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词填空正确的选项是
①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  ),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a.惨淡  b.凄惨  c.暗淡
②父亲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  );颇踌躇了一会。
 a.牢靠  b.妥帖  c.可靠

A、①c;②b
B、①a;②c
C、①b;②b
D、①a;②b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默写题

古诗文默写(10分)
小题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杨花落尽子规啼,随风直到夜郎西。我寄愁心与明月,闻道龙标过五溪。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伴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E.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于诸侯。
F.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小题2:根据课本,补写下列各名篇中空缺的部分。(6选4)(4分)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③牺牲玉帛,­­­­­­­­         ,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
                ,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⑥启窗而观,           。(魏学洢《核舟记》)
小题3:请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填上初中语文课本中合适的古诗词名句。(4分)
(说明: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古代诗歌讲究色彩的运用,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塞上胭脂凝夜紫”,《诗经》中的“                       ”,白居易《观刈麦》中的“           ”,《木兰诗》中的“当户理红妆”,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                               ”,等。从这些句子中不难看出,“诗中画”在这里主要是借助于色彩词汇的灵活运用和巧妙搭配,形成色彩感和色调鲜明的意境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难点课课练  七年级  语文上册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

  ________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读第一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第②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

B.第③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

C.第④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

D.第⑤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

[  ]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3.第二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

[  ]

A.标志  迸发  蒸腾  冲刺

B.象征  爆发  蒸发  冲击

C.标志  爆发  蒸发  冲刺

D.象征  迸发  蒸腾  冲击

4.第三段中连用四个“快”字,叠用“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连用“快”字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叠用动词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任选一处对文章进行赏析(可以就主题思想、内容、结构、句式或词语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二语文 语文出版社(新课标) 语文版 题型:048

阅读《背影》中的几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过铁道,要□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

(1)

给这两段文字分别加上一个小标题:

________ ②________

(2)

为文中空格处选择词语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  ]

A.

探穿 爬抓 提倾

B.

摸穿 爬攀 缩歪

C.

探穿 爬攀 缩倾

D.

探越 爬攀 提倾

(3)

“我赶紧拭干了泪”对此句理解不准确的-项是(  )

[  ]

A.

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

B.

怕父亲说我不坚强,无志气,只会流泪。

C.

为自己这么大还流泪而羞愧。

D.

怕别人笑自己幼稚无用。

(4)

这两段文字中三次出现父亲的背影,第二次写背影的作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

A.

有力的集中体现了催人泪下的慈父之心。

B.

表达了父子依依惜别的离情别绪。

C.

表达了作者就要与父亲分别,不能控制的思念之情。

D.

表达了作者悲酸惆怅的感情,为全文创造了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

(5)

“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其原因是(  )。

[  ]

A.

想起父亲养育自己不容易,难过得流泪。

B.

看见父亲爬月台艰难,担心出危险而流的自惭泪。

C.

为有这样的父亲自豪,激动得热泪盈眶。

D.

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使“我”热泪盈眶。

(6)

对“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的泥土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很轻松。

B.

因为终于赶在开车之前把橘子买到了,所以感到很轻松。

C.

因为尽到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很轻松。

D.

因为终于把橘子交给儿子,所以感到很轻松。

(7)

这段文字的抒情方式是(  )。

[  ]

A.

直抒胸臆

B.

寄情于景

C.

通过叙事抒情

D.

通过各种人物的内心独白来抒情

(8)

文段中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都有直接写作者情感表现的语句,请找出来写在下面。第一次: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

(9)

第1段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答声________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________。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答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不大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又”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 “自然的节奏原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除了这些,你知道这项原则还用于哪些地方吗?(请写出1~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答声________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________。”这句话中两处横线上应填入的最确切词语的选项为(  )。

  ①A.惊动  B.惊醒  C.惊扰  D.惊诧

  ②A.思想  B.思考  C.思索  D.思念

  (6)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能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嗒声1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2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1)第1段“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嗒声1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2。”这句话中,选出横线上应填入的最确切的词语。

A.惊动 B.惊醒 C.惊扰 D.惊诧  (  )

A.思想 B.思考 C.思索 D.思念  (  )

