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B.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C.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D.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B.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C.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D.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众鸟高飞尽,孤立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作者爱“众鸟”、爱“孤立”的感情。

B.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大固草,满城风雨,梅子黄时雨。

     运用反问,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闲愁之多。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运用比喻,形象地表明,作者自己并没有追求功名富贵的欲念。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语言整齐,增强了感染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八年级语文上 (苏教版) 银版 苏教版 银版 题型:048

阅读《七律长征》这首诗,完成问题。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

苔痕/上/阶绿。

D.

乌蒙/磅礴/走泥丸。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表现得不仅是气象阔远,磅礴峥嵘,而且是以山写人,含蓄隽永,洋溢着一种革命豪情。

B.

颈联两句虽然只写江之险、桥之险,没有从正面描绘红军是如何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但红军坚忍不拔,英勇顽强,所当者破、所击者败的英雄形象,却从侧面得到了表现。

C.

尾联中的“更喜”不仅揭示出与前面两联的内在联系,与首联的“不怕”相呼应,使全诗结构谨严,浑然一体,而且表现了红军的乐观开朗的精神。

D.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3)

写出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并分析这句诗在全诗中起哪些作用。

(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________。

(2)作用:________。

(4)

颔联中把五岭的“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八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七律 长征》这首诗,完成问题。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苔痕/上/阶绿。

D.乌蒙/磅礴/走泥丸。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表现得不仅是气象阔远,磅礴峥嵘,而且是以山写人,含蓄隽永,洋溢着一种革命豪情。

B.颈联两句虽然只写江之险、桥之险,没有从正面描绘红军是如何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但红军坚忍不拔,英勇顽强,所当者破、所击者败的英雄形象,却从侧面得到了表现。

C.尾联中的“更喜”不仅揭示出与前面两联的内在联系,与首联的“不怕”相呼应,使全诗结构谨严,浑然一体,而且表现了红军的乐观开朗的精神。

D.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3.写出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并分析这句诗在全诗中起哪些作用。

(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颔联中把五岭的“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穷,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979年4月20日

(1)诗中“我”这个形象应该怎样理解?具有怎样的具体内涵?

(2)概括这首诗中出现的其他具体形象,分析这些形象的特点,作者通过这些形象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3)对下面这几句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A.这首诗成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从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B.诗中“我”是冲破樊篱挺然而现的真理,是振兴祖国的不可遏止的活力,是可望更可及的理想。

C.含蓄而深刻的诗句——“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这是女诗人的自况,她把个人所受的压抑如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D.“雪白的起跑线”,使我们看到亿万建设者奋力竞先的雄伟场面;“绯红的黎明”,使我们坚信祖国的前程必将辉煌灿烂。

(4)下列对诗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1节选取“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等意象,从农,工,交通各侧面入手,全方位概括出祖国长期落后和贫穷的情景,字里行间浸润着诗人的忧患意识。

B.第2节,“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一句抒情明白地宣布:祖国,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然而,昔日的希望太渺茫,太像“飞天”袖间的花朵,虽绚丽迷人,却未曾飘落人间。这里诗句明显地流泻出的,是惋惜和无奈。

C.第3节,诗人选取了一系列充满生机的意象,诸如“簇新”,“胚芽”,“笑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尤其是运用了“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这一创造性的比喻,更预示了祖国的新生。

D.第4节,诗篇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祖国与儿女的哺育和赡养的血肉关系。诗人动情地写道:母亲曾用伤痕累累的乳房养育了儿女,那么,经历过迷惘,深思,直到沸腾的儿女,理应以富饶,荣光,自由报答母亲。

(5)下面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草成于1976年,发表于1979年。特殊的历史时期,赋予诗篇特殊沉重的历史感。诗中意象“迷惘——深思——沸腾”,真实地反映出祖国在艰难曲折前进中的轨迹。

B.统观诗篇的情调,先抑后扬,体现出舒缓→急促,低沉→高亢的心路历程。诗近尾声时,诗情沸腾了,诗人献身祖国的热望喷吐而出。

C.通篇以“你”来呼唤祖国。这第二人称的运用,拉近了儿女同祖国的距离,既便于诗人“面对面”地表露心迹,也易使读者感受到“祖国”并非虚幻的词语,而是就在面前的实体。

