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在下列语句间连线,使之构成四幅对联。
1.黑发不知勤学早,a.水淡性泊是我师。
2.无边落木萧萧下,b.白首方悔读书迟。
3.四面荷花三面柳,c.不尽长江滚滚来。
4.竹直心虚乃吾友,d.一城山色半城湖。

A.1-b;2-d;3-c;4-a
B.1-c;2-b;3-d;4-a
C.1-b;2-c;3-d;4-a
D.1-b;2-c;3-a;4-d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22

在下列语句间连线,使之构成四幅对联。

1.黑发不知勤学早,           A.水淡性泊是我师。

2.无边落木萧萧下,           B.白首方悔读书迟。

3.四面荷花三面柳,           C.不尽长江滚滚来。

4.竹直心虚乃吾友,           D.一城山色半城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佑伉
  诗歌,是用有节奏有韵律的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表现生活抒发感情的。而抒发感情,往往要借助于意象烘托特定的意境,这就要求诗也要讲究色彩的运用、颜色的对照、光线的变化,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色彩感,以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
  自古以来,诗歌就有用色彩描写、塑造意象表达感情的传统。《诗经》中就有“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何草不黄”等句子。唐诗用色彩营造意境,表情达意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李白“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诗句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那么,诗又是如何运用色彩塑造意象、烘托意境的呢?
  我们知道,运用于文学作品中的色彩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界色彩,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的色彩语言,它往往由表示色彩的词语和表示富有色彩的事物的词语组成,如“红花”“碧波”等。秦观在《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中连用两组色彩,黄嘴啄红花,黑尾点绿波,色彩分明,搭配和谐,不仅能在直观上引起读者对色彩的联想,而且进一步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从这首词中我们也可看出词人用色很注意搭配,使各种意象彼此烘托,互相映衬,这也是许多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如杜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鲜明的画面,给人以艺术的享受。除了黑白、明暗对比,古诗词中常常有红(暖)绿(冷)两色的映衬,如“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欧阳修《丰乐亭游春》)、“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等。这些作者或以“红”衬“绿”,使“绿”更为突出;或以“绿”托“红”,使红更加耀眼;或红绿互相映衬,形象鲜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有的诗人用同一色调,但有深浅浓淡的变化,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融淡黄入深黄,蝴蝶和花浑然一体。
  也有诗人所写诗词全篇用色彩勾画背景,使诗的境界更为广阔,色调更加鲜明。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一开始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料地用梨花比喻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一幅雪景图。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愁云惨淡的天空,纷纷扬扬的飞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别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和谐而又美丽,真是独树一帜。
  还有的诗全篇只写景物,不用颜色词,但由于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可在总体上形成某种色调,因而也具有较强的色彩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的形态、色泽易于让人产生联想: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泻在松林上,清清的泉水漫过磐石淙淙地流着……一幅淡雅朦胧的山水画尽在眼前。再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景观构成一种苍茫的画面,画出了广阔无垠的草原意境。
  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美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1.仔细阅读第一段,请回答:诗歌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简要回答诗歌运用色彩语言塑造意象、烘托意境,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二段所列举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诗人的名句,以诗的色彩语言分别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揣摩北朝民歌《敕勒歌》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色彩语言的运用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友情提示】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初中语文一课一练(开明版)初二(三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①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在秀丽的江南水乡之间,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其中位于东郊钟山南麓的中山陵园,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

  ②钟山的本源出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它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后者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000米,南北宽度3000米。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开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决定将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③陵园的设计是通过方案竞赛入选的,对送选的四十余份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当时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由于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并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4.6万亩,先后施工6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算,共达400余万元。

  ④陵园的总体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西距灵谷寺与明孝陵各约1000米(其间有道路相连)。这样就将三区著名的名胜联为一体,从而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在区域规划上是值得的。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6000米,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道外的丘岗坡坨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覆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的气氛之中。

  ⑤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⑥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金光大字。

