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D、借代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①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悲哀
  ②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了下来,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9.第①段中加粗的“惊异”和“悲哀”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客观的风筝在“我”看来是“憔悴”、“可怜”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刻画小弟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 “惊呼”“跳跃”等词?表现了小兄弟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请描述一下小兄弟此时的内心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从选段中选出写“我”对儿童喜爱放风筝这件事的看法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我”不爱甚至嫌恶放风筝,鄙视甚至粗暴地制止弟弟放风筝。请结合课文简要评价一下文中的“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鲁迅先生曾为毁掉弟弟的风筝梦而深深自责过。生活中或许你遇到过类似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①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悲哀
  ②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了下来,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1.第①段中划线的“惊异”和“悲哀”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客观的风筝在“我”看来是“憔悴”、“可怜”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刻画小弟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惊呼”“跳跃”等词?表现了小兄弟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请描述一下小兄弟此时的内心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选段中选出写“我”对儿童喜爱放风筝这件事的看法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不爱甚至嫌恶放风筝,鄙视甚至粗暴地制止弟弟放风筝。请结合课文简要评价一下文中的“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鲁迅先生曾为毁掉弟弟的风筝梦而深深自责过。生活中或许你遇到过类似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22分)
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张守仁)
①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
②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
③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
④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
⑤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
⑥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
⑦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
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
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
⑩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大家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
?经过那次笔会,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
?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
?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他因此被划成了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
?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原文有改动)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他到哪一桌。
【小题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3分)
【小题3】第⑤段中汪老教给作者哪些写散文的经验?(3分)
【小题4】第⑦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5分)
【小题5】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6】第③段叙述汪老对作者写作方面的指导时,汪老的“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的写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请结合你的观察与体验,用文学语言写出生活中的某一情景。(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22分)

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张守仁)

①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

②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

③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

④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

⑤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

⑥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

⑦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

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

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

⑩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大家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

?经过那次笔会,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

?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

?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他因此被划成了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

?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原文有改动)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他到哪一桌。

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3分)

3.第⑤段中汪老教给作者哪些写散文的经验?(3分)

4.第⑦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5分)

5.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6.第③段叙述汪老对作者写作方面的指导时,汪老的“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的写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请结合你的观察与体验,用文学语言写出生活中的某一情景。(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22分)
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张守仁)
①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
②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
③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
④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
⑤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
⑥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
⑦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
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
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
⑩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大家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
?经过那次笔会,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
?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
?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他因此被划成了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
?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原文有改动)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他到哪一桌。
小题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3分)
小题3:第⑤段中汪老教给作者哪些写散文的经验?(3分)
小题4:第⑦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5分)
小题5: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6:第③段叙述汪老对作者写作方面的指导时,汪老的“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的写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请结合你的观察与体验,用文学语言写出生活中的某一情景。(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填空题

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
(2)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
(3)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     )
(4)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广东省从化市中考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园日涉以成趣

“园日涉以成趣”

陶渊明的这句话,照字面翻译就是:“这家小园,深得佳趣。但它何以有此佳趣呢?那是因为我天天都去走一圈的缘故。”

这样的句子,一点也不漂亮,它究竟有什么好处呢?且听我把它跟现代人的生活连线起来。

前两天偶然在路旁看到一辆货车在运送盆景,原来是家“盆景出租”店。我好奇,跑去问司机生意好不好,他说:“当然好啦,现代人么,好命,查查某人(即女人)不煮饭,买盒饭来吃,查查某人(即男人)开公司,谁要种盆景?公司小姐一个比一个‘笨惮’(即懒惰),谁肯去浇水?谁肯搬盆景去曝日(即晒太阳)?盆景给他们放一个礼拜就变黄。我们拿回来,好好整理,加点肥,晒一晒,又水当当(即漂亮)了。再拿去给他们摆,现在人做生意么,图个吉利。盆景长得好,也代表可以发财的意思哩!”

  原来如此,陶渊明说“园日涉以成趣”的时代对某些人而言竟然过去了。现代人不想跟一株植物的生命一起成长,他只想要亮丽的那—刻,他只肯回顾翠绿翠绿的那一瞥。

  而陶渊明的小园,其好,好在哪里呢?答案是好在每日涉足其间才养成的趣味。你看到小小的种子窜地而生,有模有样地变成两片小芽,复从小芽而抽条。于是你看到叶子,你看到枝干,你惊讶它的分叉,你为它从含苞至盛放的过程而瞠目结舌而不敢置信。然后,你看到它绿叶成阴果实满枝。秋来的时候,你看见它的凋零,甚至它的枝干可能还遭了雷劈,它的沃叶也可能遭了虫蛀,那棵树的枯荣是园主熟知的,他们彼此逐日更成为对方生命的一部分。他们一起走过艳红稠绿,但也一起面对萎黄零落,因而了解生命的盛衰各有其时。不料现代人却骄侈如君王,竟然狂妄到令植物打扮光鲜来为自己站岗。累了就撤下去,换另一批上来继续站。盆景公司因而业务鼎盛,只因现代人尊贵的视网膜上,永远不屑一枚枯叶。

  然而,枯叶却是生命的基本教材啊!和蓓蕾一样,它是造物者的上下两册教材啊!

