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面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燕然未勒归无计
B.亲射虎,看孙郎
C.何日遣冯唐
D.将军白发征夫泪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面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
A.燕然未勒归无计
B.亲射虎,看孙郎
C.何日遣冯唐
D.将军白发征夫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中华题王 语文 九年级上 (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8

谈谈科学与文艺

  有位哲学家说过:“晶体由于格式有余而缺乏韵味,烟雾因其过于混沌而缺清。”科学,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艺术这种“文化的混沌”格格不入。但是,20世纪大科学的发展,使科学与艺术愈来愈统一起来,正像晶体与混沌在凝聚态物理学基础上统一起来一样。

  不管他们自己意识到没有,文学艺术家们实际上在做着一种理想的“社会实验”,实施着一种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他们用文学艺术的方式,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事物通构起来,从而通过信息反馈的方法,驱使现实生活向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移动。这种行为模式,同物理学家用橡皮膜上小球的运动模拟电磁场中电子的轨迹,同军事家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模拟战争的场面,同化学家用温度、压力的变化迫使化学反应向着同构方向移动,同工程师用仿生学的技术建造现代化的大楼等等,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文艺活动和科学活动都是人类认识大自然(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有机过程。不同的是,文艺现象偏重于感性,科学现象侧重于理性;文艺现象偏重于表现,科学现象侧重于内涵;文艺现象偏重于形象,科学现象侧重于抽象;文艺现象善于用生活原型说话,科学现象善于用生活逻辑论证;文艺现象常常把平凡的事件表现得生动、活泼、多变,而科学现象则往往把复杂的故事描述得单调、冰冷、静寂。一句话,文艺现象是非模式化的科学现象,科学现象是模式化的艺术现象。

  报告文学与特写最讲究真实性,因而也最无模式可言,但是,只要进入小说领域,生活便加入作家的思想,开始了文艺的模式化进程。如果说通俗小说仅仅包含了普通生活的逻辑的话,那么,哲理小说则以时代精神,把生活凝固在理想的模式中去。有人说:哲理小说可以说是哲学对文艺的渗透,诗歌是数学对文艺的渗透。这话是有道理的。最自由的诗歌,也要讲究音韵。最格律的诗词,几乎可以用布尔代数写出通项公式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对文艺的“入侵”,人们简直可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判断一个小说家的特征文风,就像侦探家用指纹来判断犯人的罪行一样。可见,最无模式的文学艺术,亦开始了自身的进化模式。

  相反,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亦在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现代模糊数学的出现,就是典型例子。本来,科学最讲精确性与模式化,但是,最近十几年人们发现,最讲精确的电子计算机,在透过模糊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方面,远远不如一个婴儿。因为婴儿在识别母亲的时候,绝不会因为母亲一夜间脸上长了一个粉刺,而拒绝吃奶。但是,最高级的计算机系统,竟然会把长了粉刺的母亲,判断成“不是原来的母亲”。原因在于它太精确了,精确到了由于一点“微小差异”就忽视“质的规定性”!所以,当代科学技术愈来愈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模糊数学的应用,尤其是模糊识别技术,使得现代科学愈来愈减少模式化程度而带上“艺术性”。谁越能凭经验选择隶属函数,谁就越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就像一个作家,谁越具有生活积累,谁就越能把时代精神表现得更加科学一样。

(1)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  ) 内(  ) 式(  )

(2)

通读全文,你认为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二段的内容主要在于说明的是

[  ]

A.

文学艺术家是在做“社会实验”,实施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

B.

文学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相同。

C.

文学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D.

