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考试没考好,心里难过。班主任找他谈话。下面四种说法,效果最理想的是 |
A.你怎么搞的,考成这个样子!往后怎么办?请想想办法。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A.你怎么搞的,考成这个样子!往后怎么办?请想想办法。
B.考坏了,难过有什么用!该找找原因才是,争取下次考好。
C.你这次考得不理想,你难过我理解,但不能灰心,我相信下次你会考好的。
D.你考不好,早在我意料之中,不好好反省反省,下次更糟。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某同学考试没考好,心里难过。班主任找他谈话。下面四种说法,效果最佳的是( )(2分)
A.你怎么搞的,考成这个样子!往后怎么办?请想想办法。
B.考坏了,难过有什么用!该找找原因才是,争取下次考好。
C. 你考不好,早在我意料之中,不好好反省反省,下次更糟。
D. 你这次考得不理想,你难过我理解,但不能灰心,我相信下次你会考好的。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八年级语文上 北京课改版 题型:013
某同学考试没考好,心里难过。班主任找他谈话。下面四种说法,效果最理想的是
A.你怎么搞的,考成这个样子!往后怎么办?你想想办法。
B.考坏了,难过有什么用!该找找原因才是,争取下次考好。
C.你这次考得不理想,你难过我理解,但不能灰心,我相信下次你会考好的。
D.你考不好,早在我预料之中。不好好反省反省,下次更糟。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疆乌鲁木齐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我愿为你收藏一粒盐 马德那天下午,是两节语文课。留下作文题目后,学生们一改往日的慵懒,双眉紧锁,很快进入构思状态--班里静悄悄的,马上就要中考了。他们似乎一下子懂得了时间的珍贵。
窗外,冬天已经过去。垂柳虽在枯黄的枝柯间爆出了星点的绿,但风依旧格外大,春寒料峭,让人难以抵挡。教室正对着的,是学校阅览室。我见阅览室的管理员胖胖的人影一晃,一块小黑板就立在了学校的公示栏前,黑板上写着什么呢?我信步走出教室,去看个究竟。
原来是一个批评通告,寥寥数语:某某同学昨天偷了阅览室一本《散文》杂志,被当场抓住,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要再发生类似事情。一一被批评的学生,竟是我们班上的学生。我心头一紧,几乎想都没想,径直走向了阅览室。
管理员正低头整理着报纸,头顶上,一圈新长出的白发,在周边染过的黑发簇拥下,显得格外醒目。他见我神情异样,问我有什么事,我便直截了当向他说明了来意。我语气生硬地说:“被通报的学生是我们班上的,希望您赶在学生们下课之前把这块黑板撒了。”管理员的脸“腾”一下红了,他生气地说:“这是我的职责,用不着你来指手画脚。”那一刻,两个人剑拔弩张,气氛一下紧张起来。
那时候,我刚毕业没多久。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和胆量,敢顶撞一位年逾花甲的老教师。片刻的沉默之后,我的语气缓和了下来。我说:“老师,是这样的,还有三个多月,就要中考了,如果学生们看到这个通告,一定会议论纷纷,这样的话,那个挨批评的同学压力肯定会非常大。我怕,我怕会影响他的中考……”
“可是,如果不批评,不给学生们一个警醒,我这里的杂志就要被学生偷完了。我看着阅览室,我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管理员似乎还在生气,但语气也明显缓和了许多。
“是的,我知道。可是,这个学生马上就要中考了……”我发现自己语塞,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好。接下来,我的语调似乎在央求这位管理员了。他沉默了半晌,说:“这样吧,我也不为难你。黑板可以撤,但你必须保证,回去一定要批评你的学生。”“是,我会的,我会的。”我一边答应,一边飞也似的跑到公示栏前,把那块黑板取了回来,并当着管理员的面擦掉了那个通告。那一刻,仿佛擦掉了自己的一个错误,我擦完之后,站起身,如释重负。
是的,这是我接手的第一个毕业班,我不能让自己的学生有个三长两短。尽管,我的学生的确做错了。
之后,我曾经想把这件事情委婉地告诉那个犯错误的学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始终没有说。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对还是错。
