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第一单元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雪》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和对他们缺少文采的惋惜这一主题思想。
B.《雨说》用“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为副标题,表明这是诗人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儿童唱出的一曲爱之歌。
C.《星星变奏曲》表达了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对精神自由和安宁生活的执著追求。
D.《蝈蝈与蛐蛐》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诗人捕捉了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对第一单元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沁园春雪》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和对他们缺少文采的惋惜这一主题思想。
B.《雨说》用“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为副标题,表明这是诗人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儿童唱出的一曲爱之歌。
C.《星星变奏曲》表达了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对精神自由和安宁生活的执著追求。
D.《蝈蝈与蛐蛐》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诗人捕捉了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初中语文课外练习(开明版)初一(二册) 题型:056

写作指导

  一、写作要求

  本单元是记叙文,写作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能记叙某项活动,有一定的场面描写,并适当运用细节描写。

  二、例文评析

难忘的课堂提问

  班主任老师上语文课,却出了一个数学问题,使我终身难忘。那是去年刚开学不几天的事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下午第一节课,正是我们发困犯迷糊的时候,再加上酷热,同学们一走进教室,就趴在桌子上。语文课总是被挤到这一节。上课了,老师走进来,我们无精打采地起立,坐下,老师看到这些,略一思考,便神秘地对我们说:“今天,我问大家一个有关数学方面的问题……”同学们一听是数学问题,一个个都瞪起了眼睛。老师慢条斯理地说:“‘5’表示着几个‘1’?”她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5”,同学们都笑了:“有啥好问的?”有几个同学高声嚷道:“5个1。”老师听了,不动声色地叫起数学科代表,让她回答。科代表犹豫了一会儿,才说:“好像是5个1。”老师摇摇头。同学们可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纷纷议论开了。真不知道老师的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老师又叫了几个同学,答案相同。(这里的场面描写,主次分明,点面结合。)

  老师启发我们:“如果大家上小学一年级,答‘包含着5个1’很正确。现在大家读初一了,再这样回答,我认为不能算对了。”老师的话如一颗石子激活了平静的水面,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

  老师接着又问我们:“5这个数的指数是几?”大家答:“1。”“系数呢?”“1。”“分母呢?”“1。”“老师说:“5最少也表示‘8’个‘1’,对不对?”大家理屈词穷,只好承认。教室里安静下来了。(加粗词语,摹写出课堂由沉闷变活跃的过程,准确传神地勾画了老师教学的一点细节。)

  老师又说:“我今天在数学老师那儿看了一下同学们的数学作业,有些同学在运算中常出现错误,有些错误就出现在系数、指数和分母上,这可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呀!下面我们言归正传,开始讲语文课。”

  老师这一提问,我们的困意早就消失了,语文课上得非常顺利。

  老师的这次提问和解释不知在科学上是否合理,但对我说来,却对“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运算中,都再没出现过类似的错误。

  从这次课起,不知是老师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还是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好的方法,或者两者兼有吧,我也说不准。一年多来,我发现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那次提问使我终生难忘。(再次点题、突出中心。)

  简评:文章选材很有特点,从学生司空见惯的一堂下午课中发掘出不平常的材料:语文老师讲数学,引人入胜。场面描写条理清晰,主次也很分明。不足之处:结尾的议论“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似与语文课的宗旨不符,如果从老师启发我们应该全面、多角度地看问题,再谈这次提问对开发智力、启迪思维的作用,是否更好一些呢?

