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根据句意,下列加粗的词语可以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我珍惜阳光,因为她给我温暖;我珍惜绿叶,因为她给我生机;我珍惜星空,因为她给我遐想(幻想)。
C.经过重新装修,教学楼里里外外焕然一新(改头换面),给了刚返校的师生们一个惊喜。
D.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真是赏心悦目(沁人心脾)。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根据句意,下列加粗的词语可以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     ]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我珍惜阳光,因为她给我温暖;我珍惜绿叶,因为她给我生机;我珍惜星空,因为她给我遐想(幻想)。
C.经过重新装修,教学楼里里外外焕然一新(改头换面),给了刚返校的师生们一个惊喜
D.故官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真是赏心悦目(沁人心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甘肃省中考真题 题型:单选题

根据句意,下列加粗的词语可以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     ]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我珍惜阳光,因为她给我温暖;我珍惜绿叶,因为她给我生机;我珍惜星空,因为她给我遐想(幻想)。
C.经过重新装修,教学楼里里外外焕然一新(改头换面),给了刚返校的师生们一个惊喜。
D.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真是赏心悦目(沁人心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根据句意,下列加粗的词语可以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     ]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我珍惜阳光,因为她给我温暖;我珍惜绿叶,因为她给我生机;我珍惜星空,因为她给我遐想(幻想)。
C.经过重新装修,教学楼里里外外焕然一新(改头换面)给了刚返校的师生们一个惊喜。
D.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真是赏心悦目(沁人心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甘肃省兰州市2010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13

根据句意,下列加粗的词语可以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  ]
A.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

我珍惜阳光,因为她给我温暖;我珍惜绿叶,因为她给我生机;我珍惜星空,因为她给我遐想(幻想)。

C.

经过重新装修,教学楼里里外外焕然一新(改头换面),给了刚返校的师生们一个惊喜。

D.

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真是赏心悦目(沁人心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根据句意,下列加粗词语可以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是


  1. A.
    舍前有两棵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驳(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2. B.
    奶粉含有有毒物质被揭发后,政府急谋对策,遏止(遏制)相关制品流入市面。
  3. C.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杳无音信)了。
  4. D.
    人要变成野兽,比变成圣徒要容易千万倍。自古以来,变成野兽的人多如牛毛,但变成圣徒的人却寥寥无几(寥若晨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_____其岩阻,西_____诸戎,南_____夷越,外_____孙权,内_____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刑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为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加粗的字词。
(     ) (     ) (     )
跨州连郡者不可数_________________
险而民_________________
非惟天时,亦人谋_________________
国富而不知存恤_________________
浆_________________
2.(1)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在文中标“()”的段落内出现了两处。请指出来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中“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本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它同义,这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提出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保 抚 和 争锋 修
B.保 和 抚 结好 修
C.守 和 抚 结好 修
D.守 抚 和 争锋 修
4.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州出发。
B.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州出发。
C.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发。
D.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5.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刘表、刘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诸戎、夷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
②抚边境各民族;
③广布“仁义”;
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
⑤巩固荆、益基地;
⑥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
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
⑧摘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初中语文同步达标课课练·单元练 三年级下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得在小学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么两句:“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我们看了都非常佩服。后来知道这两句话是有来历的,只是字句有些出入。又过了若干年,才知道这句话都有问题。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所以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叫“鹦鹉学舌”)。只有人们的说话是以具体情况(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出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变。至于猩猩,根据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试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辍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

2.这段文字说明对象的特征是________。

3.从开头到“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其作用是下列答案的哪一项?

