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根据所给的意思,判断相应的词语是否正确,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
B、凄惨暗淡,不景气。(灰色)
C、看到心里感到悲伤。(触目伤怀 )
D、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情郁于中)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下面是小欣同学的一篇博客,请你根据相应的材料,补全所缺的内容。(8分)
【小欣的博客】
今天是小涵的生日,她请我去时代广场看电影。小涵特别喜欢看电影,反映人与自然主题的温情片是她的最爱。我准备了一张电影原声碟送给她。第一次去时代广场,妈妈叮嘱我在环城东路站坐17路车。到了环城东路站,一位外地的叔叔正想要坐车去市民公园,他问我17路车可以到吗,我说不行,因为 (1)           ,我又跟叔叔说:            ,叔叔表示非常感谢。这时正好来了一辆31路车,叔叔上车走了。这次指路我特别得意,因为我也是第一次坐17路车哦!到了时代广场影剧院,排片表上的《深蓝》与《超验骇客》两部影片都很吸引人,我们看了微博网友的评论,最后选择看小涵喜欢的   (2)  ,影片真的很精彩!电影结束已经20:50了,小涵还想跟我逛会儿街,可是  (3) ,所以只好和她道别了!临走时,我把礼物送给了她。那张原声碟的封底上写着:悠悠的音乐里有淡淡的诗,淡淡的诗里有(4),    里有我轻轻的祝福:生日快乐!
【材料一】17路公交线路图