  三、写作练习

  1.在假期里

  2.热闹的联欢

要求:

  通过记一次活动,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要通过场面的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心情,最好能穿插一两处细节描写。

  字数:600~80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宣纸

于心

①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泾县。关于宣纸的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发明造纸技术的蔡伦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遇见一棵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名贵品种,一直流传至今,就是为了纪念孔丹。

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具有洁白稠密、韧而能润、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性,并有独特的渗透性能,利于笔挥墨运,一笔落成,深浅浓淡,墨韵清晰,正是宣纸的这些性质而使中国书画艺术具有了一种独特性。

③宣纸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将生宣揉成一团之后还可以展平,经过熨烫,依旧可以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所以即使是作品皱痕起伏,经过装裱之后,也会平展如新。如书法工艺中的拓片,当薄薄的宣纸贴在凸凹不平的碑文、器皿的表面时,任凭反复敲打,宣纸依然能够保持伸缩自如,裂而不断的完美状态

④到商店里购买宣纸时,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这是检验生宣与熟宣的简单方法。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做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使得书写时困难加大。因此,书法实践作为一种提高人生修养的实践行为,需要漫长的修为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这种湿染性现象,它可以锻炼书写者内在的涵养和自我内聚力,同时,也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径所在。

⑤生宣除具备湿染性之特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比较明显,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程度相对减弱。宣纸的吸墨性与其内在的构造以及所用墨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极其细小的“墨颗粒”与宣纸内部纤维“管道结构”完美融合后留下了墨流走了水。

⑥待墨迹晾干后,把晾干字迹后的生宣纸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现象,即墨汁不会因为水的浸泡而发生墨汁化开的问题,这种现象就是宣纸具有胶着性能的表现所在。生宣纸具有的胶着性与前面说到的吸墨性有内在关系,这种胶着性还是因为生宣纸具有较强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湿手,手上通常也不会沾染墨迹。

⑦宣纸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剔除了性质不稳定的木质素、蛋白质等元素,保留下来的几乎全是相对稳定的纤维,这种持久性不招惹虫蛀,它是自古以来可以保存时间最长的纸质载体。

⑧宣纸可谓“水走墨留”、“寿纸千年”,至今人们依旧用宣纸作为书写和书画创作的专用纸。

                              (选自《市场周刊 》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3.文章分写部分先后从宣纸的   ▲    —→湿染性—→  ▲   —→胶着性—→持久性

五个特性做了说明。(2分)

14.第③节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                                               

15.第⑥节画曲线句子中 “通常”一词为什么不能删除?(2分)

                                     ▲                                    

16.⑤⑥节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                                        

1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开头引用孔丹的传说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引出了“宣纸”这一说明内容。

B.判断生宣与熟宣最简单方法是用水来检验,当水滴宣纸后逐渐向四周扩散即为生宣。

C.宣纸的湿染性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是因为这种特性使书写者在书写时困难加大。D.“水走墨留”的唯一原因是宣纸具有湿染性,“寿纸千年”的根本原因是不招惹虫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宣纸

于心

①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泾县。关于宣纸的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发明造纸技术的蔡伦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遇见一棵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名贵品种,一直流传至今,就是为了纪念孔丹。

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具有洁白稠密、韧而能润、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性,并有独特的渗透性能,利于笔挥墨运,一笔落成,深浅浓淡,墨韵清晰,正是宣纸的这些性质而使中国书画艺术具有了一种独特性。

③宣纸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将生宣揉成一团之后还可以展平,经过熨烫,依旧可以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所以即使是作品皱痕起伏,经过装裱之后,也会平展如新。如书法工艺中的拓片,当薄薄的宣纸贴在凸凹不平的碑文、器皿的表面时,任凭反复敲打,宣纸依然能够保持伸缩自如,裂而不断的完美状态

④到商店里购买宣纸时,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这是检验生宣与熟宣的简单方法。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做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使得书写时困难加大。因此,书法实践作为一种提高人生修养的实践行为,需要漫长的修为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这种湿染性现象,它可以锻炼书写者内在的涵养和自我内聚力,同时,也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径所在。

⑤生宣除具备湿染性之特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比较明显,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程度相对减弱。宣纸的吸墨性与其内在的构造以及所用墨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极其细小的“墨颗粒”与宣纸内部纤维“管道结构”完美融合后留下了墨流走了水。

