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1)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   )
(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猴子现在虽说看不见了,三峡中山水的险恶形势,我想同往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
(3)登上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

A、(1)比喻、排比;(2)解释;(3)比喻
B、(1)比喻、排比;(2)引用;(3)夸张
C、(1)拟人、排比;(2)引用;(3)比喻
D、(1)比喻、排比;(2)引用;(3)比喻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初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三峡一带险峻、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B “仲春”是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三月。

C作者在《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抒发了对青海湖的赞美,对美好大自然的神往,也流露出作者的感慨:希望人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D“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到的几十株潇洒的竹子,石崖上还倒悬着不少的红色紫色的花。”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三峡一带险峻、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B “仲春”是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三月。
C作者在《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抒发了对青海湖的赞美,对美好大自然的神往,也流露出作者的感慨:希望人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D“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到的几十株潇洒的竹子,石崖上还倒悬着不少的红色紫色的花。”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 A.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三峡一带险峻、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2. B.
    “仲春”是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三月。
  3. C.
    作者在《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抒发了对青海湖的赞美,对美好大自然的神往,也流露出作者的感慨:希望人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4. D.
    “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到的几十株潇洒的竹子,石崖上还倒悬着不少的红色紫色的花。”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中华题王 语文九年级上 (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唐宋诗中的物候》,回答文后问题。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从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的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地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何况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我们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来看,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置。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唐白居易(乐天)15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留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的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它既不怕风沙,也不嫌低洼。唐李益《临滹沱见蕃使》诗:“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糓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但在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论天山南北,随处均有杨柳。所以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而今春风杨柳不限于玉门关以内了。

  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南宋诗人陆游,在76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像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1)

“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根据文意,对“本质”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石不能言

B.

结构组织

C.

宇宙秘密

D.

自然规律

(2)

对“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月、露、风、云、花、鸟能说出宇宙的秘密,理解它,可以改造自然。

B.

大诗人既关心民生疾苦,又热爱自然,善于领会月、露、风、云、花、鸟的暗示。

C.

月、露、风、云、花、鸟反映着物候推移变迁的过程,包含着一定的自然规律。

D.

所谓“语言”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实质上是指某种自然现象。

(3)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

[  ]

A.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

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

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4)

下面四首诗,不含有对物候歌咏的一首是

[  ]

A.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C.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D.

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精神的殿堂
       人死了,便住进一个永久的地方——墓地。生前的亲朋好友,如果对他思之过切,便来到墓地,隔着一层冰冷的墓室的石板“看望”他。扫墓的全是亲人。
        然而,世上还有一种墓地属于例外。去到那里的人,非亲非故,全是来自异国它乡的陌生人。有的相隔千山万水,有的相隔数代。就像我们,千里迢迢去到法国。当地的朋友问我们想看谁。我们说:卢梭、雨果、巴尔扎克,莫奈、德彪西等等一大串名字。
        朋友笑着说:“好好,应该,应该!”
        他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这些人,于是他先把我们领到先贤祠。
        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有时走在路上,远远就能看到它颇似伦敦保罗教堂的石绿色的圆顶。我一直以为是一座教堂。其实,我猜想得并不错,它最初确是教堂。可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曾用来安葬故去的伟人,因此它就有了荣誉性的纪念意义。到了1885年,它被正式确定为安葬已故伟人的处所。从而,这地方就由上帝的天国转变为人间的圣殿。人们再来到这里,便不是聆听神的旨意,而是重温先贤的思想精神来了。
       重新改建的建筑的人口处,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被石柱高高举起来的三角形楣饰,庄重肃穆,表达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历史精神。大维·德安在楣饰上制作的古典主义的浮雕,象征着祖国、历史和自由。上边还有一句话:“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 
       这句话显示这座建筑的内涵,神圣又崇高,超过了巴黎任何建筑。
       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就在这里。他和所有这里的伟人一样,都安放在地下。因为地下才意味着埋葬。但这里的地下是可以参观与瞻仰的。一条条走道,一间间石室。所有棺木全都摆在非常考究和精致的大理石台子上。雨果与另一位法国的文豪左拉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每人的雪白大理石的石棺上面,都放着一片很大的美丽的铜棕榈。
       我注意到,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字不多,表述的内容却自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由于反对拿破仑政变,坚持自己的政见,遭到迫害,因而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19年。
1870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呜冤,因而被判徒刑。显然,在这里,所注重的不是这些伟人的累累硕果,而是他们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
       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为这里“居民”的作家是卢梭和伏尔泰。将卢梭和伏尔泰安葬此处,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他们的巨大价值,是对法兰西精神和思想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这里的卢梭的生平说明上写道,法兰西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由他奠定的。
       卢梭的棺木很美,雕刻非常精细,正面雕了一扇门。门儿微启,伸出一只手,送出一支花来。世上如此浪漫的棺木大概惟有卢梭了!再一想,他不是一直在把这样灿烂和芬芳的精神奉献给人类?从生到死,直到今天,再到永远。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先贤祠里,我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达尔、莫伯桑和缪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鲁迅式的人物,却不是徐志摩。他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因此我还明白,法国总统密特朗就任总统时,为什么特意要到这里来拜谒这些民族的先贤。
       1955年4月20日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的遗骨被移到此处安葬。显然,这样做的原由,不仅由于他们为人类科学做出的卓越的贡献,更是一种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的崇高的科学精神。
       读着这里每一位伟人生平,便会知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世俗的幸运儿。他们全都是人间的受难者,在烧灼着自身肉体的烈火中去找寻真金般的真理。他们本人就是这种真理的化身。当我感受到,他们的遗体就在面前时,我被深深打动着。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故而,许多石棺上都堆满鲜花,红黄白紫,芬芳扑鼻。这些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献上的。有的是一小支红玫瑰,有的是一大束盛开的百合花。它们总是新鲜的。
       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第一次世界大战共560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共197名。我想,两次大战中的烈士成千上万,为什么这里只是作家?大概法国人一直把作家看作是“个体的思想者”。他们更能够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虽然他们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他们的精神则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
       一位叫做安东尼·德·圣·逊贝利的充满勇气的浪漫派诗人也安葬在这里。除去写诗,他还是第一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开辟往非洲航邮的功臣。1943年他到英国参加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在地中海的一次空战中不幸牺牲,尸骨落人大海,无处寻觅。但人们把他机上的螺旋桨找到了,放在这里,作为纪念。他生前不是伟人,死后却得到伟人般的待遇。因为,先贤祠所敬奉的是一种无上崇高的纯粹的精神。
       对于巴黎,我是个外国人,但我认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爱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它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灵魂。只有来到先贤祠,我们才会真正触摸到法兰西的民族性,它的气质,它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
       我还想,先贤祠的“祠”字一定是中国人翻译出来的。祠乃中国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人入祠堂,为的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崇拜、纪念、感谢,还有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精神。这一切意义,都与法国人这个“先贤祠”的本意极其契合。这译者真是十分的高明。想到这里,转而自问: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贤、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里呢?                                (选自 冯骥才《巴黎,艺术至上》)
1、作者在文中一再写到楣门上“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法国总统密特朗就任时第一件事就是来这里拜谒、“我被深深打动着”以及石馆上堆放着世界各地献上的鲜花有何作用?
                                                                                                                                                           
