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下面书写无误的一项

A、默默无蚊 
B、一戴天娇
C、刻不容缓
D、吃心不改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苏省句容市后白中学九年级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3(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①国学和周杰伦,两者搭界吗?
  ②从歌曲《菊花台》可见一斑,几百字的歌词中,处处凝结中国元素,“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而另一曲《青花瓷》,则是一幅江南泼墨山水画,“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犹如绣花针落地”。回首周杰伦的成名作,《东风破》《将军》《本草纲目》《发如雪》,大半与古中国的意象有关。他以“马钱子、决明子、苍耳子”做引,以“牡丹、宣纸、宋体字”入画,追问着“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吐词不清,又郑重其事,以最时髦的方式“复原”了旧河山。
  ③由此引发的潮流,令人惊叹。很多年轻人,之前对国学漠然视之,“所谓中国风,不就是画着脸谱的戏曲唱腔,孔孟之道,太极八卦,四书五经,或一套刚猛的少林拳吗?”可因为周杰伦,他们爱上了国学,发现了流行音乐深藏的“五千年的精髓和传承”。而2009年初在成都举行的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题中,干脆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有什么语法错误?”
  ④不仅是周董。流行偶像林俊杰的《曹操》,胡彦斌的《诀别诗》,无一走的不是“复古路线”。台上轻轻唱,台下高声和。都是年轻的面孔,眼神稚嫩而投入,叫你动容。
  ⑤是好是坏?争论者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媚俗”,把“国学”低俗化了。另一派则认为“刚刚好”,“阳春白雪”早就该和“下里巴人”联姻,青少年不感冒,国学怎么可能兴旺得起来?对这个问题,方文山(台湾金牌词人)这么看:“自五四运动词诗彻底分家后,新诗基本上已经成为纯文学的一员,极少与旋律产生互动。而歌词则完全依附于音乐发展,词意不再讲究文学性。这次将歌词知识化的举动,应该是流行歌词首度对国学领域作较为整体的显着贡献吧!”
  ⑥在内地,长期以来国学与流行音乐,被有意无意地分隔。一个居庙堂之高,一个处江湖之远。其实,如今高高在上的《诗经》也曾是“歌集”。古代的高人雅士,从不讳言“诗”可以“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柳永的《雨霖玲》,都是写来唱的,传播得越远越成功,至于“凡有饮水处,皆能歌柳词”,简直就是最高的赞美了。而近现代,1915年李叔同写下着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哀而不伤,一时传唱。但它也是古典“诗歌”的“绝唱”。1920年,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摩登的意象开始替代“长亭”“古道”走上“歌”的殿堂。
⑦在内地,一沉默便近90年。而在香港、台湾,一直“文脉未绝”。古典诗词与流行文化的分野,没那么大,二者互相嵌入,彼此滋养,焕发勃勃生机。着名华语作家金庸、梁羽生、琼瑶,很多时候直接以词牌名标注小说的章回。
  ⑧对此,内地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积极思忖如何让国学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教育部一位分管语言文字的司长曾表示:“现在有些地方诵读国学经典要求学生穿古装,甚至手拿戒尺摇头晃脑,太拘于形式了。我们正考虑把经典国学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让中小学生传唱,这样做是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⑨秦时明月汉时关,月光今照菊花台。古老庄重的国学,要善于借力时尚轻便的方式做好传播。要知道,年轻人喜欢素坯为胎的青花瓷瓶,也喜欢瓶身上花纹曼妙的牡丹花。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说说《菊花台》等“中国风”歌曲中包含哪些“中国元素”。(2分)
【小题2】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为什么当今很多年轻人对国学没兴趣,甚至“漠然视之”。(2分)
【小题3】仔细阅读下列选项,找出符合文意的一项。(2分)

