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根据词义,判断下面括号里的词语是否正确。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百密一疏)
B、形容很大很笨的东西。(庞然大物)
C、比喻美酒。(仙露琼浆) 
D、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谨小慎微)
E、忍不住笑。(忍俊不禁)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初中语文同步·单元练习册 初一·二学期(第2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用“||”在原文上将第①段划分为三个层次。

2.第①段中有三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将第①段中“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吗?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画“T”,错误的画“F”。

(1)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在一个句子里说。

(  )

(2)能。因为这三句句式相似,说的都是物候现象,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

(3)不能。因为前两句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面一句说的是夏天的物候现象。

(  )

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简练的语言给“物候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答:物候学是________。

5.物候学记录一些物候现象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用“||”在原文上将第①段划分为三个层次。

(2)第①段中有三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将第①段中“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吗?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画“T”,错误的画“F”。

①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在一个句子里说。

(  )

②能。因为这三句句式相似,说的都是物候现象,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

③不能。因为前两句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面一句说的是夏天的物候现象。

(  )

(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简练的语言给“物候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答:物候学是________。

(5)物候学记录一些物候现象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四川省梅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

(作者:马挺生)

(1)

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我的解释:________

(2)

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

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我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

A.

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

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

工夫不负有心人!

D.

得来全不费功夫!

(5)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  水

  程习武

  叶天士醒来的时候,鸡还没有叫,夜还沉沉的。叶天士走到院子里,如水的夜风立刻就浸满了身。他仰面而望,夜空辽远,繁星shuò shuò(  )(  ),地上的花木隐约入目,该红的还红,该青的还青。这一方天,这一方地,这一方天地的一切都将要离开他了,一声长长的叹息就在夜雾里慢慢飘散开。

  三年了,叶天士做寿春县令已经三年了,天明他就要离任而去了。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有多少让他怀念的事情啊。他想起了他刚到寿春时的一件事:上任的第一天,寿春德高望重的先贤赵颖听说他为官清正,便从园中摘下新瓜一枚送他。他不愿接受,可又不能推却,怕冷了先贤的一片心,他就收下了那枚瓜。人们听说新县令喜欢吃瓜,便纷纷来送瓜给他。推开门,人们看见堂上供着一枚瓜,两边各写字幅:先达心,不能负;民之瓜,不敢食。见此情状,送瓜者纷纷叹息而去。想到这儿,叶天士笑了。仰面看看,星渐渐稀去,有鸡在远处叫。

  妻还是那样吗?怕是鬓边又添了几茎银丝,眼角又爬上了几道皱纹。儿该有十来岁了吧?坐在学堂该是诗云子曰不绝于口了,见了面怕是要“笑问客从何处来”了。叶天土家在关中,距寿春数千里之遥,三年中是没有机会见到妻儿的。他上任的时候,妻儿要跟着。他说,又不是你们去做官,哪有你们去的道理。妻说,谁做官妻儿不跟着?他说,我叶天士做官就不让妻儿跟着。给他送行的时候,妻和儿都眼泪汪汪。

  东边的天泛灰白色的时候,将要离任的寿春县令叶天士想起了那头牛——他来寿春赴任时骑的牛。遥遥数千里,悠悠骑牛而下,一路风尘是多了点,可心里舒坦。到了寿春,那头白色的母牛已经瘦成一架骨头了。

  叶天士喊起了衙役。衙役说,老爷怎么走这么早,天还没亮呢。叶天士说,走早点好,别扰了百姓。衙役说,老爷的属下准备给老爷饯行呢。叶天士说,那更得早点走。衙役说,我去喊轿夫。叶天士说,我身无他物,坐轿干什么?我骑牛来,还骑牛走。叶天士就叫衙役去牵牛,那头牛寄养在附近百姓家里。

  牛牵来了,依然雪一样白,却比来时肥了许多。叶天士看见牛后边还跟了大大小小三头牛,一脸惊诧,说,怎么变成了四头?衙役说,一年生一头,三年生了三头。叶天士拍了拍母牛,回头吩咐衙役把那三头牛送回去,牛是在寿春所生,理应留在寿春。

  东边的天白起来,骑着牛离任的寿春县令叶天士走出了县城,走上了官道。走上官道之后叶天士愣住了,他看见黑压压的人站满官道。叶天士下了牛,朝百姓深深一揖。一老汉捧着一个杯子走到叶天士面前,叶天士一看,正是德高望重的先达赵颖。赵颖说,大人清廉如水,我们不敢以壶浆相污,请饮了这杯清水吧,它是寿春百姓的心。叶天士恭恭敬敬接过杯,然后慢慢倾洒在脚下的黄土上,说,这是寿春的水,我不能带走,就以水代酒敬了寿春的土地吧。叶天士说完,就骑上牛走了,把纷纷乱乱的呜咽之声留在了身后。

  (1)根据拼音和前面的词语判断,括号里应该填入的恰当的词语是______。

  (2)说说标题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生动地表现了叶天士的清廉,选出其中的四件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改为“三年”为什么不好?

