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填空。
  《芦花荡》作者是____,他是家现代小说、散文家。《芦花荡》是“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A、赵树理
B、孙犁
C、老舍
D、鲁迅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填空题

填空。
  《芦花荡》作者是____,他是家____、____家。《芦花荡》是“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22

文学常识填空

1.《芦花荡》的作者是_________,他是_______家、_______家。

2.《芦花荡》体裁_________,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填空题

填空。
①本单元的两则新闻的作者是_______。一篇新闻,一般包括 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三个部分,有的还有_______和_______。
②《芦花荡》的作者是_______,原名_______,他被文艺界称为“_______”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③《蜡烛》的作者是_______(国家)作家_______。本文是由_______翻译的。
④《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国人,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⑤《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河南省月考题 题型:填空题

文学常识填空。
(1)《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作家_________,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_》。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______的作品,请写出你所知道的他的另一部作品:《___________》。
(3)《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作家_______写的一篇散文,文中所悼念的惨案发生在南斯拉夫的哪个城市?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 北京课改版 题型:048

阅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完成问题。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________”,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睥睨:p@ n@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________”。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⑩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1.根据语境,将下面两首诗中的诗句分别填入文中横线上。

诗句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句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第②段说“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请从下文中找出这样说的依据。

________

3.第④段和第⑨段画线的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________

(2)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________

4.读了这篇写“荷”的散文,你对文章的主旨有怎样的心得?请结合原文写出你的感受。(100字以内)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15分)
消逝的“放学路上”
王开岭
①“小呀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说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三十年前的儿歌倏然苏醒,在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下午四点半,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像迅速充胀的救生圈,被各式私车和眼巴巴的家长塞满了。
②开闸了,小人儿鱼贯而出,大人们蜂拥而上。一瞬间,无数的昵称像蝉鸣般绽放,在空中结成一团热云。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只能用“失物招领”来形容。
③就在这时,那首歌突然跃出了记忆,一字不差。
④我觉得像被什么拍了下肩,它就在耳畔奏响了。
⑤这首叫《读书郎》的儿歌,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和红领巾季节。那会儿,它几乎是我每天上学路上的喉咙伴奏,或叫脑海音乐罢。偏爱有个理由:它不像其他歌那么“正”,念书不是为“四个现代化”或“革命接班人”,而是“先生”和“爹娘”……我觉得新鲜,莫名的亲切。哼唱时,我觉得自己就是歌里的小儿郎。甚至想,要是老师变成“先生”该多好啊。好在哪儿,不知道。
⑥那个黄昏,当它突然奏响时,我感觉后背爬上了一只书包,情不自禁,竟有股蹦蹦跳跳的念头……
⑦从前,上学或放学路上的孩子,就是一群没纪律的麻雀。
⑧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透了、玩饿了再回家。
⑨回头想,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路上,尤其放学路上。