⑥待墨迹晾干后,把晾干字迹后的生宣纸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现象,即墨汁不会因为水的浸泡而发生墨汁化开的问题,这种现象就是宣纸具有胶着性能的表现所在。生宣纸具有的胶着性与前面说到的吸墨性有内在关系,这种胶着性还是因为生宣纸具有较强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湿手,手上通常也不会沾染墨迹。

⑦宣纸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剔除了性质不稳定的木质素、蛋白质等元素,保留下来的几乎全是相对稳定的纤维,这种持久性不招惹虫蛀,它是自古以来可以保存时间最长的纸质载体。

⑧宣纸可谓“水走墨留”、“寿纸千年”,至今人们依旧用宣纸作为书写和书画创作的专用纸。

                              (选自《市场周刊 》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3.文章分写部分先后从宣纸的   ▲    —→湿染性—→  ▲   —→胶着性—→持久性

五个特性做了说明。(2分)

14.第③节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                                               

15.第⑥节画曲线句子中 “通常”一词为什么不能删除?(2分)

                                     ▲                                    

16.⑤⑥节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                                         

1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开头引用孔丹的传说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引出了“宣纸”这一说明内容。

B.判断生宣与熟宣最简单方法是用水来检验,当水滴宣纸后逐渐向四周扩散即为生宣。

C.宣纸的湿染性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是因为这种特性使书写者在书写时困难加大。D.“水走墨留”的唯一原因是宣纸具有湿染性,“寿纸千年”的根本原因是不招惹虫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浙江省杭州市启正中学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人类的火星梦
①遨游宇宙空间,是人类的梦想。进入航天时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天文观察和探索外星生命,而是开始有计划地了解外星生存空间,为人类开辟新的疆土。
②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谈到火星,人们最关注的就是火星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天文学家们对火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近30多年来,多种空间探测器对火星展开逼近、环绕和着陆探测,初步揭开了火星的一些秘密。虽然现在还没有证据显示火星现在或过去存在生命,但也没有找到任何证明生命不存在的东西。这说明未来将有可能实现人类的火星梦,到火星上去生活。尽管火星比月球远得多,但随着对火星的不断了解,人们对未来定居火星的期望越来越高。
③火星、水星、金星、土星与地球一样,同处离太阳较近的温暖地带,且都主要由适合人类居住的岩石类物质构成。但它们之中,水星太冷,金星和土星太热,只有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水。这样一来,这几颗行星就被科学家们“打入冷宫”。与月球相比,火星大得多,足够人类立足,而且,月球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氢、氮、碳这三种生命元素。
④火星也有冰霜覆盖的南极和北极,由二氧化碳气体冻结而成。火星的土壤表面覆盖着氧化铁,因而火星看上去是红色的。火星也有稀薄的大气,大气的95%是二氧化碳,以及少量的氢气、氧气等生命元素。尽管火星比地球寒冷,经常狂风肆虐,而且看上去无限荒凉,但它包含所有元素,因此是与地球生存环境最相像的太阳系行星。
⑤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在研究火星的同时,已经提出了把这个荒芜的星球变为适于人类居住的各种设想。火星的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60度左右,如果在火星轨道上放置一些太阳反射镜,就可以使火星表面温度增高。在火星上建一些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和臭氧的工厂,它的周围就会罩上一层厚厚的、温暖的二氧化碳,它们是培植简单生命体的必要因素。
⑥完成这些任务后,火星并非马上就能产生生命体,因为它们生长所必需的氧气和水还需要我们去“制造”。在人类登上火星后,可以携带一些细菌到火星上,使它们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产生绿色植物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氧气,一步步创造出复杂生命能够生存的环境。据此,科学家计划着在火星上种草、种树。不过即使真能实现这个设想,火星上首先出现的绿色植物也不会是草和树木,可能仅仅是一些藻类、苔藓,然后是极地冻原。