临近中考的最后一次班会,我讲了很多,学生们也听得聚精会神。未了,我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肯定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也许因一时喜爱而‘拿’了阅览室的一本书,也许因一时糊涂考试时作了弊……然而。你们是否知道,有一些错误,你们犯过了,以为像一粒盐。会永久地溶在岁月中,没有人注意,也没有人计较。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粒盐,原本并没有溶化掉,只是有人怕硌疼你们,悄悄地为你们收藏了起来。而我这里,就收藏着这样一粒。”
学生们一下子现出惊异的目光,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继而重新把目光投到我身上。我扫视了班里一圈,笑了笑说:“是的,我这里的确有一粒。但是,我不想告诉你们,这粒盐是属于谁的。我愿意把这粒盐一直收藏下去,因为,我想用我的永久收藏,来换得这位同学的一辈子不去犯错误的心。”
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我突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多年过去了,那次班会上的掌声,时时萦绕在我的耳畔……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我不能让自己的学生有个三长两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粒盐,原本并没有溶化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我愿为你收藏一粒盐”为题。有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分析,“我”和“管理员”各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中犯错学生的处理办法,“我”采取的是“收藏盐粒”的做法,有的老师也可能私下里当面给学生指出错洪,你赞成哪种做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市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那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荒凉的地表掩藏着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令所有钟情文物考古的学子们神往不已。
然而都只是来去匆匆,真正勇于生活在那地方的人能有几个?大地也是守口如瓶的,对于只想来此地捞点儿学术本钱的人,它决不会向他们吐露什么。
只有一个年轻人在三十年前毅然前往,直到今天还留在那儿,如今已是研究成果卓著的老教授了。年轻人是被那片土地迷住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有个临近毕业的女大学生也想去,她曾听过老教授的课,她非常想去接他的班。女大学生是被老教授迷住了。
老教授也想物色一个传人。他自己驾车,带着女学生在那片他无限热爱的土地上奔驰了整整一个月,试图唤起她对这片土地的同样的情感。他曾经以为自己成功了,因为女学生已决定留下来。然而他很快又发现这不过是海市蜃楼。因为女学生根本分不清她所热爱的究竟是这片土地,还是这片土地上的教授。
一个月的考察之后,教授特意带女学生去了自己的家。他的家就安在那片土地边缘的小镇上,一个现代文明远未到达的边陲小镇。她认识了师母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
她看到师母高大而粗悍,模样及脾性都是狂风飞沙历炼过的。教授说,当年跟着自己来到这儿的是一个柳叶般纤弱的女孩,在此安家后,环境的艰苦及生活的磨难消蚀了她所有的温柔、甜蜜与浪漫,惟有这样她才能伴着他在这个地方待到今天。
她看到教授的两个均成年的孩子,很明显是因为自小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变成了与父辈完全不一样的人。儿子买了车跑运输,跑累了回家喝酒吃肉倒头大睡。已出嫁的女儿,从外表到内里已与当地妇人无异。只有教授本人,尽管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他仍如刚来这里一样,激情满盈,精力充沛,面对永远开掘不尽的宝库,始终睁大了天真而好奇的孩童般的眼睛。
当然,他十分清楚自己失去了什么,或者说牺牲了什么。如果说战争年代最大的牺牲是为祖国和平事业牺牲了宝贵的生命,那么和平年代一个人最大的牺牲便是,为祖国建设事业牺牲了深爱着他的、同时他也深爱着的亲人。
战争年代的牺牲轰轰烈烈,和平年代的牺牲了无痕迹。谁又会说教授妻子这样的生存一定不好呢?边陲小镇上的人不都这样活着吗?
战争年代的牺牲在瞬间完成了,和平年代的牺牲却要承载一生。
当女大学生看到这一切后,理智完全战胜了情感,她再也没有勇气接老教授的班,确切地说,她怀疑自己能否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权衡再三,她离开了这片深深诱惑她的土地,回到出生地沿海城市,坐进了现代化的写字楼。
和平年代的牺牲,谈何容易!
