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

A.小心翼翼    头晕目眩    盘虬卧龙    一丝不苟
B.忍峻不禁    蜂围蝶阵    灯红酒绿    花枝招展 
C.怡然自得    萃然长逝    获益匪浅    举世无双  
D.不可磨灭    心旷神怡    险象叠生    可望不可即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翻来复去     抑扬顿挫     长吁短叹     冥思瑕想
B.粗制滥造     正襟危坐     藏污纳垢     油光可鉴
C.郁郁寡欢     诚惶诚恐     不可明状     盛气凌人
D.黯然失色     意趣盎然     无可质疑     海誓山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双色笔记初中语文总复习 新课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是精确。又可以分作三个方面。

  ①简练。同一种意思,同一个人,用话表达,常常会不经意,因而难免冗赘、拖沓、重复;写成书面,总要经过思考斟酌,因而会简练得多。

  ②确切。同一种意思,用以表达的词句可以很不同。不同的词句,有价值相等的可能性,但不多;经常是有高下之别。譬如由高到低可以排成如下的行列:________等。同一个人,用话说,常常脱口而出,所用词句未必是恰如其分的;用笔写,选词造句总要费些心思,甚至还要修改,达到恰如其分的机会就大多了。

  ③有条理。说话,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没想到,说了话不算了,他。”“中午下班,剩两车没卸,还。”“……忘说了,那是上午布置让下午讨论的。”“重九登高总算大家团圆了;中秋赏月大哥出差,没参加。”写成书面,多少要用一些组织的功夫,就不会出现这样颠三倒四的情况。

(1)第②段横线上应该填入的句子,语序排列恰当的是

[  ]

A.恰如其分,大致明白,意思模糊,似是而非,大错特错

B.大错特错,恰如其分,大致明白,意思模糊,似是而非

C.恰如其分,意思模糊,大致明白,似是而非,大错特错

D.大致明白,恰如其分,意思模糊,似是而非,大错特错

(2)三个自然段顺序调换了,恰当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在横线上填入段落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18分)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④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2分)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2分)

3.将这段文字分层。(2分)

①   ②    ③     ④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4分)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2分)                                                   

7.本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度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18分)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④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2分)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2分)

3.将这段文字分层。(2分)

①   ②    ③     ④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4分)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2分)                                                   

7.本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18分)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④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小题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2分)
小题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2分)
小题3:将这段文字分层。(2分)
①   ②    ③     ④
小题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小题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4分)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小题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2分)                                                   
小题7:本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18分)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④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小题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2分)
【小题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2分)
【小题3】将这段文字分层。(2分)
①   ②    ③     ④
【小题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小题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4分)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小题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2分)                                                   
【小题7】本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度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18分)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④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小题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2分)
【小题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2分)
【小题3】将这段文字分层。(2分)
①   ②    ③     ④
【小题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小题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4分)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小题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2分)                                                   
【小题7】本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母  亲

顾 城

她在车窗上用手指画了一下,就不禁笑了,果然有层薄尘。她一笔一笔画下去,敲着让他看。深秋刮大风的天气,两道车窗都关得严严的。

“票在上衣口袋里”,“吃东西”,“晚上冷”,“中途别下车”,“常喝水”——下边写满了,就踮起脚,使劲地写在上边:“第一次出门,请帮助!”点着字,指着他,再向坐在他两边的人做手势,表情幅度很大无声地说着,也不管瞄她一眼的那些人古怪的神情。终于报告列车即将启动,她十万火急起来,在自己左胸前画方块,挤在边角写:“地址”,他明白这是她好多次地告诉他地址在他的左上口袋里。他点头,她还不依,要他拿出来给她看,他拿出展开又让她清楚地看着平整地放了回去。火车就这么动了,她手臂举得高得惊人,写“回”“来”,“来”字的最后一笔,一下拉长了。

他看着她飞快地走起来,在棕色的人群里,花白的头发微微起伏。

站台一晃就过去了,他知道她会站在尽头,任凭黄昏到来。

几道灰墙过去,依旧灿烂的阳光就搬道理大片的田野上;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陡地响起,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这是他小时老唱的歌,因为家里的唱片老唱,妈妈也老唱;妈妈乌黑的头发闪亮,白色的连衣裙把他托起又放下,她喜欢这支歌;后来“文革”了,不时地他还听她哼起。

他跟着妈妈过过很多种生活,火车、卡车、牛车、手推独轮车都坐过,吱吱嘎嘎的独轮车是妈妈推的,堤坝、田埂都走过;有妈妈在,就没有苦。

现在歌儿“解放”了,却是好久没有再听妈妈唱了。

这次出行很奇怪,他订了一张票就忘了,吃饭时响起“梆梆”敲门声,问票到底要是不要,莫不是嫌贵?一看时间,离五点开车也就两个小时了,赶紧放下饭,将手提箱倒空,抓了衣服用具,提上就走;(A)妈妈紧急中也抓了一大包东西,也走。他上电车,她也上电车;他上地铁,她也上地铁;到了他上火车,就不让她上了