  ⑦循陵门后石阶即至碑亭,亭内在龟跌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⑧自碑亭再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万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景色。

  ⑨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⑩墓室直径约16米,高10米,地面中部砌圆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围有环形走道及石栏以供瞻仰。室顶为半球形穹窿,对外不开窗,用电气照明及机械通风。中山先生的灵柩在1929年奉安时,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处,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环形围墙,外铺草地,并植以梅、玉兰等花木。

  (11)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5分)

墓(  )②灵(  )③突(  )

④远(  )⑤细(  )⑥深(  )

⑦机(  )⑧南(  )⑨横(  )

刻(  )

2.为文中画□处选择恰当的一组词语。(1分)

[  ]

A.甲称道  乙肃穆  丙奇妙

B.甲称赞  乙肃穆  丙奇特

C.甲称颂  乙肃静  丙奇妙

D.甲赞颂  乙肃静  丙奇特

3.第②段文字介绍了钟山怎样的地势及环境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南北宽度3000米中加粗词语“仅”的表达效果。

(2分)________________

5.中山陵园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了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

6.依次写出第⑥至第⑩段主要介绍的中山陵的结构布局,并指出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2分)

________________

7.第⑧段描写了大平台上所见景色,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

8.选出为全文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2分)

[  ]

A.①-③|④-⑤|⑥-⑩|(11)

B.①|②-⑤|⑥-⑩|(11)

C.①|②-⑩|(11)

D.①-⑤|⑥-(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世纪版名师点评测试卷(初一、下) 题型:048

北岸廊桥

  ①读《廊桥遗梦》,实在不是由于它风m!全球,而是被那高明的书名吸引;直截地说,是因为钟情廊桥。徽州廊桥与廊桥文化令我折腰。抱着领略依阿华州廊桥风采的目的,在《廊桥遗梦》上映的第一天,我“买椟还珠”地去了影院;观后,美好的悬念逝去,直觉得徽州廊桥平添了一份骄傲。

  ②皖南歙县的北岸廊桥,大概可以推为徽州廊桥的代表作。它建于清代中叶,石质,三孔。桥面用大石铺成,笔直坦荡。从居民鳞次栉比的街巷乍到桥门,举目这33米长,4.7米宽,5米高的轩敞桥廊,顿觉丰标不凡。桥廊是砖木结构,由廊桥隔成11间。几十根清一色的廊柱排列成阵,英姿勃勃,整个木结构空灵、潇洒而牢固。从廊内不见瓦顶,但见薄薄的开砖砌就青砖的仰顶;那砖瓦工的技艺高超;砌合每块青砖的石灰分量竟然相等,砖缝间的白色石灰线整齐划一,组成一道简朴、别致的廊桥风景。这青砖仰顶等于天花板,使廊桥炎夏有隔热层,冬日连挤入瓦缝的雪珠也到不了桥内。桥廊东西两面砖墙封顶,各辟八个桥窗。西墙是八个矩形窗。八窗大小一致,皆以青砖砌就窗框,远观,一派整齐之美;整齐之中又寓参差变化——各窗中砌以龟纹、梅花纹等不同的花格,飘逸出一种灵动之美。东墙是八个风洞窟,其状为花瓶、葫芦、桂叶、满月等,让人在凭窗观景、漫步廊桥时产生种种审美联想。东墙北端第二间匠心地辟一个大敞窗,敞窗外建靠椅;人们可以倚着靠椅沐清风、数游鱼、掬朝霞、揽明月,观四时佳景。这就是徽州楼、台、廊、桥常用的“美人靠”。桥北端门额曰“谦庵旧址”,南端门额为“乡贤里”。

