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文学常识填空。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它们是汉代的赋,唐代的(     ),宋代的(     ),元代的曲,明清小说。

A、词;诗
B、诗;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素质教育新学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题型:022

文学常识填空。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________ 唐________ 宋________ 元________ 明清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期中题 题型:填空题

文学常识填空。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它们是汉代的赋,唐代的(     ),宋代的(     ),元代的曲,明清小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说明文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①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它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古典园林是如何巧妙地体现它的意境美的呢?

②首先,它崇尚自然,________(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怡情养性的功能。而环境之美,莫过于自然景色之美。大自然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山川江河、日月星辰、奇花异木构成了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诗情画意。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人类珍视环境、保护环境、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典范。承德避暑山庄展示了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自然本色。

③其次,它巧妙置景,________(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最”,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④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⑤分景是运用廊、园门、假山、墙垣等形式,把园林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形成曲折多变、层层深入的艺术空间。岭南庭园中的“余荫山房”,以亭桥为界,将园林景色分成东西两区,东区以玲珑水榭(八角亭)为中心,水池绕亭与外界沟通;西区的深柳堂、临池别馆,中间隔以荷花;各建筑又以风雨廊相连,极富岭南特色。

⑥隔景是在园林中另辟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也就是大园林中的小园林。扬州瘦西湖的岛屿、土岗、湖滨等处,因地制宜地建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园,以湖水相连,引人入胜。

⑦对景是景与景之间,动与静、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相互对应,丰富景观的内蕴。

⑧此外,它还利用建筑风格,_______(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颐和园便是无数民间建筑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全园不求规则对称,随意挥洒,形散而意不散;而留园的长廊环绕全园而建,廊壁上镶嵌着异彩纷呈的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碑帖石刻,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人们于观景之外,怎能不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的陶冶呢?

⑨中国古典园林中特色纷呈的建筑,是观赏景致的最佳视点,也是园林景观的精彩之笔,它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往往总是匠心独运,使环境的建筑美与园景的自然美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⑩中国古典园林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审美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1.读懂文意,把“酿造、烘托、注重”三个词语分别填入句中的横线处。

它崇尚自然,_________意境美。它巧妙置景,_________意境美。它利用建筑风格,_________意境美。

2.第⑤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⑦段的顺序不能互换,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运用文中所学到的知识,简要介绍一下你所看到的某个园林是怎样体现意境美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说明文,回答问题。(12分)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魏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会惊叹不已。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竟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那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激情,渐渐被忧患重重的顾虑取代,先前那种能动的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渐渐地转变为被动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体验。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取纯朴淡雅之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东渐,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敝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1.各个朝代的服饰有各自的审美意识追求。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3分)

魏晋时期:个性解放

唐朝前期:           

元    朝:           

明    朝:            

2.阅读③④两节,回答下列问题。(任选一小题作答)(3分)

(1)第③节中引用《魏晋记》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什么?

                                                                                       

(2)第④节中着重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有何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⑦节画线句中划线字“绝不能”的表达效果。(3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说明了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演变过程。

B.文章多处引用典籍诗句,真实地说明了古代服饰在不同时期的审美追求。

C.中国古代服饰的审美意识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个性化追求。

D.文章意在告诉人们在继承中结合现代需求,设计符合时代特点的服饰精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说明文,回答问题。(12分)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魏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会惊叹不已。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竟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那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激情,渐渐被忧患重重的顾虑取代,先前那种能动的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渐渐地转变为被动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体验。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取纯朴淡雅之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东渐,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敝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小题1】各个朝代的服饰有各自的审美意识追求。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3分)
魏晋时期:个性解放
唐朝前期:           
元   朝:           
明   朝:           
【小题2】阅读③④两节,回答下列问题。(任选一小题作答)(3分)
(1)第③节中引用《魏晋记》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什么?
                                                                                       
(2)第④节中着重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有何作用?
                                                                                       
【小题3】简要分析第⑦节画线句中划线字“绝不能”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说明了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演变过程。
B.文章多处引用典籍诗句,真实地说明了古代服饰在不同时期的审美追求。
C.中国古代服饰的审美意识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个性化追求。
D.文章意在告诉人们在继承中结合现代需求,设计符合时代特点的服饰精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说明文,回答问题。(12分)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魏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会惊叹不已。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竟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那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激情,渐渐被忧患重重的顾虑取代,先前那种能动的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渐渐地转变为被动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体验。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取纯朴淡雅之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东渐,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敝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1.各个朝代的服饰有各自的审美意识追求。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3分)

魏晋时期:个性解放

唐朝前期:           

元    朝:           

明    朝:            

2.阅读③④两节,回答下列问题。(任选一小题作答)(3分)

(1)第③节中引用《魏晋记》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什么?