D.诗人对物象的选择,对意象的塑造,富有独创性与新颖性。老水车,矿灯,路基,驳船,起跑线,血肉之躯等事物,不为常人所关注,诗人却从它们身上发现了美,入诗后更富有特殊的审美情趣。

(6)诗歌借助意象抒情,对第1节诗的意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当作祖国的“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B.用“物我”交融的表现手法,表达祖国的一切就是我的一切。

C.这些意象从不同的角度象征祖国几百年来的衰弱,疲惫,贫困,落后与步履艰难。

D.借助五个冷色调的意象,隐曲含蓄地发现了诗人对民族苦难的感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教材新学案 语文九年级下册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

(1)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2)

“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

(3)

“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

(4)

从选段可以看出那树具有怎样的精神和品格?

答:________

(5)

最后一段文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________

(6)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B.

选文第四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

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

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九年级  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黄山听雨

熊召政

  (1)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悬着黄山的雨云。仿佛只要按一下喇叭,雨点就会噼噼叭叭掉下来。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又因触目皆是石破天惊的境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冷峻。

  (2)这个季节,游山的人很多。客店已满,我们一行三人只好投宿到眉毛峰下的一户农家。那是丛林中一栋简陋的小楼。我们还没有走进小楼,大雨就滂沱而至。游山的兴致,被它淋成一壶欲热还凉的花雕。

  (3)雨下着,树枝变成了雨箭,很古风地飘荡着;雨下着,岚雾搓成的雨绳,很悠久地恍惚。雨中孵出的暮霭,像我的肺叶一张一合。黄山七十二峰,七十二座美丽得叫人想哭的自然博物馆,在今晚,已不能让我参观它隐秘又恢弘的构筑了。

  (4)黄山最好看的,是松、石、云,如今松在雨中,石在云中,云在暮中。层层叠叠的黄昏,封锁了所有的山道。  (5)那么,今夜,我在黄山就只能听雨了。

  (6)今年夏天,我已游过庐山、九华山。我想,来到黄山,游兴一定能推到极致。谁知天半朱霞已成妄想。顺着雨绳,我怎能攀摘黄山的翠微?那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在这个浅薄的年头,不说那些高官巨贾、政客名伶,就连那些星相邪卜、趋炎附势之流到处都有青眼相迎。难道黄山也生了一双势利眼,只肯用连山寒雨,来搪塞一个落拓的诗人?

  (7)很快,我明白到,这么想是错的。

  (8)正因为我的落拓,我在庐山三叠泉洗过的耳,在九华山的归城寺里被梵钟撞得更为清纯的襟袍,黄山才迎我以雨。

  (9)人之上升的历史中,雨是永远的动力。而诗人之于雨,并不仅仅是生物的适应。至今我尚能感觉到,落在唐诗宋词中的雨,是何其地撩人情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李商隐,深沉彻骨;“寒雨连江夜入吴”的王昌龄,冷峻有加;“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脱的苏东坡情性;“细雨骑驴入剑门”,书剑飘零的陆放翁自况。大凡血气十足的诗人,没有几个不落拓的,惟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开放出超凡脱俗的花朵来。

  (10)所以说,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

  (11)为了好好儿度过这个雨夜,我询问小楼的主人有没有酒。他翻箱倒柜找出半瓶大曲。三人共享,少是少了点儿,但总比没有强。

  (12)雪中饮酒是为了驱寒,雨中饮酒是为了驱散寂寞。而今夜我并不寂寞,窗外的每一枝松,每一尊石,都是等了我千年的酒友。

  (13)雨是越下越浓了。

  (14)夜太深,我见不到楼下的谷中桃花溪崩冰喷雪的流姿,更看不到楼后的山上百丈泉瘦蛟腾舞的威仪。但是,我有满耳敲金戛玉的声音,这些涵养灵气的乡音,把万物融为一体,使我无穷遐思的辐射频带,瞬间穿透了永恒。

  (15)我端起杯来,一口饮尽了黄山的七十二峰雨声,并细细品味:哪是鳌鱼峰的粗犷,哪是莲花峰的婀娜,哪是仙人峰的飘逸,哪是耕云峰的深洁……五光十色的黄山雨声啊,醉了我的十丈青肠。

  (16)一杯复一杯,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今夜里,黄山给了我锦绣之胸,青灯外满掌的黑暗,也被我拍成比轩辕帝还要古老的浩然。

