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里夫人是法国著名科学家,原籍波兰。 B.居里夫人曾两次获诺贝尔奖,是为了表彰她在物理学和化学研究上的巨大成就。 C.居里夫人是一个对科学充满好奇的人,她对科学的热爱,就像小孩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D.居里夫人放弃专利是因为他们的研究经费较为宽裕,所以将这些收益奉献给更多的人。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文片段,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①年且九十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不治将益深 ④ 臣是以无请也
2.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6分)?
(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面山而居”和“居十日”中的“居”意思相同,“桓侯故使人问之”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故”意思不同。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君有疾/在腠里”两句朗读节奏的划分都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两则故事对我们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D.甲文都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4.甲乙两文都通过 描写刻画人物,甲文告诉我们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的道理,乙文桓侯的悲惨结局告诉我们 ? 。(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苏省初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文片段,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①年且九十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不治将益深 ④ 臣是以无请也
2.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6分)?
(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面山而居”和“居十日”中的“居”意思相同,“桓侯故使人问之”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故”意思不同。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君有疾/在腠里”两句朗读节奏的划分都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两则故事对我们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D.甲文都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4.甲乙两文都通过 描写刻画人物,甲文告诉我们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的道理,乙文桓侯的悲惨结局告诉我们 ? 。(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尖子生 新课标 新教材 新课堂 语文(七年级上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1909年。
盖茨街是美国克利夫兰市的一条小街,街上既无人行横道又无路灯,而且环境脏乱,显得特别长。
春天到了,靠近盖茨街的小学开学了。许多小姑娘都穿得漂漂亮亮地来上学,惟独来自盖茨街的小女孩依然穿着冬天的旧衣裳,那大概是她仅有的一件衣裳。
她的老师瞧着她,叹着气,心想:这孩子爱学习,有礼貌,挺可爱的,就是不爱换衣服。于是,放学时老师对她说:“你这件衣服该洗换一下了!”可是第二天、第三天,小姑娘还是穿着那件又旧又脏的衣服来上学。
“她妈妈不可能不爱她呀!会不会是有什么困难?”老师自语道。于是,她的老师到服装店给她挑选了一件新的春装,那是一条图案别致、颜色鲜亮的天蓝色的连衣裙!小女孩从老师手里接过这份美好的礼物,高兴得心花怒放!她捧着装有裙子的礼盒,飞快地跑回家去。转天,小姑娘穿着崭新的蓝裙子来上学。她的小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也梳得光光亮亮,显得特别有精神。她告诉老师,爸爸妈妈看见她穿上新裙子都惊呆了。
爸爸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女儿这样可爱。晚上,当全家人坐下来吃饭的时候,爸爸见饭桌上罕见地铺上了桌布,高兴地说:“咱们家开始讲卫生了!”妈妈说:“可不是么!要是家里不干净,和我们这么漂亮的女儿怎么相称呢?!”饭后,妈妈立刻开始刷洗发黑的地板,爸爸去院里修补破损的栅栏。全家人一齐动手,几天后,昔日破旧肮脏的小院面貌一新。
小女孩家的变化引起了众多邻居的注意。盖茨街的居民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争先恐后地打扫卫生,粉刷房屋,投入到多年来第一次整治家园的劳动之中。一天,教堂的牧师路过盖茨街,看到人们在没有自来水、没有路灯的艰苦条件下打扫卫生、建设家园,深受感到。在他的呼吁下,几个月之后,有关方面给盖茨街修了便道,安了路灯,装上了自来水。
小女孩从老师手接过那条蓝裙子仅仅半年的时间,盖茨街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变干净了,而且风气也变了,人们互相尊重,友爱相处,乐于助人。牧师把这个奇迹告诉给他见到的每一个人。其他城市的人们也闻风而动,以实际行动学习盖茨街的精神。从1913年开始,美国成千上万个城镇的居民加入到清扫街区,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动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谁能想到,出现这个奇迹的原因,仅仅是由于一位教师给一个小女孩送了一条蓝裙子呢!
1.如果以贯穿故事的线索作为文章的题目,下列哪一个恰当
[ ]
A.春天的故事 |
B.家园 |
C.蓝裙子 |
D.充满爱心的教师 |
2.按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对下列材料进行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姑娘一家动手清扫整理自己的家园
②千万个城镇加入到这场活动中
③老师给小姑娘买了一条蓝裙子
④牧师呼吁有关方面帮助盖茨街居民
⑤盖茨街的居民投入改变家园面貌的劳动
⑥小姑娘穿上了老师送给她的蓝裙子
[ ]
A.①③⑥⑤④② |
B.①⑤④②③⑥ |
C.③⑥①④⑤② |
D.③⑥①⑤②④ |
3.判断正误(正确的为“T”,错误的为“F”。)
A.这篇记叙文的前三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等。
( )
B.文中“小女孩家的变化引起了众多邻居的注意”一句是一个过渡句,由写小姑娘一家的变化自然地转换到写盖茨街的变化。
( )
C.联系上下文来看,文中加粗的成语“闻风而动”的意思是:其他城市的人听到风声纷纷来到盖茨街。
( )
D.一位老师送给小姑娘一条蓝裙子,从而引起了美国城镇的变化。
( )
4.为什么盖茨街“显得特别长”?
5.找出语段中出现的一个反问句,并说说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6.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7.文章的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8.你怎样看待“盖茨街效应”。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人教版(新课标) 七年级(上册) 题型:阅读理解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