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下面衔接不对的一项

A、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B、自去自来梁上燕,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江村》)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词语权变之妙
马挺生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1.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事理。
3.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_____,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功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4.“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5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  “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高远,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  “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  “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作者:马挺生  文章略有删改)

1.从说明对象看,文章属于一篇              说明文;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

一词的意思                     

2.概括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          ”。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工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4.文章主要使用了                            两种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中一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文章开头“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句中的“之一”一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文,你对“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会有新的理解吧?请举出一个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个实例,来说明汉语表意的丰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                                                        (作者:马挺生)

1.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我的解释:    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我的概括:      ______________ 

4.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_  ”。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工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5.“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四川省梅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

(作者:马挺生)

(1)

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我的解释:________

(2)

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

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我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

A.

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

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

工夫不负有心人!

D.

得来全不费功夫!

(5)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广东省梅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

(作者:马挺生)

(1)

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我的解释:________

(2)

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

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我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

A.

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

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

工夫不负有心人!

D.

得来全不费功夫!

(5)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

(6)

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黎孟德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房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 ”、“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风貌的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自《读懂中国》,有删改)

(1)

下面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B.

画中巍峨的城楼以及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最高潮部分。

C.

画中景物,大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D.

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2)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纷繁丰富的内容的?为什么这样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狼的娘心

祖克慰

    (1)碰上狼的那天,刘彩芝正在山上挖一棵山药。6岁的儿子,在离她不远的一片开阔地玩耍。

    (2)那棵山药,刘彩芝挖了足足半个小时。她伸了个懒腰,准备坐下歇歇。就在这时,她听见了异样的声音,像马奔跑,有点急促,但没有马奔跑的声音大。刘彩芝想起了儿子,丢下手中的活儿,朝儿子跑去。就在这时,她看见一个黄色的东西在她眼前一晃,她揉揉眼——那是一匹奔跑的狼。

    (3)狼正是冲着他的儿子跑过去的。那一刻,她的儿子,正低着头玩一个什么东西,对即将来临的危险一无所知。刘彩芝来不及细想,迎着那匹狼冲了上去。

    (4)那匹狼看见突然冲出来的刘彩芝,愣了一下,站住了。刘彩芝也站住了。刘彩芝的本意是想让那匹狼改变方向。可那匹狼并没有理会她,停了一下,继续朝她的儿子奔跑。作为母亲,刘彩芝想也没想,跑到了狼的前面,拦住它。

    (5)狼终于停了下来,看着面前的刘彩芝。狼的眼里闪烁着一种可怕的光,那道光,看得刘彩芝心里直发慌。此刻她赤手空拳,唯一的防身工具——那把挖山药的镢头,丢在了山野里。

    (6)人与狼,相距只有十米之遥,隔着一条小溪。刘彩芝的姿势很有趣,她伸开双臂,用空空的两只手,拦住了狼的去路。

    (7)狼似乎不想与她对峙,开始寻找前进的方位。它绕了个弯,想从刘彩芝的左边冲出去,那是经过山沟可以到达开阔地的唯一出路。刘彩芝看出了狼的意图,在狼开始前冲的瞬间,刘彩芝跳过去再次拦住了狼。

    (8)狼看起来很愤怒,发出一声低吼,一下把刘彩芝扑倒在地。可能是用力过猛,狼和刘彩芝一下子倒在了小溪里。刘彩芝突然觉得胳膊一阵疼痛,她看到,狼尖利的牙齿深陷在她的胳膊里。血,顺着薄薄的衣服流了下来,把小溪里的水都染红了,一缕一缕随着水漂浮。

    (9)奇怪的是,狼很快就松开了口,转头又向刘彩芝儿子的方向跑去。刘彩芝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只手死命拽住了狼的尾巴,另一只手在小溪里乱摸,抓到一块石头,就在狼转身扑过来的瞬间,狠狠地砸向狼的脑袋。轰的一声,狼倒下了。

    (10)刘彩芝踉踉跄跄地站起来,她看到,狼还在喘气,肚子一鼓一鼓地呼吸着。她还看到,奄奄一息的狼,眼睛却直直地盯着儿子的方向。“临死时还想着自己的儿子,太可恨了!”于是,刘彩芝又搬起一块石头,对准狼的脑袋狠狠砸去。

    (11)狼终于不动弹了,但眼睛依然瞪得很大,目光中有一种无法说出的意味。黯淡的眼睛里,                                       。那目光,让刘彩芝心里五味杂陈。