【材料二】微博网友影评
ID:陶淘
天才科学家总是看上去傻傻的,可是他们不是创造奇迹,就是制造疯狂!科学家如果变成迷失自我的“骇客”,那将会是人类的灾难。
ID:猎户星座
《深蓝》就是一部圆梦的电影,她向人类讲述了:海底有更好的世界,洁白的海豚会为你歌唱。我感受到了来自大海深处的忧伤和寂寞,还有那曾经向往过的美丽和自由。
ID:会飞的青蛙
“女孩,回家去,回到你的世界去,而我,要游到海底,走向生命里最闪耀的蔚蓝。”杰克潜进深海,像海豚一样陪伴大海一生,我觉得那是他最想要的结局。
ID:哥白尼
《超验骇客》的想象力太强大,虚拟机器人自我复制膨胀的那一段,画面真的很炫。人脑竟然跟电脑联网,太不可思议!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中的路线图,补全原文(1)处的内容。(2分)
我说不行,因为                       ,我又跟叔叔说: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中网友的评论,结合博客的相关内容,判断小涵喜欢看的影片是 (2分)
小题3:为什么我没有答应陪小涵去逛街呢?根据【材料一】内容回答。(2分)
小题4:请根据句式特点,运用叠词,帮助小欣完成祝福语。(2分)
悠悠的音乐里有淡淡的诗,淡淡的诗里有                      里有我轻轻的祝福:生日快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七年级下学期全科竞赛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微博”时代来临
①从2007年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到2009年,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扫荡世界,打败奥巴马、甲流等等名词,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词汇。
②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了春天,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根据相关公开数据,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从2010年底至今,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比例从15.5%上升到34%。
③有人说,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那么2011年就是中国的微博壮年。
④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它对中国社会诸领域的介入和渗透与日俱增,社会影响力日益巨大。微博如此深入人心,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⑤创造多功能虚拟聚合社区。比如新浪微博,只要你点击描述自己职业和兴趣的某一标签,就会链接到与此相关的微博群,结交到新的博友。它可以创造个人发展的各种机会,还可以与关注自己微博的粉丝进行交流。这种人际交流,偏重人们的情感、心灵、趣味、审美、爱好等方面的沟通,比起地域社区的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精彩。它将建构起网络全新社区的时尚、礼仪、道德、情操等文化规范。当然,微博的网络聚合社区也不是纯虚拟的,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网络化形态。
⑥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手机微博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填补了网络终端无法覆盖的盲区,成为新闻报道的利器。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有时甚至不到1分钟用户就做出反馈,就像实况转播一样。任何人的每一条信息都能以广播形式通知其跟随者和其他所有用户。这种信息快速扩展方式,有点像细菌裂变式繁殖那样成几何级数增长。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08年11月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2009年6月迈克尔·杰克逊死讯,都是由Twitter(微博客服务的网站)首发。连权威新闻机构CNN、BBC也不得不先后在Twitter上进行注册。可见,微博已抢占新闻报道的制高点。
⑦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人们在面临社会热点问题时,常常会参照当下微博网站的舆情倾向。据报道,目前87.3%的受调查人士表示,他们会通过微博了解公众对社会事件看法然后发表意见。微博群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的某种导向。微博群中涌现的意见领袖,就是无序网民舆情的有序集中体现。2010年74起与微博有关、影响较大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一半存在意见领袖。他们代言广大微博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其评论可将某一事件舆论迅速推向高潮,甚至还可代表网民设置新的议程,改变舆论走向。微博群体正在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的把关人角色。微博的导向作用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领导人先后开设微博,甚至各地公安部门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
⑧微博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微博发展如日中天。微博将使这个世界更加开放,更加文明,更加生机勃勃。
【小题1】 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扫荡世界,打败奥巴马、甲流等等名词,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词汇。
②微博群中涌现的意见领袖,就是无序网民舆情的有序集中体现。
【小题3】 结合全文,说说微博深入人心的原因。(3分)
【小题4】 “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除微博外,还有很多新科技产品正得到广泛运用,并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请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微博”时代来临
①从2007年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到2009年,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扫荡世界,打败奥巴马、甲流等等名词,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词汇。
②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了春天,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根据相关公开数据,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从2010年底至今,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比例从15.5%上升到34%。
③有人说,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那么2011年就是中国的微博壮年。
④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它对中国社会诸领域的介入和渗透与日俱增,社会影响力日益巨大。微博如此深入人心,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⑤创造多功能虚拟聚合社区。比如新浪微博,只要你点击描述自己职业和兴趣的某一标签,就会链接到与此相关的微博群,结交到新的博友。它可以创造个人发展的各种机会,还可以与关注自己微博的粉丝进行交流。这种人际交流,偏重人们的情感、心灵、趣味、审美、爱好等方面的沟通,比起地域社区的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精彩。它将建构起网络全新社区的时尚、礼仪、道德、情操等文化规范。当然,微博的网络聚合社区也不是纯虚拟的,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网络化形态。
⑥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手机微博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填补了网络终端无法覆盖的盲区,成为新闻报道的利器。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有时甚至不到1分钟用户就做出反馈,就像实况转播一样。任何人的每一条信息都能以广播形式通知其跟随者和其他所有用户。这种信息快速扩展方式,有点像细菌裂变式繁殖那样成几何级数增长。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08年11月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2009年6月迈克尔·杰克逊死讯,都是由Twitter(微博客服务的网站)首发。连权威新闻机构CNN、BBC也不得不先后在Twitter上进行注册。可见,微博已抢占新闻报道的制高点。
⑦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人们在面临社会热点问题时,常常会参照当下微博网站的舆情倾向。据报道,目前87.3%的受调查人士表示,他们会通过微博了解公众对社会事件看法然后发表意见。微博群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的某种导向。微博群中涌现的意见领袖,就是无序网民舆情的有序集中体现。2010年74起与微博有关、影响较大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一半存在意见领袖。他们代言广大微博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其评论可将某一事件舆论迅速推向高潮,甚至还可代表网民设置新的议程,改变舆论走向。微博群体正在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的把关人角色。微博的导向作用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领导人先后开设微博,甚至各地公安部门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
⑧微博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微博发展如日中天。微博将使这个世界更加开放,更加文明,更加生机勃勃。
小题1: 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扫荡世界,打败奥巴马、甲流等等名词,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词汇。
②微博群中涌现的意见领袖,就是无序网民舆情的有序集中体现。
小题3: 结合全文,说说微博深入人心的原因。(3分)
小题4: “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除微博外,还有很多新科技产品正得到广泛运用,并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请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通用奥林匹克ABC卷及解析(初二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叫做简或犊。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宽度的细条(一般五寸至二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用朱笔写字,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穿编起来,叫做“策”,也可以写做“册”。这个“册”字,多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春秋末期,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书比竹简轻但</PGN0039B.TXT/PGN>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东汉有个叫蔡伦的,改进了西汉时候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这种书也是一卷一卷的,轻巧适用,成本较低,保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写纸书很费事,后来又发展成雕版印刷: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板可以印几百部到几千部的书。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雕版书籍,是唐朝咸通九年的《金刚经》,藏于英国博物馆。

1.用“从……到……”的格式,为选段加一个标题,填入下列方格(每格一字)。

□□□□□□□□

2.根据语意,在第一段的方格里填入“和”或者“或”。

3.下列短语中加粗的“卷”字同“开卷有益”中的“卷”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卷土重来
卷帙洁繁
B.席卷八荒
手不释卷
C.风卷残云
席卷宇内
D.读万卷书
手不释卷

4.选段能够表达成语“苇编三绝”的意思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着眼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第三段中加粗的“还”,同第一段中的哪个词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采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必须有被定义的概念(又叫“属概念”)和定义的概念(又叫“种概念”)。例如:

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

“偶数”是被定义的概念,“能被2整除的数”是定义的概念。

下定义最常用的方法是“属概念加种差”,“种差”就是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在括号里打“√”。

①帛书是我国古代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

②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  )

③我国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  )

④竹简是我国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  )

⑤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穿编起来,形成“册”。(  )

7.第二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采用举事例和列数字的方法,分别从重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说明简牍的笨重。

B.采用举事例、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读和写两个方面说明简牍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C.采用举事例和列数字的方法,分别从读和写两个方面说明简犊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D.采用举事例、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重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说明简牍的笨重。

8.雕版印刷的书籍出现的时间是

[  ]

A.东汉以前
B.东汉
C.不迟于唐朝
D.唐朝

9.帛书的优点是什么?为什么不能普遍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是因为它比竹片、木条________,比绸子________。

11.这几段文字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标志性的词语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2.对前三段文字的说明内容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

A.说明我国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

B.介绍我国早期的书籍采用的材料:竹片、木板、绸子。

C.说明我国早期的书的形式、制作方法和优缺点。

D.说明简牍和帛书才是正式的书籍,在此之前产生的书籍是书籍的雏形。

13.“一般5寸至2尺长”中的“一般”不能删掉,“至”不能改为“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1-1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说“华表”

张羽新

①当你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时候,一定会到天安门前去游览一番,尽情欣赏那古老宫殿与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的壮丽风光。也许,你会对天安门前那一对用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吧。你看,它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柱的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长石片,一头大、一头小,远远望去,似柱身直插云间。真给人以美的享受啊。华表已经成为中华的标志。不是吗?那些用“中华”作为商品牌号的,哪一个不是用华表作商标?

②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因此叫它“华表木”或“桓表”。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牌”;另外,也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因此又叫“诽谤木”。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意思,即现代的提意见,并不是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所以“诽谤木”类似现在的“意见箱”。

③远古时代的“诽谤木”是个什么样子呢?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注1〕,大路交衢〔注2〕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

④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议论政治是非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诽谤木”上,“谏言”被作为皇权象征的云龙纹所代替。它被置于皇宫或帝王陵寝的前面,作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它作为道路标志的职能,也大大退化了,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志,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就很难见到了。

⑤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 ,就会发现,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每个柱头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面还有一对华表,上面的蹲兽是头朝宫内。据北京古老传说:华表柱头上的蹲兽,名叫犼〔注3〕,性好望。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沉湎于纸醉金迷的宫廷生活,它好像在对帝王说,经常出来看看你的臣民吧,因而名叫“望帝出”;头向外,是希望帝王不要耽恋山水,废弃政务,它好像在对出游的皇帝说,快些回来治理朝政吧,因而名叫“望帝归”。当然,这只是古人对君王的一种虚幻的期望。我们在观赏这精心雕琢的艺术珍品时,这类传说不是正可增加游人的兴味吗?

注释:

〔1〕桔槔(jiégāo)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在井旁树上或架子上挂一杠杆,一端系水桶,一端坠大石块,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2〕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3〕犼(hǒu):古书上说的一种吃人的野兽,形状像狗。

1..对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它(华表)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摹状貌)

B.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意思,即现代的提意见。(下定义)

C.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牌”。(分类别)

D.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

(引用)

2..根据原文,下面有关“华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B.柱头上的蹲兽,其朝向是对帝王纸醉金迷生活的讽刺。

C.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华表曾经是皇权的象征。

D.华表曾被称作“诽谤木”,相当于现在的意见箱。

3..下面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介绍了华表的来历。

B.第③段介绍了华表的形制。

C.第④段主要介绍了华表的应用场所。

D.第⑤段介绍了华表原名和艺术价值。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志,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就很难见到了。(很难:绝对见不到。)

B.“大路交衢悉施焉。”(悉:绝大多数。)

C.也许,你会对天安门前那一对用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吧。(也许:可能。)

D.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相传:根据传说,且经科学考证。)

5..下面不属于天安门华表构造的必要元素是(   )

A.云形横木        B.笔直的柱身

C.蟠龙流云纹饰      D.柱头上的蹲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四川德阳卷)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1-1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说“华表”

张羽新

①当你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时候,一定会到天安门前去游览一番,尽情欣赏那古老宫殿与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的壮丽风光。也许,你会对天安门前那一对用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吧。你看,它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柱的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长石片,一头大、一头小,远远望去,似柱身直插云间。真给人以美的享受啊。华表已经成为中华的标志。不是吗?那些用“中华”作为商品牌号的,哪一个不是用华表作商标?

