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莽莽 (只,无边无际的意思)   
B、驰蜡象 (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C、晴日  (等到)   
D、稍逊风骚 (指风流倜傥)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莽莽 (只,无边无际的意思)   
B、驰蜡象 (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C、晴日  (等到)   
D、稍逊风骚 (指风流倜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文】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选自《放鹤亭记》)
注: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 ②扉(fēi):门。 ③适:恰好。 ④陂(bēi):水边。⑤傃(sù):向,沿着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
      明年春,水落____________
      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句中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翔于云表       或异二者之为 
      B.立于陂田       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C.迁于故居东      春夏交         
      D.甚驯善飞     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3、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及“怀民亦未寝”两句,体现了作者在贬官黄州期间朋友甚少,惟张怀民与自己心境相同,可以同乐。
     B、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作者以丰富的想像,虚写夏夜月光,于平常事物中味常人不能味之情趣。
     C、乙文交待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具体描写了放鹤亭的特点。
     D、从乙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张君尽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
5、你如何理解甲文中“闲人”的含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生的“附件”

  “来”的时候人人平等,都是双手空空,赤条条一丝不挂,什么也没有。最先有的是名字,尽管这是人生的第一烙印,但名字或雅或俗,或贵或贱,并不能预示将来,只不过是一个代号罢了。之后,渐渐有了许多小玩意:小泥人、小镜子、小画书、小童车、木头轮、电子表……这些东西自然无关紧要,但已有了城里人山里人的区别,有了家庭贫富、生长环境优劣的区别。真正的区别在成年之后,在人拥有了众多的“硬件”或“软件”之后,比如有了耳环项链金戒指,有了名片专车女秘书,有了银行账号,有了这样那样的头衔……这时,人就不一样了。这些附加在人体上的配件如同商标,无形中将人划分得一清二楚:阔佬与乞丐、上级与下级、明星与追星族、老板与打工仔、名流显贵与芸芸众生……

  这些“附件”往往是生命的砝码,注定人体的轻重与贵贱。有人一言九鼎,就得有人惟命是从;有人趾高气扬,就得有人点头哈腰;有人一掷千金,就得有人节衣缩食;有人飞黄腾达,就得有人坠入深渊……每一个人必须严格按照自己“附件”所规定的号码,去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于是人生舞台上异彩纷呈,美妙绝伦,无论爱情与阴谋、悲剧或喜剧,都是围绕“附件”这个核心展示的。

  一旦“附件”超过人身的自重,生命便失去平衡,致使不少人飘飘然,弄不清自己是谁。似乎人的自身这个“主体”无关紧要了,重要的倒是那些附属的花花哨哨的零配件。这样就有人贪婪成性,就有人铤而走险,就有人玩火自焚,心甘情愿沦为“附件”的奴隶。因此,这个世上__________不幸的是,“走”的时候人人平等,都是双手空空而去,谁也不能带走什么。那些苦苦追求、累了一生的“附件”,都将随着一缕青烟消失散尽--惟有生命永恒。

(1)

文章为什么用“人生的‘附件’”做题目?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三段中“人身的自重”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填入文中第三段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A.就有了贪官污吏,就有了黑心奸商,就有了无耻小人,就有了不肖子孙。

  B.就有了黑心奸商,就有了贪官污吏,就有了无耻小人,就有了不肖子孙。

  C.就有了贪官污吏,就有了黑心奸商,就有了不肖子孙,就有了无耻小人。

  D.就有了不肖子孙,就有了无耻小人,就有了贪官污吏,就有了黑心奸商。

[  ]

(4)

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对本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画线句子是用反语进行讽刺。

  B.第三段中“花花哨哨”是褒词贬用,表现了作者对人生“附件”的轻蔑与否定。

  C.文章末段是说“附件”随人消亡而消亡,而生命的意义、价值却长存不息。

  D.本文开头写人降生时“两手空空”,结尾写人死亡时也“两手空空”,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课外阅读

人生的“附件”

