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下面有错别字的一项

A、千姿百态  
B、势不可挡  
C、潜移墨化  
D、半明半昧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根的神韵

  山岩上的树根挺立于悬崖一侧,与山野和头顶的青松凝为一尊力的塑像。
  紧抓着苔滑的崖壁,把力挤进山岩,去探索生命的源头,为头顶的绿色汲取营养,然后目睹古铜色的虬枝突进苍穹,挺向蓝天。
  你本属于一片沃土,可以分享花香和欢乐,因立志太高,便注定了此生的孤独和磨难,注定终生与清贫为伴。
  在风与雨的交错处,你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拼命汲取营养,然后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心头。
  于是在磨难中,你畸形地生长,扭动的躯体便是你奋斗的足迹。
  即使在诗意疯长的季节,诗人留恋的也是你头顶的青松,不曾想到忍受孤独饱经风霜的你。
  你静静地思考着,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
  面对幽深的峡谷,你已别无选择,惟有拼命地生长。用智慧和力量去熔化山岩,顽强且韧劲十足地去开垦坚硬的处女地。
  村头老榆树的根深深懂得,自己千丝万缕的血肉之躯正养育着一个古老的村庄。
  于是,你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
  你的依恋也是黄土地的依恋。而默默无闻的土地又有何等情怀。你将气管点化成血管,把黄土地的爱恋倾诉给那些盼归的心,那些顽皮的孩子便是你的第一个听众。
  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乡亲们在你哺养的大树下欢歌狂舞,祭祖祈祷,或私定终身,寻情约会。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裸露的躯体,显示出博大的胸怀。
  展览室里的根立于文雅的红地毯上。
  此时,你被扒光了皮,甚至挤掉最后一丝血液。然后在你的伤疤处涂上一层漆,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这是一种畸形欲望,你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
  你不再拥有赖以生存的山岩、泥土。尽管阳光异常充沛且温度适宜,你只能望着窗外的绿色,感叹失去的一切。
  人们或对你品头论足,或将你拱手转送,或牟取暴利,你成为人们的一种玩物。
  终于,你忍受不起百般的折磨,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但随之被无情地抛进了熊熊燃烧的炉火。
1.第七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指什么样的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崖上的树根、村头老榆树的树根与展览室里的树根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各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歌颂了根的哪些精神?请用简明的语言叙述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诗意的描绘中融入了作者理性的思考。
B.文章以与第二人称“你”对话的形式,将根拟人化,视做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赋予了根各种感情的体验,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C.文章将写景、抒情、说理巧妙地融为一体,突出了根的神韵。   
D.文章对根的讴歌中,寄托了对那些在生活中甘于寂寞、勇于进取、无私奉献、不畏权势的人们的深情赞美。   
E.文章第三部分借根“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对根的屈服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三语文 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课标2001-2通过)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散文《根的神韵》(张和平),然后完成下面各题。

  山岩上的树根挺立于悬崖一侧,与山野和头顶的青松凝为一尊力的塑像。

  紧抓着苔滑的崖壁,把力挤进山岩,去探索生命的源头,为头顶的绿色汲取营养,然后目睹古铜色的虬枝突进苍穹,挺向蓝天。

  你本属于一片沃土,可以分享花香和欢乐,因立志太高,便注定了此生的孤独和磨难,注定终生与清贫为伴。

  在风与雨的交错处,你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拼命汲取营养,然后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心头。

  于是在磨难中,你畸形地生长,扭动的躯体便是你奋斗的足迹。

  即使在诗意疯长的季节,诗人留恋的也是你头顶的青松,不曾想到忍受孤独饱经风霜的你。

  你静静地思考着,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

  面对幽深的峡谷,你已别无选择,惟有拼命地生长。用智慧和力量去熔化山岩,顽强且韧劲十足地去开垦坚硬的处女地。

  村头老榆树的根深深懂得,自己千丝万缕的血肉之躯正养育着一个古老的村庄。于是,你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

  你的依恋也是黄土地的依恋。而默默无闻的土地又有何等情怀。你将气管点化成血管,把黄土地的爱恋倾诉给那些盼归的心,那些顽皮的孩子便是你的第一个听众。

  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乡亲们在你哺养的大树下欢歌狂舞,祭祖祈祷,或私定终身,寻情约会。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裸露的躯体,显示出博大的胸怀。