⑩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戏台,那是面孔、语言、腔调、扮相、故事的孵化器,那是一个孩子独闯世界的第一步,乃其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我孩提时代几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放学路上邂逅的。那是个最值得想象和期待的空间,每天充满新奇与陌生,充满未知的可能性,我作文里那些真实或瞎编的“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一件有意义的事”,皆上演在其中。它的每一条巷子和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那烧饼铺、裁缝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锡壶的小炉灶、卖冰糖葫芦的吆喝、爆米花的香味、弹棉弓的铮铮响,还有谁家出墙的杏子最甜、谁家树上新筑了鸟窝……都会在某一时分与我发生联系。
?对成长来说,这是最肥沃的土壤。
?很难想象,若抽掉“放学路上”这个页码,童年还剩下什么呢?
?于我而言,啥都没有了,连日记都不会写了。
?那个黄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他们不会再有“放学路上”了。
?他们被装进一只只豪华笼子,直接运回了家,像贵重行李。
?我暗暗为自己的童年庆幸。如果说我们那一代尚可叫作露天童年、旷野童年、老街童年,那如今的孩子,则是(   )童年、(   )童年、(   )童年了。
?面对现代街区、路途和现实的社会环境,父母不敢再把孩子轻易交出去了,不允许童年有任何闪失。
?就像风筝,从天空撤下,把绳剪掉,挂在墙上。
?再不用担心被风吹跑,被树刮住了。翅膀,就此成为传说和纪念。
?或许,你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情景了——
21一群像风筝一样在街上晃荡的孩子。
22我终于想起来了,《读书郎》的词、曲,作者乃同一人。
23宋扬,湖北人。此歌生于1944年。
小题1:读完全文,你感觉标题中的“放学路上”具体指什么?它为何会消逝?(4分)
小题2:赏析第⑩段的划线句。(4分)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根据你的理解,在第?段的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     )童年、(     )童年、(     )童年
小题4:本文以歌曲《读书郎》开始,又以《读书郎》结束,结尾处,更是意味深长地说“此歌于1944”而不是“于1944”,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市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芦芽山记》,完成第1-3题。
芦芽山记
梁衡
  ①山西多山,令人骄傲。太行、吕梁纵贯南北,分卧东西,全省境内几乎没有平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历代皇帝封禅祭祀的北岳恒山,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身的首阳山,有介子推不受晋文公之封而焚身的介休绵山。但因这些名山历史掌敌太多,倒常常使游人忘记了它们本身的美。所以,如果真要游山,还是选择没有名气的好。于是,在山西,我们便选中了吕粱山北梢自然保护区的主峰——芦芽山。
  ②十一日晨,天微阴。我们备足干粮、水,出了五寨县城,乘车向东南方向走了十多分钟。便没入大峡谷中。谷底乱石如斗,两侧峰崖急扑而下,遮天蔽日。车在谷底颠簸前行,似浪中行舟,又紧贴山根爬行。缓缓如一豆甲虫。离县城才十数里,便顿如隔世。放眼窗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那山有的整石以为峰,拔地而起,节节如笋;有的斜卧如虎豹,周身斑驳有纹;更有其大如房的卵石,以一细尖立于山巅,成危卵之势,仿佛一推即可滚落。山少树,石青黑,多水痕。可以想见,史前时期,这里曾是洪水浩荡,这些巨石被飘举如豆丸,山谷被切割如腐乳。后来水退石出,山高谷深,奇石林立,悄然至今。
  ③再走,山坡多灌木绿草,葱郁如棕毡,一些松树散立其间。以后松杉渐浙增多,密密匝匝,不得深视。这山正如其名,峰多峭拔如出土芦芽,这时一律为绿树所覆,你前我后。纷沓相迭,正是旧县志上说的“芦芽迭翠”。举目越过层峦望开去,满山满野的林子,近处墨绿,稍远深绿,再远浅绿,最后只剩下一层朦胧的绿意溶入天穹。绿意怡悦心神,让人看到蓬勃的生命演绎出的绝妙风景。车子像一叶扁舟,在这片绿海的波峰浪谷中穿行。
  ④约九时半,我们来到主峰下,这时云已阴得沉沉欲坠了。山脚几个看林人说,怕有雨,今天是万万不可登山了。远远而来的我们,岂肯失意而去,大家每人折了一根枯木枝。便一头扎进黑林子里。头上云来云往,林中忽明忽暗,落叶积地盈尺,一踏一个虚坑。这里本少人迹,现在又下着细雨,四周淅淅沥沥,唯闻雨打松枝与风弄树叶之声,林中越发寂静。脚下不时横着倒地的枯木,庞然身躯,用杖一捅就是一个窟窿。两边立着被雷劈死的大树,或中心炸裂,或齐眉削去,皆断躯残肢。然而朽黑的树身上又生出寸厚的绿苔,仿佛喻示着生命在静寂的时光中悄然地完结与更生。领路的老杨说,他上这山已有十一次了,倒有九次走错了路,但愿今天不再犯第十次错误。
  ⑤爬了约一小时,我们将近峰顶。偶尔驻足,俯视脚下,则山川无形,天地不分。白云一片,滚滚如大海波涛,风强林梢,又隐隐传来千军万马之声;接着前行,路过两山谷口,则浓雾滚滚,喷涌而出,若山下激战,硝烟冲天却又寒气逼人。云雾雄奇,激发出心灵深处跃动的生命力量,促使我们向峰顶攀登。将凌绝顶时要过一个短峡,仅仅容一人单行,曰束身峡;要过一梯,横杠九节,梯担两峰间,下临深渊,曰九杠梯。这是全峰最险之处,虽然两边加了护栏,但仍叫人目眩。过了九杠梯便是芦芽绝顶了。这是一块巨大的孤石,下细上大,状如蘑菇,探伸在半空之中。石上有一座小庙,曰太子殿,是过去求雨人表示虔诚的所在。这时云蒸雾裹,飘渺空灵,使人不辨天上人间。殿宇的檐角时隐时现,云中探出几株古松,使我确信自己还未离地而去。
  ⑥雨还在下,我们拄杖下山了,当钻出密林时衣服早已湿透,鞋上满是星星点点的野花瓣,早已成为绣鞋一双。看林人笑道,还从未见过你们这般有兴致的人,忙招呼我们回屋烤火。这时我们心头贮满了愉快,哪管什么鞋湿衣凉,连忙辞谢,驱车下山。山下雨小。回看林间已挂上了无数条细亮的瀑布,轻柔柔的,从水绿的林梢垂下来,跌在石上汇入谷底。谷底的水比来时已大了很多,只是不见半点泥沙,还是原来的清,不禁感慨,今天真的领略到了大自然本真的美。
  ⑦在别人不愿出门的时候,去游人迹少至的地方,让我们的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骄傲。 (有删改)
1.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芦芽山的经过。阅读②-⑤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作者游踪
大峡谷中
山坡上
1主峰下
将近峰顶至峰顶
景物特征
芦芽迭翠
林中寂静树枯躯残生出绿苔
内心感受
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激发出心灵深处跃动的生命力量

