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根据《隆中对》内容,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安抚边境各民族;③广布“仁义”;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⑤巩固荆、益基地;⑥利用帝室之胄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⑧搞好内政。


A、⑥③①⑤②⑧⑦④
B、⑥①③⑤②④⑧⑦
C、⑥③⑤②④⑧①⑦
D、⑥③①⑤②④⑧⑦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填空题

根据《隆中对》内容,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安抚边境各民族;③广布“仁义”;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⑤巩固荆、益基地;⑥利用帝室之胄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⑧搞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隆中对》选段,回答问题。(共15分)

【甲】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事:侍奉。③致:招致,引来。④趋:奔赴。

1.翻译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    (2)此天所以资将军(         )

(3)身厚币以招贤者(               )    (4)燕王吊死孤(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弱强者   贤能之用                    

B.曹操比袁绍  信义著四海

C.屏人曰    高祖之以成帝业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译:                                                      

(2)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译:                                                      

4.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

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

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甲】段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

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以】文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

发了“士争趋燕”的局面。

5.“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甲乙两段内容,说说其中的哪些策略对当今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隆中对》选段,回答问题。(共15分)
【甲】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事:侍奉。③致:招致,引来。④趋:奔赴。
【小题1】翻译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    (2)此天所以资将军(         )
(3)身厚币以招贤者(               )    (4)燕王吊死孤(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弱强者   贤能之用                    
B.曹操比袁绍  信义著四海
C.屏人曰    高祖之以成帝业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译:                                                      
(2)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译:                                                      
【小题4】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
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
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甲】段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
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以】文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
发了“士争趋燕”的局面。
【小题5】“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甲乙两段内容,说说其中的哪些策略对当今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湖北省黄冈市漕河镇中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隆中对》选段,回答问题。(共15分)
【甲】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事:侍奉。③致:招致,引来。④趋:奔赴。
【小题1】翻译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    (2)此天所以资将军(         )
(3)身厚币以招贤者(               )    (4)燕王吊死孤(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弱强者   贤能之用                    
B.曹操比袁绍  信义著四海
C.屏人曰    高祖之以成帝业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译:                                                      
(2)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译:                                                      
【小题4】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
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
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甲】段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
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以】文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
发了“士争趋燕”的局面。
【小题5】“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甲乙两段内容,说说其中的哪些策略对当今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湖北省黄冈市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隆中对》选段,回答问题。(共15分)

【甲】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事:侍奉。③致:招致,引来。④趋:奔赴。

1.翻译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    (2)此天所以资将军(         )

(3)身厚币以招贤者(               )    (4)燕王吊死孤(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弱强者   贤能之用                    

B.曹操比袁绍  信义著四海

C.屏人曰    高祖之以成帝业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译:                                                      

(2)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译:                                                      

4.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

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

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甲】段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

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以】文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

发了“士争趋燕”的局面。

5.“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甲乙两段内容,说说其中的哪些策略对当今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隆中对》选段,回答问题。(共15分)

【甲】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事:侍奉。③致:招致,引来。④趋:奔赴。

21.翻译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     (2)此天所以资将军(          )

(3)身厚币以招贤者(                )     (4)燕王吊死孤(           )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弱强者    贤能之用                    B.曹操比袁绍   信义著四海
C.屏人曰     高祖之以成帝业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2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译:                                                     

(2)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译:                                                     

24.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

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

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甲】段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

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以】文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

了“士争趋燕”的局面。

25.“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甲乙两段内容,说说其中的哪些策略对当今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隆中对》选段,回答问题。(共15分)
【甲】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事:侍奉。③致:招致,引来。④趋:奔赴。
小题1:翻译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    (2)此天所以资将军(         )
(3)身厚币以招贤者(               )    (4)燕王吊死孤(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弱强者   贤能之用                    
B.曹操比袁绍  信义著四海
C.屏人曰    高祖之以成帝业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译:                                                      
(2)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译:                                                      
小题4: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
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
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甲】段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
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以】文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
发了“士争趋燕”的局面。
小题5:“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甲乙两段内容,说说其中的哪些策略对当今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梁 衡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有无数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颗古榕为屏,一对石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你只要往门口一站,一种尘世暂离而圣地在即的庄严肃穆之感便油然而生。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刘备殿飞檐翘角,雄踞正中。过刘备殿,又一四合院,东西南三面以回廊相通,正北是诸葛亮殿。由诸葛亮殿沿红墙翠竹之夹道就到了惠陵,这是刘备的墓。这些树、殿、陵都被一线红墙环绕,墙外车马喧,墙内柏森森。诸葛亮能在一千五百年后依旧享此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之祀地,并千百年来香火不绝,这气象也真绝无仅有了。

我穿过一座座院落,悄悄地向诸葛亮殿走去。殿柱矗立,贯天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民之情。诸葛亮端坐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他的左右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殿后有铜鼓三面,为丞相当初治军之用,已绿锈斑驳,却余威尚存。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右为《出师表》。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   言的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但他还是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壮的悲剧。

一千五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但他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我从大殿上走下,沿着回廊在院中漫步。这个天井式的院落像一个历史的隧道,我们随手可翻检到唐宋遗物,甚至还可以驻足廊下,与古人聊上几句。杜甫是到这祠里最多的。他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南面东面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 的前后《出师表》,我默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迹笔走龙蛇,倒海翻江,如涕如泪,如枪如戟,我似乎听到了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五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君的英气所笼罩,我看到一个个的后来者,他们在这里扼腕叹息,或仰天长叹,或沉思默想。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在这个天井小院里一站,就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人人都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都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都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都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人有才不难,有德也不难,难得的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傲。

