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面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幻想 凝成 诱惑 宣腾
B.海潮 攀登 朦胧 痴想
C.隐秘 清澈 依然 枯干
D.漫湿 飘来 深根 一瞬间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面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幻想 凝成 诱惑 宣腾
B.海潮 攀登 朦胧 痴想
C.隐秘 清澈 依然 枯干
D.漫湿 飘来 深根 一瞬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上海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
  ①太阳刚刚爬过对面楼房的顶上,弟弟便开始忙活起来,穿上那件浅灰色的长风衣,背着那把破吉他出门,去家附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班了。
  ②弟弟所谓的工作,在我看来,和他周围那些面前摆着破碗或者竖着写满悲惨经历的人一样,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但只有他称那是工作,而且他是很认真地说那是他的工作。
  ③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笑着对他说:“你周围的那些人,不会让你抢他们的生意的!”他神秘地笑笑,说:“我自有办法!”只是那天中午回来,弟弟的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他连饭也没吃,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会儿便传出了呻吟声。到了午后,他居然起来了,而且把风衣上的灰掸得很干净,背上琴又要出去。我叫住他:“换身行头吧,你穿成这样去,不挨打才怪!”他留给我一个倔强的背影,走起路来,腿有点微瘸,看来被教训得不轻。
  ④晚上弟弟回来后神彩飞扬,衣服也干干净净,看来他下午不但没有挨打,生意好像也不错。我打开他的琴盒,却是一个硬币也没倒出来。于是嘲笑说:“你连一毛钱都没挣到,还乐得像捡了金条一样!”他故作高深地一耸肩:“太俗,张口闭口都是钱!我这高雅的艺术岂是金钱能衡量的?”
  ⑤我曾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过弟弟的长篇玄幻小说,他同时开了两本书,都已经签约上架,也已经出版了第一本的第一部。我常批评他:“白天的时间用来在家写书多好,你知道那些读者对你的作品有多么期待?你对得起他们吗?”他回应我的依然是背着琴盒有些酷酷的背影。
  ⑥快冬天了,弟弟还是那身装束。我曾对他说:“你得多买几件风衣了,总穿一件,观众们会有视觉疲劳!”他却说:“没多长时间了,冬天我就不去了,太冷,旁边的那些人冬天也很少出来!”呵呵,他居然跟那些乞丐对比上了,在我看来,他似乎忘了第一天他们联手揍他的事了。他还一本正经地说:“那些人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都是骗钱的!”
  ⑦天气逐渐冷起来了,从我们小区通往广场的柏油路被银杏树叶染成一片金黄。像我这种爬格子的人平时是很少出门的,这天却突发奇想,想去看看弟弟是怎样工作的。正是下班的时间,广场上人来人往,弟弟被那些下班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吉他声、歌声硬是从人群中传了出来。呵呵,这小子,一首看似普普通通的流行歌曲,倒是被他整出了“绕梁三日”的感觉。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看见弟弟面前的琴盒里已悠闲地躺着不少的零钱和整钞,这些钞票和它们新的主人一样,流露出一脸的得意。
  ⑧我从人群中退出来,躲在一边。凝视着落日那诱人的余晖,我点上了一支烟。渐渐地,围拢的人群散去了,弟弟艰难地站起来,把琴盒里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们。呵呵,原来整个秋天,他都是替那些曾经打过他的人讨过冬的钱啊!我想起弟弟在他的小说中说:“网上说今年冬天会更冷,这回你们冬天不用出来了!”
  ⑨为了不让弟弟看到我,我先跑回家,站在一楼的窗口,看着弟弟慢悠悠地走回来,凉凉的风吹动他长长风衣的下摆,他脸上依然是满足的神情。一进门,他立刻换了一副神情,急急地甩了风衣,脱下裤子,把左腿的义肢摘下来,疼得龇牙咧嘴,腿根的断处,已经磨得不刊入目。我忙为他抹药,再把他抱回房间。
  ⑩那个夜里,我在弟弟更新的小说中,看到他借主人公的口说出的几句话:“……”弟弟在说着他自己的心声啊。
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1)神彩飞扬 _________
(2)不刊入目 _________
2.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③④两段,回答下列问题。
(1)联系下文看,第③段写弟弟第一次去广场“工作”就被打,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和第④段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插入弟弟在网站上创作小说这部分内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多处写到“风衣”,请选出对这一描写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故事发生在暮秋之际,天气已经很冷了,写弟弟穿风衣,符合季节特点,因为风衣可以御寒。
B.写弟弟穿风衣,揭示了弟弟不是一般的乞讨者,用风衣能更好体现弟弟身上的艺术气质,他的“工作”绝不是为了钱。
C.风衣在这篇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还很好地起到串联“弟弟挨打”、“坚持到广场弹吉他”等情节的作用。
D.因为穿风衣还能掩饰弟弟有残疾的腿,体现了弟弟坚强的个性。
6.依照文意,请在第⑩段省略号处填写上恰当内容,以体现弟弟的心声。(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⑴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⑵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⑶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⑷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⑸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⑹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⑺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⑻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⑼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⑽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⑾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1)

镜泊湖的黄昏美在哪里?试用文中的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2)

文章第4~6段对镜泊湖作了具体介绍,请用短语依次概括各段的内容。

(        )----------(        )-------------(        )

(3)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一句中加点的“生命的蛋白汁”是什么意思?