1. 阅读1-4段,填空: 年轻人是被那片土地的__________________迷住了; 女大学生是被老教授的__________________迷住了。
2. 第6段“一个月的考察之后,教授特意带女学生去了自己的家。”教授这样做的目的是:
3.第9段“他十分清楚自己失去了什么,或者说牺牲了什么。”联系上下文,说说教授“牺牲”了什么?
4.请你谈谈阅读这篇文章后的心得。(可以对本文中的某一人物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00字以内。)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3
阅读下边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到了上公开课的那天,教室里前前后后都摆满了椅子,足足有二三十个老师和同学们挤在一间教室里。很多同学心里慌得不行,眼睛也不敢朝黑板看。程老师倒是不怕,打开课本就开始讲课。先讲契诃夫的生平、成就,再挑出几个生字、生词教了几遍。接着她说:“下面请同学们表情朗课文……”
按照事先的布置,当然只有林蓉一个人举了手。其他同学动都不动。光那阵势就把人吓傻啦!谁敢瞎充好汉呢?
林蓉从容不迫地朗诵了第一段。她读得很流畅,很清楚,程老师满意极了,连连点头,眉里眼里都是笑。
读完这一段,老师一摆手,林蓉就坐下了。下面该是赵小桢。
可是,过了好几秒钟也没有动静。京京觉得奇怪,抬头往赵小桢那儿一看,她满脸通红,慌乱地盯着面前的讲义,旁边的同学拿手拐子捅她,她却怎么也不肯抬起眼睛。是啊,这么多老师看着呢,万一一慌,读得结结巴巴,多难为情!京京心里倒有点可怜起她来。
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他现在给谁讲“长工和财主的故事”呢?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他又站起来了,沙哑着嗓子,一字一句地、充满感情地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他心里在想,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最后,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
1.联系前文,试分析程老师这个人物形象。
2.你认为京京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3.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4.《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 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5.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种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 九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老师对我说何为
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
1935年,火一样酷热的汉口之夏。我在长江边上那个繁华的城市里,读完了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考试结束,学校特地为应届毕业生安排了一次小小的欢送会。
欢送会设在校舍底层的一间乒乓室里。室内屋顶低矮,如同地下室,整个屋子就显得更长。从图书室临时搬来的几张长桌排成一字形。桌上整整齐齐摆满了糕点瓜子和汽水之类。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极了。这一天,全班四十四个同学之间都谦让有礼,连说话的声音都是低低的。是的,对所有被欢送的小学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谁都珍惜这临别依依的茶话会。
我们的级任老师李致远先生不知什么时候进入屋内的,因为我们听见熟悉的咳嗽声。他大概三十岁左右,看起来倒像年近四十。有的同学说他当了那么多年小学教员,天天站在黑板前,吸了太多的粉笔灰,因此得了肺痨。这种病在那个年代是不治之症。他脸色阴郁,戴着一副老式玳瑁边深度近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那两只眼睛总是神经质地睁得大大的,好像随时随地要拍案而起大声疾呼的样子。只是在几声咳嗽过后,眼睛里那一缕升腾的火焰似乎又熄灭下去了。
我是从另一个大城市转学到那个学校的,而且也只读了半年就毕业了。担任国文课的李先生也就是级任老师。说实话,我当小学生时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很差劲的。有一回还得到某老师触目的红笔批语:“文不对题!”颇有大喝一声以示训诫之意。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我随同可爱的木偶匹诺曹经历了种种奇遇,旋即又钻进《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迷人的世界里。到了李先生的课堂上,我不胜奇怪,从第一堂作文课直到期终的毕业考试,仿佛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我的作文忽然都变得优秀起来,几乎每一篇都名列第一。有几次,李先生还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我的作文,时或即席讲述一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加以赞扬的原因,这时他那瘦削的脸上就泛起兴奋的红光。倘有用辞不当之处也必定加以指正。凡是他批改过的作文,即使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在他深度的近视眼下也决不会放过,他于是稍稍停顿片刻,向我投来逼人的眼光。那闪闪发光的视线里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热烈的期望。他无声的话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末了总是一阵呛咳,朗读也到此中止了。这实在使我又感动又难过。
在李先生的教诲和鼓舞下,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时代。现在一转眼就要离别了,半年来课堂上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一阵掌声,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
简单的欢送仪式举行过后,在铺着洁白台布的一字形长桌尽头,李先生侧身站在桌旁。还没有开口,他用手帕掩着嘴咳了一会儿,随后以他锐利的眼光扫视全场。我想,只有一颗真正火热的心,才能隔着厚厚的镜片闪射那样炽热的光芒。
“哦,毕业了。”李先生说了几句贺词,停停,他又讲下去,几乎变成愤激的大声呐喊:“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你们往后走哪条路,由你们选择,可是千万别重蹈覆辙,再踏上前人走过的那条自取灭亡的绝路!不!你们要去闯出一条崭新的路,去,去吧,去走新的路!”