  展览室里的根立于文雅的红地毯上。

  此时,你被扒光了皮,甚至挤掉最后一丝血液。然后在你的伤疤处涂上一层漆,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这是一种畸形欲望,你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

  你不再拥有赖以生存的山岩、泥土。尽管阳光异常充沛且温度适宜,你只能望着窗外的绿色,感叹失去的一切。

  人们或对你品头论足,或将你拱手转送,或牟取暴利,你成下人们的一种玩物。

  终于,你忍受不起百般的折磨,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但随之被无情地抛进了熊熊燃烧的炉火。

  [阅读导引]

  文章分三部分写根的神韵:山崖上的树根,村头的老榆树根,展览室里的根雕。

  文章先以一幅特写镜头吸引了读者的目光:山岩上的树根挺立于悬崖一侧,与山野和头顶的青松凝为一尊力的塑像。接着作者围绕着“力”字,以一连串的动词突出根的神韵:“紧抓”、“挤进”、“探索”、“汲取”、“突进”、“挺向”。根的坚韧更突出地表现在对待命运的态度上:它“本属于一片沃土”,但“因立志太高”,最终坚守“孤独和磨难”,“终生与清贫为伴”。然而,根仍然“拼命地生长”,“用智慧和力量去熔化山岩”,以“扭动的躯体”谱写“奋斗的足迹”。

  村头的老榆树根依恋着黄土地,以博大的胸怀无私地养育了一个古老的村庄,它本身又成为村庄里的一面古老而神圣的旗帜。

  展览室里的根雕命运很悲惨,它“被扒光了皮”,“挤掉最后一丝血液”,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只能发出“痛苦的呻吟”,或许,“熊熊燃烧的炉火”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三个部分,三个层面,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根的神韵,语言丰赡蕴藉,主旨含而不露,令人回味。

(1)

第七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指什么样的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山崖上的树根、村头老榆树的树根与展览室里的树根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各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篇文章歌颂了根的哪些精神?请用简明的语言叙述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诗意的描绘中融入了作者理性的思考。

B.

文章以与第二人称“你”对话的形式,将根拟人化,视作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赋予了根各种感情的体验,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C.

文章将写景、抒情、说理巧妙地融为一体,突出了根的神韵。

D.

文章对根的讴歌中,寄托了对那些在生活中甘于寂寞、勇于进取、无私奉献、不畏权势的人们的深情赞美。

E.

文章第三部分借根“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对根的屈服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江楼

①阅江楼是阅江楼景区的主要景点。它座落于狮子山巅,山高78米,楼高52米,主体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阅江楼巍峨壮观、气势磅礴,以其独特的皇家风格展示在人们面前。

②岳阳楼、滕王阁和黄鹤楼都是以名人诗篇得以传世,而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所提出建造的阅江楼则以其“有记无楼”而更具有传奇色彩。阅江楼的建设设想始于600多年前。公元1360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卢龙山(今狮子山)指挥8万伏兵,大败陈友谅40万军队,奠定了大明王朝建都南京的基础。朱元璋称帝后,于公元1374年赐改卢龙山名为狮子山,下诏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为最佳,后被选入《古文观止》。600余年来,虽有两篇《阅江楼记》流传于世,但因种种原因楼终未建成。但阅江楼所设想的城、山、楼、江等开阔的画面和恢弘的气势,古往今来却为人们所神往。直至2001年阅江楼才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其“有记无楼”的历史。

③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屋顶犬牙交错,高低起伏,跌宕多变,轮廓优美;屋面覆盖黄色琉璃瓦,并镶有绿色琉璃瓦缘边,色彩鲜丽;檐下斗拱彩绘各异,廊柱、门窗红中呈暗,更显古色古香。楼的外观完全符合朱元璋笔下的“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的具体描述。

④阅江楼内部布局,围绕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代帝王的政治主张展开。底层,最值得看的是一椅、一壁、一匾。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元璋龙椅”,虽是仿制品,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东侧的一匾,“治隆唐宋”,为康熙所书。二层有一船、一画。明朝永乐帝朱棣,取消海禁,扩大贸易、文化交流。当时南京下关地区是座造船厂,船厂打造了许多船。最长的船,长138米,宽56米,航行时有9桅12帆,载重量7000吨,在当时可算世界之最。这幅巨型瓷画,则反映了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这段历史。画面由12个部分组成,详细描写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的盛况。阅江楼的顶层可观蟠龙藻井。屋顶盘踞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用的是24K黄金,用江宁金箔制作工艺制作。这座楼内外共用去11公斤24K纯金,所以显得特别金碧辉煌。