文学艺术家与科学家认识一致,行为模式相同。

(4)

第四段中“入侵”一词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五段中,举婴儿识别母亲和计算机系统判断母亲的例子,主要目的是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重点作业 初三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答题。

  原来是“本报银川5月30日电:精彩纷呈、场场爆满的全国武术比赛今天在这里圆满结束”。难道“偃旗息鼓”就是“圆满结束”的意思?查看《辞源》在“偃旗息鼓”这一条中引了两个出处:(一)《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曹操)军疑云有伏兵,引去。”赵家军和曹家军的仗没打成,谈不上圆满结束。(二)《旧唐书·卷八十四·裴光庭传》:“突厥受诏,则诸藩君长必相率而来。虽偃旗息鼓,高枕有余矣。”不用打仗了,也就无谓结束了。《辞源》还随带说明“也作卧旗息鼓,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的就是后来京戏里的《空城计》的故事,也是仗没打成。敢情“偃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中间不能划等号。

  “圆满结束”不是挺好吗?干吗要来个“偃旗息鼓”呢?

  我们有些同志老爱用成语,搬典故,而且三回有两回用错。不用行不行?不行!那不成了大白话了吗?不让人瞧不起吗?存着这份想法的人可多了去了,从作家到记者,从老师到学生,不计其数。

1.解释下列成语。

精彩纷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偃旗息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枕无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带有口语色彩的一项

[  ]

A.精彩纷呈、场场爆满的全国武术比赛今天在这里圆满结束。

B.敢情“偃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中间不能划等号。

C.不行!那不成了大白话了吗?

D.存着这份想法的人可多了去了。

3.“‘圆满结束’不是挺好吗?干吗要来个‘偃旗息鼓’呢?”对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

A.这是一个独立的议论段落。

B.这是一个独立的承接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这句话是说“圆满结束”这个短语用得很好,“偃旗息鼓”这个成语用得不好。

D.“干吗”、“挺好”都是口语,在这里运用显得很通俗,生动活泼。

4.作者分析“圆满结束”和“偃旗息鼓”时引用《辞源》的解释,作用是

[  ]

A.因为《辞源》是权威的工具书,这样使作者的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B.《辞源》的解释说明了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而报纸的用法是错误的。

C.使论证更加严密,材料更加丰富。

D.因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本来就不一样,作者引用《辞源》的作用不是很大。

5.突厥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下面的民族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吐蕃(藏族)
B.女真(满族)
C.回鹘(维吾尔)
D.匈奴(蒙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七校八年级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完成文后题目。(14分)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④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是都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穷的景致。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4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2)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3.下列划线的词语删除后对句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2分)                 【     】

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B.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C.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D.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4.苏州园林是能工巧匠和官场文人共同合作的结晶,苏州历史上出了许多状元、进士。历经了仕途风雨,经过了宦海浮沉,哪些已感到身心疲惫的状元、进士们便想要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体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人生价值和宇宙观,苏州园林便应运而生。请根据下列材料探究园林设计建造者的处世理想和生活情趣。(4分)

①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苏舜钦《沧浪亭》

    ②“网师园”:网师,即撒网的渔翁。“渔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隐逸者的典型形象。

③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楹联

④斗酒纵横廿一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拙政园联

⑤苏州园林里有植物100余类,250余个品种。其中荷花是许多园林的传统花卉。如拙政园,其中与荷有关的建筑就有很多处:藕香榭、留听阁、芙蓉榭、远香堂、香洲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完成文后题目。(14分)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④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小题1: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是都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穷的景致。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4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2)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小题3:下列划线的词语删除后对句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2分)                【    】
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B.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C.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D.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小题4:苏州园林是能工巧匠和官场文人共同合作的结晶,苏州历史上出了许多状元、进士。历经了仕途风雨,经过了宦海浮沉,哪些已感到身心疲惫的状元、进士们便想要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体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人生价值和宇宙观,苏州园林便应运而生。请根据下列材料探究园林设计建造者的处世理想和生活情趣。(4分)
①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苏舜钦《沧浪亭》
②“网师园”:网师,即撒网的渔翁。“渔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隐逸者的典型形象。
③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楹联
④斗酒纵横廿一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拙政园联
⑤苏州园林里有植物100余类,250余个品种。其中荷花是许多园林的传统花卉。如拙政园,其中与荷有关的建筑就有很多处:藕香榭、留听阁、芙蓉榭、远香堂、香洲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