②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因此叫它“华表木”或“桓表”。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牌”;另外,也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因此又叫“诽谤木”。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意思,即现代的提意见,并不是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所以“诽谤木”类似现在的“意见箱”。

③远古时代的“诽谤木”是个什么样子呢?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注1〕,大路交衢〔注2〕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

④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议论政治是非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诽谤木”上,“谏言”被作为皇权象征的云龙纹所代替。它被置于皇宫或帝王陵寝的前面,作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它作为道路标志的职能,也大大退化了,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志,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就很难见到了。

⑤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 ,就会发现,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每个柱头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面还有一对华表,上面的蹲兽是头朝宫内。据北京古老传说:华表柱头上的蹲兽,名叫犼〔注3〕,性好望。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沉湎于纸醉金迷的宫廷生活,它好像在对帝王说,经常出来看看你的臣民吧,因而名叫“望帝出”;头向外,是希望帝王不要耽恋山水,废弃政务,它好像在对出游的皇帝说,快些回来治理朝政吧,因而名叫“望帝归”。当然,这只是古人对君王的一种虚幻的期望。我们在观赏这精心雕琢的艺术珍品时,这类传说不是正可增加游人的兴味吗?

注释:

〔1〕桔槔(jiégāo)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在井旁树上或架子上挂一杠杆,一端系水桶,一端坠大石块,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2〕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3〕犼(hǒu):古书上说的一种吃人的野兽,形状像狗。

1..对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它(华表)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摹状貌)

B.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意思,即现代的提意见。(下定义)

C.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牌”。(分类别)

D.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

(引用)

2..根据原文,下面有关“华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B.柱头上的蹲兽,其朝向是对帝王纸醉金迷生活的讽刺。

C.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华表曾经是皇权的象征。

D.华表曾被称作“诽谤木”,相当于现在的意见箱。

3..下面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介绍了华表的来历。

B.第③段介绍了华表的形制。

C.第④段主要介绍了华表的应用场所。

D.第⑤段介绍了华表原名和艺术价值。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志,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就很难见到了。(很难:绝对见不到。)

B.“大路交衢悉施焉。”(悉:绝大多数。)

C.也许,你会对天安门前那一对用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吧。(也许:可能。)

D.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相传:根据传说,且经科学考证。)

5..下面不属于天安门华表构造的必要元素是(   )

A.云形横木        B.笔直的柱身

C.蟠龙流云纹饰      D.柱头上的蹲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重点作业 初三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1.划线的一句话中的“是、非”两个字都加了引号,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两个词都是表示判断的动词,不应该加引号。

B.这两个词是作者的特意强调,分别表示正确和错误的意思。

C.这两个词说明了事物的正确和错误的判断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看法。

D.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都是动名词兼作谓语。

2.如果给划线的句子加一个关联词,正确的是

[  ]

A.我们如果信它,就因为它“是”;如果不信它,就因为它“非”。

B.我们既然信它,就因为它“是”;既然不信它,就因为它“非”。

C.我们所以信它,因为它“是”;所以不信它,因为它“非”。

D.如果我们信它,就因为它“是”;如果不信它,就因为它“非”。

3.关于这个语段的论点,正确的是

[  ]

A.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B.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C.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D.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4.关于这个语段的论证方法,不正确的是

[  ]

A.这个语段运用了事例论证。

B.这个语段运用了理论论证。

C.这个语段运用了举例和说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D.这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正反论证。

5.语段中说“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里的“这”字指代

[  ]

A.做学问不能随随便便,要有怀疑的精神。

B.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C.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D.就是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

6.语段中讲到“三皇”“五帝”,他们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22分)
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张守仁)
①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
②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
③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
④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
⑤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
⑥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
⑦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
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
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
⑩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大家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
?经过那次笔会,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
?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
?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他因此被划成了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
?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原文有改动)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他到哪一桌。
【小题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3分)
【小题3】第⑤段中汪老教给作者哪些写散文的经验?(3分)
【小题4】第⑦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5分)
【小题5】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6】第③段叙述汪老对作者写作方面的指导时,汪老的“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的写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请结合你的观察与体验,用文学语言写出生活中的某一情景。(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22分)

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张守仁)

①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

②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

③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

④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

⑤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

⑥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

⑦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

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

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

⑩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大家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

?经过那次笔会,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

?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

?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他因此被划成了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

?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原文有改动)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他到哪一桌。

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3分)

3.第⑤段中汪老教给作者哪些写散文的经验?(3分)

4.第⑦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5分)

5.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6.第③段叙述汪老对作者写作方面的指导时,汪老的“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的写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请结合你的观察与体验,用文学语言写出生活中的某一情景。(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