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之也(时)
B、引喻失(适宜、恰当)
C、陟罚臧否(善恶)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行动迟缓)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西 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向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年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   )

(   )小舟入湖

已不觉目 (   )神醉

波纹如 (   )

(2)

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即小舟入湖:名词船桨,这里作动词,划桨

B.已不觉 目酣神醉:喝醉酒

C阿宾旧住僧房:寻找

D.余游西湖此:开始

[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2)已不觉目酣神醉。

(4)

文中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

(5)

按下面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关的文句。

(1)作者描写西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初见西湖美景时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用现代汉语描绘下列景色。

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回答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下列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之,不亦乎?(习:复习 ;说:通“悦”,愉快,高兴)

B.吾日三省吾身 (三:三次;省:反省)

C.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罔:迷惑;殆:有害)

D.恕乎!己所不,勿施于人。(其:大概;欲:想要)

2.、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以为

B.不为不知       然后松柏之后凋也

C.温而知新       时有物处之趣

D.吾日三吾身      见不贤而内自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联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回答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下列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学而时之,不亦乎?(习:复习 ;说:通“悦”,愉快,高兴)

B.吾日三省吾身 (三:三次;省:反省)

C.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罔:迷惑;殆:有害)

D.恕乎!己所不,勿施于人。(其:大概;欲:想要)

2.、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以为

B.不为不知       然后松柏之后凋也

C.温而知新       时有物处之趣

D.吾日三吾身      见不贤而内自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99分的苦恼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的
  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几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到94、95分回来,他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80几分,于是就有(甲)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拿出来数落一番。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无可奈何,但她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辨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刻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乙)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示意孩子把试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这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顸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个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花了眼;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了。她妈也忍不住笑了。
1.给下列划线字注意。
“暴风雨”的“骤”,注音:__________;
“一”的“瘫”,注音:__________
2.结合原文,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坎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顿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各部分内容的话语,分别填人相应的括号内(只填字母)。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
B.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
D.99分所引起的风波。
起因(   )
发展(   )
高潮(   )
结果(   )
4.文中开头画横线句子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甲)(乙)两处的横线上,分别填人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
A.于是就有(甲)_________(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B.老远就喊着(乙)__________(走  冲  迈)进门来了。
6.文中后面画横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她妈当时的心理变化,开始是_________,继而是_________,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动词是_________。
7.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不超过15个字来简要回答。孩子苦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妈妈苦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我”苦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矛盾未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苦恼。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四川省成都铁中七年级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2分)
草书大王
张丞相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想到好的句子。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责骂。⑥胡:为什么。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张丞相书而不工(喜欢、爱好)
B.使侄录之(让、叫)
C.讥笑之(都、全)
D.致忘之(剩余)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2)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小题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四川省七年级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2分)

草书大王

张丞相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想到好的句子。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责骂。⑥胡:为什么。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张丞相书而不工(喜欢、爱好)

B.使侄录之(让、叫)

C.讥笑之(都、全)

D.致忘之(剩余)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2)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12分)
草书大王
张丞相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想到好的句子。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责骂。⑥胡:为什么。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张丞相书而不工(喜欢、爱好)
B.使侄录之(让、叫)
C.讥笑之(都、全)
D.致忘之(剩余)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2)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小题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贵州省铜仁地区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出师表》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

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B.

临表零(涕:鼻涕)

C.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从那时以来)

D.

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2)

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

先帝不臣卑鄙    咨臣当世之事

C.

臣于草庐之中   野有麦场

D.

何陋有       策不以其道

(3)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

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C.

③④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D.

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4)

把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苏省宜兴市官林学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子四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褛状。
……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弯曲成撇捺点画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以”与“以是铨无褴褛状”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物喜B.然则何解忧
C.令辱之,激怒其众D.策之不其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母根据幼儿特点,将竹枝削刻成汉字各种笔画,合而成字教四岁儿子识字、拼字,让幼儿玩中认字。
B.蒋母善于纺织刺绣,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产品受到人们喜欢,是个心灵手巧之人。
C.蒋母生病,看着坐在床边的儿子,无言的悲伤油然而生,是因为病困交加,觉得无法很好照顾儿子。
D.“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都表现了蒋母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无误已___________              ②解也___________
③先外祖家不润___________        ④更录唐宋人诗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2分)
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宜兴市官林学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子四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褛状。

……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弯曲成撇捺点画

1.下列句中划线的“以”与“以是铨无褴褛状”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物喜

B.然则何解忧

C.令辱之,激怒其众

D.策之不其道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母根据幼儿特点,将竹枝削刻成汉字各种笔画,合而成字教四岁儿子识字、拼字,让幼儿玩中认字。

B.蒋母善于纺织刺绣,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产品受到人们喜欢,是个心灵手巧之人。

C.蒋母生病,看着坐在床边的儿子,无言的悲伤油然而生,是因为病困交加,觉得无法很好照顾儿子。

D.“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都表现了蒋母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无误已___________              ②解也___________

③先外祖家不润___________        ④更录唐宋人诗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2分)

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