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B.鸣之而不解其意——听马的鸣叫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却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以得。
5.填空: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 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3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