  你要贪看繁花似锦的名园吗?这世界会提供给你的。四月的瑞却斯特(美国东部一城名),富豪伊士曼的故居,丁香如狂潮。日本京都的平安神官,垂樱以压倒的优势,开到令人喘不过气来。洛阳的牡丹,硕大顽强,一看就知道是唯一敢抗天颜因而遭贬的叛逆分子(传说武则天曾命百花齐放,惟牡丹不从命,故将之自长安御苑贬至洛阳)。加州的汉廷顿花园,甚至养些无奇不有的吓人一跳的沙漠怪花。英国皇家上苑,则负责提供营养良好的代表皇室荣誉的玫瑰……只要一张门票,你就可以置身于不杂一根枯枝不见一片败絮的完美花园。

  然而,人活着,还是应该拥有一座自己的小园,可以每日涉足其间。和那些卖门票的展览花园不同,它可能杂草怒生,也可能虫害连连。它丰收无限美丽,也可能徒劳无功。

  它充满各种变数,属于生命本身的变数。

  小园可以小至只是一钵非洲风仙,或一篮贱价的黄金葛,但其间自有盛衰荣枯,所以,多少也可以视做大化颁给我们的一句耳提面命。

“园日涉以成趣”,不是因为花好月圆,是因园中有生命,是因为生命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在展示在演绎,在迭出奇招——而且,也因为我在看,我在参与,我在惊奇,我在受教,我在服气。

1.下面的内容,不符合“园日涉以成趣”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每日涉足其间,一起走过艳红稠绿,一起面对萎黄零落。

B.我们置身于不杂一根枯枝不见一片败絮的完美花园尽享亮丽一刻。

C.我们惊讶叹服于小园的各种变数,属于生命本身的变故。

D.我们在观看、在参与的过程中收获思想,收获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

A.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篇文章无疑是给了现代人一抹清凉油,清醒一下头脑来重新看待生命的本色。

B.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有吸引力。比如“你看到小小的种子窜地而出”,就运用了比喻,显示了一个小生命的勃勃生机.

C.作者认为盆景公司生意好的真正原因是“现代人尊贵的视网膜上,永远不屑一枚枯叶”。

D.作者列举那些完美花园的目的作用是为下文铺垫蓄势,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有力。

3.阅读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 “枯叶却是生命的基本教材啊!和蓓蕾一样,它是造物者的上下两册教材”,你是如何理解这句活的含义的? (2分)

                                                                    

                                                                    

(2)“人活着,还是应该拥有一座自己的小园”,结合上下文说说这里的“小园”指的是什么? (2分)

                                                                   

                                                                   

4.文章结尾说:“而且,也因为我在看,我在参与,我在惊奇,我在受教,我在服气。”联系生活体验,写出你的感想体会。(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短文,做1—4题

繁星

    我爱月夜,但我更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1927年1月  (选自《海行杂记》,作者巴金。)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画线词语

①半明半昧:                                                    

②摇摇欲坠:                                                     

2、①文章以时间为序,脉络清晰,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层次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②文章描写了作者三次观星的情景,请你用简短的话语分别概括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闭上眼睛进入静寂的星夜,听见闪烁的星星在对你说话吗?它们说了些什么?请写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它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它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它们的老师是要罚它们站壁角的。

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萧萧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 、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它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有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它们是对谁扬起手臂来: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 样。

1.文中说花“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这符合实际吗?为什么?(不超过10个字)

                                     

    2.“地下的学校”含义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3.“雷云拍着大手”既指(表层意思)     ,又指(深层意思)         

4.为什么说“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5.对下列例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例句: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A.比喻      B.比喻、拟人      C.拟人      D.夸张

6.花孩子们在天上的家是怎样的一个家?请通过想象加以描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西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现代文阅读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温暖的南方,火烧云沉到山的那一边。山冈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颤抖。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裹挟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鱼。
  ②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夜色中,他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分成若干小块。菜子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漫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我催促母亲往炉膛里添柴,火舌舔着灶口。母亲的影子贴在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目光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虚张声势。父亲还在沉默独坐,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挡住锅与盖间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好让鱼骨渗出骨髓和异香。
  ⑥母亲只用鱼汤拌饭。她拨弄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⑦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眼爷爷的冰冷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出。他说辣椒太辣,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太辣。同样是在一个冬夜,瞎眼爷爷孤单地走了。临终时,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季,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⑧另一个冬天,黄昏时我们不再去那座山冈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题目“在冬夜里歌唱的鱼”,其中的“歌唱”是指导“我们”内心在歌唱,“鱼”比喻“我们”几个孩子。
B、文章以“鱼”为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包括鱼儿歌唱)、送鱼给瞎爷爷吃等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C、文章人物虽多,但是几乎没有语言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事情叙述与行动描写来表现的。
D、结尾“黄昏时我们不再去那座山冈张望”与开头“我们”在山冈上等待父亲的情景首尾呼应。
2、根据煮鱼时相关人物的具体表现和心理状态,摘录原文语句填写下表。
人物 具体表现 心理状态
大姐 不忘做弟妹们的表率
二姐 吃鱼的渴望越来越强
我和妹妹 绕着灶台打架
父亲 沉默独坐,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
3、语言品味
第6段“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之中“贪婪”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筷子“交叉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4、文中母亲是我国众多优秀母亲的代表,试综合全文内容写出她的性格特点(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一哲理的理解。(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