                                                                                        

(2)第④节中着重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有何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⑦节画线句中划线字“绝不能”的表达效果。(3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说明了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演变过程。

B.文章多处引用典籍诗句,真实地说明了古代服饰在不同时期的审美追求。

C.中国古代服饰的审美意识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个性化追求。

D.文章意在告诉人们在继承中结合现代需求,设计符合时代特点的服饰精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把国土交与谁

毕淑敏

    “我”是谁?是一一千千万万曾经和正在保卫祖国的边防军战士。

    整整40年前,我有幸成为这支庄严队伍的一员,奉命把守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那时,“用鲜血和生命誓死捍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是每天都振臂高呼的口号。某夜,我们之中一位年轻的士兵,中弹扑倒在万古不化的冰雪上,用他不到20岁的青春年华,实践了这句诺言。

    星寒风高,我们为他更换尸衣。被敌人击穿的肠子流出体外,冻成猩红的冰坨,耷拉着,再也无法安送回腹腔。我们只好将军装剪开,用层层衣襟交错包裹,才把他勉强装殓。待做完了这一切,天将破晓。我站在寂寞旷野中,仰望苍穹,第一次悲怆地叩问上天:无知无觉的土壤,真的比一截生龙活虎的身体更宝贵吗?冷硬干燥的沙子,真的比雪白而坚固的骨骼更值得珍惜吗?

    答案苦涩:是啊。这寒漠边陲的每一撮永冻土壤,都关乎到祖国人民的千万年福祉。这里的每一杯毫无声息的沙砾,都代表着一个饱受磨难民族的尊严。

    于是,匆匆拭泪,走向新的战场,再也不费心思索这个问题了一一已然有了颠扑不破的答案。

    后来,我卸下军装,回归一名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在摩肩接踵的城市里,远离担子,成了被保卫的一员。已经履行了对祖国的承诺,从此不再遥想阔大冷峻的边陲。2008年,我乘坐远洋轮船,绕地球航行一周,用了一百多天,完成了环球之旅。终日僵坐船头,看数十个国界如烟云般在眼前依次展现,然后隐遁而去。面对看似无疆无际,实则每一寸水域都有归属的大海,突发奇想,好想轻声问一句:我把国土交与谁?

    是啊,从上古时代开始,人类无休无止的战争,归根到底,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生存的底线,就有了繁衍昌盛的基本保障。于是,地球的版图就在铁蹄和硝烟中,一次次改写。人们朴素而顽固的癖好就是:拼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掠夺他人的地盘。让自己游得舒服一点,宽敞一点,牢靠一点,富裕一点。至于对手嘛,哈!谁让你弱小?谁让你落后?谁让你温良?谁让你没有足够的铁与火,保卫自己的家园?落后就要挨打,你理应活得逼仄,理应衣食无着,理应萎缩消亡,理应最后被逐出人间舞台……

这种选择,从生物学的角度上也许可以归入“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范畴,但人类毕竟不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不是弱肉强食的动物!肆意掠夺和灭绝其他种族,从社会学和人类进化的历史来看,都是强盗和殖民者的逻辑,野蛮而残忍。

    于是有了风起云涌的保卫国土之战,于是有了谈判桌上寸土必争的较量,于是有了军事的结盟和经济的壁垒,于是有了原子弹和种种高科技的杀人武器……而这一切的核心,都是为了让自己和自己血脉相承的族人,在更辽阔富饶的土地上,活得更滋润。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的战争哲学已日渐式微,靠明火执仗地侵略他人的家园以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几乎已不可能。爱好和平的人们终于认识到,地球这块圆形蛋糕,体积就这么大。怎么折腾,都不可能做得再大了。哪怕是填海造田,表面上确实是增加了土地的面积,其实不过是以压缩了海洋疆域为代价的。

    你想幸福吗?只有一条路——把自家经营好,精心规划、精雕细刻、飞针走线、花团锦簇,然后,与他国和谐相处。

    边防军是需要的,土地是要捍卫的。只是被保卫得铁壁合围固若金汤曾经浸染过热血的国土,从握紧枪杆的战士手中,最终交到哪里?