  (17)酒尽了,兴犹未尽。主人又煮了一壶非常新鲜的雨季送来。用它来泡黄山云雾茶,一杯芬芳的江南便在我眼前袅袅升起。啜饮它,佐以泉鸣飞瀑。我携之既久的孤独,顿时被暖成挂在历史树上的一枚果实。虽然它是酸的,毕竟那么浑圆。

(18)酒也酒过,茶也茶过,雨声却不见稍歇。同行的朋友说:这时候如果雨声停了,出一轮明月多好。我则希望这雨永远落下去。获瞻霁月固然是清丽的享受,但得到雨声滋养,我的精神领域中,更能长出一片比黄山还要峭拔的风景。

1.第(3)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概括第(9)段所举的几位诗人的共同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从黄山的雨中感受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解说,哪一项不正确

[  ]

A.文章开头有关游黄山遇雨让人扫兴的描述,其实是在为下文写黄山“听雨”张本,用表面上看起来的有所“失”,衬托下文非同寻常的有所“得”。

B.文中所谓的“落拓”,是有着特定的内涵的,它反映了作者对“浅薄”和“势利”世风的鄙弃,和对诗人式的独立个性生命本质的追求。

C.文章结尾写道,同行的朋友说如果雨停了出一轮明月多好,而我却希望这雨永远地落下去,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对朋友低下的文化品位是持批判态度的。

D.本文语言生动,富有文采,行文多用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读来别具情蕴,给人以美的享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上海市青浦区201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1)天刚刚露出一抹鱼肚白,慕大匠就已经坐在荷花池边的石凳上了。

  (2)荷花池有十来亩大,一到盛夏,碧绿的荷盖重重叠叠,烘托出数不清的盛开或待开的粉红荷花,好看极了。慕大匠的鼻翼有力地翕动,嗅着一阵一阵清香的荷气;又用手轻轻动荷叶,荷叶上的露珠便滚来滚去,很调皮的样子

  (3)他曾戏称自己是“荷花池主人”,绕池的地段都由他清扫,一扫就扫了四年。秋末和冬天,池中一片残败,待到来年,春天观“钱叶”,初夏赏“立叶”,到了盛夏和秋初,满池荷叶青翠,荷花怒放,荷香飘溢……

  (4)那年,他高考落榜了,对父亲低声说还想考一次,父亲却咆哮起来:“养你这么大,该自立了,原本高中都不该送你去读的!”

  (5)于是,他成了乡下小木匠。眨眼三年,在父亲的严格督教下,什么方桌、衣柜、碗橱、高低床,慕大匠都会做了。他对父亲说:“我进城打工去,城里工价高哩。”

  (6)慕大匠进了城,看到一张潇湘林学院招聘清洁工的广告,立即去应聘并被录用了。他想过一回上大学的瘾吧,要不这辈子连大学是什么样子都没看过,太冤了。

  (7)想不到清洁队的负责人对慕大匠和一起被录用的十几个年轻人说:只要完成了每天分配的任务,你们可以到各系去旁听,还可以去图书馆办个借书证,年轻人嘛,学习能提高自身素养。

  (8)慕大匠选择了去“中国家具系”旁听。

  (9)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从宿舍里走出来,推上垃圾车,带上扫帚和铲子,赶到荷花池边来清扫。然后去洗澡、换衣、吃饭,再夹上课本和记录本赶去听课。听课之余,去图书馆借书和看书。《中国历代家具图谱》、《明清家具概说》……一本本看得兴致勃勃。

  (10)慕大匠最喜欢古拙教授的“明清家具”专题课。老先生年过花甲,发白如雪,面红如童,声音沉缓而带着膛音。古教授讲明式家具“十六品”,旁征博引,一“品”要讲一个上午。古教授讲清式家具中“广式”和“苏式”风格的差异,从形制到工艺制造,从铆榫结构到装饰镶嵌,条分细析。

  (11)慕大匠还经常去市博物馆,那里有一个明清家具的展览厅。他要努力熟悉那些材质,黄花梨、紫檀、红木……;他还要熟悉那些家具的形制和工艺,床、榻、桌、案、几……。毕竟当过几年木匠,能很快看出此中的奥妙,在校的大学生没这个能耐。