2)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又”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然的节奏原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除了这些,你知道这项原则还用于那些地方吗?(请写出1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能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选文 ,回答问题。
  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昔日我曾[①]过她,[②]过她,[③]过她,而今,在死神带来的庄严肃穆之中,我出神地凝视着她。
  我祝贺她,因为她所做的是伟大的;我感谢她,因为她所做的是美好的。我记得,曾经有一天,我给她写过这样的话:“感谢您,您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难道说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
  不。
  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未真正消失。远非如此,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自我完成。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然可见。这真是崇高的变容。
  人类的躯体乃是一种遮掩。它能将神化的真正面貌——思想——掩盖起来。乔治·桑就是一种思想,她从肉体中超脱出来,自由自在,虽死犹生,永垂不朽。啊,自由的女神!
  乔治·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的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伟大的女性。
  在本世纪,法国革命的结束与人类革命的开始都是顺乎天理的,男女平等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伟大的女性应该显示出她们不仅保持天使般的禀性,而且还具有我们男子的才华;她们不仅应有强韧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温柔的禀性。乔治·桑就是这类女性的典范。
  当法兰西遭人凌辱时,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她争光载誉。乔治·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她像巴贝斯一样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她像巴尔扎克一样有着伟大的精神;她像拉马丁一样有着伟大的灵魂。在她身上不乏诗才——在加里波第曾创造过奇迹的时代里,乔治·桑留下了无数杰作佳品。
  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大众的记忆又有何益?她的那些杰作的伟大概括起来就是“善良”二字。乔治·桑确实是善良的,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崇敬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这就是仇恨。有人狂热崇拜,也有人恶意辱骂。仇恨与辱骂正好表现人们的反对,或者不妨说它表明了人们的赞同——反对者的叫骂往往会被后人视为一种赞美之辞。谁带桂冠谁就招,这是一条规律,咒骂的低劣正衬出欢呼的高尚。
  像乔治·桑这样的人物,可谓公开的行善者,他们离别了我们。而几乎是在离逝的同时,人 们在他们留下的似乎空荡荡的位子上发现新的进步已经出现。
  每当人间的伟人逝世时,我们都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响声。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大地与苍穹都有阴晴圆缺。但是,这人间与那天上一样,消失之后就是再现。一个像火炬那样的男子或女子,在这种形式下熄灭了,在思想的形式下又复燃了。于是人们发现,曾经被认为是熄灭的,其实是永远不会熄灭。这火炬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光彩夺目,从此它组成文明的一部分,从而屹立在人间无限的光明之列,并将增添文明的光芒。健康的革命之风吹动着这支火炬,并使它成为燎原之势,越烧越旺,那神秘的吹拂熄灭了虚假的光亮,都增添了真正的光明。
  劳动者离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埃德加·基内逝世了,但是他的高深的哲学却越出了他的坟墓,居高临下劝告着人们。米谢莱去世了,可在他的身后,记载着未来的史册却在高高耸起。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的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杀的天才。正由于这样,革命才得以完全。让我们为死者哭泣吧,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业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自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让我们接受这些卓绝的死者在离别我们时所遗赠的一切!让我们去迎接未来!让我们在静静的沉思中,向那些伟大的离别者为我们预言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致敬!
注:乔治·桑(1804~1876),法国女作家。早期受卢梭影 响,写出《印象安娜》等小说,捍卫妇女权利。1848年法国革命期间,写出《法兰西木工互助会会员》等长篇小说,暴露资产阶级剥削工人、摧残妇女的真相,带有人道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色彩。
1.依次填入[①][②][③]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爱慕 钦佩 崇敬
B、钦佩 爱慕 崇敬
C、崇敬 爱慕 钦佩
D、崇敬 钦佩 爱慕
2.“这真是崇高的变容”中“变容”的含义是(  )
A、脸色变了
B、改变容貌
C、改变后的容貌
D、另一种容貌
3.“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中的“荣誉等身”指的是(  )
A、荣誉等待着自身,指荣誉连接不断。
B、荣誉等于身体,指荣誉很宝贵。
C、荣誉加起来,同身体一般高,指荣誉很多。
D、荣誉和身体,都是值得珍惜和爱护的。
4.“曾经被认为是熄灭了的,其实是永远不会熄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话中最能概括本文主要观点的一句是(  )
A、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非真正消失。
B、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C、劳动者离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D、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向我们走来。
6.对全文的感情基调评述得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深沉而哀婉
B、深沉而昂扬
C、激越而悲壮
D、悲痛而凄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内阅读
夏 感 
梁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2.第一段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
(1) 比喻的本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
(1) 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  )
A.“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D.“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  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 第二段从“你看”以下部分,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气势。
B. 第二段作者明写绘画用色的道理,暗寓了对精力旺盛的中年人的赞美。
C. 第三段由景及人,通过写农民的勤劳忙碌来抒写夏感,表明人是夏天勃勃生机的真正力量源泉。
D. 第四段结束既再次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照应。
E. 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主要通过田野景象和虚拟的场面描写并辅以议论来抒发情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轻巧夺冠九年级语文下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①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地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目。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要把它们说成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似乎也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②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却会在你生命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

