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信念》的作者是居里夫人,生于波兰,曾两次获诺贝尔奖。
B、《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作者是孔子。
C、《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选自《当代少年》。
D、《观沧海》的作者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重庆市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的信念》的作者是居里夫人,生于波兰,曾两次获诺贝尔奖。
B、《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作者是孔子。
C、《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选自《当代少年》。
D、《行道树》一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的信念》的作者是居里夫人,生于波兰,曾两次获诺贝尔奖。
B、《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作者是孔子。
C、《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选自《当代少年》。
D、《观沧海》的作者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的信念》的作者是居里夫人,生于波兰,曾两次获诺贝尔奖。
B、《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作者是孔子。
C、《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选自《当代少年》。
D、《观沧海》的作者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范进中举》,完成后面小题。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小题1:以上文字描写的场面是(      )
A.范进发疯B.范进乐极生悲C.范进得病D.范进喜极至疯
小题2:对下列语句的评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看了一遍,又念一遍 (信疑参半,如在梦中,又看又念,方才确信)
B.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 (喜不自禁,得意忘形,不由自主,失常变态)
C.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昏厥初醒,惊魂未定,夺门而出,喜传捷报)
D.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 (疯走狂奔,不辨东西,狼狈不堪,丑态毕现)
小题3:下面对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与表达效果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范进动作、语言、细节等描写,嘲讽了那种如痴如狂追求功名的读书人。
B.通过对众人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反映了社会上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心态。
C.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达了对范进的深切同情。
D.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摧残和对社会的毒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爬上窗台的绿色》,完成1—6小题。
  ①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返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           。而我只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若是在晌午呢,秋天的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它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1.根据文意的理解,第②段和第⑦段划线的两句中“惟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第⑤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
例: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有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绿色给人以愉悦,绿色给人以想象,绿色给人以启迪。请联系本文回答问题。
(1)从全文看,“爬上窗台的绿色”中”的“绿色”具有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色”一词在生活中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如“绿色通道”中的“绿色”主要指安全、畅通而不受任何阻碍。请你再举一例说说它的另一种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爬上窗台的“绿色”给人以惊喜,然后交代“绿色”的由来,随后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热情礼赞“绿色”。
B.本文以爬上窗台的瓜藤豆蔓为素材,讴歌了蓬勃向上的绿色生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意蕴深长。
C.作者在文末说,“绿色”要“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这样的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先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然后转入顺叙,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来结构全文,显得灵活而严谨。
6.这篇散文的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多处运用拟人、比喻来丰富“绿色”的内涵,来揭示“绿色”的精神。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上面题目涉及的语句除外),作一点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①最近,有关“正能量”的话题着实很热闹、很时髦。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北京青年》,也正是缘于充满现实主义的正能量色彩和取向,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作为褒义词,相比“负能量”来说,在如今社会生活工作压力与日jù增的情况下,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毕竟,谁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周围,能够多些正能量而少些负能量。

  ②何为“正能量”?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对“正能量”一词的定义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说白了,正能量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念力,就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势。

  ③积蓄正能量能带来快乐。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带有更多的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令你受到那种快乐向上的感染,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因此,我们应该多交一些这样的朋友和知己,他们可能学识广博,兴趣广泛,阳光健康;他们也可能知足常乐,幽默睿智,享受人生;他们还可能诚实守信,正直果敢,不走极端……不管怎么说,这些朋友、知己带给你更多的是乐观向上的力量,而不是低眉苦脸的惆怅。

  ④有时,我们也应该释放正能量。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带有比较强的负能量的人:啥东西摆在他面前,总习惯性地只看不足、麻烦和问题,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也不对那也不行;本来好好的工作,也常常觉得枯zào乏味,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此这般。这就需要你运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他们,去稀释他身上的“负能量”。面对这些身陷困惑、热zhōng于争执或消极的人,你应当尽力做个智者,尝试着去正面引领他。或许,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能够帮助别人,原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⑤其实,人们喜欢光明快乐的人,都乐于和有正能量的人交往。因此我们会觉得自己那点不开心的事情,原来不过是生命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没什么大不了的,更无须沉湎其间。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半个空杯。无论你怎么看,那个杯子都是装了一半的水,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那我们为何不让自己多一点满足,多一点快乐呢?如果你想生活得更充实、美好,不fáng从现在开始,多积蓄点正能量,多释放点正能量,尽情地感受正能量带给你的快乐。

⑥当然,我们需要“正能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而是说,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去解决。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愈来愈美好!

16.文中四个带拼音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日俱增  枯燥  热衷  不妨 

B.与日剧增  枯燥  热忠  不妨

C.与日剧增  枯躁  热中  不防

D.与日俱增  枯燥  热终  不防

17.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        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4分)

18.阅读第②—⑤段,理清论述思路,完成下面的图表。(7分)

段落

论述内容

论证结构

             

积蓄正能量能带来快乐。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从全文来看,第⑥段的作用是         (5分)

20.下列句子表现出的情怀不属于“正能量”的一项是         (3分)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三语文 北师大(新课标) 北师大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地回忆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

  “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的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节选自孙犁《山地回忆》)

(1)

女主人公妞儿在一出场时对八路军战士进行了一系列的刁难和批评。

(1)是真的刁难和批评吗?

(2)她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妞儿的性格特征(不超过1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末尾,八路军战士为什么“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女主人公是一个脾气火爆、性格直率而又为人热情、心地纯真的山地女孩子。

B.

选文以女主人公妞儿和八路军战士“我”之间关于“卫生”的讨论为线索,重点是为了描写抗战时期普通百姓对胜利的渴望和八路军战士的必胜信念。

C.

