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在下面的横线上把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补写完整。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疑无路。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河北省中考真题 题型:默写题

在下面的横线上把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补写完整。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7年河北省邯郸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课改区) 题型:022

在下面的横线上把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补写完整。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________,________。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中考语文试卷 题型:022

在下面的横线上把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补写完整。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22

在下面的横线上把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补写完整。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生命中的土地
黄安详
       ①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1、第一段中说“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说说“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积累,请根据画线句子仿写。
     例句:东坡之于苏轼,就如茅庐之于孔明、岳麓之于朱熹
     仿写:东坡之于苏轼,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读《柳子厚墓志铭》时候的凄凉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可以从东坡和苏轼那里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郁孤台笑了

彭世强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竞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情思连绵,剪之难断……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⑾如今,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1.这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阅读全文,请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加以概括,填在横线上(每空限5字)。

  仰望郁孤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

3.说说第⑥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诗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郁孤台为什么“笑”了?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5.“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华夏大地上,像郁孤台这样的遗迹又何止一处,请再列举两座这类建筑物,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作简要表述。

  [示例]岳阳楼:范仲淹为之作《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郁孤台笑了
彭世强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竞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情思连绵,剪之难断……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⑾如今,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小题1】这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阅读全文,请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加以概括,填在横线上(每空限5字)。
  仰望郁孤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语境,解释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
【小题3】说说第⑥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诗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小题4】“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郁孤台为什么“笑”了?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小题5】“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华夏大地上,像郁孤台这样的遗迹又何止一处,请再列举两座这类建筑物,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作简要表述。
  [示例]岳阳楼:范仲淹为之作《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度山东省田黄中学九年级上学期学月水平测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郁孤台笑了
彭世强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竞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情思连绵,剪之难断……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⑾如今,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小题1】这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阅读全文,请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加以概括,填在横线上(每空限5字)。
  仰望郁孤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语境,解释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
【小题3】说说第⑥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诗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小题4】“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郁孤台为什么“笑”了?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小题5】“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华夏大地上,像郁孤台这样的遗迹又何止一处,请再列举两座这类建筑物,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作简要表述。
  [示例]岳阳楼:范仲淹为之作《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度山东省九年级上学期学月水平测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郁孤台笑了

彭世强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竞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情思连绵,剪之难断……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⑾如今,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1.这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阅读全文,请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加以概括,填在横线上(每空限5字)。

  仰望郁孤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

3.说说第⑥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诗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郁孤台为什么“笑”了?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5.“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华夏大地上,像郁孤台这样的遗迹又何止一处,请再列举两座这类建筑物,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作简要表述。

  [示例]岳阳楼:范仲淹为之作《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桥的工艺“画廊”
——水乡绍兴写照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一诗对于苏州多桥的描绘,同样也是水乡绍兴的写照。绍兴是河网如织的水郭,同时也是一个越流跨空的桥城。绍兴,城区面积约18平方公里,有各类大小桥梁200余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桥达12座之多。这个数字勾勒出了绍兴作为江南水乡的基本面貌。在绍兴,既有遗存于深山冷岙的玎步桥和独木桥,也有崛起于繁荣城镇的现代化铁桥和混凝土拱桥,等等。而其中最多的则是各式各样的石桥。这里有 ① 的圆洞桥, ② 的方门桥;有因势截流,桩体横出,似箭脱弦,飞指对岸的斜桥;有 ③ 的单跨拱桥, ④ 的多孔带桥;也有街巷两用、高低复合的四向桥,一线贴水,迤逼湖面的纤塘桥;更有七弯九转,使人视角多变的曲桥,无栏无拄、让人目空四野的平桥……真是仪态万方,多姿多彩。
         绍兴的桥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其中,有的构思精巧,有的布局得宜,有的体态奇特。清咸丰八年(1858)建造、位于肖绍运河上的大平桥,就是这样一座方圆结合、寓景于形、一物多用的石桥。孤山东北横河三孔石桥,则又别具丰姿。这座桥“下为闸,蓄东北诸乡之水”,桥闸一体,泄蓄并用,熔交通、水利于一炉。位于县城西小路的谢公桥和城东北的广宁桥,分别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和明万历二年(1574),都是多边形的单孔石桥。它们都以石梁斜撑,为桥体勾划出几何图形,既免了过去悬臂挑梁容易弯裂的弱点,又因周围环境风光多变而引人入胜。绍兴现存石桥中,又以城东的八字桥历史最为悠久。它建于南宋,结构独创一格,别具匠心。桥系东西走向,南去五云,北通泗门,水陆并行,城乡联结,布局巧妙奇特,实为世所罕见。
        多桥的绍兴,是桥史典籍的“纲目”,是桥体结构的“索引”,是桥式工艺的“画廊”。绍兴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桥。“水港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出门见桥,上街跨梁。是桥连接着大大小小的街道里弄,是桥沟通着远远近近的山区水乡。那一座座弯弯圆拱,好像大地的肩膀,挑起了世间生活的负荷;那一道道平平桥面,恰似江河的脊梁,支撑着人类历史的重量。当我们走上阮社附近的百孔官塘时,就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桥梁这种执着、朴实的性格。它总是默默地、踏实地屹立在江湖之上,任浪拍潮打,凭苔侵藓蚀,不舍昼夜,毋论风雨,车行人走而毫不骄矜,负重超载而全无怨言。我们赞美桥梁,就是礼赞那些把善、力、美结合在一起,无私地造福于人类的劳动者!我们向一切造桥的巨匠们致敬!
       桥,浸润着善,熔铸着力,也蕴蓄着艺术的美。游览水乡绍兴的桥,你会看到祖国大好山河的壮丽奇瑰,也将大大开拓你的胸襟、视野,它会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你新时代前进的讯息: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有着光辉的过去,也必将有一个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
1.在第一段①②③④处,选择相应的描述性语言。描述性语言已编成序号,请把序号填人相应的括号内。
A.立水仿佛横关  
B.状若飞虹  
C.映波恰似满月  
D.如龙卧波
  ①(  ) ②(  ) ③(  ) ④(  )
2.第二段概括了绍兴桥的三大特点,下文举的五座桥与上文所列的三大特点是大体相呼应的。请完成下面填空题。
(1)体现“构思精巧”特点的是        桥;
(2)体现“布局得宜”特点的是        桥;
(3)体现“体态奇特”特点的是        桥;
(4)既体现(1)的特点,又体现(2)的特点的是        桥。
3.对“是桥体结构的‘索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桥的孔洞多种多样。  
B.桥体结构一目了然,便于识别。 
C.桥体结构巧妙、奇特,供人鉴赏。  
D.桥体结构种类齐全,有广泛代表性。
4.“桥,浸润着善,熔铸着力,也蕴蓄着艺术的美。”这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桥,浸润着善,熔铸着力,也蕴蓄着艺术的美。”这句话与上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1)与“浸润着善,熔铸着力”相呼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蕴蓄着艺术的美”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