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对第②段画线语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在“阴雨天”游芦芽山的,结合文章第④-⑥段内容,具体说明作者怎样写出了“阴雨天”的芦芽山“本真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一)阅读《芦芽山记》,完成第15-17题。(共15分)
芦芽山记
梁衡
①山西多山,令人骄傲。太行、吕梁纵贯南北,分卧东西,全省境内几乎没有平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历代皇帝封禅祭祀的北岳恒山,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身的首阳山,有介子推不受晋文公之封而焚身的介休绵山。但因这些名山历史掌敌太多,倒常常使游人忘记了它们本身的美。所以,如果真要游山,还是选择没有名气的好。于是,在山西,我们便选中了吕粱山北梢自然保护区的主峰——芦芽山。
②十一日晨,天微阴。我们备足干粮、水,出了五寨县城,乘车向东南方向走了十多分钟。便没入大峡谷中。谷底乱石如斗,两侧峰崖急扑而下,遮天蔽日。车在谷底颠簸前行,似浪中行舟,又紧贴山根爬行。缓缓如一豆甲虫。离县城才十数里,便顿如隔世。放眼窗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那山有的整石以为峰,拔地而起,节节如笋;有的斜卧如虎豹,周身斑驳有纹;更有其大如房的卵石,以一细尖立于山巅,成危卵之势,仿佛一推即可滚落。山少树,石青黑,多水痕。可以想见,史前时期,这里曾是洪水浩荡,这些巨石被飘举如豆丸,山谷被切割如腐乳。后来水退石出,山高谷深,奇石林立,悄然至今。
③再走,山坡多灌木绿草,葱郁如棕毡,一些松树散立其间。以后松杉渐浙增多,密密匝匝,不得深视。这山正如其名,峰多峭拔如出土芦芽,这时一律为绿树所覆,你前我后。纷沓相迭,正是旧县志上说的“芦芽迭翠”。举目越过层峦望开去,满山满野的林子,近处墨绿,稍远深绿,再远浅绿,最后只剩下一层朦胧的绿意溶入天穹。绿意怡悦心神,让人看到蓬勃的生命演绎出的绝妙风景。车子像一叶扁舟,在这片绿海的波峰浪谷中穿行。
④约九时半,我们来到主峰下,这时云已阴得沉沉欲坠了。山脚几个看林人说,怕有雨,今天是万万不可登山了。远远而来的我们,岂肯失意而去,大家每人折了一根枯木枝。便一头扎进黑林子里。头上云来云往,林中忽明忽暗,落叶积地盈尺,一踏一个虚坑。这里本少人迹,现在又下着细雨,四周淅淅沥沥,唯闻雨打松枝与风弄树叶之声,林中越发寂静。脚下不时横着倒地的枯木,庞然身躯,用杖一捅就是一个窟窿。两边立着被雷劈死的大树,或中心炸裂,或齐眉削去,皆断躯残肢。然而朽黑的树身上又生出寸厚的绿苔,仿佛喻示着生命在静寂的时光中悄然地完结与更生。领路的老杨说,他上这山已有十一次了,倒有九次走错了路,但愿今天不再犯第十次错误。
⑤爬了约一小时,我们将近峰顶。偶尔驻足,俯视脚下,则山川无形,天地不分。白云一片,滚滚如大海波涛,风强林梢,又隐隐传来千军万马之声;接着前行,路过两山谷口,则浓雾滚滚,喷涌而出,若山下激战,硝烟冲天却又寒气逼人。云雾雄奇,激发出心灵深处跃动的生命力量,促使我们向峰顶攀登。将凌绝顶时要过一个短峡,仅仅容一人单行,曰束身峡;要过一梯,横杠九节,梯担两峰间,下临深渊,曰九杠梯。这是全峰最险之处,虽然两边加了护栏,但仍叫人目眩。过了九杠梯便是芦芽绝顶了。这是一块巨大的孤石,下细上大,状如蘑菇,探伸在半空之中。石上有一座小庙,曰太子殿,是过去求雨人表示虔诚的所在。这时云蒸雾裹,飘渺空灵,使人不辨天上人间。殿宇的檐角时隐时现,云中探出几株古松,使我确信自己还未离地而去。
⑥雨还在下,我们拄杖下山了,当钻出密林时衣服早已湿透,鞋上满是星星点点的野花瓣,早已成为绣鞋一双。看林人笑道,还从未见过你们这般有兴致的人,忙招呼我们回屋烤火。这时我们心头贮满了愉快,哪管什么鞋湿衣凉,连忙辞谢,驱车下山。山下雨小。回看林间已挂上了无数条细亮的瀑布,轻柔柔的,从水绿的林梢垂下来,跌在石上汇入谷底。谷底的水比来时已大了很多,只是不见半点泥沙,还是原来的清,不禁感慨,今天真的领略到了大自然本真的美。
⑦在别人不愿出门的时候,去游人迹少至的地方,让我们的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骄傲。
(有删改)
【小题1】.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芦芽山的经过。阅读②-⑤段,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作者游踪
大峡谷中
山坡上
主峰下
将近峰顶至峰顶
景物特征

