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选出运用有误的一项

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底,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这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C、“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白帝(              多生怪柏(   

绿潭(              其间(   

2.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正确解释。

①沿阻绝。(   

A.逆流而上          B.顺流而下          C.流动

王命急宣。(   

A.或者             B.有的人            C.有的时候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A.虽然             B.尽管             C.即使

④有时发白帝。(   

A.朝廷             B.早晨             C.表示动作的方向

多趣味。(   

A.好               B.善良             C.真,实在

3.解释下列句中的“绝”字。

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

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

哀转久绝______________

妙绝______________

4.判断正误,正确的画“是”,错误的画“否”。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湖阻绝”是从侧面写三峡的险恶;“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从正面描写三峡的险恶。(   

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写俯视所见,“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写仰视所见。(   

③“清荣峻茂”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良多趣味”从嗅觉的角度写的。(   

④“清荣峻茂”以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了四种景物,并且各具特色: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5.请概括选文第1段、第2段的景色特点。

1段:______________

2段:______________

6.填空。

①第2段写夏季江水______________,水流______________

②春冬两季的水势,与奔腾迅猛的夏天水势______________A.相同  B.不同),有______________的妙景(用文中的话填写)。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一课一练 开明 初三(上下)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②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⑤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⑥以“惩前毖后,治病求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⑦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⑧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微生物来玷污我们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健全的肌体吗?⑨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1.用“‖”在文中划出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内容。

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②~⑥句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3.上文句①去掉“认真”和“显著”行不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句②③运用了比喻,请写出各组比喻的喻体和本体

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

5.作者在文中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个成语说明的道理是

[  ]

A.经常检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以使自己进步得更快一些。

B.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不良作风。

C.经常帮助别人纠正非无产阶级思想,以使同志更快地进步。

D.流动着的水不会腐臭,(转动着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

6.对“惩前毖后”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把以前的失败作为教训,使以后慎重些,不致重犯。

B.惩办以前的错误,警告以后的错误。

C.从过去的失误中得到教训,警戒以后的错误。

D.惩罚以前的错误,警惕以后再不犯错误。

7.选段中用来证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效果的事例是________,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应抱的态度是________。

B.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宗旨是________。

9.判断下面的话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用横线标出主语,是复句标明分句间关系。

①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

②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10.上文句⑦、⑧、⑨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对论证论点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②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⑤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⑥以“惩前毖后,治病求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⑦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⑧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微生物来玷污我们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健全的肌体吗?⑨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1)用“‖”在文中划出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内容。

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②~⑥句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3)上文句①去掉“认真”和“显著”行不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句②③运用了比喻,请写出各组比喻的喻体和本体

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

(5)作者在文中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个成语说明的道理是

[  ]

A.经常检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以使自己进步得更快一些。

B.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不良作风。

C.经常帮助别人纠正非无产阶级思想,以使同志更快地进步。

D.流动着的水不会腐臭,(转动着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

(6)对“惩前毖后”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把以前的失败作为教训,使以后慎重些,不致重犯。

B.惩办以前的错误,警告以后的错误。

C.从过去的失误中得到教训,警戒以后的错误。

D.惩罚以前的错误,警惕以后再不犯错误。

(7)选段中用来证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效果的事例是________,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应抱的态度是________。

B.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宗旨是________。

(9)判断下面的话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用横线标出主语,是复句标明分句间关系。

①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

②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10)上文句⑦、⑧、⑨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对论证论点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每小题3分,共15分)

匠人与大师

梁 衡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 a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有删减)

1..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D.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2.. 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插入文中第⑤段画横线a处的论据是。(   )(3分)

A.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B.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科学、文学、哲学等。

C.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D.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早为学界公认,但晚年仍笔耕不辍,又在散文写作上创出一片新天地。

3.. 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

D.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4..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B.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C.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D.“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六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5..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③段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说理,诙谐风趣,说理生动。

B.文章句式多变,短句、长句兼用,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第④段。

C.文章用语准确,如第⑥段加点的“可能”一词,既强调了“我们”和大师之间的业绩差距,又兼顾到特殊情况。

D.文章巧用文言,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等句子,富有文采而不失简洁明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西桂林卷)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每小题3分,共15分)

匠人与大师

梁 衡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 a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有删减)

1..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D.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2.. 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插入文中第⑤段画横线a处的论据是。(   )(3分)

A.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B.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科学、文学、哲学等。

C.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D.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早为学界公认,但晚年仍笔耕不辍,又在散文写作上创出一片新天地。

3.. 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

D.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4..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B.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C.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D.“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六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5..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③段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说理,诙谐风趣,说理生动。