                                                                                                                                                           

2、为什么作者要说“巴黎真正的象征是先贤祠”呢?
                                                                                                                                                           
                                                                                                                                                           

3、作者在先贤祠中看到的“伟人”,你认为可以分为哪几类,请简单概括各类“伟人”们能够安置在这里的原因。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人死后亲朋好友到墓地表达对他的思念,并强调“扫墓的全是亲人”,其作用是既引起下文,又映衬了先贤祠里“伟人”们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敬仰。
      B、作者在先贤祠里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达尔、莫泊桑和缪塞是因为他们不是法国人,没有被安置在这里。 
      C、“鲁迅式的人物”指不仅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艺术,更有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思想和精神;“徐志摩”指只是奉献给世界一种美--具有欣赏价值的杰出艺术作品。
      D、文中划线句子运用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卢梭象征着的民族精神过现将来永久地影响着人类。
      E、文章最后一句“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贤、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里呢?”,点明作者呼吁要建立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祠堂,让自己的先贤、先烈、先祖安有定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
  【甲】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六则》节选)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粗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镰《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下列各组 中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色愈恭,礼愈   每晴初霜旦(郦道元《三峡》)
B.同舍生皆绮绣   唯见布覆尸(范晔《强项令》)
C.何有我哉   霜叶红二月花(杜牧《山行》)
D.择其善者从之   日出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2.下面加粗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腾人持沃灌
B.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列论战》)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谈论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
B.乙文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体现了作者从师求学之艰苦
C.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乙文还将自己读书的艰苦和太学生读书的优越进行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D.甲乙两文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学习的执着追求。
4.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甲乙两文古人对学习的态度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你又是怎样对待学习的?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探究题