  ③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瓜地。________A.热烈  B.酷烈  C.和暖)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地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把根扎了不知有多深的老树,都像在开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孩子一样顽皮地瞪着我,如果能抱着一个大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

  ④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一声大喝,我抱上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我心里在笑他,他怎么就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

  ⑤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我就在这样的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的兔子一样奔跑着,并不时回过头去看看那追赶我的老人。他一瘸一拐地追着。我跑一段,就停下来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耳边的风掠过我的头发,像母亲手中的梳子梳过一样轻柔而舒适。我的奔跑将深藏于绿色之中的兔子、狐狸、山猫惊动起来了,野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起。整个田野更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喜欢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

  ⑥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瘸一拐地追着。我只得又将西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

  ⑦在夏日的炎阳下长时间奔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子像吃过辣子一样干涩燥热,衣裤像水洗过一样贴在了身上。我有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瘸一拐地追赶。看得出来,他没有放弃的意思,仿佛他丢失的不是一个瓜,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且似乎他也乐意在这夏日里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一个追赶者。

  ⑧我开始困惑了,他要追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尽头呢?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只要他不放弃,就会追上我的,一定会追上我的!

  ⑨西瓜地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他的追赶像一片巨大的云彩投下的阴影________(A.阻挡  B.影响  C.笼罩)着我,我跑不出去。这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但马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我害怕起来了,人一害怕骨头就酥了。我不得不放弃。我将瓜放在了路上,跑到远处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看着他一步一步逼近,最终到达西瓜跟前。他抬起头看看我,然后像一个将军拎起敌人的首级一样将西瓜拎起来看看,又将西瓜放回原地,转过身一瘸一拐地归去了。

  ⑩他归去的样子颇有些凯旋的意味。

  这件事已经很遥远了。这些年来在社会上东奔西忙,我会时不时想起那场夏日原野上的追赶,想起看瓜老人那永不放弃的一瘸一拐的身影。

1.根据文意,从第③段、第⑨段的括号内为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将所选字母依次填在横线上。

2.根据选文,可以理出“我”在被追赶中心里、行为的主要变化过程。请你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恰当的三项,将字母填在横线上。

备选答案:

A.充满自信  B.轻柔舒适

C.跑不出去  D.开始困惑

E.选择放弃  F.得胜而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分析不准确的是哪一项

[  ]

A.选文的标题“夏日原野上的追赶”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文中多次出现对老人一瘸一拐追赶的行动描写,有力地突出了老人永不放弃的精神。

C.第⑤段中对夏日田野繁华而富有的描写,反衬了“我”在炎阳下奔跑的艰辛。

D.第⑩段“凯旋”一词,传神地写出了看瓜老人在这场追赶中终获胜利的样子。

4.品味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结合语境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老人为什么执意追赶“我”?从夏日原野上的这场追赶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6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课改实验区) 题型:048

宜昌以三峡为地理背景和历史根基,山水文化独具魅力。阅读《读三峡》,然后答题。

读三峡

王充闾

  ①“船窗低亚小栏干,竟日青山画里看”。我满怀着四十余年的渴慕,放舟江上,畅游三峡,饱览着山川胜景。

  ②三峡,这部上接苍冥、下临江底,近四百里长的硕大无朋的典籍,是异常古老的。早在语言文字出现之前,不,应该说早在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之际,它

  ③我们不能设想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读尽它的无限内涵,但总可以观嬗变于烟波浩淼之外,启哲思于残编断简之中。作为现实与有限的存在物,人们徜徉其间,一种对山川形胜的原始恋情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激动会不期而然地被呼唤出来。

  ④早在五千年前,这锦山秀水就曾闪烁着大溪文化的异彩。两千年前,扁舟一叶从那条唤作香溪的水流里,载出一位绝代佳姝。“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不独闾里之荣,也是邦家之光。两汉之交,公孙述枭踞白帝城,跃马称帝。过了三周甲子,这里又成了吴蜀争雄的战场,年轻的陆逊创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赫赫战功。刘先主永安宫一病不起,将他的嗣子、未竟事业连同未来的千般险阻,一股脑儿托付给他的军师。诸葛公神机妙算,在鱼腹浦摆下了“八阵图”……