    交给日日推高房价的房地产商吗?交给坐拥地下矿产之富的暴发户吗?交给收了若干年的过路费,还继续高举“还贷”旗帜的公路经营者管理者吗?交给已经将土地分到手里然后撂荒的农人吗?交给为了一己之利污染山川河流的急功近利者吗?交给有了一张七十年的土地使用权的房产证,证上有几间小屋的你和我吗?

    似乎,是的。然而,绝不是。

    把土地交给人民,自然是对的。可随便某个人,就可以支配国土这个无比庞大的标的物吗?显然,并非如此。

    国土,一个如此苍凉的概念。它覆盖着祖国的每一寸肌肤,没有了国土,一个民族便没有了立足之地。国土又是一个如此古老的概念,在它的襟怀里,深扎着我们传统文化的根须。你很难设想,一个丧失了国土的后裔,还能从容地记忆和传唱他先人的歌;国土,又是一个如此脆弱的体系,一朝污染一夕损毁,就再也难以复原。国土,是一个埋藏着巨大希望的聚宝盆,所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梦想之花,都要在它的荫蔽下萌芽。

    百转千思之后,想对能够决定国土命运的人们郑重说一句一一你们可要把国土管好啊!

    你们代表着曾经在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的万千民众,行使建设今天和构思明天的权力。你们是不带枪的第二边防军,因为今天也还有各式各样的势力,以各种各样的名目,企图蚕食我们的领土。你们一定要给蛀虫致命的还击,斩断罪恶的黑手。你们肩负着已经出生和尚未出生的孩子们的期盼,因为今天活着的人们,不应该提前透支子引、万代的富庶与欢颜。

    我把国土交与你,即使我们老去,也要在这块土地中歇息。为了自己的清宁和民族的久安,你们可要善待这片古老的土地啊!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装(    )  ②一手(    )  ③荒(    )  ④蔽(    )

2.一位年轻的十兵,用他不到20岁的青春年华,实践了“用鲜血和生命誓死捍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的誓言,作者以凝重笔触为我们描述士兵安葬之前这一情景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语言流畅,气势强烈,内容连贯,情感深沉。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①我站在寂寞旷野中,仰望苍穹,第一次悲怆地叩问上天:无知无觉的土壤,真的比一截生龙活虎的身体更宝贵吗?冷硬干燥的沙子,真的比雪白而坚固的骨骼更值得珍惜吗?

    答案苦涩:是啊。这寒漠边陲的每一撮永冻土壤,都关乎到祖国人民的千万年福祉。这里的每一抔毫无声息的沙砾,都代表着一个饱受磨难民族的尊严。

    ②交给日日推高房价的房地产商吗?交给坐拥地下矿产之富的暴发户吗?交给收了若干年的过路费,还继续高举“还贷”旗帜的公路经营者管理者吗?交给已经将土地分到手里然后撂荒的农人吗?交给为了一己之利污染山川河流的急功近利者吗?

4.“爱好和平的人们终于认识到,地球这块圆形蛋糕,体积就这么大,怎么折腾,都不可能做得再大了。”句中“折腾”一词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5.自上古时代以来,人类无休止争夺的“国土”;边防战士用生命捍卫的“国土”,在作者看来,究竟有何特点?