第一只玫瑰花
       店子坐落在小街的中间,不大,但很精致。
       花的品种也不很多,名贵的花尤其少。最多的是玫瑰花,红红的玫瑰花特别艳丽,火一样的燃烧。
       卖主是个少妇,爱笑,有两个甜甜的酒窝。多数时候,她端端正正坐在门口,向来来去去的人投以平静的目光。
       生意实在清淡。
       因为是小县城。因为是冬天。因为雨雪总是不断
       他并不知道这些。他是外地人,因为出差来到这个小县城。他在花店对门的咖啡屋里坐了好一阵子。没有谁注意他。而他也没有注意别人。他注意的是花店。
       他首先为这样一个小县城有这么一个精致的花店感到吃惊。随后,他为花店前生意清淡而遗憾。
       这是一个贫困县,人们还在为温饱奔波,也就谈不上对鲜花的消费了。既如此,这个有酒窝的女人为什么还开一个花店呢?
        他注意到来来去去的人经过花店时,都放慢了脚步,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花店。暗香袭人。
        外面积雪未融,寒风刺骨。而花店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女店主的笑更加春天般的温暖。
       但花店一定不是摆设。也一定不是让行人看看而已。他想。他不停地望望花店。试图发现有人买花。
       很失望。又一杯咖啡干了。他任然一无所获。
       突然,他发现走来四个人,每人手里提着两个小花篮。他发现女店主同他们有说有笑。那四人中一人付了钱后,招呼大伙走了。
       原来,小花篮是从店里租出去的。
       但花店靠租花终究维持不了。
       他走过去,说是要买花,乘机同女店主聊开了。
       他说:“生意不好?”
       女店主又笑笑,算是默认了。
       他说:“你这样开店必定要亏本的。”
       女店主又笑笑,还是没做声。
       他提高声音说:“你明明知道要亏本为什么还要开呢?”
       女店主先是惊愕地望这他,随即粲然一笑,说:“我喜欢花。”停了一下,又补充道,“既然我喜欢花,因此,我没想到要靠它去赚钱。何况,它每天带给我好心情,这本身就是收获。”
       他的脸红了。他觉得女店主说话的神态很迷人。他猜想她一定有一个会赚钱的丈夫……
      “先生,您想买什么花?”女店主见他有点发愣,就提醒他。
      “哦,一枝玫瑰,一枝红玫瑰。”他连连说。女店主挑了一枝最好的玫瑰,递给他,说:“这是我今天卖出的第一枝玫瑰花。” 
      “多少钱?”他问。
      “两块。” 太便宜了,他想。
       他本来要把这枝玫瑰花送给女店主的,但他拿到手里后,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天空飘起了雪花。他捧着红玫瑰离开了花店。路上碰上的每一个人都向他投来友好的一瞥,使身处异乡的他感觉到了回家的温暖……
1、给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啡       惊      
A、ɡuī           jiā            é          piē 
B、ɡuì           kā            è          piē 
C、ɡuī           kā            è          piē 
D、ɡuì          kā             è          piě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①店子坐落在小街的中间,不大,但很精致。(               ) 
②最多的是玫瑰花,红红的玫瑰花特别艳丽,火一样的燃烧。(               ) 
③多数时候,她端端正正坐在门口,向来来去去的人投以平静的目光。(                 ) 
④卖主是个少妇,爱笑,有两个甜甜的酒窝。(                ) 
⑤这是一个贫困县,人们还在为温饱奔波,也就谈不上对鲜花的消费了。既如此,这个有酒窝的女人为什么还开一个花店呢?(                )  
⑥女店主挑了一枝最好的玫瑰,递给他,说:“这是我今天卖出的第一枝玫瑰花。”(                )
3、“因为是小县城。因为是冬天。因为雨雪总是不断。”这三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它解释了            的原因。
A、生意实在清淡。
B、他并不知道这些。他是外地人,因为出差来到这个小县城。
4、本文前半部分极力渲染花店生意清淡和“他”对店主开设花店的疑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5、“外面积雪未融,寒风刺骨。而花店洋溢着蓬勃的生命”。 
①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拟人  
B、夸张
C、对比 
②上面这句话所起的作用是:
[     ]
A、通过对花店内外截然不同环境、氛围的描写,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了场
B、通过对比,烘托了女店主的笑给人带来的温暖。 
C、通过对比,衬托女店主生命和美好的生活的热爱,以及女店主对“他”的情绪的强烈渲染。
6、有关文中最后一自然段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段注意色彩的对比,以白茫茫的纯洁的雪的世界反衬红玫瑰的蓬勃的生命和热情。 
B、本段的景物描写与文章开头起到了相互照应的作用。 
C、“路上碰到的每一个人”虽然不曾知道“他”的经历,却由他手中的玫瑰花感受到了他的爱心。
D、“友好的一瞥”既含着友爱、善意的直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北国的春风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到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思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在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①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色香味俱全。这四句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着大地,像柳丝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滋润。这才草、花、鸟,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到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我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冷森森。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会…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原野,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了吧;是碗口粗的病枝乱折了吧。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嘎吧嘎吧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拱苞了。清早,人们穿着老羊皮背心,用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梯田。春风呼啦呼啦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得喜欢得不行时,连捎来的粗暴,也只觉得解气。要不,猜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积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文中多处使用象声词,颇为生动,请列出五个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的“春脖子短”中“脖子”的含义是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线句①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色香味”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多处使用拟人修辞手法。试找出两句并谈谈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何怀念北国的春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比较阅读,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的主旨是通过对春天美好景物的描写,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对北京春风独有魅力的描写,赞美春风带来了劳动的美好感受。
B、《春》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柔婉之美,语言清新明丽;本文描写的是北京春风的阳刚之美,语言质朴刚健。
C、这两篇都属于写景抒情散文,在描写景物特征时,都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D、《春》的思路是:盼春,赏春,赞春。《春风》的思路是:从北京与江南春风的对比性议论和描绘入手,对北京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地描绘北京春风的阳刚之美;最后呼应全文,在对比中强化对北京春风的赞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