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老舍写的《济南的冬天》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都是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
B.《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厄运能使人由脆弱变得坚强。
C.《第一次真好》是说所有第一次都是好的,尝试第一次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D.《行道树》一文歌颂了奉献精神。奉献意味着牺牲,给人带去快乐。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河南省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
A.老舍写的《济南的冬天》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都是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
B.《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厄运能使人由脆弱变得坚强。
C.《第一次真好》是说所有第一次都是好的,尝试第一次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D.《行道树》一文歌颂了奉献精神。奉献意味着牺牲,给人带去快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初一上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2分)                   (           )

A.老舍写的《济南的冬天》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都是描写景物为主的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

B.《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厄运能使人由脆弱变得坚强。

C.《第一次真好》是说所有第一次都是好的,尝试第一次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D.《行道树》一文歌颂了奉献精神。奉献意味着牺牲,给人带去快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2分)                   (           )
A.老舍写的《济南的冬天》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都是描写景物为主的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
B.《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厄运能使人由脆弱变得坚强。
C.《第一次真好》是说所有第一次都是好的,尝试第一次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D.《行道树》一文歌颂了奉献精神。奉献意味着牺牲,给人带去快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4分)

胸中常积一股气  

陈鲁民

①人食五谷杂粮,自然就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要由气而生,又变成气而发泄。因而,一个真正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建立大功大德的人,都是胸中常积一股气,使其久不发散,用气来支撑自己、刺激自己、磨砺自己。

②胸中要常积一股浩然正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胸中无不时刻郁积着浓郁得化不开的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正气,才能舍身报国,杀身成仁,如同庄子、屈原、文天祥、谭嗣同;有了这股正气,才能刚正不阿,不向黑恶势力低头,不向魑魅魍魉屈服,如同“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秋瑾,拍案而起宁死不屈的闻一多,宁饿而死不食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他们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的正气歌。

③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天下不平,世间不公,看在眼里,积在胸中,蓄势而发,就常成惊人之鸣,醒世之音。孔子为礼崩乐坏天下不宁而著《春秋》,乱臣贼子惧;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因此遭受宫刑,留万世之作;鲁迅为人世不平著杂文,为学生被杀而抗争,成国人的精神领袖;梁漱溟为农民收入低、贡献大、负担重而鸣不平,不惜当面顶撞,秉义直言,被错误批判20年,耿介之心,后代景仰。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那么他们可能都是好好先生,安然无恙,寿终正寝;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不平之气,让他们走向辉煌,成为不朽。

④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人不得志时,受屈辱磨难时,虎落平阳、凤凰落地时,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再具体来说,譬如考试升学、奖励表彰、升级提职不如意时,胸中总会不同程度地郁积一些郁闷之气,这股气虽然是个人之私气,也同样会给人刺激,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列举的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后而成就事业的楷模,其实几乎都是胸中郁积着郁闷之气,这种气使他们不沉沦,不堕落,不懈怠,终于战胜苦难,走出困厄。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别家离国,受尽屈辱,儿子被杀还做成肉羹逼他吃掉,他心里也气得很,这一股气在心中转来转去,发酵积聚膨胀放大,终于转变成了一本经典著作《周易》。

⑤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如果不能转化,一直郁积在心,闷闷不乐,怨天尤人,那确实有害身体,于事无补,还不如不生气,少生气。反之,如果我们能把胸中郁积之气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化为翻身雪耻的精神,化为竞争向上的志向,化为坚忍不拔的韧劲,那气就越多越好,越浓越好。

⑥君不见,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大功德者,无一不是借气而生,凭气而斗,因气而争,为气而胜。志愿军在朝鲜打胜仗,原因就是“钢少但气多”;王进喜为了扔掉贫油国的帽子,“肺都气炸了”;钱学森、邓稼先们为造“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争气,殚精竭虑。总之,打仗要靠气,建设要靠气,科研要靠气,国家强盛要靠气,个人成功也要靠气,什么事情要干好都离不开气啊!