[  ]

A.说明禽兽也有它们的语言

B.说明禽兽语言与人类语言不同

C.借以引入对禽兽“语言”和人类语言特点的说明

4.本段文字分三层,用“‖”在原文中划出来,并总结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5.这段文字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①用鹦鹉与人作比较说明的具体内容是什么?②用猩猩和人作比较说明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6.简要说明文中加粗词“只有”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
邓拓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________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________丢了他说的后一句,________,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讲道理的非议。
  ①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②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③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④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⑤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⑥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⑦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心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太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给加粗字注音。
时(   )然(   )
2.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文中所反驳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绕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依次是(   )
A.虽然
B.往往
C.偶而
D.而且
E.而
F.所以
C.因此
4.文中在追溯“不求甚解‘’的出处时,引用了《五柳先生传》中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3段的主旨句是哪句?(标出序号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在具体论述“不求甚解”的含义时,作者引用了哪两个事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文末“开卷有益”的正确理解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不求甚解”的正确含义,本文在论述读书的方法时,又具体论述了哪两种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对“不求甚解”四字含义的概括有两层,请指出。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说到音乐,我没有听西洋音乐的福分,一窍不通。至于中国音乐,也弄不清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不过只要是中国音乐总还可以听得进去的,而且,很喜欢。我是十分醉心于“西北风”的。那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就像是从我自己的心头升起的,是发自我肺腑最深处的声音,是我灵魂的闪爆,生命的升华。而江南丝竹则将我带入了另一个世界,不,也许这本来就是我生性中所固有的。如听瞎子阿炳的琴音,听他的《二泉映月》,听着听着就会情不由已地泪流满面,听这支曲子要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眼睛是多余的。在阿炳的乐曲声中只有心儿在跳动,在低昂,在徘徊。那是一支心之舞曲,是《高山流水》,是《广陵散》。当我第一次听到阿炳的琴曲,就像瞥见了情人的眼波,七魂六魄一下被摄走了,从此我失去了故我,忘却了故我。我自身已化入了盲琴师的乐曲,已化入了情人的眼波,缠绵婉转,难分难舍,欲绝而不可绝,欲了而难罢了,一往情深,不可自拔。人生之无可奈何,有至于此者。

  然而使我猛醒,使我警悟,使我奋发,燃起我同仇敌忾之义愤的却是抗日救亡的歌曲。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小小年纪,一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便不由热血沸腾,恨不能立时杀上疆场,马革裹尸,为国捐躯。抗日战争掀起了中华民族亘古无二的全民歌曲运动,男女老幼哪个不会唱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发自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发自牺牲关头的最后呼声,真足以使贪夫廉、懦夫立,惊天地而泣鬼神。它以黄钟大吕之音向全世界、向全人类宣告:“中国不会亡!”它无比酣畅地发挥了音乐兴、观、群、怨的功能,是中国音乐史上——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座最崇高、最伟大、最壮丽的丰碑!然而“大雅久不作”矣,现在,除被定为国歌的那支《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的青少年有几人还能唱上几支抗日救亡歌曲呢?学校的音乐课上还能教唱这些歌曲吗?那些歌手们、歌星们为什么对自己这一行最辉煌的一页历史丢得这样快,忘得这样干净呢!

  听陕北民歌,听《二泉映月》之类的音乐,我真想找一片广袤的草地,在上面打着滚哭,直哭得泪水淹没了草地,淹没了我自己。而听抗日救亡歌曲,我却想站在高山之巅,面对从东方旋转飞腾而起的朝阳,倾洒我胸中的热血,化作满天红云!

  我在想,在今天,在抗日救亡运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也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

(1)第一段加粗的“江南丝竹”中,“丝竹”作“音乐”解,在你读过的文言文课文中出现过,请举一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就像瞥见了情人的眼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3)给下面句中的两个“了”分别注音。

   欲了(  )而难罢了(  )

(4)解释第二段中“使贪夫廉、懦夫立”一句的意思。

(5)第三段写出作者听不同音乐唤起不同的感情。为什么会如此?请摘引文中的有关句子,作简要归纳:

    听陕北民歌,因它有“_____A_________”的特点;听《二泉映月》它令人产生_____B_________的感慨,所以想打着滚哭;听抗日救亡的歌曲,因为它_____C________,所以我想倾洒热血化作满天红云。

