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子那些是比喻句,选出下面是比喻句的一项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C、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D、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0分)

小议读书

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必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

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 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④我自己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曾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想用某本书中某一观点来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做下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地减少了。

⑤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作品的先进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加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文结构清晰,观点鲜明,论述有理有据,请仔细阅读相关段落,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第③段的几个论据是依据什么顺序安排的 请用文中的一个短语回答。(1分)

(2)第④段“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中的“门”和“钥匙”在文中各比喻什么?(2分)

门:                                                                      

钥匙:                                                                    

(3)想一想,划线短语“理想的效果”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分)

3.请指出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云南昆明三中、滇池中学初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0分)

小议读书

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必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

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 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④我自己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曾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想用某本书中某一观点来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做下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地减少了。

⑤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作品的先进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加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文结构清晰,观点鲜明,论述有理有据,请仔细阅读相关段落,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第③段的几个论据是依据什么顺序安排的 请用文中的一个短语回答。(1分)

(2)第④段“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中的“门”和“钥匙”在文中各比喻什么?(2分)

门:                                                                      

钥匙:                                                                    

(3)想一想,划线短语“理想的效果”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分)

3.请指出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4分,每题2分)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于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而来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的走。每一个井台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便和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小题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作者用“发了狂”“下了火”总写六月十五那天异常炎热的天气。
B.“于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丁丁当当”和“烫手”,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写天气的炎热。
C.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写天气的炎热: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静景,有动景;有声,有色;有比喻拟人,有夸张排比。
D.选文渲染烈日和暴风雨下的恶劣天气,目的是衬托祥子拉车的辛苦,突出他在酷暑下受到的煎熬。
小题2:“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你仿照示例,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或句中的词语作旁注。
示例:原文: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旁注示例:描述拉车人的活动, “奔”“灌”表现了他们牛马一般的生活。
原文: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九年级  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握住母亲的脚(节选)

  ①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母亲的脚吗?”

  ②年轻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

  ③青年红着脸走了。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主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④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A)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他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⑤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

  ⑥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手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问,他发现母亲的脚竞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⑦(B)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⑧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心情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你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⑨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

  ⑩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故事一度让我感动,也令我深深羞愧。

  许多年以来,当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当我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唤我老师的朋友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1.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故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中画线的(A)句和(B)句中的两个加粗词语“理解”的含义相同。

B.“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是比喻句,突出说明母亲的奉献精神对儿女的教育作用之大。

C.第④段第一个句子是插叙,交代了青年的身世,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D.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首尾照应,中心突出。

3.青年大学生握母亲的脚时为什么“潸然泪下”?他的灵魂获得了怎样的升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选出一个你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喜欢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我爱枫叶

  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好时节。我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说,就是因她红得浓深,红得艳丽。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她异于其他。别的叶儿一过秋就枯落,而她偏偏在这时候红得最艳。她耐得住风霜的锤炼,经得起秋的考验,总是显示出无畏无惧的神采,真是“战西风而不怯,经严霜而愈丽”。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她。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好时候。街头夜晚,叫卖者长长地喊着“萝卜赛梨”,引诱得你不能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之称,但她的内心是不是发红,还得等到剖开之后,经过检验才见分晓。又哪里赶得上枫叶之红?她总是红得那么明显,那么毫不掩盖地表现着自己的色彩,说她是敢于红,有气魄的红,也是应该的。

  有人说:枫叶虽红,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把枫叶比作血,以枫叶喻离别,这当然是因人们不同的心情产生的一种感受。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罢,都还是在说秋,而不是指枫叶;相反的,如果把枫叶之红比作血,那就是因为她的的确确抗得住肃杀之气!

  每当看到枫叶,我便联想到那些在各自岗位上克服困难而挺拔直立的劳动者。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我们这时代的英雄人物是毋庸置疑的。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红!

(1)文中画线的句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最关键的字是________。第三段加粗的“这”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

(2)从结构上看,全文以________为线索。

(3)请从下面各项中选出不合乎枫叶“可爱”特点的一项

[  ]

A.她红得浓深,红得艳丽。

B.她“战西风而不怯,经严霜而愈丽”。

C.别的叶儿一过秋就枯落,而她偏偏在这时候红得最艳。

D.枫叶可以用来喻离别,可比作鲜红的血。

(4)第五段作者在展开联想时“用枫叶来比喻我们这时代的英雄人物”,以此赞颂他们的优秀品质。这优秀品质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文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最后点明主旨。下列句子中,意思与结尾句中。她斗西风血点红”联系最紧密的一句是

[  ]

A.她耐得住风霜的锤炼,经得起秋的考验,总是显示出无畏无惧的神采。

B.她战西风而不怯,经严霜而愈丽。

C.她是敢于红,有气魄的红。

D.如果把枫叶之红比作血,那就是因为她的的确确抗得住肃杀之气!

(6)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有关赞美枫叶的诗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是浓荫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十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1)有人说这两段都是写原始森林的。你同意吗?第一段写山间的曲幽路对写原始森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二段中的“亭午”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三峡》中学过这个词,你还记得那个句子吗?