  ⑤今日舟行访古,不仅史迹久湮而且江山亦不可复识矣。以诗而言,巫山十二峰可以说是一部不是靠语言文字,而是由境界氛围酿成的朦胧诗卷。两岸诸峰时隐时现,忽近忽远,笼罩在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万古空朦之中,透出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朦胧意态。比之以绘画,巫山十二峰无疑是整个三峡风景线上一条最为雄奇秀美的山水画廊。在这里,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疏密虚实等各种表现手法兼备毕具。那群峰竞秀、断崖千尺的高峡奇观,宛如刀锋峻劲、层次分明的版画。而云封雾障中的似有若无,令人神凝意远的万叠青峦,则与水墨画同其韵致。

  ⑥著名学者王国维有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的说法,还有人把绘画分为写实、传神、悟妙三个层次。我以为,读三峡可能也有三种灵境:________读之,止于心灵对自然美的直接感悟,目注神驰,怦然心动。________读之,会感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景物交融互渗,物我融为一体,亦即辛弃疾词中所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________读之,则深入画境,浓酣忘我,“冲然而澹,悠然而远”,进入《易经》中那“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的灵境,此刻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本文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加粗的“摊开”一词为什么用得好。

2.请将“卒”、“始”、“再”三个词按正确顺序填写到第⑥段中的横线上。

3.第⑥段中引用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诗。请写出这句诗的作者。

4.你对三峡的风物(如山峰、溪水、森林、云霞……)有怎样的感悟?请任选一项,仿照第②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写出你对它的感悟。

它的________,都是________,里面________

5.文章第④段回顾了宜昌的历史风云。你还知道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哪些历史故事?请简要讲述一个(不超过3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三峡
王充闾
  ①“船窗低亚小栏干,竟日青山画里看”。我满怀着四十余年的渴慕,放舟江上,畅游三峡,饱览着山川胜景。  
       ②三峡,这部上接苍冥、下临江底,近四百里长的硕大无朋的典籍,是异常古老的。早在语言文字出现之前,不,应该说早在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之际,它就已经摊开在这里了。它的每一叠岩页,都是历史老人留下的回音壁,里面镂刻着岁月的屐痕。  
       ③我们不能设想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读尽它的无限内涵,但总可以观嬗变于烟波浩淼之外,启哲思于残编断简之中。作为现实与有限的存在物,人们徜徉其间,一种对山川形胜的原始恋情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激动会不期而然地被呼唤出来。  
       ④早在五千年前,这锦山秀水就曾闪烁着大溪文化的异彩。两千年前,扁舟一叶从那条唤作香溪的水流里,载出一位绝代佳姝。“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不独闾里之荣,也是邦家之光。两汉之交,公孙述枭踞白帝城,跃马称帝。过了三周甲子,这里又成了吴蜀争雄的战场,年轻的陆逊创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赫赫战功。刘先主永安宫一病不起,将他的嗣子、未竟事业连同未来的千般险阻,一股脑儿托付给他的军师。诸葛公神机妙算,在鱼腹浦摆下了“八阵图”……
       ⑤今日舟行访古,不仅史迹久湮而且江山亦不可复识矣。以诗而言,巫山十二峰可以说是一部不是靠语言文字,而是由境界氛围酿成的朦胧诗卷。两岸诸峰时隐时现,忽近忽远,笼罩在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万古空朦之中,透出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朦胧意态。比之以绘画,巫山十二峰无疑是整个三峡风景线上一条最为雄奇秀美的山水画廊。在这里,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疏密虚实等各种表现手法兼备毕具。那群峰竞秀、断崖千尺的高峡奇观,宛如刀锋峻劲、层次分明的版画。而云封雾障中的似有若无,令人神凝意远的万叠青峦,则与水墨画同其韵致。 
       ⑥著名学者王国维有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的说法,还有人把绘画分为写实、传神、悟妙三个层次。我以为,读三峡可能也有三种灵境:_____ 读之,止于心灵对自然美的直接感悟, 目注神驰,怦然心动。_____ 读之,会感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景物交融互渗,物我融为一体,亦即辛弃疾词中所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______ 读之,则深入画境,浓酣忘我,“冲然而澹,悠然而远”,进入《易经》中那“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的灵境,此刻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划线的“摊开”一词为什么用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卒”、“始”、“再”三个词按正确顺序填写到第⑥段中的横线上。
3、你对三峡的风物(如山峰、溪水、森林、云霞……)有怎样的感悟?请任选一项,仿照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写出你对它的感悟。
     它的 ___________________ ,都是_________________ ,里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④段回顾了宜昌的历史风云。你还知道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哪些历史故事?请简要讲述一个。(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