B.文章句式多变,短句、长句兼用,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第④段。

C.文章用语准确,如第⑥段加点的“可能”一词,既强调了“我们”和大师之间的业绩差距,又兼顾到特殊情况。

D.文章巧用文言,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等句子,富有文采而不失简洁明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8~12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匠人与大师

梁 衡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 a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有删减)

8.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D.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9. 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插入文中第⑤段画横线a处的论据是。(3分)

A.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B.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科学、文学、哲学等。

C.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D.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早为学界公认,但晚年仍笔耕不辍,又在散文写作上创出一片新天地。

10. 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

D.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11.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B.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C.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D.“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六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12.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③段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说理,诙谐风趣,说理生动。

B.文章句式多变,短句、长句兼用,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第④段。

C.文章用语准确,如第⑥段加点的“可能”一词,既强调了“我们”和大师之间的业绩差距,又兼顾到特殊情况。

D.文章巧用文言,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等句子,富有文采而不失简洁明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每小题3分,共15分)
匠人与大师
梁衡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 a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有删减)
【小题1】.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D.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小题2】. 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插入文中第⑤段画横线a处的论据是。(  )(3分)
A.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B.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科学、文学、哲学等。
C.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D.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早为学界公认,但晚年仍笔耕不辍,又在散文写作上创出一片新天地。
【小题3】. 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
D.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小题4】.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B.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C.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D.“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六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小题5】.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③段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说理,诙谐风趣,说理生动。
B.文章句式多变,短句、长句兼用,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第④段。
C.文章用语准确,如第⑥段加点的“可能”一词,既强调了“我们”和大师之间的业绩差距,又兼顾到特殊情况。
D.文章巧用文言,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等句子,富有文采而不失简洁明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西桂林卷)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每小题3分,共15分)
匠人与大师
梁衡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 a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有删减)
【小题1】.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D.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小题2】. 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插入文中第⑤段画横线a处的论据是。(  )(3分)
A.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B.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科学、文学、哲学等。
C.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D.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早为学界公认,但晚年仍笔耕不辍,又在散文写作上创出一片新天地。
【小题3】. 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
D.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小题4】.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B.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C.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D.“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六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小题5】.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③段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说理,诙谐风趣,说理生动。
B.文章句式多变,短句、长句兼用,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第④段。
C.文章用语准确,如第⑥段加点的“可能”一词,既强调了“我们”和大师之间的业绩差距,又兼顾到特殊情况。
D.文章巧用文言,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等句子,富有文采而不失简洁明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双基培养与训练(初一·下) 题型:048

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

A.紫藤萝花开得这样茂盛,这样美丽,令人赏心悦目,令人心动神往。

B.紫藤萝花开得这样茂盛,就像瀑布流进了人们的心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C.紫藤萝花开得如此茂盛,它那顽强不息、流动不止的生命力,就像瀑布流进人的心里,滋润人的心田,给人启迪,令人振奋。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怎样理解这句话?选出准确的一项。

[  ]

A.“我”对花和人的不幸有了新的认识,从中得到了向前奋进的力量。

B.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花和人的不幸的慨叹,对永无止境的生命的赞扬。

C.不幸是暂时的,生命是永恒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永无止境的生命的赞扬,以及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

3.“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说明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小女儿杜娟3岁时就很喜欢吃石榴。有一天,她爸爸说:“你喜欢吃石榴,咱们种棵石榴树吧。以后树结了果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于是父女俩在一个小花盆里埋下了一粒石榴子。没过多久,石榴子发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石榴芽长成了石榴树。这父女俩把小小的石榴树从花盆里带土挖出来,种在了楼前的空地上。又过些日子,石榴树长高长大了,经过剪枝留下了七八条树杈。

  年复一年,那粒石榴子长成的石榴树长得日益茁壮,那七八个树杈上长出了许多小树枝,到了夏天,满树的叶子绿油油,那火红火红的石榴花鲜艳夺目。秋天,大石榴就挂上了枝头,收获的石榴仍然像我女儿3岁时吃的那种石榴一样,甜甜之中带点酸。多美的石榴,多漂亮的树。如今石榴树24岁了,女儿27岁了,树成长得好,女儿也成长得好。

吃石榴、种石榴,岁月的流逝也带上了美丽的色彩。这父女俩给生活增添了美的感受。

1.按要求填写下表:

2.这篇短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有状物的句子。请把描写石榴树长得茁壮的句子抄录下来。说说这些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凤蝶