⑤整座建筑矗立于汉白玉平台上,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色彩典雅,绚丽多姿。登上阅江楼,放眼远望,浩瀚的大江风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背江而望,金陵全景尽收眼底。

(选自互联网,有删改)

20.阅读全文,说说阅江楼有哪些特点?(3分)

                                                                             21.文章第②段叙写朱元璋的故事有何用意?(2分)

                                                                            

2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第④段画线句中的“在当时”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2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2001年之前,阅江楼和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的最大区别在于阅江楼“有记无楼”。

   B.第③、④两段介绍阅江楼的主体建筑时,运用了从外观到内部构造的逻辑顺序,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设计者高超的艺术水平。

   C.第④段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阅江楼的内部布局。

   D.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的思路介绍阅江楼,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201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九年级10月阶段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壁    画

简媜

①我在台大文学院拥有很多幅壁画,有时候,我简直是个快乐的画廊主人。

②高中时候,有一天,我去看画展,人群中挤来挤去,吱吱喳喳地,看得我头昏脑涨。突然,我看到一幅多美的画面,多和谐的黄昏,它完全吸引了我。我定神一看,唉!原来是一扇打开的窗子!我不禁笑出声来,笑自己怎会有如此错觉?于是,兀自站在窗前欣赏这幅奇妙的画,竟忘了是来看画展的。

③我仍记得那个午后,第一次进台大文学院,实在不该择那么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去文学院,那种肃穆的气氛颇令我害怕。我鼓足勇气上楼,心里仍旧忐忑。当我看到亮丽的阳光透过长型玻璃窗首先迎接我时,哦!谁说我不是幸运的?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态欢迎我。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环视静寂的四周,只觉得窗里窗外,夏的景色让人陶醉。瞬间,对于美的直觉便如泉涌一般活泼起来,于是,我爱上文学院。

④上了大学,天天在文学院,我常常有新的发掘。我最爱在二十四教室上课,那里的阳光最多,我喜欢在那里上文学课。阳光中,那些诗人、学者一个个都从书本上跳出来,那么亲切。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走入唐朝,被李白醉过的眼睛,再看看阳光壁画,满是长安风情。二十四教室总让我有无限遐思。

⑤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没什么主题,我不太欣赏。可是,有一天清晨,我来得太早了,莫名其妙地去开教室后面那扇窗。突然,我吓了一跳: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张着手臂般的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粗枝后面,是一方池,池中间正开着白睡莲,池水把树影映成墨黑,宁谧、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柔美;而粗枝虬劲地盘突着。

⑥文学院左侧,一上楼看到的壁画,刚开始觉得它很糟。树枝歪歪扭扭地全挤在左边,天空的比例也很怪,布局乱得很,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可是,渐渐的,我喜欢站在这儿欣赏,画里留着宽阔的空间,让上课、下课的人们走动,这是我在其他画里看不到的,我喜欢它的人情味。常常,我便在窗前看看有几个我认识的朋友走进画里来。

⑦楼下的长廊,有一幅我特别喜爱。那是个落雨的下午,我抱着书匆匆走过,不经意的一眼,便把我吸引了。那幅画不大,因为窗子是半开的。远处,带着黑的树荫叶影,像泼墨的画法,三两枝窗前瘦瘦的枝条,不着叶,随意地曲斜,一朵初绽的花在雨中淋成淡淡的粉红。水珠密密地在画布上渲染着,整幅画有着柔柔的意境,像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刚挥洒的一幅未干的国画,看了整个人就像浴过仙泉,觉得超离俗尘了。

⑧无论是楼上的或楼下的画廊,总是一年四季地美。我走进大自然的画廊里,发觉处处都是俯拾不完的美,我的思路更无止境地扩宽、更加活泼。有时候,我真想把壁画指给别人看,然而我仍旧缄默。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

⑨由于这些壁画,让我在课堂上变成一个不很专心的学生。有时候,我觉得,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                                     (有改动)

