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完成问题。 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而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哪个不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的30%—40%的学生肯定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的30%—40%的学生较有益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人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自己有亲身的体验。 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同学很历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以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好很多。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看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在讨论的是一个美国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学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1.按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 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2.画线句中的一个错别字是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 3.美国和中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异同点?根据上文内容填写下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汉语中有许多成语表达了创新的意思,如“革故鼎新”、“独辟蹊径”等,请你再写出二个表达创新意思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创新,并不是只有发明创造,其实,它也是一种思维过程。对某一问题的新看法,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路,也是一种具体的创新。 请围绕这个角度,举一个例子说明你在学习方式或其它方面是如何创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常州市部分学校2011届中考模拟联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东城一模】(三)阅读《知足知不足》,完成21—23题。(共9分)
知足知不足
季羡林
①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心存妄想,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②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③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的“分”,指的就是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意赅,回味无穷。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启示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①横扫六合②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⑥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 ”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
【注】①毛笔。②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21.结合全文,说说“知足”和“知不足”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22.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⑥段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
①要相信你自己! ②要了解你自己! ③要欣赏你自己!
23.简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代沟,不填也罢》,完成第1—3题。
代沟,不填也罢
①不知从何时起,“代沟”成为人们普遍议论的话题。一时间,“相互理解、信任、默契”成了两代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无数不同的家庭,似乎有相同的使命——“填代沟”!
②代沟,非填不可吗?
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看看“代沟”是什么。它主要是两代甚至几代人由于时代、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而造成的在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各方面的看法不同。
④代沟必须被填平,得说出它的不合理性才行。它的不合理性在哪里?在于两代人的意见不合吗?只要略懂一点历史就知道,社会的进步,是通过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进步来实现;而人类的认识和能力的进步,正是因为每一代人都不同程度地超越了先人。所以两代人对客观世界看法有差异,这本是天经地义的。假如现在的社会,几代人想法如出一辙,默契无比,根本无“代沟”可言,那倒真不是什么好事情。不说远的,假设近两百年前,几代人“同心同德”,则饱学之士固然摇着脑后的辫子陶醉在普天下的“理解与信任”中,小姑娘亦是踌躇满志,因为裹了那样小的脚,连阴沟都跨不过,望见“代沟”更是要发晕了。不知哪些热心于填代沟者可乐意去过那种日子呢?
⑤再者说,填代沟,怎么填?只有三种方法,要么老一辈向小一辈【甲】,要么小一辈向老一辈【乙】。再就是两边一起开步走,来个【丙】。这容易办到吗?两代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价值观念,自己的看法,你想把它们拼命揉合在一起,任何一方都不愿接受别人强加的思想。而且,就算揉合在一起,又有什么用呢?牺牲家庭内部的“争鸣”,去换取所谓的“了解、一致”,这必要不必要?巴金名著《家》中的那个家,是毫无疑问有着宽深的“代沟”,并且高老太爷和觉慧,这“代沟”两边的代表,是绝不妥协的。而高觉新,正是为了家庭的“理解、融洽”而充当了“填沟人”。他填进去的是什么?是他的青春、他的前途、甚至于他的妻子!而他所换来的,终究只是家庭最后的破裂。“代沟”这个社会现象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⑥那么,不填又怎么样?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有勇气、有胆量,面对“代沟”的存在说一声:“不填,又怎么样!”
1.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请你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3.阅读第⑤段,根据上下文,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甲】【乙】【丙】处。
【甲】 (协商、妥协)
【乙】 (投降、降伏)
【丙】 (势均力敌、握手言和)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代沟,不填也罢》,完成第20—22题。(共8分)
代沟,不填也罢
①不知从何时起,“代沟”成为人们普遍议论的话题。一时间,“相互理解、信任、默契”成了两代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无数不同的家庭,似乎有相同的使命——“填代沟”!
②代沟,非填不可吗?
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看看“代沟”是什么。它主要是两代甚至几代人由于时代、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而造成的在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各方面的看法不同。
④代沟必须被填平,得说出它的不合理性才行。它的不合理性在哪里?在于两代人的意见不合吗?只要略懂一点历史就知道,社会的进步,是通过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进步来实现;而人类的认识和能力的进步,正是因为每一代人都不同程度地超越了先人。所以两代人对客观世界看法有差异,这本是天经地义的。假如现在的社会,几代人想法如出一辙,默契无比,根本无“代沟”可言,那倒真不是什么好事情。不说远的,假设近两百年前,几代人“同心同德”,则饱学之士固然摇着脑后的辫子陶醉在普天下的“理解与信任”中,小姑娘亦是踌躇满志,因为裹了那样小的脚,连阴沟都跨不过,望见“代沟”更是要发晕了。不知哪些热心于填代沟者可乐意去过那种日子呢?
⑤再者说,填代沟,怎么填?只有三种方法,要么老一辈向小一辈【甲】,要么小一辈向老一辈【乙】。再就是两边一起开步走,来个【丙】。这容易办到吗?两代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价值观念,自己的看法,你想把它们拼命揉合在一起,任何一方都不愿接受别人强加的思想。而且,就算揉合在一起,又有什么用呢?牺牲家庭内部的“争鸣”,去换取所谓的“了解、一致”,这必要不必要?巴金名著《家》中的那个家,是毫无疑问有着宽深的“代沟”,并且高老太爷和觉慧,这“代沟”两边的代表,是绝不妥协的。而高觉新,正是为了家庭的“理解、融洽”而充当了“填沟人”。他填进去的是什么?是他的青春、他的前途、甚至于他的妻子!而他所换来的,终究只是家庭最后的破裂。“代沟”这个社会现象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⑥那么,不填又怎么样?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有勇气、有胆量,面对“代沟”的存在说一声:“不填,又怎么样!”
20.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
21.请你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
22.阅读第⑤段,根据上下文,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甲】【乙】【丙】处。(3分)
【甲】 (协商、妥协)
【乙】 (投降、降伏)
【丙】 (势均力敌、握手言和)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市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