⑦尽管美国航空航天局和它的热心支持者们似乎已经把火星当成了人类的第二家园,但不少有识之士却为火星探险找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理由:了解了火星就应该更好地建设地球。移居火星并不是人类的必然命运,因为这不能让人类逃避人口过剩和生态恶化。看一看火星的荒凉、寒冷、狂风和稀薄大气,让还在不停破坏地球生态的人们早日醒悟吧!与其花巨资跑到一个生存环境被破坏殆尽的地方,为什么不把钱用来改善依然肥沃的地球生态呢?
【小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指代的内容。(4分)
①这样一来,金星和土星就被科学家们“打入冷宫”。
②完成这些任务之后,火星上并非马上就能产生生命体,因为它们生长所必需的氧气和
水还需要我们去“制造”。
【小题2】第④自然段中说火星“是与地球生存环境最相像的太阳系行星”,其根据是什么?
请分点概括回答。(4分)
【小题3】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1)第③段中将水星、金星、土星、月球等行星与火星作比较,是为了说明这些行星的特点。
(2)第6段中加点的“可能”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能”说明火星
上首先出现的绿色植物就是藻类、苔藓及极地冻原。
【小题4】有识之士反对移居火星的理由有哪些?根据文意简要回答。(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人类的火星梦
①遨游宇宙空间,是人类的梦想。进入航天时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天文观察和探索外星生命,而是开始有计划地了解外星生存空间,为人类开辟新的疆土。
②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谈到火星,人们最关注的就是火星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天文学家们对火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近30多年来,多种空间探测器对火星展开逼近、环绕和着陆探测,初步揭开了火星的一些秘密。虽然现在还没有证据显示火星现在或过去存在生命,但也没有找到任何证明生命不存在的东西。这说明未来将有可能实现人类的火星梦,到火星上去生活。尽管火星比月球远得多,但随着对火星的不断了解,人们对未来定居火星的期望越来越高。
③火星、水星、金星、土星与地球一样,同处离太阳较近的温暖地带,且都主要由适合人类居住的岩石类物质构成。但它们之中,水星太冷,金星和土星太热,只有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水。这样一来,这几颗行星就被科学家们“打入冷宫”。与月球相比,火星大得多,足够人类立足,而且,月球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氢、氮、碳这三种生命元素。
④火星也有冰霜覆盖的南极和北极,由二氧化碳气体冻结而成。火星的土壤表面覆盖着氧化铁,因而火星看上去是红色的。火星也有稀薄的大气,大气的95%是二氧化碳,以及少量的氢气、氧气等生命元素。尽管火星比地球寒冷,经常狂风肆虐,而且看上去无限荒凉,但它包含所有元素,因此是与地球生存环境最相像的太阳系行星。
⑤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在研究火星的同时,已经提出了把这个荒芜的星球变为适于人类居住的各种设想。火星的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60度左右,如果在火星轨道上放置一些太阳反射镜,就可以使火星表面温度增高。在火星上建一些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和臭氧的工厂,它的周围就会罩上一层厚厚的、温暖的二氧化碳,它们是培植简单生命体的必要因素。
⑥完成这些任务后,火星并非马上就能产生生命体,因为它们生长所必需的氧气和水还需要我们去“制造”。在人类登上火星后,可以携带一些细菌到火星上,使它们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产生绿色植物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氧气,一步步创造出复杂生命能够生存的环境。据此,科学家计划着在火星上种草、种树。不过即使真能实现这个设想,火星上首先出现的绿色植物也不会是草和树木,可能仅仅是一些藻类、苔藓,然后是极地冻原。
⑦尽管美国航空航天局和它的热心支持者们似乎已经把火星当成了人类的第二家园,但不少有识之士却为火星探险找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理由:了解了火星就应该更好地建设地球。移居火星并不是人类的必然命运,因为这不能让人类逃避人口过剩和生态恶化。看一看火星的荒凉、寒冷、狂风和稀薄大气,让还在不停破坏地球生态的人们早日醒悟吧!与其花巨资跑到一个生存环境被破坏殆尽的地方,为什么不把钱用来改善依然肥沃的地球生态呢?
小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指代的内容。(4分)
①这样一来,金星和土星就被科学家们“打入冷宫”。
②完成这些任务之后,火星上并非马上就能产生生命体,因为它们生长所必需的氧气和
水还需要我们去“制造”。
小题2:第④自然段中说火星“是与地球生存环境最相像的太阳系行星”,其根据是什么?
请分点概括回答。(4分)
小题3: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1)第③段中将水星、金星、土星、月球等行星与火星作比较,是为了说明这些行星的特点。
(2)第6段中加点的“可能”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能”说明火星
上首先出现的绿色植物就是藻类、苔藓及极地冻原。
小题4:有识之士反对移居火星的理由有哪些?根据文意简要回答。(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二)财富与幸福