(选文有删改)

1.梳理文章,完成填空。(3分)

首先提出论点:(1)       

然后进行论证:(2)       

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

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

最后得出结论:(3)       

2.第②段作者所举“庄子、屈原、文天祥、谭嗣同”四人,有一人作为论据与作者观点不合,他是       ,因为                                          。(3分)

3.仿照第③段的结尾,用“如果……,那么……;正是因为……”的句式,为第④段周文王著《周易》的例子做点分析。(3分)

4.简要回答第⑤段的作用。(2分)

5.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面对千疮百孔、步履维艰的现实,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大声疾呼,希望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

B.读《藤野先生》,鲁迅眼见麻木的国人在围观同胞被杀,耳旁却又传来日本人的欢呼声,胸中郁积一股不平之气,他决定弃医从文,来挽救国人的灵魂。

C.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看见屋上“三重茅”被风卷走,南村群童又欺他老无力,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便想着拥有“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

D.读《水浒传》,林冲先是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府,后又遭陆谦设计,火烧草料场,胸中郁积一股郁闷之气,他决定雪夜上梁山,后来成为梁山“马军五虎将”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4分)

胸中常积一股气  

陈鲁民

①人食五谷杂粮,自然就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要由气而生,又变成气而发泄。因而,一个真正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建立大功大德的人,都是胸中常积一股气,使其久不发散,用气来支撑自己、刺激自己、磨砺自己。

②胸中要常积一股浩然正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胸中无不时刻郁积着浓郁得化不开的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正气,才能舍身报国,杀身成仁,如同庄子、屈原、文天祥、谭嗣同;有了这股正气,才能刚正不阿,不向黑恶势力低头,不向魑魅魍魉屈服,如同“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秋瑾,拍案而起宁死不屈的闻一多,宁饿而死不食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他们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的正气歌。

③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天下不平,世间不公,看在眼里,积在胸中,蓄势而发,就常成惊人之鸣,醒世之音。孔子为礼崩乐坏天下不宁而著《春秋》,乱臣贼子惧;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因此遭受宫刑,留万世之作;鲁迅为人世不平著杂文,为学生被杀而抗争,成国人的精神领袖;梁漱溟为农民收入低、贡献大、负担重而鸣不平,不惜当面顶撞,秉义直言,被错误批判20年,耿介之心,后代景仰。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那么他们可能都是好好先生,安然无恙,寿终正寝;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不平之气,让他们走向辉煌,成为不朽。

④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人不得志时,受屈辱磨难时,虎落平阳、凤凰落地时,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再具体来说,譬如考试升学、奖励表彰、升级提职不如意时,胸中总会不同程度地郁积一些郁闷之气,这股气虽然是个人之私气,也同样会给人刺激,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列举的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后而成就事业的楷模,其实几乎都是胸中郁积着郁闷之气,这种气使他们不沉沦,不堕落,不懈怠,终于战胜苦难,走出困厄。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别家离国,受尽屈辱,儿子被杀还做成肉羹逼他吃掉,他心里也气得很,这一股气在心中转来转去,发酵积聚膨胀放大,终于转变成了一本经典著作《周易》。

⑤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如果不能转化,一直郁积在心,闷闷不乐,怨天尤人,那确实有害身体,于事无补,还不如不生气,少生气。反之,如果我们能把胸中郁积之气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化为翻身雪耻的精神,化为竞争向上的志向,化为坚忍不拔的韧劲,那气就越多越好,越浓越好。

⑥君不见,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大功德者,无一不是借气而生,凭气而斗,因气而争,为气而胜。志愿军在朝鲜打胜仗,原因就是“钢少但气多”;王进喜为了扔掉贫油国的帽子,“肺都气炸了”;钱学森、邓稼先们为造“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争气,殚精竭虑。总之,打仗要靠气,建设要靠气,科研要靠气,国家强盛要靠气,个人成功也要靠气,什么事情要干好都离不开气啊!

(选文有删改)

1.梳理文章,完成填空。(3分)

首先提出论点:(1)       

然后进行论证:(2)       

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

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

最后得出结论:(3)       

2.第②段作者所举“庄子、屈原、文天祥、谭嗣同”四人,有一人作为论据与作者观点不合,他是       ,因为                                          。(3分)

3.仿照第③段的结尾,用“如果……,那么……;正是因为……”的句式,为第④段周文王著《周易》的例子做点分析。(3分)

4.简要回答第⑤段的作用。(2分)

5.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面对千疮百孔、步履维艰的现实,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大声疾呼,希望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

B.读《藤野先生》,鲁迅眼见麻木的国人在围观同胞被杀,耳旁却又传来日本人的欢呼声,胸中郁积一股不平之气,他决定弃医从文,来挽救国人的灵魂。

C.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看见屋上“三重茅”被风卷走,南村群童又欺他老无力,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便想着拥有“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