(2)“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中加点的“更”有什么表达作用?

(4)

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A.开头通过对比描写,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并自然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宗旨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跳跃的文字,大胆的想像,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渗入了禅机,从太极、阴阳鱼,到生机、生命态度的慢慢感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  ]

(5)

结合本文主旨,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镜泊湖的黄昏
熊召政

  ①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予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②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③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④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⑤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⑥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⑦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⑧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⑨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滇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⑩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选自《新民晚报》)
1.镜泊湖的黄昏美在哪里?试用文中的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⑥段对镜泊湖作了具体介绍,请用短语依次概括各段的内容。
(   )→(   )→(   )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一句中加粗的“生命的蛋白汁”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中加粗的“更”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通过对比描写,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并自然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宗旨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跳跃的文字,大胆的想象,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渗入了禅机,从太极、阴阳鱼,到生机、生命态度的慢慢感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5.结合本文主旨,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镜泊湖的黄昏
熊召政
  ①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予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②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③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④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⑤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⑥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⑦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⑧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⑨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滇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⑩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选自《新民晚报》)
1.镜泊湖的黄昏美在哪里?试用文中的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⑥段对镜泊湖作了具体介绍,请用短语依次概括各段的内容。
(   )→(   )→(   )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一句中加粗的“生命的蛋白汁”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中加粗的“更”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通过对比描写,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并自然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宗旨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跳跃的文字,大胆的想象,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渗入了禅机,从太极、阴阳鱼,到生机、生命态度的慢慢感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5.结合本文主旨,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三语文 北师大(新课标) 北师大版 题型:048

阅读理解。

三棵树

苏童

  ①很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色的旅程标志牌:上海——三棵树,开始想象三棵树的景色: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还是就是树了,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

  ②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

  ③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④这是我对树的记忆之一。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站在河边向河水深处张望,依稀看见我的树在水中挣扎,挣扎了一会儿,我的树开始下沉,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动着,最后它安静了。我悲伤地意识到我的树到家了,我的树没有了。我的树一直找不到土地,风就冷酷地把我的树带到了水中,或许是我的树与众不同,它只能在河中生长。

  ⑤我没有树。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我的树在哪里?树不肯告诉我,我只能等待岁月来告诉我。

  ⑥一九八八年对于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年秋天我得到了自己的居所,是一栋年久失修的楼房的阁楼部分,我拿着钥匙去看房子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楼前的两棵树,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子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

  ⑦我是个幸运的人。两棵树弥合了我的整个世界的裂痕。尤其是那棵石榴,春夏之季的早晨,我打开窗子,石榴的树叶和火红的花朵扑面而来。树把鸟也带来了,鸟在我的窗台上留下了灰白色的粪便。树上的果子把过路的孩子引来了,孩子们爬到树上摘果子,树叶便沙沙地响起来。

  ⑧整整七年,我在一座旧楼的阁楼上与树同眠,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是两棵树对我凝视。我有了树,便悄悄地忽略了树。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和悲悯的。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在长达七年的凝视下两棵树摸清了我的所有底细,包括我的隐私,但树不说,别人便不知道。树只是凝视着我。七年的时光做一次补偿是足够的了。窗外的两棵树后来有点疲惫了,我没有看出来,一场春雨轻易地把满树石榴花打落在地,我出门回家踩在石榴的花瓣上,对石榴的离情别意毫无察觉。我不知道,我的两棵树将结束它们的这次使命,七年过后,两棵树仍将离我而去。

  ⑨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人过去的居所,也埋葬了许多人的树。一九九五年的夏天,推土机将一个名叫上乘阉的地方夷为平地,我的阁楼,我的石榴树和我的枇杷树消失在残垣瓦砾之中,七年一梦,那棵石榴,那棵枇杷,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

  ⑩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我有过一棵石榴,一棵枇杷,我一直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是三棵树,那还有一棵在哪里呢?我问我自己,然后我听见了回应,回应来自童年旧居旁的河水,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说,我在这里,我在水里!

(1)

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要写移种苦楝树苗的经历?

(2)

文中第⑤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联系全文看,“三棵树”的含义是什么?

(4)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充满感性色彩和伤感情调的抒情散文。文中充满伤感和怀有自责的叙议俯拾皆是。

B.

作者写了伴随着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情感与心路历程,其间,贯穿着作者从童年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悲哀喜乐以及怅惘、隐痛、感伤与忧郁。

C.

苏童在他的“新历史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等)中多扮演不动声色、近乎冷酷的“叙事者”角色,本文的叙写角度与此类小说相同。

D.

作者认为人与树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城市化与生态保护之间既为矛盾又互相依存的哲学关系。爱树护树,其实就是爱护人类自己!这一主题,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E.

作者最后以那棵童年时代由于天灾而不幸落水的苦楝树苗在水中挥手示意的幻觉作为首尾呼应的结语,《三棵树》所蕴涵的确切含意,至此方清晰地凸现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