    (12)刘彩芝顾不得多想,跑到儿子面前,一把抱起了儿子。突然,她看到,儿子的怀里抱着一只狗崽。刘彩芝顿时明白了,那不是狗崽,是狼崽,一只两三个月大的狼崽。

(13)刘彩芝蓦地坐在地上大哭了起来。

(14)哭完了,她用镢头挖了一个大坑,还捡了一抱柴草,正正经经地把母狼埋在小溪边,并用石头把母狼的坟墓围了起来,像埋人那样。

    (15)埋葬了母狼之后,刘彩芝把儿子和小狼崽一起带回了家。

    (16)刘彩芝后来说:“那匹小狼,在我家待了三个多月,小狼大了,我就把它送到后山放生了。前两次,它又摸着回来了。第三次,我把它的眼睛蒙上,送到三十多里外的大山里。”

16、根据示例,梳理小说情节,填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山中遇狼,勇护儿子                            明白原因,埋葬母狼                17、小说结尾才点破母狼的护子之心,其实前文有多处伏笔,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它的伏笔的一项是(     )(2分)

A.那一刻,她的儿子,正低着头玩一个什么东西。

B.狼的眼里,闪着一种可怕的光芒,那道光,看得刘彩芝心里直发毛。

C.奇怪的是,狼很快就松开了口,转头又向刘彩芝儿子的方向跑去。

D.她还看到,奄奄一息的狼,眼睛却直直地盯着儿子的方向。

18、第(11)段写狼的“目光中有一种无法说出的意味”,请发挥想象,用一个句子描述这种意味,填在横线处,使前后文自然衔接。(2分)

    黯淡的眼睛里,                                                           

19、刘彩芝为何在杀死母狼后“蓦地坐地大哭”?(3分)

                                                                             

20、小说原来的题目是“母爱对决”,和本文的题目比较,哪一个更好?为什么?(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作者:马挺生)
1.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工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5.“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横线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一闭一睁之间
       ①今年春晚的小品《不差钱》里,演员“小沈阳”说了一句很精辟的话:“眼睛一闭一睁,就是一天;眼睛一闭不睁,就是一辈子。”
       ②的确,人这一辈子,就是由哭声震天的“一睁”开始,由万物皆空的“一闭”结束。而这大的一生一次的闭睁之间,又经历了无数次小的、每天的一闭一睁。
       ③大的一闭一睁,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应当格外珍惜,好生对待,莫让年华付水流。在这短暂一生里,要尽量有所作为,洁身自好,不负青春;即便不能青史留名天下知,也要“只留清白在人间”。
       ④每天的一睁,要力争让今天活得积极向上、有意义、有价值;每天的一闭,要闭得心安理得,因为白天没做亏心事,晚上就不会做恶梦。于是,无数个奋发有为的一睁,我们积德行善,无私奉献,就能活得如春花般绚烂;无数个问心无愧的一闭,我们安享成功的喜悦,劳作后的休憩,换来最终的一闭时的安详满足,好似秋叶之静美。
       ⑤有人的眼一睁,别人就要遭殃,因为他只要一睁眼,就在算计着害人,他只有彻底闭眼了,大伙才能安宁。“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便是如此。所以,当一个人睁眼的时候,众人都在盼他早日闭眼,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
       ⑥有人的眼一睁,社会就会受益,他人就能得福。因为他一睁眼,就惦记着孤寡老人有无口粮,贫困孩子能否上学。例如,                                  。他甘心为人民当马做牛,人民祝愿他长寿如松,眼睛永远不闭。
       ⑦有的人,眼睛一睁,天地为之动容,世界为之改观,他们就是人类历史的路标。孔子眼睛一睁,儒家思想横空而出,辉耀神州,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基督、佛陀、穆罕默德、马克思、牛顿等,都属此类,他们是人类的骄傲。
       ⑧没有永远不闭的眼睛,除非是雕塑画像。严监生眼睛不肯闭,只因为看到两根灯芯在耗油;权臣桓温眼睛不肯闭,是因为没有来得及黄袍加身;周瑜眼睛不肯闭,是因为他恨啊:“既生瑜,何生亮?”林黛玉不肯闭眼,是因为宝玉另娶新欢,木石之盟成泡影……但愿我们都做达观之人,真到了眼睛需要永远一闭时,也别扭扭捏捏,恋恋不舍,眼睛一闭,潇洒告别:我走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⑨神话传说,世界原来混沌一片,盘古开天辟地,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这就是一睁;按科学算,若干亿年后地球肯定要毁灭,届时一片黑暗,就是一闭。我们若能从宇宙“一闭一睁”的高度来看自己的“一闭一睁”,还有什么道理看不透呢?(选文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④段中“静美”一词初稿时为“静谧”。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细读第④段,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品析。(语言,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4.在第⑥段划横线处补写一个事例论据,注意上下文衔接,不要超过30个字。
                                                                                                                                                              