    “来”的时候人人平等,都是双手空空,赤条条一丝不挂,什么也没有。

    最先有的是名字,尽管这是人生的第一烙印,但名字或雅或俗、或贵或贱,并不能预示将来,它只不过是一个代号罢了。

    之后,渐渐有了许多小玩艺:小泥人、小镜子、小画书、小童车、木头枪、电子表……这些东西自然无关紧要,但已有了城里人山里人的区别,有了家庭贫富、生长环境优劣的区别。

    真正的区别在成年之后,在于人拥有众多的“硬件”或“软件”之后,比如有了耳环项链金戒指,有了名片专车女秘书,有了银行账号,有了这样那样的头衔……这时,人就不一样了。这些附加在人体上的配件如同商标,无形中将人划分得一清二楚:阔佬与乞丐、上级与下级、明星与追星族、老板与打工仔、名流显贵与芸芸众生……这些“附件”往往是生命的砝码,注定人体的轻重与贵贱:有人一言九鼎,就得有人惟命是从;有人趾高气扬,就得有人点头哈腰;有人一掷千金,就得有人节衣缩食;有人飞黄腾达,就得有人坠入深渊……(每一个人必须严格按照自己“附件”所规定的号码,去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于是人生舞台上异彩纷呈,美妙绝伦,无论爱情与阴谋、悲剧或喜剧,都是围绕“附件”这个核心展示的。

    一旦“附件”超过人身的自重,生命便失去平衡,致使不少人飘飘然,弄不清楚自己是谁。似乎人的自身这个“主体”无关紧要,重要的倒是那些附属的花花哨哨的零配件。这样就有人贪婪成性,就有人铤而走险,就有人玩火自焚,心甘情愿沦为“附件”的奴隶。因此,这个世上      ……

    不幸的是,“走”的时候人人平等,都是双手空空而去,谁也不能带走什么。那些苦苦追求、累了一生的“附件”,都将随着一缕轻烟消失散尽——惟有生命永恒。

1.对文章中的“人生的‘附件”’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人身以外的有形无形的附加物。

B.从小时候的玩具到成年后的财产地位。

C.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人所拥有的“硬件”和“软件”。

D.人所拥有的巨大财富和显赫的地位。

2.第五段中“人身的自重”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

                                       

3.填入文中第五段末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A.就有了贪官污吏,就有了黑心奸商,就有了无耻小人,就有了不孝子孙。

    B.就有了黑心奸商,就有了贪官污吏,就有了无耻小人,就有了不孝子孙。

    C.就有了贪官污吏,就有了黑心奸商,就有了不孝子孙,就有了无耻小人。

    D.就有了不孝子孙,就有了无耻小人,就有了贪官污吏,就有了黑心奸商。

4.这篇文章要阐明的主旨是什么?(不超过24个字)

                                          

5.从修辞角度看本文主要运用了“                ”等修辞手法。

6.对本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四段中画线句子是用反语进行讽刺。

    B.第五段中的“花花哨哨”是褒词贬用,表现了作者对人生“附件”的轻蔑与否定。

    C.文章末段是说“附件”随人体消亡而消亡,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却长存不息。

    D.本文开头写人降生时“两手空空”,结尾写人死亡时也“两手空空”,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3题。
                                                              【甲】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
 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②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大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度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注释】:①捐:丢弃,舍弃。②“跪”:古人席地而坐,跪时腰伸直,示敬之意。③成于机杼:(倒装句),在织布机上织成。④一丝而累: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⑤斯:此,这。⑥捐失:即失去。⑦稽:迟延。⑧懿:美好(多指德行)。⑨何异断斯织乎:(倒装句)跟割断这块帛有什么不同。异:不同。
9.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妇抚儿乳   乳:                     (2)还与妻   以: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                                                                                                                                               (2)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译文:                                                                    
11.下列各组中,划横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
A.今当涂掌事/孤岂欲治经为博士邪  
B.归来天子/大兄何事之晚乎
C.众宾团/稍稍正坐                  
D.众毕备/以为
12.下面哪个词语用来形容甲文描写的口技表演最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     ]
A.栩栩如生   
B.惟妙惟肖      
C.足以乱真    
D.生动逼真                                                                     
 理由:                                                                                                                                           
13.乙文第①段,乐羊子妻批评丈夫                     的错误。为了说服丈夫,她引用了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1—7题。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惟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佐恩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看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里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母亲的每一封来信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信的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分别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3.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4.文中在写到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时引入了他路遇家乡熟人的内容,从记叙的顺序上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这一安排具有怎样的作用?