【注】国立台湾大学的简称。

1.作者笔下台大文学院里的“壁画”各具特色,请你根据其特色依次为每一幅壁画拟一个四字标题。(4分)

         ②阳光诗情   ③       ④          ⑤       

2.题目“壁画”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绘壁画的?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4分)

3.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认为“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4分)

4.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将风景视作壁画,来自于高中时一次看画展的错觉,从此她喜欢上了真正的壁画。

B.文中的壁画很多都是作者透过窗户来欣赏的,可见“窗户是中国建筑的眼睛——潘嘉良(建筑学家)”。

C.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既有柔美的一面,也有充满力量的一面,但是这种美,作者并非一开始就发现的,“不太欣赏”体现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D.罗丹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文寓理于景,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壁   画
简媜
①我在台大文学院拥有很多幅壁画,有时候,我简直是个快乐的画廊主人。
②高中时候,有一天,我去看画展,人群中挤来挤去,吱吱喳喳地,看得我头昏脑涨。突然,我看到一幅多美的画面,多和谐的黄昏,它完全吸引了我。我定神一看,唉!原来是一扇打开的窗子!我不禁笑出声来,笑自己怎会有如此错觉?于是,兀自站在窗前欣赏这幅奇妙的画,竟忘了是来看画展的。
③我仍记得那个午后,第一次进台大文学院,实在不该择那么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去文学院,那种肃穆的气氛颇令我害怕。我鼓足勇气上楼,心里仍旧忐忑。当我看到亮丽的阳光透过长型玻璃窗首先迎接我时,哦!谁说我不是幸运的?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态欢迎我。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环视静寂的四周,只觉得窗里窗外,夏的景色让人陶醉。瞬间,对于美的直觉便如泉涌一般活泼起来,于是,我爱上文学院。
④上了大学,天天在文学院,我常常有新的发掘。我最爱在二十四教室上课,那里的阳光最多,我喜欢在那里上文学课。阳光中,那些诗人、学者一个个都从书本上跳出来,那么亲切。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走入唐朝,被李白醉过的眼睛,再看看阳光壁画,满是长安风情。二十四教室总让我有无限遐思。
⑤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没什么主题,我不太欣赏。可是,有一天清晨,我来得太早了,莫名其妙地去开教室后面那扇窗。突然,我吓了一跳: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张着手臂般的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粗枝后面,是一方池,池中间正开着白睡莲,池水把树影映成墨黑,宁谧、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柔美;而粗枝虬劲地盘突着。
⑥文学院左侧,一上楼看到的壁画,刚开始觉得它很糟。树枝歪歪扭扭地全挤在左边,天空的比例也很怪,布局乱得很,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可是,渐渐的,我喜欢站在这儿欣赏,画里留着宽阔的空间,让上课、下课的人们走动,这是我在其他画里看不到的,我喜欢它的人情味。常常,我便在窗前看看有几个我认识的朋友走进画里来。
⑦楼下的长廊,有一幅我特别喜爱。那是个落雨的下午,我抱着书匆匆走过,不经意的一眼,便把我吸引了。那幅画不大,因为窗子是半开的。远处,带着黑的树荫叶影,像泼墨的画法,三两枝窗前瘦瘦的枝条,不着叶,随意地曲斜,一朵初绽的花在雨中淋成淡淡的粉红。水珠密密地在画布上渲染着,整幅画有着柔柔的意境,像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刚挥洒的一幅未干的国画,看了整个人就像浴过仙泉,觉得超离俗尘了。
⑧无论是楼上的或楼下的画廊,总是一年四季地美。我走进大自然的画廊里,发觉处处都是俯拾不完的美,我的思路更无止境地扩宽、更加活泼。有时候,我真想把壁画指给别人看,然而我仍旧缄默。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
⑨由于这些壁画,让我在课堂上变成一个不很专心的学生。有时候,我觉得,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                                    (有改动)
【注】国立台湾大学的简称。
小题1:作者笔下台大文学院里的“壁画”各具特色,请你根据其特色依次为每一幅壁画拟一个四字标题。(4分)
       ②阳光诗情   ③      ④         ⑤      
小题2:题目“壁画”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绘壁画的?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3: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认为“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4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将风景视作壁画,来自于高中时一次看画展的错觉,从此她喜欢上了真正的壁画。