听起来声音有点古怪。这临别赠言有若沉闷黑夜里爆出一声惊雷,全场的同学无不为之愕然。李先生过于激动,慢慢坐下来,呛咳着。我近旁一个女同学埋下头去,一缕长发云彩般披落在肩头。她闭上眼睛,泪珠滚落在她苍白的脸上。
我即将离开那个城市。出发远行以前,同那个女同学最后一次去看望李先生。他目光炯炯,紧紧拉着我们的手,说以后要多给他去信。沉默半晌,他忽然从杂乱无章的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书,认真地写上给某某同学留念的字样。这是我每一次看到的一本美丽的书,1931年间陈梦家编选的一本诗选,其中包括闻一多几首著名的诗作。
那一年秋天风雨如晦,我又回到上海读初中。过了不久,听说李致远先生的病终于不治,溘然长辞,身后萧条,只留下一堆不值几块大洋的文学书刊而已。他是旧时代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员,在他平凡的岗位上,耗尽了他全部的光和热。我引以为憾的是没有照他的嘱咐,给他写过一次信;可是在那个多雪的冬天里,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散文,那篇文章发表时用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题目:《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1)旋即( ) (2)教诲( )
(3)炽热( ) (4)半晌( )
2.第三段中,毕业欢送会上,低矮的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全班同学谦让有礼,说话声音低低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欢送会上李先生的临别赠言有若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在第四段中有一句与之相呼应的描写,将这句话完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书写力求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仔细阅读第五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九段李先生引用的鲁迅先生的话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他(她)的主要特点。
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为什么“我”的那篇“有纪念意义”的文章题目为《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语言自然,行文流畅。其中一些四字词语准确凝练,极富表现力。根据所给解释,从文中选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写在括号内。
(1)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
(2)比喻没有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
(3)常用来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
(4)突然和人世永别。( )
8.文中涉及我国三部古典文学名著,其中你最爱读的是哪一部?结合这一部名著中的相关情节谈一谈你喜爱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写于1979年,李致远先生44年前的教诲和鼓舞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文章内容从作者角度拟一段抒发对李先生的感激之情的语句,语言力求简洁流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扇在灵魂上的耳光14岁那年的秋天,我正读初中,还不明白人其实是该有点抱负什么的,整天三五成群,捣蛋摸鱼,吃喝玩乐,毫无忧愁可言。
每次考试,我都如同走进生死场一般心怵发抖。好在有同学帮忙,大都也能蒙混过关。但有一次,在会考的考场上,我专注地抄同学的试卷时,压根没觉察到老师已来到我身旁。当老师一把抓过我的试卷时,我整个儿惊呆了,只是本能地站起来,要去抢他手上的试卷。老师却突然伸出他那硕大的巴掌,闪电般扇了我一记耳光!啪!那清脆的声响,惊住了全班所有的同学,他们一起转过头来,好奇地注视着我。
我被老师突如其来的耳光打懵了,一时竟不知所措。这时,只听见老师恨恨地朝我吼:“没用的东西,你的自尊哪去了,怎么做起了这等丢人的丑事?!”