  ③桥下的棉溪,发源于胡适先生的老家绩溪县,穿30里山地到北岸村。河水清澈见底,从河b)观廊桥,水中生出一座清晰、对称的廊桥,6米高的桥d&n,构成直径12米的三个圆形大桥洞,使丰神秀逸的廊桥平添一份壮美。以前来时,在桥上眺得夹岸桃花,河中群鱼戏水,一幅“桃花流水鳜鱼肥”的风情画;今年春节去时,我特地从河边浣衣石上眺廊桥,但见红桥石、白粉墙、青砖窗、乌瓦顶的廊桥上,铺着一层晶莹的白雪;乌瓦白雪之上,露出一峰黛青色的秀峦,那景致真教人依依而不忍去。

  ④桥廊内沿墙置长长的木凳。村人喜欢到这里闲聊、聚会、休憩,这廊桥乃是街坊邻里、七村八庄联络感情、敦睦人和之所。在本世纪30年代徽(州)杭(州)公路修成之前,北岸廊桥是徽杭交通要ch#ng。步行的、骑马的、挑担的,士农工商男女老幼,皆可在此歇息。

  ⑤建廊桥,经济上靠的是亦儒亦贾的徽商。北岸是吴姓聚居的徽商大村镇;近代北岸吴姓徽商以上海为经营根据地,财力雄厚。徽商喜欢在故里修桥补路,兴学济贫。往昔,廊桥的冬茶夏汤是免费的,那桥头的风味小吃当然是童叟无欺,味道也好极了。徽州文化把中国传统的民胞物与、天下为公思想敷演得有声有色,北岸廊桥可谓佐证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风m!________全球 (2)河b)________

(3)桥d&n________ (4)要ch#ng________

2.解释引文第①②节中带“________”的词语:

(1)折腰________。

(2)鳞次栉比:________。

3.第①节中加粗的“实在”是十一类词中________词,在该句中的作用是________。

4.第②节中加粗的“大概”一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

加粗的“竟然”一词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

5.第②节中带“  ”的句子“整个木结构空灵、潇洒而牢固”,改成“整个木结构牢固而空灵、潇洒”好不好?为什么?

6.第②“节中带  ”的句子“人们可以倚着靠椅沐清风、数游鱼、掬朝霞、揽明月,观四时佳景。”使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

7.第②节自“桥面用大石铺成”到该节结束,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北岸廊桥?

8.《廊桥遗梦》与本文说明对象北岸廊桥无紧密联系,引文第①节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

________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5个字):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八年级  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感悟珍珠港

  ①从博物馆的沙盘上看,珍珠港蜗居于火奴鲁鲁岛一端曲折的山岙里,山如屏障,海为通衢,是一处进退自如的天然军港,因而成为美国控制南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

  ②坐渡船出海,到水上去祭奠丧生于珍珠港事件的美国将士。那座洁白的亚利山那纪念堂,漂浮在碧蓝的海中央,像一艘刚刚升上水面的白色潜艇。

  ③60年过去,海风早已吹散了炸弹的硝烟,来而复去的波浪也扑灭了熊熊战火,燃烧的海水早已恢复了平静。惟有沉默的凭吊者,能听见自己嘭嘭的心跳。

  ④架设在海面上的纪念堂,整座扁长形的建筑呈中间凹下、而两端朝上延伸至耸立的结构,肃穆中传递出再生的力量、庄重里透出吉祥和希望,象征着太平洋战争初遭惨败但终告大胜的过程。中央会堂两侧墙体有开敞的窗栏和通透的屋顶,任视线落在何处,都可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天空。亚利山那号沉没前的最后一分钟,将士们在浓烈的火焰中,曾用最后的目光与它们匆匆诀别。如今阳光和海风从这里穿过,深情地抚慰着海底的亡灵。祠堂设立在最里端的尾部,在鲜花和国旗环绕中,满满一面大理石墙上,刻写着珍珠港事变中所有殉难者的名字。