D.读《水浒传》,林冲先是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府,后又遭陆谦设计,火烧草料场,胸中郁积一股郁闷之气,他决定雪夜上梁山,后来成为梁山“马军五虎将”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4分)
胸中常积一股气  
陈鲁民
①人食五谷杂粮,自然就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要由气而生,又变成气而发泄。因而,一个真正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建立大功大德的人,都是胸中常积一股气,使其久不发散,用气来支撑自己、刺激自己、磨砺自己。
②胸中要常积一股浩然正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胸中无不时刻郁积着浓郁得化不开的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正气,才能舍身报国,杀身成仁,如同庄子、屈原、文天祥、谭嗣同;有了这股正气,才能刚正不阿,不向黑恶势力低头,不向魑魅魍魉屈服,如同“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秋瑾,拍案而起宁死不屈的闻一多,宁饿而死不食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他们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的正气歌。
③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天下不平,世间不公,看在眼里,积在胸中,蓄势而发,就常成惊人之鸣,醒世之音。孔子为礼崩乐坏天下不宁而著《春秋》,乱臣贼子惧;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因此遭受宫刑,留万世之作;鲁迅为人世不平著杂文,为学生被杀而抗争,成国人的精神领袖;梁漱溟为农民收入低、贡献大、负担重而鸣不平,不惜当面顶撞,秉义直言,被错误批判20年,耿介之心,后代景仰。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那么他们可能都是好好先生,安然无恙,寿终正寝;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不平之气,让他们走向辉煌,成为不朽。
④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人不得志时,受屈辱磨难时,虎落平阳、凤凰落地时,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再具体来说,譬如考试升学、奖励表彰、升级提职不如意时,胸中总会不同程度地郁积一些郁闷之气,这股气虽然是个人之私气,也同样会给人刺激,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列举的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后而成就事业的楷模,其实几乎都是胸中郁积着郁闷之气,这种气使他们不沉沦,不堕落,不懈怠,终于战胜苦难,走出困厄。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别家离国,受尽屈辱,儿子被杀还做成肉羹逼他吃掉,他心里也气得很,这一股气在心中转来转去,发酵积聚膨胀放大,终于转变成了一本经典著作《周易》。
⑤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如果不能转化,一直郁积在心,闷闷不乐,怨天尤人,那确实有害身体,于事无补,还不如不生气,少生气。反之,如果我们能把胸中郁积之气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化为翻身雪耻的精神,化为竞争向上的志向,化为坚忍不拔的韧劲,那气就越多越好,越浓越好。
⑥君不见,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大功德者,无一不是借气而生,凭气而斗,因气而争,为气而胜。志愿军在朝鲜打胜仗,原因就是“钢少但气多”;王进喜为了扔掉贫油国的帽子,“肺都气炸了”;钱学森、邓稼先们为造“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争气,殚精竭虑。总之,打仗要靠气,建设要靠气,科研要靠气,国家强盛要靠气,个人成功也要靠气,什么事情要干好都离不开气啊!
(选文有删改)
小题1:梳理文章,完成填空。(3分)
首先提出论点:(1)       
然后进行论证:(2)       
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
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
最后得出结论:(3)       
小题2:第②段作者所举“庄子、屈原、文天祥、谭嗣同”四人,有一人作为论据与作者观点不合,他是       ,因为                                          。(3分)
小题3:仿照第③段的结尾,用“如果……,那么……;正是因为……”的句式,为第④段周文王著《周易》的例子做点分析。(3分)
小题4:简要回答第⑤段的作用。(2分)
小题5: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面对千疮百孔、步履维艰的现实,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大声疾呼,希望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
B.读《藤野先生》,鲁迅眼见麻木的国人在围观同胞被杀,耳旁却又传来日本人的欢呼声,胸中郁积一股不平之气,他决定弃医从文,来挽救国人的灵魂。
C.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看见屋上“三重茅”被风卷走,南村群童又欺他老无力,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便想着拥有“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
D.读《水浒传》,林冲先是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府,后又遭陆谦设计,火烧草料场,胸中郁积一股郁闷之气,他决定雪夜上梁山,后来成为梁山“马军五虎将”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9.选文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人名)。(2分)