  亭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二段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并说说这些比喻分别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三段可以划分为四层,请你在文中标出,并概括层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爱莲说》,回答下面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 )
 ②亭亭净( )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陶后有闻  芳草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   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外直   指豫南
D.陶后鲜有  此人一为具言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家的另一只翅膀
游宇明
  ①与西方科学家在公共事务和社会热点中勇于亮出自己相比,某些中国科学家显得过于冷静。在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特别提到:以自然科学家的言论作为消息来源的报道,在政治性媒体上只占3.5%,在公共网络论坛上只有2%,在新闻媒体上只有13. 3%。全社会为之轰动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在公共网络论坛上,自然科学家的言论作为消息来源的竟然为零!韩启德呼吁:我们科技工作者在社会热点、焦点面前,不能选择沉默或逃避,要有不惧流俗的勇气!科学家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精神,如果因为讲真话而挨骂,那恰恰是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光荣。
  ②我一向非常佩服中国科学家的智慧。【A】我们国家当年想制造原子弹和氢弹,只花了短一段时间,罗布泊的上空就升起了蘑菇云;后来希望拥有人造卫星,科学家憋着劲狠干几年,卫星一颗颗冲上了天空;最近一些年,神州飞船进入太空,嫦娥卫星绕月飞行。这一切充分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光彩照人的专业才华。
  ③然而,近年来,一些中国科学家似乎只对科研项目有热情,却少有兴趣参与公共事务,关于社会热点。原因很简单,科研项目都是有经费支撑的,有了科研成果,还可以获得各种奖励。而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什么利益都没有。
  ④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与做科研项目风险程度也大不一样。做科研项目,取得了成果,利益丰厚;没有取得成果,也不会损失什么。而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呢,在事情真相未明之前,可能会挨网民的板砖;在真相大白之后,不挨网民骂了,却会遭到某些受损利益团体的打击报复。换句话说,一个科学家没有公共精神,他的生活也许风平浪静;一旦参与公共事关注社会热点,他的日子就可能不再安定。然而,我们一些科学家恰恰忽视了一点:社会需要理性精神,一个科学家为了公众利益站出来说话,会对其他人群产生示范作用,一步步促成公民社会的成长。
  ⑤科学家以自己在某个专业领域的杰出才华作为谋生的手段,没有这种才华,他就没有资格享有科学家可以享受的一切;但科学家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有义务有责任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使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善良、更加正义、更加温暖。【B】如果说,专业技能是科学家的一只翅膀的话,公共精神则是他们的另一只翅膀,缺少其中一只,就无法在岁月的深处翱翔。(选自《联谊报》2010年11月30日,有删改)
1.为什么近年来一些中国科学家少有兴趣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请从两方面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加点词“竟然”蕴含着科协主席韩启德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处画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B】处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简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言行作出评价。
  材料一:当“非典”肆虐之时,记者问病情的控制情况。有人说已经控制得很好,钟南山说了实话:根本没有得到控制。在一次会议上,钟南山对两例“非典”死亡病例的公认结论大胆质疑。会后,有朋友问他:“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都会影响院士的声誉。”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材料二:2003年4月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1 200位受访民众当中,有89%认为钟南山是一位英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科学家的另一只翅膀
游宇明
  (1)与西方科学家在公共事务和社会热点中勇于亮出自己相比,某些中国科学家就显得过于冷静了。在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特别提到:以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报道,在政治性媒体上只占到3.5%,在公共网络论坛上只有3.2%,在新闻媒体上只有13.3%。在全社会为之轰动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在公共网络论坛上,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竟然为零!韩启德呼吁:我们科技工作者在社会热点、焦点面前,不能选择沉默或逃避,要有不惧流俗的勇气!科学家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精神,如果因为讲真话而挨骂,那恰恰是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光荣。
  (2)我一向非常佩服中国科学家的智慧,【A】我们国家当年想制造原子弹和氢弹,只花了短短一段时间,罗布泊的上空就升起了蘑菇云;后来希望拥有人造卫星,科学家憋着劲狠干几年,卫星一颗颗冲上了天空;最近一些年,神州飞船进入太空、嫦娥卫星绕月飞行。这一切充分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光彩照人的专业才华。
  (3)然而,近年来,一些中国科学家似乎只对科研项目有热情,却少有兴趣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原因很简单,科研项目都是有经费支撑的,有了科研成果,还可以获得各种奖励。而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什么利益都没有。
  (4)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与做科研项目的风险程度也大不一样。做科研项目,取得了成果,利益丰厚;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也不会损失什么。而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呢,在事情真相未明之前,很可能挨网民的板砖;在真相大白之后,不挨网民骂了,却会遭到某些受损利益团体的打击报复。换句话说,一个科学家没有公共精神,他的生活也许风平浪静,一旦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他的日子就可能不再安定。然而,我们一些科学家恰恰忽视了一点:社会是需要理性精神的,一个科学家为了公众利益站出来说话,会对其他人群产生示范作用,一步步促成公民社会的成长。
  (5)科学家是以自己在某个专业领域的杰出才华作为谋生的手段的,没有这种才华,他就没有资格享有科学家可以享受的一切;但科学家同时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有义务有责任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使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善良、更加正义、更加温暖。【B】如果说,专业技能是科学家的一只翅膀的话,公共精神则是他们的另一只翅膀,缺少其中任何一只,他们都无法在岁月的深处翱翔。(选自2010年11月30日《联谊报》有删改)
1、为什么近年来一些中国科学家少有兴趣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请从两方面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1)段中划线词“竟然”蕴含着科协主席韩启德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处划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B处画线句应用了比喻论证,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言行作出评价。
  材料一:当“非典”肆虐之时,记者问病情的控制况。有人说已经控制得很好,钟南山说了实话:根本没有得到控制。在一次会议上,钟南山对两例“非典”死亡病例的公认结论大胆质疑。会后,有朋友问他:“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都会影响院士的声誉。”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材料二:2003年4月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1200位受访民众当中,有89%认为钟南山是一位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