  ①它,就像一朵飞花,就像一片彩色的树叶,在弥漫着薄雾的山中、林中,飞着、飘着。时低、时高,时快、时慢,时落、时飞,像一个五彩的精灵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萦绕。

  ②它飞走了,轻小的身影在白雾中渐渐变成小黑点,远了,消失了。我呆呆地望着,心中荡起异样的感觉。

  ③昨天,它曾经属于过我。或许是我的琴声把它吸引了,它在窗外,随着我弹奏的乐曲,翩翩起舞,从一朵花旋转到另一朵花上,我为它优美的舞姿而心喜,发出了赞叹。突然,一个念头在头脑中掠过:逮住它,做个标本!对,就这么办。于是,我猫着腰,轻手轻脚准备打开纱窗。谁料窗子刚开一点,它就触电似的飞走了。我真遗憾,便又回去弹琴。谁知,它又恋恋不舍地飞回来了,我又来了兴趣,更加小心地打开窗,又回到钢琴边。果然,爱听音乐的它姗姗地飞进屋来,我几步蹿到窗前,关上纱窗,找来捕网,准备擒住它。

  ④此时此刻,它才真的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再也不能回到大自然,不能再飞翔于树林花丛中,不能再与同伴嬉戏追逐。它疯一样扇动两片小翅,身子紧贴在纱窗上,它分明在呼唤,呼唤朋友,呼唤自由,呼唤大自然!

  ⑤当我把它装在透气的玻璃瓶里时,才发现它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凤蝶:黑丝般的大翅上点缀着蓝色、红色和黄色,尾巴上有两条长长的飘带,上面隐约有深绿色的纹线。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样美丽的凤蝶。

  ⑥但是,它愤怒了,尽管它那么小巧,但这小精灵总是在飞,在挣扎,尽管它知道它不可能冲出这个牢笼,但它不会向人屈服!我被它震撼了!

  ⑦早晨,当我捧着它来到林中,它仍在瓶中飞腾。这小东西,昨天一夜都在瓶中飞,难道它不累吗?我打算让它回去,回到大自然去,无辜地让一个这样美丽、而又为生存挣扎的小精灵去做标本,这不公平!它应该有它的自由。它飞出玻璃瓶,恢复了它原有的生机,又快活了,轻轻地飞着,它转着圈子飞,仿佛要告诉一切万物说:“我回来了,我自由了,我又可以尽情地飞了。”

  ⑧它没有谢我,就那么轻轻的,悄悄的,像一朵飞花,像一片彩色的树叶儿,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忽高忽低,停停飞飞,飘飘悠悠地在林中消失了……

1.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绕(   )

  

翩(   )

  

姗(   )

  

住(   )

  

⑤震(   )

  

⑥无(   )

        

2.判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画“T”,错误的画“F”。

①它……像一个五彩的精灵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萦绕。

(萦绕:盘旋往复)

(  )

②果然,爱听音乐的它姗姗地飞进屋来。

(姗姗:走路缓慢)

(  )

③无辜地让一个这样美丽、而又为生存挣扎的小精灵去作标本,这不公平。

(无辜:没有缘故)

(  )  

3.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反问

E.设问

①这小东西,昨天一夜都在瓶中飞,难道它不累吗?

(  )

  

②它,就像一朵飞花,就像一片彩色的树叶,在弥漫着薄雾的山中、林中,飞着、飘着。时低、时高,时快、时慢,时落、时飞。

  

(  )

  

③它分明在呼唤,呼唤朋友,呼唤自由,呼唤大自然!

  

(  )

  

④它没有谢我,就那么轻轻的,悄悄的,像一朵飞花。

  

(  )  

  

4.全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选出准确的一项。

  

[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5.第④段中的加粗词语表现了凤蝶怎样的情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主要从________方面描写了凤蝶的美丽?

  

7.“我被它震撼了”,原因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

        

A.被它的美丽和顽强挣扎所震撼。

  

B.被它的愤怒所震撼。

  

C.被它的不向人屈服所震撼。

        

8.全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匠人与大师
梁衡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____a____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有删减)
1.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D.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2.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插入文中第⑤段画横线a处的论据是(     )
A.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B.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科学、文学、哲学等。
C.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D.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早为学界公认,但晚年仍笔耕不辍,又在散文写作上创出一片新天地。
3.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
D.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4.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B.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C.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D.“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六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5.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③段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说理,诙谐风趣,说理生动。
B.文章句式多变,短句、长句兼用,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第④段。
C.文章用语准确,如第⑥段划线的“可能”一词,既强调了“我们”和大师之间的业绩差距,又兼顾到特殊情况。
D.文章巧用文言,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等句子,富有文采而不失简洁明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