在地铁时,有半小时的运行,她算准了一般,把他的箱子在地面上当众打开,将自己大包中的东西一样样地往里放,同时说明着,提醒着,警告着:这个衣服早上穿,这个晚上穿,这个睡觉穿;风大穿这个,下雨穿这个。地址就是那时放进他的上衣口袋的,特意不和车票放一个口袋,为的是拿车票时不给顺带出来。她把手绢放进他衣摆口袋时,发觉这两个口袋是空的,(B)于是就往里装常用药,装一样解释一样,板兰根做什么什么,黄连素做什么什么,直装到他的左右两侧吹气一样地鼓起来,一动就晃得像个章鱼。箱子里的药就更多了,她情急之下是把家里的一抽屉药全扣进了她的大布包的。“消炎片要不要带?还是带上吧,不过吃的时候一定要问医生呵!伤湿止痛膏也带上好,万一哪里扭了,就帮上大忙啦!”

地铁车厢竟相当空,要是人挤人不知妈妈该怎么办。妈妈忙着说着,为了让妈妈说话声音不必太大,他就蹲在妈妈旁边,妈妈于是不时伸手理下他的头发,说头发是要梳的,就用她放在箱子内拉链里的木梳梳;洗头的时候,一定要将洗发膏冲净,洗发膏放在箱子的左下角了,和肥皂、手纸一起;肥皂不要老用,手纸家里的两卷全带上,要记住及时买。说着说着,又插入一声不轻的惊叫,居然忘了带水果刀,水果有农药,一定要削皮吃,必须赶快买一个,不要买太锋利的,可别割了手。说着又想到云南白药不在抽屉里,也忘了带了;走得这么急,妈妈终于怨起他订票也不说一声来。他在家里是任性的,到了外边脸上就一热一热。车上的人上上下下,有的居然哈哈大笑起来,她也不怵,转头对人家也笑:“他是这样的嘛,还没自己出过门呢!”

她年轻时不是这样的,因为不肯开口问路,以致错过了进入考场的时间;她后几天投考的三个大学都录取了她,那是因为她干脆前一天就找到考场,然后在边上的车站或是长椅上将那一夜硬撑过去。她那时刚满16岁,比他现在还小呢,只身从县城到上海考学。

后来到了陕西大山里她全心全意工作,却不料晕倒在井台上;她最后一刻的坚持让她没有倒到井里,而水桶是整个地掉进去了。

不知怎么到了儿女上,她就全换了一个人。

现在妈妈已在几百里之外了,边上都是笑过他的人,他已小心地同他们说了话,好几个人都讲起了他们的母亲。

灯光刺眼,一晃而过,又一个不停的车站,一切随即又沉进黑暗中不停歇的节奏里。风掠荒山,千里万里,枕巾上干净的气息安慰着他,那是妈妈后来又打开箱子放进去嘱咐他随时用的。上下铺的人都换了,茶几上只剩下了他的水杯。水杯也是妈妈给的,一个喝空了蜂蜜的瓶子,盖着金属盖儿,套着玻璃丝套儿,套儿是姐姐回家时编的。

又踏上站台的时候,是另一个黄昏,他走过自己的车窗——一笔一笔妈妈写的字,都是反向的。

(选自《顾城文选·卷三·与光同往》,1992年写于德国,有删改)

1.文章详细写了母亲哪两件事情?

2.联系上下文,仔细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1)枕巾上干净的气息安慰着他,那是妈妈后来又打开箱子放进去嘱咐他随时用的。

(2)又踏上站台的时候,是另一个黄昏,他走过自己的车窗——一笔一笔妈妈写的字,都是反向的

3.本文多次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列出一组,并谈谈其作用。

4.文章对母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从文中画线句子A、B任选一处加以赏析(也可另选别处,把句子抄写在下面)。

(      )处:                             