  ⑤其中有1177名海军战士,长眠于亚利山那号战舰,1941年12月7日清晨。

  ⑥他们静静地躺在海底,列队成行,作了永生永世的战友。有的人甚至还未睁开眼就永远地闭上了眼,有的人也许至今还保持着战斗的姿态。当日军的第一批轰炸机穿云破雾临近珍珠港上空时,美军雷达站报告的讯息,竟被错误地判断为那是从美国本土飞来的侦察机群而未予理会。当日军战机从航母上起飞时,岛上的战士还在椰树下度假,姑娘们在沙滩上跳呼啦舞,那短暂的浪漫即将付出最惨重的代价。几分钟后,大规模的空袭开始,此时,美军太平洋舰队的130艘舰艇,仍若无其事地停泊在珍珠港内;美国海军的飞机仍一群群无动于衷地排列在福特岛上;那个星期天各报还刊登了马特森公司开往夏威夷旅游客船的广告。12月7日那一天曙光初露,风平浪静,只有海上的鲨鱼嗅到了血腥的气息。

  ⑦阴谋和罪恶就在明媚的阳光下,在有恃无恐的骄傲与轻敌中,在华盛顿的赫尔接见日本使者的时刻,猝不及防地发生了。美丽的欧胡岛在瞬间陷入火海而后迅速沉入黑暗;美军停泊在港湾内的舰队,以及大大咧咧“摆在地上”的那些毫无遮掩的战机,在一个小时内被日军准确的投弹炸得落花流水,日军飞机随即击毁美军8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和若干驱逐舰,珍珠港美军基地几乎坐以待毙。美军基地对空高射炮在5分钟之后才开始还击,引信不良的炮弹落在檀香山市区,欧胡岛一片混乱。当晚,罗斯福总统在华盛顿城直到深夜12点半才勉强用过晚饭。他仍然不相信,如此强大的美军基地怎么竟然会如此不堪一击。

  ⑧2403名美国人,在那个恐怖的清晨,灵魂随同硝烟融入蓝天。

  ⑨亚利山那号战舰的甲板被1760磅的炸弹击中,引爆舰首的弹药库。9分钟之内,战舰与1177名船员一并迅疾沉没。

  ⑩眼前灰蓝色的海水中,隐隐地浮现出当年亚利山那号战舰的全部轮廓。它庞大的身躯,静卧于纪念堂底部的海水中,像一头巨兽残留的古骸。60年前的威风与耻辱,在锈铁残骸的缝隙中一波一波地荡漾开去。

  若是从空中看,横卧的纪念堂与竖卧的亚利山那号战舰,一白一黄,一隐一现,水上水下交叉叠架,像一座漂浮于海上的十字架。那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奇特最富创意的水上墓园就在牺牲者的牺牲之地,追念者与牺牲者同在。

  清澈的海水中,五色斑斓的热带游鱼,成群结队悠悠然掠过。它们是亚利山那号沉舰最忠实的陪伴者。但它们会对亚利山那号说出并不悦耳的话么?在这个从未获得真正和平的世界上,亚利山那号如果健在,在后来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烽烟里,会遭遇什么样的命运?它若是不被炸沉,在另一次海战中,定会奉命去攻击别的战舰。那么,将是哪一艘无辜的船只,成为大西洋印度洋或是地中海上,另一座水上废墟兼纪念堂呢?

  悄然地,从灰蓝色的海面上,升起一滴琥珀色的气泡,一圈宝蓝一圈紫红再一圈橙黄,像是从海底冒出的一朵硕大的热带花卉。那色彩继续变幻扩展着,在波浪中飘荡,最外围的一圈已渐渐泛白,如一只巨大的伞状水母,令人惊绝。

  朋友告诉我,那是油星。从沉在海底的亚利山那号油库里渗漏出来的汽油。1941年那个清晨亚利山那号战船被击沉之前,刚刚加满了油。几十年中,在强大的海水压力下,船内的油星从锈蚀的钢板中一滴一滴挤出来,如今已渗漏了整整60年。按照油库储存的油量计算,还将渗漏100年之久。由于沉舰每日冒出的油星并未对周围海域构成污染的威胁,战事纪念委员会不打算对海底的油库进行封闭处理,任由那油星隔三差五源源不断地浮到海面上,营造出逼真的环境气氛,成为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无言的活教材。