[美]泰勒·本·沙哈尔

  ①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方法)。

  ②如果像一般社会风气一样,用金钱来作为至高财富的衡量标准,那一切就容易得多了。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让我们不为账单烦恼。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③研究显示,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其实和大众一般所想的很不同。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David Myer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外,还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没有什么变化。

  ④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忙碌奔波型”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想可以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无法使自己快乐时,他们就无法自拔了。这时,他们会充满了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幸福的指望。

  ⑤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压力和烦恼的问题,他们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比如猫王、玛丽莲·梦露、丽丝·泰勒、比利·好乐迪以及马拉多纳等等。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他们接着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典型,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解除痛

⑥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为什么获得财富可以超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以物质为标准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为标准的时候却这么困难呢?

  ⑦用一个比较革命性的说法:有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影响了我们。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严冬或是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一种习惯。至今,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

  ⑧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地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难以衡量的情绪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用来衡量的唯一标准。学术界的人以出版量作为升职的标准。我们在每一个时期结束时会以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我们的成果,例如我们“赚了”多少。就像劳伦斯·波特(Laurence G. Boldt)在《禅宗与生活的艺术》(Zenand the Art of Making a Living)里说的:社会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数”得出来的东西。房子的价值可以用钱的数量衡量出来,而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选自《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出版,有删节)

1..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主要分析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充一个论据,简要论证第③段“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这一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具体说明第⑥至⑧段得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山东省东阿县九年级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
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
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
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
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
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小题1】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 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A.作者运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
B.“总”字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C.“只”字刻画出一副真挚、虔诚、执著的样子。
D.“一味”刻画出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小题2】下面对选段①-⑤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作者反复强调这些事实,可见
作者用冷峻的目光关注着社会现实,关注着这些“公开的文字”。
B.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
C.第⑤段是过渡段,由揭露不但失掉“自信力”而且发展着“自欺力”的一小撮中国人
转向歌颂“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广大人民。
D.文章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第⑤段“然而,在这笼罩
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使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直接批驳。
【小题3】选段⑤-⑧中论证的观点是(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B.要论中国人,必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山东省东阿县九年级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

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

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

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

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

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 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A.作者运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

B.“总”字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C.“只”字刻画出一副真挚、虔诚、执著的样子。

D.“一味”刻画出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2.下面对选段①-⑤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作者反复强调这些事实,可见

作者用冷峻的目光关注着社会现实,关注着这些“公开的文字”。

B.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

C.第⑤段是过渡段,由揭露不但失掉“自信力”而且发展着“自欺力”的一小撮中国人

转向歌颂“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广大人民。

D.文章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第⑤段“然而,在这笼罩

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使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直接批驳。

3.选段⑤-⑧中论证的观点是(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B.要论中国人,必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山东省东阿县九年级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

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

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

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

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

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 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A.作者运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

B.“总”字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C.“只”字刻画出一副真挚、虔诚、执著的样子。

D.“一味”刻画出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2.下面对选段①-⑤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作者反复强调这些事实,可见

作者用冷峻的目光关注着社会现实,关注着这些“公开的文字”。

B.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

C.第⑤段是过渡段,由揭露不但失掉“自信力”而且发展着“自欺力”的一小撮中国人

转向歌颂“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广大人民。

D.文章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第⑤段“然而,在这笼罩

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使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直接批驳。

3.选段⑤-⑧中论证的观点是(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B.要论中国人,必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