我被那骂声惊醒,极其难堪地低下了头。
我听见同学们都在窃窃私语,顿觉无地自容,恨不能找个地缝钻下去。我不知自己究竟傻站了多久,我想当时的神情一定狼狈极了。
老师或许是见我太尴尬,或许是为自己刚才的粗鲁举动深感愧疚,脸上即刻变得温和起来,一边递给我试卷,一边对我说:“很抱歉,请把题做完,但该科成绩要记零分。”他语气坚定,但眼中噙满泪水。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挨过那堂考试的。出考场时,我发誓:“不把成绩追上去,永世不再进学校门。”
我一直记着我的老师,也记住了他给予我的那种羞辱。4年后,当我顺利地经过了7月的洗礼,才猛然醒悟过来:倘若没有老师当时的那记耳光,我会有今天吗?那耳光与其说是扇在我的脸上,还不如说是扇在我的灵魂里。这些年,我一刻不忘那记耳光,并因那一巴掌,我才拼足了劲,最终让自己更像自己。
老师,知道吗,你那重重地一击,启动的是一条昏睡多年的智慧之船,拨亮的是年少那藏污纳垢的心,撼动的是一个被世俗紧裹住的魂。
扇在灵魂上的耳光,启动的是智慧,长大的是希望。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采用了__________的记叙顺序,详写了_____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____。
(3)“这时,只听见老师恨恨地朝我吼:“没用的东西,你的自尊哪去了,怎么做起了这等丢人的丑事?!’”结合语境,说说你对“?!”的理解。
答:“?”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在叙述中对老师用了第三人称,结尾时转换为第二人称,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亲爱的同学,现在看来,文章中的那一巴掌实属不该,但“我”却理解了那巴掌背后的爱。也许,你曾经不够理解你的某位老师,读完文章后,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和你的老师说,请写在下面(50字以内)。
我想对__________(语文、数学……)老师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五岁那年,父亲见他智力还好,便把他送到附近的一所学校。
②由于语言发育很迟缓,表达能力很差,再加上总愿意独自慢慢思考,因此,当老师提问时,他反应总是很迟钝,就像没听见一样,老师很生气,总是狠狠地喝道:
③“爱因斯坦,出去!”
④他只好默默地走出去,在走廊里一站就是两小时。老师时常在背后说他笨,什么功课都跟不上。
⑤其实这不怪阿尔伯特,他并不笨,只是他喜欢思索,不能立即回答出来;而老师只求现成的答案,并不要求他的学生独立思考。
⑥十岁那年,爱因斯坦进了中学。这时正是普鲁士军国主义在德国泛滥的时期,军国主义充斥着校园。许多孩子羡慕挎着马刀、骑着战马的军人,呼喊着狂热的口号。
⑦生性羞怯的阿尔伯特对这些格外反感。每当他看到有人在军乐队的伴奏下怡然自得地操练步伐的时候,他不是掉过头去,便是愤愤地说:让这些人长脑袋是多余的,只给他一根脊梁就够了。小小年经,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了。
⑧在这期间,使少年爱因斯坦头脑大放异彩的,不仅有他自身的力量,还有一种外来的因素。
⑨他家每逢星期五总是邀请在慕尼黑求学的犹太学生吃晚饭。这是犹太人帮助犹太人的一种慈善活动。有个叫塔尔梅的大学生是这个家的常客。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十二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⑩大学生和他谈起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深奥的物理学、数学知识,他的小朋友总是那样专心地听着。少年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表现出不可遏止的热情。饭后的时间不多,可常常被这个小孩的提问占去了。
1.根据选文根据少年爱因斯坦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第⑧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阿尔伯特并不是一个让老师喜欢的好学生,“老师时常在背后说他笨,什么功课都跟不上”。可他却能如醉如痴地读着深厚难懂的数学书。下面这则消息的主人公却对自己书包里的“大书”丝毫不感兴趣。不知道你是不是这些大书的学习者,你怎样看待学习与兴趣的关系?请结合学习实际谈一谈。
北京市某小学的四年级学生陈宇打开他的书包,向笔者展示他的两种英语教材:一本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新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另一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教程》(第一级),也就是公共英语考试教材(简称PETS)。陈宇告诉笔者在学校里老师教新课标英语,但除此之外,他们班上有30多个同学由老师组织报名参加了公共英语培训班。他告诉我们,他一点都不喜欢公共英语这本“大书”。 (消息来自中国教育信息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