女主人公关于刷牙的一番“宏论”表明她从小生长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对外界缺乏了解。

D.

女主人公对八路军战士不穿袜子“也是卫生吗”的责问,将剑拔弩张的气氛消解成融融暖流。

E.

选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季羡林

①现在国学特别热,但是年轻人对国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不太清楚。那么,什么是“国学”呢?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

②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歧义很大。按我的观点,国学应该是“大国学”,不是狭义的国学。

③既然这样,那么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举个例子,比如齐文化和鲁文化也不一样。“孝悌忠信”是鲁文化,“礼义廉耻”是齐文化。就是说鲁文化着重讲内心,讲内在的;齐文化讲外在的,约束人的东西多。“孝悌忠信”是个人伦理的修养;“礼义廉耻”就必须用法律来规定,用法律来约束了。鲁国农业发达,鲁国人就很本分地在务农。齐国商业化,因为它靠海,所以姜太公到齐国就以商业来治国。具体的例子,如“刻舟求剑”,这种提法就是沿海文化的。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恐怕就代表鲁文化了。齐鲁文化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齐鲁文化以外,其他地域文化也很重要。过去光讲黄河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我是不同意的。长江文化、其他地域文化,其实都应该包括在国学里边。

④咱们讲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输出的,一个是进来的。敦煌是进来的代表,很多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的文化,都到过敦煌。佛教从国外进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敦煌里边有很多内容是佛教的,也有其他文化的,是古代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最后一站,再往下就没了。

⑤吐火罗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是不是也算国学?当然算,因为吐火罗文最早是在中国新疆发现的。另外,很多人以为国学就是汉族文化。我说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56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⑥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根据作者的认识,下列有关“国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国学”就是指中国的文化传统。

    B.“国学”也包括那些在文化交流中,已经融入到中国文化中的外来文化。

    C.“国学”是以汉族文化为主,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文化。

    D.“国学”内容宽泛,包括地域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2.选文第③段作者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答: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鲁由于地域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齐国重视个人伦理修养,鲁国重视法律法规约束。

    B.作者纠正了人们“黄河是中国文化的中心”的认识,认为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都属国学的重要内容,二者平分秋色。

    C.文章见解深刻,论述周详,用语准确严谨而不失活泼灵动,文史资料信手拈来,不失大家风范。

    D.文章围绕“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中心论点,从不同方面逐层论述,结尾含蓄表达了作者希望国学研究走向精深的想法。

4.请结合你所积累的历史文化知识,针对文章第④段提到的文化交流“输出的”形式,补充两个事实论据,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疆自治区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季羡林
  ①现在国学特别热,但是年轻人对国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不太清楚。那么,什么是“国学”呢?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
  ②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歧义很大。按我的观点,国学应该是“大国学”,不是狭义的国学。
  ③既然这样,那么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举个例子,比如齐文化和鲁文化也不一样。“孝悌忠信”是鲁文化,“礼义廉耻”是齐文化。就是说鲁文化着重讲内心,讲内在的;齐文化讲外在的,约束人的东西多。“孝悌忠信”是个人伦理的修养;“礼义廉耻”就必须用法律来规定,用法律来约束了。鲁国农业发达,鲁国人就很本分地在务农。齐国商业化,因为它靠海,所以姜太公到齐国就以商业来治国。具体的例子,如“刻舟求剑”,这种提法就是沿海文化的。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恐怕就代表鲁文化了。齐鲁文化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齐鲁文化以外,其他地域文化也很重要。过去光讲黄河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我是不同意的。长江文化、其他地域文化,其实都应该包括在国学里边。
  ④咱们讲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输出的,一个是进来的。敦煌是进来的代表,很多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的文化,都到过敦煌。佛教从国外进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敦煌里边有很多内容是佛教的,也有其他文化的,是古代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最后一站,再往下就没了。
  ⑤吐火罗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是不是也算国学?当然算,因为吐火罗文最早是在中国新疆发现的。另外,很多人以为国学就是汉族文化。我说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56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⑥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根据作者的认识,下列有关“国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国学”就是指中国的文化传统。
B.“国学”也包括那些在文化交流中,已经融入到中国文化中的外来文化。
C.“国学”是以汉族文化为主,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文化。
D.“国学”内容宽泛,包括地域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2.选文第③段作者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由于地域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齐国重视个人伦理修养,鲁国重视法律法规约束。
B.作者纠正了人们“黄河是中国文化的中心”的认识,认为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都属国学的重要内容,二者平分秋色。
C.文章见解深刻,论述周详,用语准确严谨而不失活泼灵动,文史资料信手拈来,不失大家风范。
D.文章围绕“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中心论点,从不同方面逐层论述,结尾含蓄表达了作者希望国学研究走向精深的想法。
4.请结合你所积累的历史文化知识,针对文章第④段提到的文化交流“输出的”形式,补充两个事实论据,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根据《故乡》选段,回答6~8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 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下列说法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文主要通过语言、对话、神态描写,刻画出闰土精神麻木,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深的形象。

B.上文主要通过心理、外貌、语言描写,刻画出闰土精神麻木,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深的形象。

C.上文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出闰土精神麻木,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深的形象。

D.上文主要通过语言、外貌、神态描写,刻画出闰土精神麻木,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深的形象。

2..选文中对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使用了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情。请选出对这一描写分析确切的一项(      )(3分)

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     B.心里害怕,不敢说话。

C.处境艰难,有口难言。     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

3..文中“可悲的厚障壁”用了比喻修辞,具体指(    )(3分)

A.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膜。   B.人与人之间的贫富隔膜。

C.人与人之间的年龄隔膜。   D.人与人之间的身份隔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