赏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母亲
顾城
  她在车窗上用手指画了一下,就不禁笑了,果然有层薄尘。她一笔一笔画下去,敲着让他看。深秋刮大风的天气,两道车窗都关得严严的。
  “票在上衣口袋里”,“吃东西”,“晚上冷”,“中途别下车”,“常喝水”——下边写满了,就踮起脚,使劲地写在上边:“第一次出门,请帮助!”点着字,指着他,再向坐在他两边的人做手势,表情幅度很大无声地说着,也不管瞄她一眼的那些人古怪的神情。终于报告列车即将启动,她十万火急起来,在自己左胸前画方块,挤在边角写:“地址”,他明白这是她好多次地告诉他地址在他的左上口袋里。他点头,她还不依,要他拿出来给她看,他拿出展开又让她清楚地看着平整地放了回去。火车就这么动了,她手臂举得高得惊人,写“回”“来”,“来”字的最后一笔,一下拉长了。
  他看着她飞快地走起来,在棕色的人群里,花白的头发微微起伏。
  站台一晃就过去了,他知道她会站在尽头,任凭黄昏到来。
  几道灰墙过去,依旧灿烂的阳光就搬道理大片的田野上;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陡地响起,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这是他小时老唱的歌,因为家里的唱片老唱,妈妈也老唱;妈妈乌黑的头发闪亮,白色的连衣裙把他托起又放下,她喜欢这支歌;后来“文革”了,不时地他还听她哼起。
  他跟着妈妈过过很多种生活,火车、卡车、牛车、手推独轮车都坐过,吱吱嘎嘎的独轮车是妈妈推的,堤坝、田埂都走过;有妈妈在,就没有苦。
  现在歌儿“解放”了,却是好久没有再听妈妈唱了。
  这次出行很奇怪,他订了一张票就忘了,吃饭时响起“梆梆”敲门声,问票到底要是不要,莫不是嫌贵?一看时间,离五点开车也就两个小时了,赶紧放下饭,将手提箱倒空,抓了衣服用具,提上就走;(A)妈妈紧急中也抓了一大包东西,也走。他上电车,她也上电车;他上地铁,她也上地铁;到了他上火车,就不让她上了
  在地铁时,有半小时的运行,她算准了一般,把他的箱子在地面上当众打开,将自己大包中的东西一样样地往里放,同时说明着,提醒着,警告着:这个衣服早上穿,这个晚上穿,这个睡觉穿;风大穿这个,下雨穿这个。地址就是那时放进他的上衣口袋的,特意不和车票放一个口袋,为的是拿车票时不给顺带出来。她把手绢放进他衣摆口袋时,发觉这两个口袋是空的,(B)于是就往里装常用药,装一样解释一样,板兰根做什么什么,黄连素做什么什么,直装到他的左右两侧吹气一样地鼓起来,一动就晃得像个章鱼。箱子里的药就更多了,她情急之下是把家里的一抽屉药全扣进了她的大布包的。“消炎片要不要带?还是带上吧,不过吃的时候一定要问医生呵!伤湿止痛膏也带上好,万一哪里扭了,就帮上大忙啦!”
  地铁车厢竟相当空,要是人挤人不知妈妈该怎么办。妈妈忙着说着,为了让妈妈说话声音不必太大,他就蹲在妈妈旁边,妈妈于是不时伸手理下他的头发,说头发是要梳的,就用她放在箱子内拉链里的木梳梳;洗头的时候,一定要将洗发膏冲净,洗发膏放在箱子的左下角了,和肥皂、手纸一起;肥皂不要老用,手纸家里的两卷全带上,要记住及时买。说着说着,又插入一声不轻的惊叫,居然忘了带水果刀,水果有农药,一定要削皮吃,必须赶快买一个,不要买太锋利的,可别割了手。说着又想到云南白药不在抽屉里,也忘了带了;走得这么急,妈妈终于怨起他订票也不说一声来。他在家里是任性的,到了外边脸上就一热一热。车上的人上上下下,有的居然哈哈大笑起来,她也不怵,转头对人家也笑:“他是这样的嘛,还没自己出过门呢!”
  她年轻时不是这样的,因为不肯开口问路,以致错过了进入考场的时间;她后几天投考的三个大学都录取了她,那是因为她干脆前一天就找到考场,然后在边上的车站或是长椅上将那一夜硬撑过去。她那时刚满16岁,比他现在还小呢,只身从县城到上海考学。
  后来到了陕西大山里她全心全意工作,却不料晕倒在井台上;她最后一刻的坚持让她没有倒到井里,而水桶是整个地掉进去了。
  不知怎么到了儿女上,她就全换了一个人。
  现在妈妈已在几百里之外了,边上都是笑过他的人,他已小心地同他们说了话,好几个人都讲起了他们的母亲。
  灯光刺眼,一晃而过,又一个不停的车站,一切随即又沉进黑暗中不停歇的节奏里。风掠荒山,千里万里,枕巾上干净的气息安慰着他,那是妈妈后来又打开箱子放进去嘱咐他随时用的。上下铺的人都换了,茶几上只剩下了他的水杯。水杯也是妈妈给的,一个喝空了蜂蜜的瓶子,盖着金属盖儿,套着玻璃丝套儿,套儿是姐姐回家时编的。
  又踏上站台的时候,是另一个黄昏,他走过自己的车窗——一笔一笔妈妈写的字,都是反向的。(选自《顾城文选·卷三·与光同往》,1992年写于德国,有删改)
1.文章详细写了母亲哪两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仔细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1)枕巾上干净的气息安慰着他,那是妈妈后来又打开箱子放进去嘱咐他随时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踏上站台的时候,是另一个黄昏,他走过自己的车窗——一笔一笔妈妈写的字,都是反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多次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列出一组,并谈谈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对母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从文中画线句子A、B任选一处加以赏析(也可另选别处,把句子抄写在下面)。
(   )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