  (5)第二段记叙先贤和百姓送瓜,后文如何照应这一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理解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填在括号里。

2. 带△的“这样”具体是指下文中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

3. 带○的“也”字表示作者把在南京和东京的所见放在一起类比,意思是________。

4. 解释下列词语的语境义。

无非____________实在____________

5.作者用“轻云”比喻樱花烂熳的美景,暗示着此时正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清国留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对此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6.“缺不了”说明_______________,“成群结队”写出_______________。

7. 判断下列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

8.对清国留学生辫子的描写是属于________描写。

9.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两段文字没有写到藤野先生,是否与中心内容无关,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6年福建省三明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气与旖旎。
   童年时,在故乡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迷恋。至今,那山仍清 xī_____地yíng ______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 宵),矮小的只有半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有遍地□(撒 撤)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suō____于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留连,乐此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听那风吹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huàn____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雅 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 顷)诉,山的呼唤。
   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
   (节选自琼瑶《山的呼唤》,略在改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清xī____ (2)yíng____绕
   (3)穿suō_____ (4)¬huàn____想
   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字填写在方框里。
   (1)云□(霄 宵) (2)□(撒 撤)布
   (3)童□(雅 稚) (4)□(倾 顷)诉
   3、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恰当的义项,将义项序号填在括号里。
   (1)渺无边际( ) (2)脑际( )
   【际】①靠边的或分界的地方。②里边;中间。③彼此之间。④时候。
   (3)迷惑( ) (4)迷恋( )
   ①分辨不清,失去判断能力。②使看不清;使陶醉。
   ③沉醉于某一事物的人。④因对某人或某一事物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
   4、做读书文摘卡。请先在“读书文摘卡”上填写选文的篇名和作者,再将文中8个加点词语抄写在卡上。要求写正确、端正、整洁;不涂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福建省中考真题 题型:问答题

识字写字能力
  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气与旖旎
  童年时,在故乡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迷恋。至今,那山仍清xī_____地yíng______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_______(霄宵),矮小的只有半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有遍地_______(撒撤)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suō____于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留连,乐此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听那风吹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huàn____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______(雅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________(倾顷)诉,山的呼唤。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节选自琼瑶《山的呼唤》,略在改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清xī__________
(2)yíng________绕
(3)穿suō__________
(4)huàn___________想
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字填写在横线上。
(1)云_______(霄宵)
(2)________(撒撤)布
(3)童_______(雅稚)
(4)________(倾顷)诉
3、给下面加粗字选择恰当的义项,将义项序号填在括号里。
(1)渺无边际(       ) 
(2)脑际       (       )
际:①靠边的或分界的地方。
②里边;中间。
③彼此之间。
④时候。
(3)迷惑(       )
(4)迷恋(       )
①分辨不清,失去判断能力。
②使看不清;使陶醉。
③沉醉于某一事物的人。
④因对某人或某一事物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
4、将文中加粗的8个词工整的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初中语文课外练习(开明版)初二(六册)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记得在小学里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么两句:“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我们看了都非常佩服。后来知道这两句话是有来历的,只是字句有些出入。又过了若干年,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所以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叫“鹦鹉学舌”)。只有人们的说话是以具体情况(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出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变,至于猩猩,根据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试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变成有声语言。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因素(当然是不自觉的),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言,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1.解释下列词语。

人云亦云:

意念:

2.文中多次使用括号,请试着说说它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段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并简要分析他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语言的“随机应变”表现在:(用浪线在原文上画出)

6.人类语言的特点是___________

7.判断下列复句类型,如果是二重复句,画出层次并标明层次间的关系。

①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

②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

8.画线句子中的“它们”和“它”分别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讽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医扁鹊见秦王》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日:“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①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渤海郡人,医疗经验丰富,擅长各科,反对巫术治病。
②除:去掉,此处引申为医治。③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④此:如此。
1.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②群臣进谏,庭著市                                                  
     ③将使耳不聪,自不明                                                  
     ④扁鹊怒赢其石                                                     
2.翻译下列语句。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
A.甲文段用语详略得当,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       )
B.乙文“扁鹊怒而投其石”中的“怒”字用得好,它写出了扁鹊的神情态度:不愿与庸人为伍。(      )
C.分析乙文中扁鹊的话语,可以看出扁鹊所认为的治国道理是:要善于听取贤人的意见,要远离庸才。 (       )
D.乙文中左右大臣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扁鹊却能“怒而投其石”,这是因为他有高深的医疗水平。这一点启发我们:艺高人胆大。 (        )
4.找出甲文第一段及乙文中带结论性的语句,分析这两段推断结论所用的方法。
    ①甲文第一段带结论性的语句:                          ,所用的推断方法:                           _             ___ 
    ②乙文带结论性的语句:                     ,所用的推断方法:                                               _              
5.根据上两则文言材料,简要概括齐威王和秦武王的性格特点。
     齐威王:                                                                                                
     秦武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