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江都市花荡中学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12-16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宋濂尝与客饮 (4)濂具以实对
【小题2】下面划线的“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 B.计日以还 |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D.俯身倾耳以请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苏省江都市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12-16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宋濂尝与客饮 (4)濂具以实对
2.下面划线的“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
B.计日以还 |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D.俯身倾耳以请 |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诚然,卿不朕欺。
4.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4分)
5.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苏省江都市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12-16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宋濂尝与客饮 (4)濂具以实对
2.下面划线的“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
B.计日以还 |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D.俯身倾耳以请 |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诚然,卿不朕欺。
4.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4分)
5.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5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 “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 。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高远,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 “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 “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作者:马挺生 文章略有删改)
1.从说明对象看,文章属于一篇 说明文;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
一词的意思 。
2.概括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 ”。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工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4.文章主要使用了 、 两种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中一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文章开头“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句中的“之一”一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文,你对“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会有新的理解吧?请举出一个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个实例,来说明汉语表意的丰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 (作者:马挺生)
1.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我的解释: 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我的概括: ______________
4.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_ ”。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工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5.“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无从致书以观 | B.计日以还 |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D.俯身倾耳以请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全国中考热点 语文 初三 题型:01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第二天,我晌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掉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①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②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中状元。③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④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对语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句的言外之意是:偷你的豆是看得起你。表现双喜聪明,很会说话。
B.②句表现了六一公公在得到别人理解、肯定之后的喜悦之情。
C.③句表现了六一公公想讨好“我”母亲。
D.④句表现了“我”更喜欢的是与小伙伴一块吃豆的那种乐趣。
(2)对本语段描写“六一公公”采用的方法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B.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
D.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3)对“真的,一直到现在,……好戏了。”一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突出了那一夜的戏好看,令“我”难忘。
B.突出了那一夜的豆好吃,令“我”回味。
C.突出了那一夜生活的难忘和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D.与全文中心无关,没有作用,应删去。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来看,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
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沿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条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规,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重桎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
(1)第1段有三个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①和②________。 ②和③________。 ①和③________。
(2)第3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他所说的“心”,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________;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________;至于他所说的“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__的问题。
(3)文中的“两重桎梏”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重指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第二重指________。(不超过14个字)
(4)文中《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8个字)。
(5)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
A.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应该突破两重桎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