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B.每当我遥想过去,浮想联翩,好像又回到我们的青年时代,并肩战斗的生活中去,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C.“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D.陶影觉得不可思意,这庙里的神怎么会在顷刻间使她的儿子长高了几厘米!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B.每当我遥想过去,浮想联翩,好像又回到我们的青年时代,并肩战斗的生活中去,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C.“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D.陶影觉得不可思意,这庙里的神怎么会在顷刻间使她的儿子长高了几厘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烟台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选段,完成后面各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

给加粗字注音,并找出文中的一个错别字,改正。

风雪(  )途________改为________

(2)

文段①按照________顺序进行描写性说明,文段②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

请你描写一下当地、当季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上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

(4)

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下面关于《三国演义》的表述是正确的:它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B.

下面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运用完全正确: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C.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此句的主干是:思想支配头脑。

D.

“时间如白驹过隙,从不为任何人停留,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心怀理想,放飞梦想,树立信心,追求成功。”句中加粗成语运用恰当、准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王欢守志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①耽学:专心研究学问。耽:沉迷。②丐:乞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④朱买臣:西汉吴郡人,家境贫苦,而读书不懈。其妻嫌他贫穷落魄,离他改嫁。朱买臣50岁时任老家的地方官会稽太守。⑤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安贫(乐趣)道                 
B、(心情)怡如也        
C、(有时)焚毁其书而求改嫁       
D、时闻者多(讥笑)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家无斗储    有千里之能    
B、或焚毁其书求改嫁  或置酒招之           
C、时闻多哂之  鸢飞戾天       
D、妻患之 真无马邪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王欢与《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题

孟浩然,字浩然,裹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日:“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选自《新唐书》)

(1)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人患难          通“拯”,拯救

B.

年四十,游京师       才

C.

于太学赋诗         尝试

D.

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至京师  一起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不赴/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

维以实/当窗理云鬓,镜贴花黄

C.

朝宗怒,行/朝白帝彩云间

D.

君与韩公有/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

(3)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用法与“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

A.

何惧

B.

启窗观,雕栏相望焉

C.

年且九十,面山

D.

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

(4)

下列句子中翻译错误一项是:

[  ]

A.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你不要求做官,但我并不曾抛弃你,为什么要诬蔑我呢。

B.

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

皇帝问其他的诗,浩然再次拜见,自己诵读所写的诗。

C.

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恰逢他老朋友来了,一起畅饮,非常高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西桂林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匠人与大师

梁衡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a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有删减)

(1)

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

A.

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

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

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D.

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2)

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插入文中第⑤段画横线a处的论据是

[  ]

A.

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B.

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科学、文学、哲学等。

C.

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D.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早为学界公认,但晚年仍笔耕不辍,又在散文写作上创出一片新天地。

(3)

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

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

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

D.

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4)

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B.

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C.

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D.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六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5)

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③段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说理,诙谐风趣,说理生动。

B.

文章句式多变,短句、长句兼用,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第④段。

C.

文章用语准确,如第⑥段加粗的“可能”一词,既强调了“我们”和大师之间的业绩差距,又兼顾到特殊情况。

D.

文章巧用文言,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等句子,富有文采而不失简洁明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镜泊湖的黄昏
熊召政

  ①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予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②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③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④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⑤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⑥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⑦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⑧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⑨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滇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⑩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选自《新民晚报》)
1.镜泊湖的黄昏美在哪里?试用文中的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⑥段对镜泊湖作了具体介绍,请用短语依次概括各段的内容。
(   )→(   )→(   )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一句中加粗的“生命的蛋白汁”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中加粗的“更”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通过对比描写,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并自然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宗旨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跳跃的文字,大胆的想象,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渗入了禅机,从太极、阴阳鱼,到生机、生命态度的慢慢感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5.结合本文主旨,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镜泊湖的黄昏
熊召政
  ①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予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②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③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④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⑤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⑥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⑦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⑧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⑨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滇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⑩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选自《新民晚报》)
1.镜泊湖的黄昏美在哪里?试用文中的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⑥段对镜泊湖作了具体介绍,请用短语依次概括各段的内容。
(   )→(   )→(   )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一句中加粗的“生命的蛋白汁”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中加粗的“更”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通过对比描写,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并自然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宗旨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跳跃的文字,大胆的想象,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渗入了禅机,从太极、阴阳鱼,到生机、生命态度的慢慢感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5.结合本文主旨,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