5.对上文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牛年春晚小品引出“一闭一睁”的论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理深入浅出。
     B.⑤⑥⑦三段依次举了三种人,其中前两种人对比鲜明,对比的目的是突出第三种人。
     C.第⑧段连用几个例子从反面说明“没有永远不闭的眼睛”“我们要做达观之人”的道理。
     D.文末由人的“一闭一睁”说到宇宙的“一闭一睁”,可谓居高临下俯瞰人生,发人深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23-28题。(16分)

放弃也会成功

①古罗马有一则语言:有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穿过山涧,最后到了沙漠的边缘。它们一筹莫展,讨论着怎么办。其中一条河说:“我一定要流过去,找到大海。”另一条河则说:“不如回去再等机会吧,如果前进,我们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干涸了。”结果一条河执着地前进,干涸在了沙漠里,另一条河则回到了源头,等待到了良机,流向了大海。执着有些时候将导致失败,[   ]放弃则走向了成功。

②在人生的追求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厄运,我们时常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终会获得成功。其实,很多时候,放弃也会成功。

③我们赞赏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当你确定目标,这种执着就会成为一种通向成功的阶梯。但有时放弃和锲而不舍的执着并不矛盾。陶渊明放弃污浊官场,归隐田园,写出了《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等传世之作,成为东晋时代杰出的诗辞散文大家。鲁迅放弃了医学,成为了文学巨匠。梵·高放弃了做传教士,而成了有名的画家。放弃是对生命的过滤,对追求方式的扬弃,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不学会放弃,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驾驭人生。

④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停止前进,不得不放弃梦想。苦苦地挽留夕阳,是傻子;久久地伤感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往往会成为生活中逞一时之快、显意气之勇的匹夫,常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得到,不计一时得失,勇敢地放弃,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⑤放弃是剪刀,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勃勃生机。放弃有苦痛,宛如壮士断臂,需要时间的良药来抚平创伤。面对暂时的伤痛,放弃需要一种[    ]毁誉不惊的精神,需要直面淋漓鲜血的[    ]气概,需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胸怀,需要摒弃生活里用尽心思装饰出的虚假繁荣的胆识。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或许它带给你的是短暂的消沉,但只要你打开视野,另辟蹊径,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开端。你的眼前将满是和平阳光,你的世界将满是鸟语花香。所以敢于放弃的人也是坚强的人。拒绝放弃,只会作茧自缚,在生活的网中束缚之死。

⑥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头碰南墙才回头。忘掉最初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背叛了自己,放弃无可挽回的事情并不说明你的整个人生从此黯淡无光。放弃,是为了更好的得到,[   ]果断放弃,才能将该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着。

⑦我们鼓励执着,我们也鼓励放弃。

⑧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敢放弃希望,但并不意味着不改变。这时要运用你的智慧,敢于放弃,重新选择。也许你会看到一个更加开阔的天地。

⑨放弃其实也会成功。

(选自《智慧背囊》,略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但  坚持不懈  豪放  只有    B.但  锲而不舍  豪迈 只要

C.而  锲而不舍  豪迈  只有    D.而  坚持不懈  豪爽 只有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4..选文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5..你如何理解“放弃是一种明智”?(2分)

6..下面两个连接材料哪个更合适作本文的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甲]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在走上赛场的瞬间忍痛退出万众瞩目的比赛,无疑要面对极大的压力与挑战,如果当时孤注一掷,便会使身体受到严重损伤,就可能不会有重返赛场的机会,更不会有2011年钻石赛上海站13秒零7的夺冠佳绩。

[乙]丁俊晖,十八岁便获斯诺克英国锦标赛冠军,改写了二十七年来斯诺克英国锦标赛冠军被英国和爱尔兰选手垄断的历史。

为了台球,丁俊晖书不念了,家里生意不做了,甚至房子也买了。父亲专门为他请了家教,每天学习两个小时的英语,为了父子俩共同的憧憬——有一天能去英国打球。2002年,15岁的丁俊晖获得了8个大赛冠军,其中亚洲锦标赛、世界青年锦标赛和亚运会冠军头衔,为他赢得了3个职业排名参赛资格。2003年,丁俊晖满16岁,世界台联立即给他发出工作签证。8月份,丁俊晖踏上了去英国的征程。一个月后,他正式转入职业选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