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样深爱“国土”的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7.作者以“我把国土交与谁”为题,有哪些好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说明文,回答问题。(12分)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魏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会惊叹不已。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竟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那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激情,渐渐被忧患重重的顾虑取代,先前那种能动的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渐渐地转变为被动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体验。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取纯朴淡雅之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东渐,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敝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小题1:各个朝代的服饰有各自的审美意识追求。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3分)
魏晋时期:个性解放
唐朝前期:           
元   朝:           
明   朝:           
小题2:阅读③④两节,回答下列问题。(任选一小题作答)(3分)
(1)第③节中引用《魏晋记》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什么?
                                                                                       
(2)第④节中着重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有何作用?
                                                                                       
小题3:简要分析第⑦节画线句中划线字“绝不能”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说明了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演变过程。
B.文章多处引用典籍诗句,真实地说明了古代服饰在不同时期的审美追求。
C.中国古代服饰的审美意识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个性化追求。
D.文章意在告诉人们在继承中结合现代需求,设计符合时代特点的服饰精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上海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 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把“羽扇纶巾”的“纶”(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佛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1.第②段画线句子中的错别字是_______,它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
2.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第③、④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第⑤段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___。
4.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     )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
B.③④之间
C.④⑤之间
D.⑤⑥之间
5.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处。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________(反映、反应)社会,抒发感情,表现思想,________(揭示、揭晓)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以小见大”。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反映:动词(1)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2)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动词(1)机体收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名词(2)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揭示:动词(1)公布,宣布(文告等)。(2)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来的失误。
揭晓:动词公布(事情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06年湖北宜昌市中考题)

读三峡

  ①“船窗低亚小栏干,竞日青山画里看”。我满怀着四十余年的渴慕,放舟江上,畅游三峡,饱览着山川胜景。

  ②三峡,这部上接苍冥、下临江底,近四百里长的硕大无朋的典籍,是异常古老的。早在语言文字出现之前,不,应该说早在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之际,它就已经摊开在这里了。它的每一叠岩页,都是历史老人留下的回音壁,里面镂刻着岁月的屐痕。

  ③我们不能设想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读尽它的无限内涵,但总可以观嬗变于烟波浩淼之外,启哲思于残编断简之中。作为现实与有限的存在物,人们徜徉其间,一种对山川形胜的原始恋情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激动会不期而然地被呼唤出来。

  ④早在五千年前,这锦山秀水就曾闪烁着大溪文化的异彩。两千年前,扁舟一叶从那条唤作香溪的水流里,载出一位绝代佳姝。“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不独闾里之荣,也是邦家之光。两汉之交,公孙述枭踞白帝城,跃马称帝。过了三周甲子,这里又成了吴蜀争雄的战场,年轻的陆逊创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赫赫战功。刘先主永安宫一病不起,将他的嗣子、未竟事业连同未来的千般险阻,一股脑儿托付给他的军师。诸葛公神机妙算,在鱼腹浦摆下了“八阵图”……

  ⑤今日舟行访古,不仅史迹久湮而且江山亦不可复识矣。以诗而言,巫山十二峰可以说是一部不是靠语言文字,而是由境界氛围酿成的朦胧诗卷。两岸诸峰时隐时现,忽近忽远,笼罩在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万古空朦之中,透出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朦胧意态。比之以绘画,巫山十二峰无疑是整个三峡风景线上一条最为雄奇秀美的山水画廊。在这里,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疏密虚实等各种表现手法兼备毕具。那群峰竞秀、断崖千尺的高峡奇观,宛如刀锋峻劲、层次分明的版画。而云封雾障中的似有若无,令人神凝意远的万叠青峦,则与水墨画同其韵致。

  ⑥著名学者王国维有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的说法,还有人把绘画分为写实、传神、悟妙三个层次。我以为,读三峡可能也有三种灵境:_______读之,止于心灵对自然美的直接感悟,目注神驰,怦然心动。_________读之,会感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景物交融互渗,物我融为一体,亦即辛弃疾词中所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________读之,则深入画境,浓酣忘我,“冲然而澹,悠然而远”,进入《易经》中那“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的灵境,此刻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本文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加粗的“摊开”一词为什么用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卒”“始”“再”三个词按正确顺序填写到第⑥段中的横线上。

3)第⑥段中引用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诗。请写出这句诗的作者。

_________

4)你对三峡的风物(如山峰、溪水、森林、云霞……)有怎样的感悟?请任选一项,仿照第②段中最后一句写出你对它的感悟。

它的_________,都是_________,里面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