芦芽迭翠
林中寂静
树枯躯残
生出绿苔

内心感受
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激发出心灵深处跃动的生命力量
 
【小题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对第②段画线语句进行赏析。(4分)
【小题3】.作者是在“阴雨天”游芦芽山的,结合文章第④-⑥段内容,具体说明作者怎样写出了“阴雨天”的芦芽山“本真的美”。(7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芦芽山记》,完成第15-17题。(共15分)
芦芽山记
梁衡
①山西多山,令人骄傲。太行、吕梁纵贯南北,分卧东西,全省境内几乎没有平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历代皇帝封禅祭祀的北岳恒山,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身的首阳山,有介子推不受晋文公之封而焚身的介休绵山。但因这些名山历史掌敌太多,倒常常使游人忘记了它们本身的美。所以,如果真要游山,还是选择没有名气的好。于是,在山西,我们便选中了吕粱山北梢自然保护区的主峰——芦芽山。
②十一日晨,天微阴。我们备足干粮、水,出了五寨县城,乘车向东南方向走了十多分钟。便没入大峡谷中。谷底乱石如斗,两侧峰崖急扑而下,遮天蔽日。车在谷底颠簸前行,似浪中行舟,又紧贴山根爬行。缓缓如一豆甲虫。离县城才十数里,便顿如隔世。放眼窗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那山有的整石以为峰,拔地而起,节节如笋;有的斜卧如虎豹,周身斑驳有纹;更有其大如房的卵石,以一细尖立于山巅,成危卵之势,仿佛一推即可滚落。山少树,石青黑,多水痕。可以想见,史前时期,这里曾是洪水浩荡,这些巨石被飘举如豆丸,山谷被切割如腐乳。后来水退石出,山高谷深,奇石林立,悄然至今。
③再走,山坡多灌木绿草,葱郁如棕毡,一些松树散立其间。以后松杉渐浙增多,密密匝匝,不得深视。这山正如其名,峰多峭拔如出土芦芽,这时一律为绿树所覆,你前我后。纷沓相迭,正是旧县志上说的“芦芽迭翠”。举目越过层峦望开去,满山满野的林子,近处墨绿,稍远深绿,再远浅绿,最后只剩下一层朦胧的绿意溶入天穹。绿意怡悦心神,让人看到蓬勃的生命演绎出的绝妙风景。车子像一叶扁舟,在这片绿海的波峰浪谷中穿行。
④约九时半,我们来到主峰下,这时云已阴得沉沉欲坠了。山脚几个看林人说,怕有雨,今天是万万不可登山了。远远而来的我们,岂肯失意而去,大家每人折了一根枯木枝。便一头扎进黑林子里。头上云来云往,林中忽明忽暗,落叶积地盈尺,一踏一个虚坑。这里本少人迹,现在又下着细雨,四周淅淅沥沥,唯闻雨打松枝与风弄树叶之声,林中越发寂静。脚下不时横着倒地的枯木,庞然身躯,用杖一捅就是一个窟窿。两边立着被雷劈死的大树,或中心炸裂,或齐眉削去,皆断躯残肢。然而朽黑的树身上又生出寸厚的绿苔,仿佛喻示着生命在静寂的时光中悄然地完结与更生。领路的老杨说,他上这山已有十一次了,倒有九次走错了路,但愿今天不再犯第十次错误。
⑤爬了约一小时,我们将近峰顶。偶尔驻足,俯视脚下,则山川无形,天地不分。白云一片,滚滚如大海波涛,风强林梢,又隐隐传来千军万马之声;接着前行,路过两山谷口,则浓雾滚滚,喷涌而出,若山下激战,硝烟冲天却又寒气逼人。云雾雄奇,激发出心灵深处跃动的生命力量,促使我们向峰顶攀登。将凌绝顶时要过一个短峡,仅仅容一人单行,曰束身峡;要过一梯,横杠九节,梯担两峰间,下临深渊,曰九杠梯。这是全峰最险之处,虽然两边加了护栏,但仍叫人目眩。过了九杠梯便是芦芽绝顶了。这是一块巨大的孤石,下细上大,状如蘑菇,探伸在半空之中。石上有一座小庙,曰太子殿,是过去求雨人表示虔诚的所在。这时云蒸雾裹,飘渺空灵,使人不辨天上人间。殿宇的檐角时隐时现,云中探出几株古松,使我确信自己还未离地而去。
⑥雨还在下,我们拄杖下山了,当钻出密林时衣服早已湿透,鞋上满是星星点点的野花瓣,早已成为绣鞋一双。看林人笑道,还从未见过你们这般有兴致的人,忙招呼我们回屋烤火。这时我们心头贮满了愉快,哪管什么鞋湿衣凉,连忙辞谢,驱车下山。山下雨小。回看林间已挂上了无数条细亮的瀑布,轻柔柔的,从水绿的林梢垂下来,跌在石上汇入谷底。谷底的水比来时已大了很多,只是不见半点泥沙,还是原来的清,不禁感慨,今天真的领略到了大自然本真的美。
⑦在别人不愿出门的时候,去游人迹少至的地方,让我们的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骄傲。
(有删改)
【小题1】.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芦芽山的经过。阅读②-⑤段,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作者游踪
大峡谷中
山坡上
主峰下
将近峰顶至峰顶
景物特征

