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课文《孤独之旅》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很多,下面不能体现孤独的一句是

A、“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B、“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
C、“惟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D、万顶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课文《孤独之旅》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很多,下面不能体现孤独的一句是
[     ]
A、“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B、“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
C、“惟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D、万顶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22

《孤独之旅》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课文写了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________,________,压迫着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课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词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亲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选文,完成1~7题。

看海

    ①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去年夏天总算让她如愿以偿了。

②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着水果、零食、罐装饮料,装着各色名牌或非名牌服服装和鞋栋,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我有点替女儿感到遗憾。

③久居闹市,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对面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出,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面前都得加上一个“假”字。有时,为了躲开这个“假”字,我故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时,才带着女儿进公园。这时候游人寥寥,公园里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慢慢地随意而行,听她讲些学校里发生能事情,或是什么突发的奇想。有时我们会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隐去了鲜明的色彩,其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像精灵一般在昏暗中划出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了 “藏经楼”,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④仔细回想起来,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到了吕梁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轰鸡声,随便拣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了新的,风霜雪雨,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有许多次,独自一人待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满心的孤独,如麻的惆怅,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的地方——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得敞开的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般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⑤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了何处,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异的灵魂。狰狞而又庄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被称作人类文明的那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⑥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沟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终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然朝一片有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便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⑦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和大海的相遇。

    ⑧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种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拒绝合唱》一书

1、作者在第④段中说“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这两次相遇”。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来看,我为什么替女儿这次出游感到遗憾?

3、作者在文中多次使用“恐惧和惊喜”之类情感极强的词语,请谈谈你对这类词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4、体会④⑤两段中加点词语“扔进”“闯进”的表达效果。

(1)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的

(2)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

5、体会第④段划线语句的作用。

6、选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请摘录出与第⑤段划线语句相呼应的句子。

7、本文标题是“看海”,核心情节是“我与女儿去看海”,但作者却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街心花园浏览”、“两次刻骨铭心的经历”,是否偏离了主旨?请谈出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两篇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文
  ①中文汉字,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人生几十年,一切身外之物,衣服、房屋、书籍、用具、庭院,都将发生许多次变异。新陈代谢,过时的淘汰了,破损的废弃了,家用电器、电脑不多久就要换代,人们都习以为常,毫不为怪。天地万物,只有语言文字是永远存在的。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他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决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看到一个“míng”字,怎么会想到它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呢?
  ②听到不少旅居海外的同胞谈过,走到某个偏僻的小城市,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当一种异乡漂泊的失落感和孤寂感袭来时,突然看到一块小饭馆的中文店招,三个汉字,立刻就会像一团火,像一盏灯,像一声乡音,将你带到母亲面前,使你抛却一切疲惫、孤独以至恐惧。(袁鹰《汉字的魅力》节选)     
乙文
  ①说句实话,我本人从开始摸电脑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现在仍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觉得电脑这玩意和“中国人”好象总有一种“隔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隔阂”呢,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中学时代,学了那么多美丽的诗篇,精辟的文章,但我现在操作电脑时,脑子里无论如何浮现不出那些东西来,更不要提我能用电脑写出什么“天下文章”来了。我逐渐觉得电脑毕竟是“电脑”,而不是“人脑”。
  ②电脑的字库里预备了常用汉字(包括次常用汉字),应该说已经基本够用。不过这和英文的26个字母相比数量还是非常大的。
  ③就此,有的人说,在电脑时代汉字是中国进入信息时代的瓶颈,甚至有可能使汉字这一古老的文化载体,成为阻挠今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难关,因而应该抛弃汉字,而使用拼音文字。这些说法无疑都是武断的。是没有进行认真研究而做出的结论。(摘自《光明日报》)
1.甲文选自课文《               》,体裁是           ,作者          
2.阅读甲文,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汉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而作者认为汉字的独特魅力的根本之处又在于什么?请分别用文章中的句子回答。
                                                                                            
                                                                                             
3.乙文第③段“瓶颈”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4.甲文中“将你带到母亲面前”一句有什么含义? 
                                                                                                 
5.甲乙两篇文章都提到了“汉字能否走拼音化道路”的问题,文章见解各是什么,是否相同?对此问题,你又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13分)     
小议“慎独”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扬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⑩“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结合选文内容,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述一下“慎独”的含义。(3分)
【小题3】选文以“慎独”为论题,主要论述了关于“慎独”的哪两个方面的内容?(4分)        
【小题4】下面三句话均出自选文结尾段,请你选择其中一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4分)
(1)“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
(2)“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
(3)“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13分)     
小议“慎独”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扬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⑩“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结合选文内容,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述一下“慎独”的含义。(3分)
小题3:选文以“慎独”为论题,主要论述了关于“慎独”的哪两个方面的内容?(4分)        
小题4:下面三句话均出自选文结尾段,请你选择其中一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4分)
(1)“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
(2)“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
(3)“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小议“慎独”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
  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来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
  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
  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年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
  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⑩“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⑥——⑨段,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怎样做到“慎独”
4.下面三句话均出自选文结尾段,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1)“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
(2)“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
(3)“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柳侯祠

①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②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八一五年夏天。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进行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还有那分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撬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消蚀得无影无踪。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

③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④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⑤结果,他又一次被一纸诏书发送到比永州更远的柳州。

⑥屈原自没于汩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汩罗江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⑦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业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于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

⑧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柳宗元不断地引发着后人苦苦思索。

⑨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裎。

⑩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游人看是一个祠堂,不大愿意进来。几个少年抬起头看了一会石碑,他们读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执地怆然肃立,少年们放轻脚步,离它们而去。

⑾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下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喑。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⑿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录自《文化苦旅》,有删节)

1.作者将柳州与西伯利亚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

                                                                     

⑵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

                                                                     

3.第④段中划线句 “实现自己的价值”是指什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又是指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不错的,灾难在给人们带来艰辛的同时也带来收获。你对灾难是如何理解的呢?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验和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两段集中赞美了柳宗元的人格及对他的景仰。他政治失意,但文化人格没有失落。中国封建社会中不乏这样拥有“一成傲气,三分自信”的文人,请结合他们的作品或事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