5.倒数第二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由此可见当时的文卡是个怎样的人

6.选出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母亲的信……

——“焦急地”写出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热切盼望的心情。

B.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

——“泪痕斑斑”表明母亲是一边写信一边流泪的。

C.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自然”二字不可删掉,因为这个词语表明文卡是明知故犯。

D.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

——文卡没有将10卢布寄给母亲主要是考虑到数目太小,无济于事。

7.当“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的时候,文卡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请结合全文,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不少于4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2005·常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母亲的来信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时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惟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佐恩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母亲的每一封来信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信的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分别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在写到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时引入了他路遇家乡熟人的内容,从记叙的顺序上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这一安排具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

[  ]

A.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母亲的信……

——“焦急地”写出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热切盼望的心情。

B.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

——“扔”字写出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的随意甚至轻蔑的态度。

C.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

——文卡没有将10卢布寄给母亲主要是考虑到数目太小,无济于事。

D.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

——“打着哈欠”和“掏”“拆”“抽”等词语表现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漠然和漫不经心。

(5)当“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的时候,文卡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请结合全文,展开想像,续写一段文字。(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听泉》
韩静霆
       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里的玉石锯开了一个小缝儿,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地流出来。跌扑回还,绕在身边。心里所有的浮躁、郁闷、烦琐,都被淙淙流泉冲走了。身上清爽得很、干净得很。舌根也甜润润湿漉漉。说来真得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他用一把胡琴,教会了我们听泉。让我们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是啊,古人说刑天舞干戚,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就是说人的浑身上下都生着精明的感官,人本来就是精灵别透的灵长目,我们和炳哥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还有,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在盲人音乐家阿炳这里,泉水是灵感的婴儿。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自己的天分、才情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淌出了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二泉映月》。
      “二泉”从前只是穷道士沿街卖艺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杨荫浏先生,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我在音乐学院学琴的时候,老先生杨荫浏的学养和人品极为师生尊崇。杨荫浏和阿炳(华彦钧)之间的理解与默契,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换句话说,琴师俞伯牙倘若遇到杨荫浏,就大可不必因世无知音摔碎瑶琴了。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寻访阿炳的。背着笨重的录音机,他和阿炳谈心、谈艺、谈琴。用那时候流行的“履带”般的录音机带,录下了阿炳的曲子。这首曲子无题,阿炳让杨先生取个题目,杨先生思忖了片刻说,就叫做《二泉映月》吧。
       可以想象这时候阿炳是多么感动和惊奇,他那深陷的眼窝红了,几乎要流出“泉水”了;面前这位先生不仅听懂了他,把他的琴声录下,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而且,一语点睛,戳动了他的心泉之门。是呵是呵,这娓娓动听的音乐,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的竹林间草地上。忽然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然在花丛间潜伏蛇行,若断还连,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鹅石溪床上跳着轻盈的舞步,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音乐在胡琴的三个把位回还,如曲水流觞。装饰音和滑音机智乖巧,似鱼嬉水草。抖弓细碎流畅,清流里有诉不尽的柔情。《二泉映月》是回旋曲式,让人把醉人醴泉回味品咂个够。更要紧的是,杨先生听着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深深感觉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儿淡淡的哀伤。/ 阿炳和杨荫浏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映月的二泉还奔涌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记得,这首美妙绝伦的乐曲使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过,《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是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也许,惟有双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和感激。我们感激创造美的阿炳和发现美的杨荫浏。阿炳开掘出了他心中独一无二的音乐泉,杨荫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1、请说出文章标题“听泉”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自然段中“《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作者认为小泽征尔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按要求填空回答。