芦芽迭翠
林中寂静
树枯躯残
生出绿苔

内心感受
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激发出心灵深处跃动的生命力量
 
【小题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对第②段画线语句进行赏析。(4分)
【小题3】.作者是在“阴雨天”游芦芽山的,结合文章第④-⑥段内容,具体说明作者怎样写出了“阴雨天”的芦芽山“本真的美”。(7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一)阅读《芦芽山记》,完成第15-17题。(共15分)
芦芽山记
梁衡
①山西多山,令人骄傲。太行、吕梁纵贯南北,分卧东西,全省境内几乎没有平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历代皇帝封禅祭祀的北岳恒山,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身的首阳山,有介子推不受晋文公之封而焚身的介休绵山。但因这些名山历史掌敌太多,倒常常使游人忘记了它们本身的美。所以,如果真要游山,还是选择没有名气的好。于是,在山西,我们便选中了吕粱山北梢自然保护区的主峰——芦芽山。
②十一日晨,天微阴。我们备足干粮、水,出了五寨县城,乘车向东南方向走了十多分钟。便没入大峡谷中。谷底乱石如斗,两侧峰崖急扑而下,遮天蔽日。车在谷底颠簸前行,似浪中行舟,又紧贴山根爬行。缓缓如一豆甲虫。离县城才十数里,便顿如隔世。放眼窗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那山有的整石以为峰,拔地而起,节节如笋;有的斜卧如虎豹,周身斑驳有纹;更有其大如房的卵石,以一细尖立于山巅,成危卵之势,仿佛一推即可滚落。山少树,石青黑,多水痕。可以想见,史前时期,这里曾是洪水浩荡,这些巨石被飘举如豆丸,山谷被切割如腐乳。后来水退石出,山高谷深,奇石林立,悄然至今。
③再走,山坡多灌木绿草,葱郁如棕毡,一些松树散立其间。以后松杉渐浙增多,密密匝匝,不得深视。这山正如其名,峰多峭拔如出土芦芽,这时一律为绿树所覆,你前我后。纷沓相迭,正是旧县志上说的“芦芽迭翠”。举目越过层峦望开去,满山满野的林子,近处墨绿,稍远深绿,再远浅绿,最后只剩下一层朦胧的绿意溶入天穹。绿意怡悦心神,让人看到蓬勃的生命演绎出的绝妙风景。车子像一叶扁舟,在这片绿海的波峰浪谷中穿行。