10.翻译文中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迄无佳文”,原因是读书不深入。

B.写孔子、苏轼读书的事例,表明圣贤要有所成就也必须勤奋苦读。

C.作者反对“过目成诵”和“无所不诵”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D.作者认为《史记》中最值得“反复诵观”的只有《项羽本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8分)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小题1:选文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人名)。(2分)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读书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小题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迄无佳文”,原因是读书不深入。
B.写孔子、苏轼读书的事例,表明圣贤要有所成就也必须勤奋苦读。
C.作者反对“过目成诵”和“无所不诵”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D.作者认为《史记》中最值得“反复诵观”的只有《项羽本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8分)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小题1】选文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人名)。(2分)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读书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小题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迄无佳文”,原因是读书不深入。
B.写孔子、苏轼读书的事例,表明圣贤要有所成就也必须勤奋苦读。
C.作者反对“过目成诵”和“无所不诵”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D.作者认为《史记》中最值得“反复诵观”的只有《项羽本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4分)
胸中常积一股气  
陈鲁民
①人食五谷杂粮,自然就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要由气而生,又变成气而发泄。因而,一个真正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建立大功大德的人,都是胸中常积一股气,使其久不发散,用气来支撑自己、刺激自己、磨砺自己。
②胸中要常积一股浩然正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胸中无不时刻郁积着浓郁得化不开的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正气,才能舍身报国,杀身成仁,如同庄子、屈原、文天祥、谭嗣同;有了这股正气,才能刚正不阿,不向黑恶势力低头,不向魑魅魍魉屈服,如同“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秋瑾,拍案而起宁死不屈的闻一多,宁饿而死不食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他们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的正气歌。
③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天下不平,世间不公,看在眼里,积在胸中,蓄势而发,就常成惊人之鸣,醒世之音。孔子为礼崩乐坏天下不宁而著《春秋》,乱臣贼子惧;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因此遭受宫刑,留万世之作;鲁迅为人世不平著杂文,为学生被杀而抗争,成国人的精神领袖;梁漱溟为农民收入低、贡献大、负担重而鸣不平,不惜当面顶撞,秉义直言,被错误批判20年,耿介之心,后代景仰。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那么他们可能都是好好先生,安然无恙,寿终正寝;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不平之气,让他们走向辉煌,成为不朽。
④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人不得志时,受屈辱磨难时,虎落平阳、凤凰落地时,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再具体来说,譬如考试升学、奖励表彰、升级提职不如意时,胸中总会不同程度地郁积一些郁闷之气,这股气虽然是个人之私气,也同样会给人刺激,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列举的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后而成就事业的楷模,其实几乎都是胸中郁积着郁闷之气,这种气使他们不沉沦,不堕落,不懈怠,终于战胜苦难,走出困厄。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别家离国,受尽屈辱,儿子被杀还做成肉羹逼他吃掉,他心里也气得很,这一股气在心中转来转去,发酵积聚膨胀放大,终于转变成了一本经典著作《周易》。
⑤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如果不能转化,一直郁积在心,闷闷不乐,怨天尤人,那确实有害身体,于事无补,还不如不生气,少生气。反之,如果我们能把胸中郁积之气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化为翻身雪耻的精神,化为竞争向上的志向,化为坚忍不拔的韧劲,那气就越多越好,越浓越好。
⑥君不见,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大功德者,无一不是借气而生,凭气而斗,因气而争,为气而胜。志愿军在朝鲜打胜仗,原因就是“钢少但气多”;王进喜为了扔掉贫油国的帽子,“肺都气炸了”;钱学森、邓稼先们为造“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争气,殚精竭虑。总之,打仗要靠气,建设要靠气,科研要靠气,国家强盛要靠气,个人成功也要靠气,什么事情要干好都离不开气啊!
(选文有删改)
【小题1】梳理文章,完成填空。(3分)
首先提出论点:(1)       
然后进行论证:(2)       
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
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
最后得出结论:(3)       
【小题2】第②段作者所举“庄子、屈原、文天祥、谭嗣同”四人,有一人作为论据与作者观点不合,他是       ,因为                                          。(3分)
【小题3】仿照第③段的结尾,用“如果……,那么……;正是因为……”的句式,为第④段周文王著《周易》的例子做点分析。(3分)
【小题4】简要回答第⑤段的作用。(2分)
【小题5】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面对千疮百孔、步履维艰的现实,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大声疾呼,希望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
B.读《藤野先生》,鲁迅眼见麻木的国人在围观同胞被杀,耳旁却又传来日本人的欢呼声,胸中郁积一股不平之气,他决定弃医从文,来挽救国人的灵魂。
C.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看见屋上“三重茅”被风卷走,南村群童又欺他老无力,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便想着拥有“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
D.读《水浒传》,林冲先是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府,后又遭陆谦设计,火烧草料场,胸中郁积一股郁闷之气,他决定雪夜上梁山,后来成为梁山“马军五虎将”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