B.文中的壁画很多都是作者透过窗户来欣赏的,可见“窗户是中国建筑的眼睛——潘嘉良(建筑学家)”。
C.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既有柔美的一面,也有充满力量的一面,但是这种美,作者并非一开始就发现的,“不太欣赏”体现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D.罗丹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文寓理于景,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壁   画
简媜
①我在台大文学院拥有很多幅壁画,有时候,我简直是个快乐的画廊主人。
②高中时候,有一天,我去看画展,人群中挤来挤去,吱吱喳喳地,看得我头昏脑涨。突然,我看到一幅多美的画面,多和谐的黄昏,它完全吸引了我。我定神一看,唉!原来是一扇打开的窗子!我不禁笑出声来,笑自己怎会有如此错觉?于是,兀自站在窗前欣赏这幅奇妙的画,竟忘了是来看画展的。
③我仍记得那个午后,第一次进台大文学院,实在不该择那么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去文学院,那种肃穆的气氛颇令我害怕。我鼓足勇气上楼,心里仍旧忐忑。当我看到亮丽的阳光透过长型玻璃窗首先迎接我时,哦!谁说我不是幸运的?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态欢迎我。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环视静寂的四周,只觉得窗里窗外,夏的景色让人陶醉。瞬间,对于美的直觉便如泉涌一般活泼起来,于是,我爱上文学院。
④上了大学,天天在文学院,我常常有新的发掘。我最爱在二十四教室上课,那里的阳光最多,我喜欢在那里上文学课。阳光中,那些诗人、学者一个个都从书本上跳出来,那么亲切。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走入唐朝,被李白醉过的眼睛,再看看阳光壁画,满是长安风情。二十四教室总让我有无限遐思。
⑤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没什么主题,我不太欣赏。可是,有一天清晨,我来得太早了,莫名其妙地去开教室后面那扇窗。突然,我吓了一跳: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张着手臂般的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粗枝后面,是一方池,池中间正开着白睡莲,池水把树影映成墨黑,宁谧、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柔美;而粗枝虬劲地盘突着。
⑥文学院左侧,一上楼看到的壁画,刚开始觉得它很糟。树枝歪歪扭扭地全挤在左边,天空的比例也很怪,布局乱得很,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可是,渐渐的,我喜欢站在这儿欣赏,画里留着宽阔的空间,让上课、下课的人们走动,这是我在其他画里看不到的,我喜欢它的人情味。常常,我便在窗前看看有几个我认识的朋友走进画里来。
⑦楼下的长廊,有一幅我特别喜爱。那是个落雨的下午,我抱着书匆匆走过,不经意的一眼,便把我吸引了。那幅画不大,因为窗子是半开的。远处,带着黑的树荫叶影,像泼墨的画法,三两枝窗前瘦瘦的枝条,不着叶,随意地曲斜,一朵初绽的花在雨中淋成淡淡的粉红。水珠密密地在画布上渲染着,整幅画有着柔柔的意境,像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刚挥洒的一幅未干的国画,看了整个人就像浴过仙泉,觉得超离俗尘了。
⑧无论是楼上的或楼下的画廊,总是一年四季地美。我走进大自然的画廊里,发觉处处都是俯拾不完的美,我的思路更无止境地扩宽、更加活泼。有时候,我真想把壁画指给别人看,然而我仍旧缄默。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
⑨由于这些壁画,让我在课堂上变成一个不很专心的学生。有时候,我觉得,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                                    (有改动)
【注】国立台湾大学的简称。
【小题1】作者笔下台大文学院里的“壁画”各具特色,请你根据其特色依次为每一幅壁画拟一个四字标题。(4分)
       ②阳光诗情   ③      ④         ⑤      
【小题2】题目“壁画”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绘壁画的?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3】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认为“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4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将风景视作壁画,来自于高中时一次看画展的错觉,从此她喜欢上了真正的壁画。
B.文中的壁画很多都是作者透过窗户来欣赏的,可见“窗户是中国建筑的眼睛——潘嘉良(建筑学家)”。
C.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既有柔美的一面,也有充满力量的一面,但是这种美,作者并非一开始就发现的,“不太欣赏”体现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D.罗丹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文寓理于景,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