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对诸葛亮却更觉亲切。诸葛亮在那场历史战争中并不单纯地为克曹灭魏,他不过是要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是在实践自己的做人规范,他在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史载公元247年, “桓温征蜀,尤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曰:‘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此事未必可信,但诸葛亮确实实现了超时空的存在。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1)

文章第4段中说的“汉贼不两立”中“汉贼”是指______和________

(2)

文章开头就说“中国大地上有无数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一样,让人生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作者崇敬、思考和遗憾的是什么?请分别举一例说明。

(3)

根据本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举例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4)

你怎样理解“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成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5)

文章结尾部分说“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愿做前一种人还是后——种人?怎样做才能成为这种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6年四川省乐山市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语文试卷(新课程) 题型:048

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梁衡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颗古榕为屏,一对石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你只要往门口一站,一种尘世暂离而圣地在即的庄严肃穆之感便油然而生。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刘备殿飞檐翘角,雄踞正中。过刘备殿,又一四合院,东西南三面以回廊相通,正北是诸葛亮殿。由诸葛亮殿沿红墙翠竹之夹道就到了惠陵,这是刘备的墓。这些树、殿、陵都被一线红墙环绕,墙外车马喧,墙内柏森森。诸葛亮能在一千五百年后依旧享此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之祀地,并千百年来香火不绝,这气象也真绝无仅有了。

  我穿过一座座院落,悄悄地向诸葛亮殿走去。殿柱矗立,贯天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民之情。诸葛亮端坐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他的左右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殿后有铜鼓三面,为丞相当初治军之用,已绿锈斑驳,却余威尚存。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右为《出师表》。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但他还是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壮的悲剧。

  一千五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但他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我从大殿上走下,沿着回廊在院中漫步。这个天井式的院落像一个历史的隧道,我们随手可翻检到唐宋遗物,甚至还可以驻足廊下,与古人聊上几句。杜甫是到这祠里最多的。他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南面东面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我默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迹笔走龙蛇,倒海翻江,如涕如泪,如枪如戟,我似乎听到了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五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君的英气所笼罩,我看到一个个的后来者,他们在这里扼腕叹息,或仰天长叹,或沉思默想。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在这个天井小院里一站,就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人人都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都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都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都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人有才不难,有德也不难,难得的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傲。

  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对诸葛亮却更觉亲切。诸葛亮在那场历史战争中并不单纯地为克曹灭魏,他不过是要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是在实践自己的做人规范,他在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史载公元247年,“桓温征蜀,尤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曰:‘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此事未必可信,但诸葛亮确实实现了超时空的存在。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第4段中说的“汉贼不两立”中“汉贼”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两位忠臣良将”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

2.文章开头就说“中国大地上有无数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一样,让人生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作者崇敬、思考和遗憾的是什么?请分别举一例说明。

答:崇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本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举例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4.你怎样理解“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成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5.文章结尾部分说“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愿做前一种人还是后——种人?怎样做才能成为这种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梁衡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颗古榕为屏,一对石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你只要往门口一站,一种尘世暂离而圣地在即的庄严肃穆之感便油然而生。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刘备殿飞檐翘角,雄踞正中。过刘备殿,又一四合院,东西南三面以回廊相通,正北是诸葛亮殿。由诸葛亮殿沿红墙翠竹之夹道就到了惠陵,这是刘备的墓。这些树、殿、陵都被一线红墙环绕,墙外车马喧,墙内柏森森。诸葛亮能在一千五百年后依旧享此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之祀地,并千百年来香火不绝,这气象也真绝无仅有了。
  我穿过一座座院落,悄悄地向诸葛亮殿走去。殿柱矗立,贯天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民之情。诸葛亮端坐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他的左右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殿后有铜鼓三面,为丞相当初治军之用,已绿锈斑驳,却余威尚存。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右为《出师表》。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但他还是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壮的悲剧。
  一千五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但他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我从大殿上走下,沿着回廊在院中漫步。这个天井式的院落像一个历史的隧道,我们随手可翻检到唐宋遗物,甚至还可以驻足廊下,与古人聊上几句。杜甫是到这祠里最多的。他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南面东面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我默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迹笔走龙蛇,倒海翻江,如涕如泪,如枪如戟,我似乎听到了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五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君的英气所笼罩,我看到一个个的后来者,他们在这里扼腕叹息,或仰天长叹,或沉思默想。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在这个天井小院里一站,就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人人都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都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都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都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人有才不难,有德也不难,难得的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傲。
  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对诸葛亮却更觉亲切。诸葛亮在那场历史战争中并不单纯地为克曹灭魏,他不过是要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是在实践自己的做人规范,他在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史载公元247年,“桓温征蜀,尤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曰:‘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此事未必可信,但诸葛亮确实实现了超时空的存在。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选文有删改)
1.文章第4段中说的“汉贼不两立”中“汉贼”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位忠臣良将”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
2.文章开头就说“中国大地上有无数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一样,让人生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作者崇敬、思考和遗憾的是什么?请分别举一例说明。
崇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本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举例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成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部分说“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愿做前一种人还是后—种人?怎样做才能成为这种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