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或置酒而招之 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中有足乐者 以此自终 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好读书,不求甚解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福建省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下面的题。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疆自治区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南“鹞”北“鸢”话风筝(节选)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③中国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④大约500多年前的明代,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而中国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有粗犷豪放,有活泼精巧,有色彩绚丽,也有清淡素雅。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故称为曹氏风筝。
在制作上,曹式风筝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⑥“扎”就是制作风筝的骨架,这是决定一只风筝好坏的关键。曹式风筝的骨架主要是用竹子制作的,首先要将竹子劈成条,刮成所需要的厚度,然后经过烤制使其变形弯曲,成为风筝所需要的形状。曹氏歌诀中“汗不去透形必还”,意思是说加热时要把竹子的油烤出来,这样凉了之后就不容易变形了。然后是扎,就是将不同部位的竹条以线绳捆扎组装起来,达到“中正平直”,两边对称,这样当风筝受风时才能维持平衡,顺利飞翔。
⑦“糊”就是用纸或绢将风筝骨架糊起来,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懈、皱巴。歌诀中讲到“保稳全靠纸不松”,就是这个意思。糊软翅风筝时尤其要注意两边要完全对称,糊时要用线牵着膀梢,糊好后才能剪断,而且要把画面翻过去平放在桌子上,把涂匀胶的骨架放在画面上,平整地粘好。
⑧“绘”是表现风筝形象的重要一环。除仿真风筝之外,所表现的都是吉祥如意的题材,以表达人们祈福,盼望美好的愿望。绘画时须领会画诀含义遵循“繁而不烦,艳而不厌”的原则,使画面达到色彩明快,对比强烈,主题鲜明。此外,在绘画时还要注意色彩不宜太厚,否则会影响风筝泄风,导致放飞效果不好。
⑨“放”,顾名思义,制作风筝就是为了放飞。一只好的风筝不仅扎糊绘画要好,还得经得起放飞的检验,表现出远观效果。所以说在放飞上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就有一段放风筝的描写,“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绳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⑩北方人喜欢燕子,称它为喜鸟,所以曹式风筝以沙燕居多。曹氏沙燕很好地结合了软硬两种结构的特点,大风小风往来自由。曹氏风筝用拟人手法创造的燕子家族颇为有趣:肥燕、瘦燕、幼燕、雏燕、对燕、半瘦燕,不仅形似,更追求神似,例如,要使燕子表现出像人一样地喜形于色,则必须要把握“眉上轩,见喜颜;嘴上翘,定是笑”的画法。此外,每一式沙燕风筝上还布满蝙蝠、蝴蝶、牡丹、猫、蝶、鱼等吉祥图案,各有千秋。例如,“蛱蝶寻芳”和“百蝠骈臻”是用蝙蝠拼成桃花和柳叶的形状,布满风筝的全身,象征浓浓春意;“四世同堂”则在风筝的两翼画上两只大狮子,在剪刀尾巴上画上两只小狮子,取“狮”与“世”的谐音讨个吉祥。
5.本文向我们介绍了我国风筝的相关知识,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是
A.风筝的传说与风筝的起源
B.北京风筝的发展过程
C.曹氏风筝的制作流程
D.曹氏风筝的特点
6.整合全文信息,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风筝是汉朝的韩信发明的,在楚汉垓下之战时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B. 曹氏风筝的制作,讲究扎、糊、绘、放四大工艺。
C.从明清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放风筝已经成为清明节时的一种民俗活动。
D.曹氏风筝以沙燕居多,不仅形似,更求神似。
7.下面的说法与文本内容不吻合的一项是
A.清代高鼎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的纸鸢即是风筝。
B.风筝起源我国战国时期,据说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C.明清时北京人制作风筝的技术很娴熟、精巧,其中“曹氏风筝”是指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制作的风筝,在扎、糊、绘、放四个方面更独特。
D.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据说汉朝大将军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教材新学案·语文 八年级 下册(人教新课标) 人教新课标 题型:013
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面善,可叫不出名字。
②进来的这个人好面善,就是一下子想不起名字。
B.①现在北京城到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
②张老汉吆喝着毛驴往前走。
C.①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②这人真要命,火车都快开了,他还不来。
D.①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
②有意见要当面提,别在背地里把人褒贬得一文不值。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梧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 题型:048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B.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实是欲界之仙都 是进亦忧,退亦忧
D.四时俱备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2.与“实是欲界之仙都”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辍耕之垄上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景的语言精练且生动,试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例,说说该句是如何体现此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9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题型:048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