  (12)再一个月,这一届学生该毕业了。古教授在布置写毕业论文时,特意说:“谢谢大家听完了我的课。主修的,选修的,只要愿意撰写论文,我都保证认真拜读。”

  (13)慕大匠的心突突地跳,充满着感激之情。他写了一篇《明式家具的人本向度和清式家具的权力话语张扬》的论文,交给了课代表。

  (14)今天上午古教授要评析论文。

  (15)昨晚十一点后,慕大匠就把本该今早干的活干完了。他特意在这个早晨,静静地坐在荷花池边,一直坐到七点钟,已是满池阳光闪烁了,才去食堂吃饭,然后走向教室。

  (16)慕大匠今天特意坐在正中第一排,他要把古教授的每个字都听到心里去,这机会太难得了。

  (17)古教授依旧用沉缓而有膛音的语调,评析每一篇论文。

  (18)“同学们,在所有的论文中,我最欣赏的是慕大匠的这一篇《明式家具的人文向度和清式家具的权力话语张扬》!观点很新,钻研很深,考订精细,可见读书之广、思辨之勤。特别谈到制作的流程与工艺,本色当行,连老夫也要抑让三分。”

  (19)“谁是慕大匠?”

  (20)古教授说:“我也不认识慕大匠,是否请他一露庐山真面目!”

  (21)慕大匠满脸通红地站起来,嗫嚅着说:“古先生,我就是慕大匠。”

  (22)“哦,你是哪个班的?”

  (23)“我是学院的清洁工,是来旁听的。当清洁工之前,在乡下干了几年专做家具的木匠。”

  (24)古教授沉默了,然后说“如此刻苦向学,我要当着同学们的面,向你鞠一个躬,因为你比他们辛苦!”

  (25)古教授真的向慕大匠鞠了一个躬。

  (26)慕大匠慌乱中赶忙也回礼为谢。

  (27)下课铃响了。

  (28)古教授说:“小慕,这篇论文请留我处,由我推荐去发表。今晚若有时间,请到寒舍一聚,我要与你彻夜长谈。哈哈哈。”古教授仰头大笑,背着双手,径直走了。

  (29)慕大匠追到走廊上,望着古教授渐行渐远。偶一转脸,他看见了不远处的荷花池,绕湖一周的青石路面闪出洁净的光亮,双眼忽地盈满了泪水。他想起在哪本书上读过的两句古诗:满眼风荷谁作主?艳在炎天暑地中……

(作者 聂鑫森 选文有删改)

(1)

根据第(2)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b#________

(2)

第(2)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

(3)

第(29)段中慕大匠“双眼忽地盈满了泪水”是因为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4)

标题往往是作品的点睛之笔,请你为本小说拟写一个精巧的标题,并说说理由。

标题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

(5)

纵观全文,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小说中的古教授学识渊博,爱才惜才,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

B.

小说中多次写到“荷花池”,主要是为了突出潇湘林学院的校园之美。

C.

小说主人公的求学经历暗合结尾处古诗的意境,显得意蕴含蓄,余味悠长。

D.

小说体现出作者“试图使故事和人物笼罩在浓郁的文化气氛之中”的创作追求。

(6)

慕大匠的故事让人感触颇多,请从一个角度谈谈你得到的启示。(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中华题王 语文九年级上 (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唐宋诗中的物候》,回答文后问题。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从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的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地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何况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我们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来看,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置。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唐白居易(乐天)15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留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的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它既不怕风沙,也不嫌低洼。唐李益《临滹沱见蕃使》诗:“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糓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但在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论天山南北,随处均有杨柳。所以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而今春风杨柳不限于玉门关以内了。

  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南宋诗人陆游,在76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像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1)

“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根据文意,对“本质”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石不能言

B.

结构组织

C.

宇宙秘密

D.

自然规律

(2)

对“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月、露、风、云、花、鸟能说出宇宙的秘密,理解它,可以改造自然。

B.

大诗人既关心民生疾苦,又热爱自然,善于领会月、露、风、云、花、鸟的暗示。

C.

月、露、风、云、花、鸟反映着物候推移变迁的过程,包含着一定的自然规律。

D.

所谓“语言”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实质上是指某种自然现象。

(3)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

[  ]

A.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

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

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4)

下面四首诗,不含有对物候歌咏的一首是

[  ]

A.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C.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D.

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