④约九时半,我们来到主峰下,这时云已阴得沉沉欲坠了。山脚几个看林人说,怕有雨,今天是万万不可登山了。远远而来的我们,岂肯失意而去,大家每人折了一根枯木枝。便一头扎进黑林子里。头上云来云往,林中忽明忽暗,落叶积地盈尺,一踏一个虚坑。这里本少人迹,现在又下着细雨,四周淅淅沥沥,唯闻雨打松枝与风弄树叶之声,林中越发寂静。脚下不时横着倒地的枯木,庞然身躯,用杖一捅就是一个窟窿。两边立着被雷劈死的大树,或中心炸裂,或齐眉削去,皆断躯残肢。然而朽黑的树身上又生出寸厚的绿苔,仿佛喻示着生命在静寂的时光中悄然地完结与更生。领路的老杨说,他上这山已有十一次了,倒有九次走错了路,但愿今天不再犯第十次错误。
⑤爬了约一小时,我们将近峰顶。偶尔驻足,俯视脚下,则山川无形,天地不分。白云一片,滚滚如大海波涛,风强林梢,又隐隐传来千军万马之声;接着前行,路过两山谷口,则浓雾滚滚,喷涌而出,若山下激战,硝烟冲天却又寒气逼人。云雾雄奇,激发出心灵深处跃动的生命力量,促使我们向峰顶攀登。将凌绝顶时要过一个短峡,仅仅容一人单行,曰束身峡;要过一梯,横杠九节,梯担两峰间,下临深渊,曰九杠梯。这是全峰最险之处,虽然两边加了护栏,但仍叫人目眩。过了九杠梯便是芦芽绝顶了。这是一块巨大的孤石,下细上大,状如蘑菇,探伸在半空之中。石上有一座小庙,曰太子殿,是过去求雨人表示虔诚的所在。这时云蒸雾裹,飘渺空灵,使人不辨天上人间。殿宇的檐角时隐时现,云中探出几株古松,使我确信自己还未离地而去。
⑥雨还在下,我们拄杖下山了,当钻出密林时衣服早已湿透,鞋上满是星星点点的野花瓣,早已成为绣鞋一双。看林人笑道,还从未见过你们这般有兴致的人,忙招呼我们回屋烤火。这时我们心头贮满了愉快,哪管什么鞋湿衣凉,连忙辞谢,驱车下山。山下雨小。回看林间已挂上了无数条细亮的瀑布,轻柔柔的,从水绿的林梢垂下来,跌在石上汇入谷底。谷底的水比来时已大了很多,只是不见半点泥沙,还是原来的清,不禁感慨,今天真的领略到了大自然本真的美。
⑦在别人不愿出门的时候,去游人迹少至的地方,让我们的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骄傲。
(有删改)
小题1:.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芦芽山的经过。阅读②-⑤段,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作者游踪
大峡谷中
山坡上
主峰下
将近峰顶至峰顶
景物特征

芦芽迭翠
林中寂静
树枯躯残
生出绿苔

内心感受
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激发出心灵深处跃动的生命力量
 
小题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对第②段画线语句进行赏析。(4分)
小题3:.作者是在“阴雨天”游芦芽山的,结合文章第④-⑥段内容,具体说明作者怎样写出了“阴雨天”的芦芽山“本真的美”。(7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