     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净化人们心灵的音乐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这篇散文多处出现“泉水”,根据语境,分析下列划线的词语,按要求填空。
     ①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地流出来。 
     ②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
     ③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儿淡淡的哀伤。
     ④杨荫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第______句和第_____句“泉水”的意思相同,都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句和第_____句“泉水”的意思相同,都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文章用“演奏”而不用“欣赏”是因为去演奏它,会更深刻地理解乐曲。
B、杨荫浏和阿炳之间“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这是因为钟子期对俞伯牙不能像杨荫浏对阿炳那样“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
C、文章主要用寻访、谈心、谈艺、谈琴、录音、取题等情节详细地描述了杨荫浏抢救并传播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的过程。
D、《二泉映月》表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旋律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伤”,是他对自己身世的诉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听 泉
韩静霆
  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里的玉石锯开了一个小缝儿,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地流出来。跌扑回还,绕在身边。心里所有的浮躁、郁闷、烦琐,都被淙淙流泉冲走了。身上清爽得很、干净得很。舌根也甜润润湿漉漉。说来真得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他用一把胡琴,教会了我们听泉。让我们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是啊,古人说刑天舞干戚,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就是说人的浑身上下都生着精明的感官,人本来就是精灵别透的灵长目,我们和炳哥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还有,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在盲人音乐家阿炳这里,泉水是灵感的婴儿。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自己的天分、才情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淌出了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二泉映月》。
  “二泉”从前只是穷道士沿街卖艺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杨荫浏先生,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我在音乐学院学琴的时候,老先生杨荫浏的学养和人品极为师生尊崇。杨荫浏和阿炳(华彦钧)之间的理解与默契,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换句话说,琴师俞伯牙倘若遇到杨荫浏,就大可不必因世无知音摔碎瑶琴了。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寻访阿炳的。背着笨重的录音机,他和阿炳谈心、谈艺、谈琴。用那时候流行的“履带”般的录音机带,录下了阿炳的曲子。这首曲子无题,阿炳让杨先生取个题目,杨先生思忖了片刻说,就叫做《二泉映月》吧。
  可以想象这时候阿炳是多么感动和惊奇,他那深陷的眼窝红了,几乎要流出“泉水”了;面前这位先生不仅听懂了他,把他的琴声录下,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而且,一语点睛,戳动了他的心泉之门。是呵是呵,这娓娓动听的音乐,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的竹林间草地上。忽然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然在花丛间潜伏蛇行,若断还连,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鹅石溪床上跳着轻盈的舞步,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音乐在胡琴的三个把位回还,如曲水流觞。装饰音和滑音机智乖巧,似鱼嬉水草。抖弓细碎流畅,清流里有诉不尽的柔情。《二泉映月》是回旋曲式,让人把醉人醴泉回味品咂个够。更要紧的是,杨先生听着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深深感觉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儿淡淡的哀伤。
  阿炳和杨荫浏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映月的二泉还奔涌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记得,这首美妙绝伦的乐曲使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过,《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是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也许,惟有双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和感激。我们感激创造美的阿炳和发现美的杨荫浏。阿炳开掘出了他心中独一无二的音乐泉,杨荫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1.请说出文章标题“听泉”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自然段中的“《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作者认为小泽征尔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按要求填空回答。
   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净化人们心灵的音乐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这篇散文多处出现“泉水”,根据语境,分析下列划线的词语,按要求填空。
   ①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地流出来。 
   ②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
   ③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儿淡淡的哀伤。
   ④杨荫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泉水”的意思相同,都指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泉水”的意思相同,都指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文章用“演奏”而不用“欣赏”是因为去演奏它,会更深刻地理解乐曲。
B.杨荫浏和阿炳之间“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这是因为钟子期对俞伯牙不能像杨荫浏对阿炳那样“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
C.文章主要用寻访、谈心、谈艺、谈琴、录音、取题等情节详细地描述了杨荫浏抢救并传播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的过程。
D.《二泉映月》表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旋律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伤”,是他对自己身世的诉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