(6)评价一首歌曲的好坏,不仅要看它的旋律是否和谐自然,还要看它的歌词是否健康优美。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简评下列歌词,每条在15个字以内。

    ①(简评思想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节选自《爱江山更爱美人》)

    ②(简评语言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节选自《真心英雄》)

(7)本文的写作主旨是什么?结尾一段在行文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说到音乐,我没有听西洋音乐的福分,一窍不通。至于中国音乐,也弄不清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不过只要是中国音乐总还可以听得进去的,而且,很喜欢。我是十分醉心于“西北风”的。那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就像是从我自己的心头升起的,是发自我肺腑最深处的声音,是我灵魂的闪爆,生命的升华。而江南丝竹则将我带入了另一个世界,不,也许这本来就是我生性中所固有的。如听瞎子阿炳的琴音,听他的《二泉映月》,听着听着就会情不由已地泪流满面,听这支曲子要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眼睛是多余的。在阿炳的乐曲声中只有心儿在跳动,在低昂,在徘徊。那是一支心之舞曲,是《高山流水》,是《广陵散》。当我第一次听到阿炳的琴曲,就像瞥见了情人的眼波,七魂六魄一下被摄走了,从此我失去了故我,忘却了故我。我自身已化入了盲琴师的乐曲,已化入了情人的眼波,缠绵婉转,难分难舍,欲绝而不可绝,欲了而难罢了,一往情深,不可自拔。人生之无可奈何,有至于此者。

  然而使我猛醒,使我警悟,使我奋发,燃起我同仇敌忾之义愤的却是抗日救亡的歌曲。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小小年纪,一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便不由热血沸腾,恨不能立时杀上疆场,马革裹尸,为国捐躯。抗日战争掀起了中华民族亘古无二的全民歌曲运动,男女老幼哪个不会唱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发自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发自牺牲关头的最后呼声,真足以使贪夫廉、懦夫立,惊天地而泣鬼神。它以黄钟大吕之音向全世界、向全人类宣告:“中国不会亡!”它无比酣畅地发挥了音乐兴、观、群、怨的功能,是中国音乐史上——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座最崇高、最伟大、最壮丽的丰碑!然而“大雅久不作”矣,现在,除被定为国歌的那支《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的青少年有几人还能唱上几支抗日救亡歌曲呢?学校的音乐课上还能教唱这些歌曲吗?那些歌手们、歌星们为什么对自己这一行最辉煌的一页历史丢得这样快,忘得这样干净呢!

  听陕北民歌,听《二泉映月》之类的音乐,我真想找一片广袤的草地,在上面打着滚哭,直哭得泪水淹没了草地,淹没了我自己。而听抗日救亡歌曲,我却想站在高山之巅,面对从东方旋转飞腾而起的朝阳,倾洒我胸中的热血,化作满天红云!

  我在想,在今天,在抗日救亡运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也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

1)第一段加粗的“江南丝竹”中,“丝竹”作“音乐”解,在你读过的文言文课文中出现过,请举一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就像瞥见了情人的眼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3)给下面句中的两个“了”分别注音。

   欲了(  )而难罢了(  )

4)解释第二段中“使贪夫廉、懦夫立”一句的意思。

5)第三段写出作者听不同音乐唤起不同的感情。为什么会如此?请摘引文中的有关句子,作简要归纳:

    听陕北民歌,因它有“_____A_________”的特点;听《二泉映月》它令人产生_____B_________的感慨,所以想打着滚哭;听抗日救亡的歌曲,因为它_____C________,所以我想倾洒热血化作满天红云。

6)评价一首歌曲的好坏,不仅要看它的旋律是否和谐自然,还要看它的歌词是否健康优美。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简评下列歌词,每条在15个字以内。

    ①(简评思想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节选自《爱江山更爱美人》)

    ②(简评语言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节选自《真心英雄》)

7)本文的写作主旨是什么?结尾一段在行文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