  凝神注目,只见周边的海域,竟然无声无息地连续冒出了一串气泡。继而,红黄赤紫交织翻滚,将海水染得一片缤纷,像是一幅动态的现代绘画,变换着时而悲壮时而荒诞,时而诡秘时而调侃的面孔。有人低声耳语说,那是殉难者的鲜血,至今还在流淌。

  忽然就冷冷地战栗。那油珠子在海水中一圈圈化开去,作着狰狞的鬼脸,一张一弛的,分明是海底的舱中有人尚在呼吸,那是呼吸形成的气泡。除了呼吸还会有什么,能如此持续不断地传递出生命的信息呢?那一刻亚利山那号猛然就活了过来,或许从来就没有死过。不死是因为不甘,不甘是由于许多未解的疑问,在后来的几十年间,吐出了一个一个叩问的气泡。

  在那次席卷全球的大战中,究竟谁是最后真正的赢家呢?

  世上的许多事情,都带有自杀性质,所谓弄巧成拙,结果当然事与愿违。日本军方偷袭珍珠港的如意算盘,原是为了摧毁美军的太平洋舰队,使美军再无足够的军事力量干涉日本的侵略计划,可让日本得以喘息并获得战争决定性的胜利。但利令智昏的战争狂人却没有想到,正是由于偷袭珍珠港给美军带来的重创与耻辱,激起了美国人民的愤怒,使得本来对参战举棋不定的美国人,迅速达成了对法西斯宣战的共识,闪电般出手还击,形成了反战的世界联盟。日军在珍珠港偷袭的得逞和成功,恰恰成为日本国最后惨败的关键性转折。

  在某种情况下,偶尔侥幸的成功,也许是失败之母。

  所以恼羞成怒的美国人,竟也身不由己地循着这一反定律,在广岛扔下原子弹,以最疯狂的复仇愿望,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悲剧,而遭到全世界的谴责。正如曾深受德国纳粹残害的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以后,转而迫害巴勒斯坦人那样,正义和非正义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自卫的武器也会成侵犯的屠刀,以暴易暴是一条危机四伏的钢索,暴力一旦过度,立即走向除暴初衷的反面。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正义或是非正义的战争,都是以流血和灾难为代价的。美丽活泼的小鱼们又游过来,钻入了水上弥漫的油污,被那顶巨伞覆盖了。忽而觉得那来自舰舱底部的呼吸,其实多一半是在窒息中挣扎的。

  那洇漫的油彩渐渐散开去,圆圈愈来愈大,也愈来愈淡。远海上涌来的浪,掀拱着它,如抖动一匹残旧的绸布。猝然一击,撕裂成无数碎片,无声无形地消融在蓝色的海水中……

  人类啊,若是继续滥用战争,你终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作为一艘注满了油而后沉入黑暗的战舰,满舱能源已成为另一种动力,那是留给后人的警示。

1.读完本文后,你有一种怎样的感觉?请将这种感觉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

2.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会有一颗怎样的心呢?

3.文章题目是“感悟珍珠港”,结尾又说“那是留给后人的警示”。(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2)珍珠港留给后人的警示又是什么?

4.第段中作者把什么比喻成了十字架?这个比喻表达了什么感情?

5.第段中作者写“但它们会对亚利山那号说出并不悦耳的话么?”“不悦耳的话”指什么?

6.第段写“分明是海底的舱中有人尚在呼吸”,这可能吗?你怎样理解作者这样写?

7.第段写到了日本军方偷袭珍珠港这一带有“自杀性质”的行为。请再举出两个国际社会中这方面的例子。(可以在文中找出一个,或在你的记忆里搜寻一个。)

8.作者认为“自卫的武器也会变成侵犯的屠刀”,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