A.作者认为,周杰伦之所以受年轻人追捧,完全是他的歌词吸引人。
B.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题中,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表明在批判周杰伦的歌词。
C.专家认为,国学没落主要是因为教育者太拘泥于形式了。
D.流行歌曲对国学领域的显着贡献是把音乐旋律与词意的文学性结合在了一起。
【小题4】联系全文,简述标题“月光今照菊花台”的含义。(3分)
【小题5】读了本文,请围绕“国学与时尚”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作者展开讨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①国学和周杰伦,两者搭界吗?
  ②从歌曲《菊花台》可见一斑,几百字的歌词中,处处凝结中国元素,“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而另一曲《青花瓷》,则是一幅江南泼墨山水画,“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犹如绣花针落地”。回首周杰伦的成名作,《东风破》《将军》《本草纲目》《发如雪》,大半与古中国的意象有关。他以“马钱子、决明子、苍耳子”做引,以“牡丹、宣纸、宋体字”入画,追问着“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吐词不清,又郑重其事,以最时髦的方式“复原”了旧河山。
  ③由此引发的潮流,令人惊叹。很多年轻人,之前对国学漠然视之,“所谓中国风,不就是画着脸谱的戏曲唱腔,孔孟之道,太极八卦,四书五经,或一套刚猛的少林拳吗?”可因为周杰伦,他们爱上了国学,发现了流行音乐深藏的“五千年的精髓和传承”。而2009年初在成都举行的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题中,干脆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有什么语法错误?”
  ④不仅是周董。流行偶像林俊杰的《曹操》,胡彦斌的《诀别诗》,无一走的不是“复古路线”。台上轻轻唱,台下高声和。都是年轻的面孔,眼神稚嫩而投入,叫你动容。
  ⑤是好是坏?争论者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媚俗”,把“国学”低俗化了。另一派则认为“刚刚好”,“阳春白雪”早就该和“下里巴人”联姻,青少年不感冒,国学怎么可能兴旺得起来?对这个问题,方文山(台湾金牌词人)这么看:“自五四运动词诗彻底分家后,新诗基本上已经成为纯文学的一员,极少与旋律产生互动。而歌词则完全依附于音乐发展,词意不再讲究文学性。这次将歌词知识化的举动,应该是流行歌词首度对国学领域作较为整体的显着贡献吧!”
  ⑥在内地,长期以来国学与流行音乐,被有意无意地分隔。一个居庙堂之高,一个处江湖之远。其实,如今高高在上的《诗经》也曾是“歌集”。古代的高人雅士,从不讳言“诗”可以“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柳永的《雨霖玲》,都是写来唱的,传播得越远越成功,至于“凡有饮水处,皆能歌柳词”,简直就是最高的赞美了。而近现代,1915年李叔同写下着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哀而不伤,一时传唱。但它也是古典“诗歌”的“绝唱”。1920年,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摩登的意象开始替代“长亭”“古道”走上“歌”的殿堂。
⑦在内地,一沉默便近90年。而在香港、台湾,一直“文脉未绝”。古典诗词与流行文化的分野,没那么大,二者互相嵌入,彼此滋养,焕发勃勃生机。着名华语作家金庸、梁羽生、琼瑶,很多时候直接以词牌名标注小说的章回。
  ⑧对此,内地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积极思忖如何让国学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教育部一位分管语言文字的司长曾表示:“现在有些地方诵读国学经典要求学生穿古装,甚至手拿戒尺摇头晃脑,太拘于形式了。我们正考虑把经典国学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让中小学生传唱,这样做是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⑨秦时明月汉时关,月光今照菊花台。古老庄重的国学,要善于借力时尚轻便的方式做好传播。要知道,年轻人喜欢素坯为胎的青花瓷瓶,也喜欢瓶身上花纹曼妙的牡丹花。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说说《菊花台》等“中国风”歌曲中包含哪些“中国元素”。(2分)
小题2: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为什么当今很多年轻人对国学没兴趣,甚至“漠然视之”。(2分)
小题3:仔细阅读下列选项,找出符合文意的一项。(2分)
A.作者认为,周杰伦之所以受年轻人追捧,完全是他的歌词吸引人。
B.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题中,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表明在批判周杰伦的歌词。
C.专家认为,国学没落主要是因为教育者太拘泥于形式了。
D.流行歌曲对国学领域的显着贡献是把音乐旋律与词意的文学性结合在了一起。
小题4:联系全文,简述标题“月光今照菊花台”的含义。(3分)
小题5:读了本文,请围绕“国学与时尚”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作者展开讨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实验中学2010届初中毕业班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它们似乎知道自己的美丽,不像冬天的雪往往在夜里下,它们喜欢白天时从天庭下来,安抚着人们掠美的眼神。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甲)你回去吧□(A逗号 B句号)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浇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乙)你回去吧□(A句号 B感叹号)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世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

  ⑨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结婚时,最高兴的就是她了,她知道自己把女儿交给了一个最放心的人。我爱人去世后,她大病一场,一年中衰老了许多。她大约知道无人疼怜我了,向我张开了衰老的臂膀,把她那受了命运伤害的孩子又揽回怀中,小心呵护着。可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⑩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的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刘老师讲到这里哽咽了,我的眼睛也湿了。我不敢设想她带着那几颗龙眼去看儿子时的场景。

  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请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文章第四段甲乙两处“你回去吧”选择合适的标点,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文章第十段写母亲“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数落”的意思是“责备”,“原谅”的意思是“对人的疏忽、过失或错误宽恕谅解,不加责备”,两个词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文曾入选《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编辑将文章的第11段删除了。你同意编辑的做法吗?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第五段划线句与下面的文段在描写角度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一节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课上,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正在梳理归纳以“物”为线索的记叙文篇目。以下篇目中不能入选的一项是

[  ]

A.

迟子建《伞》

B.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C.

牛汉《我的第一本书》

D.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下面题目。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

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顷之,病卒官。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游学南阳,张奉舍(落脚、住)     B.遂太祖,乞收葬谭尸(拜访)

C.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将要)  D.然后就戮,无所 (遗憾)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北海孔融召以主簿         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B.下马号哭曰:“无君归?”    寒暑易节,始一反

C.言终修至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守之

D.太祖遂引军攻谭南皮        骈死槽枥之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②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

4.结合文中材料,评价王修这一人物形象。(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下面题目。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
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顷之,病卒官。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游学南阳,张奉舍(落脚、住)B.遂太祖,乞收葬谭尸(拜访)
C.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将要)D.然后就戮,无所(遗憾)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北海孔融召以主簿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B.下马号哭曰:“无君归?”寒暑易节,始一反
C.言终修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守之
D.太祖遂引军攻谭南皮骈死槽枥之间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②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
【小题4】结合文中材料,评价王修这一人物形象。(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片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下面题目。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
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顷之,病卒官。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游学南阳,张奉舍(落脚、住)B.遂太祖,乞收葬谭尸(拜访)
C.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将要)D.然后就戮,无所(遗憾)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北海孔融召以主簿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B.下马号哭曰:“无君归?”寒暑易节,始一反
C.言终修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守之
D.太祖遂引军攻谭南皮骈死槽枥之间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②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
【小题4】结合文中材料,评价王修这一人物形象。(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片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下面题目。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

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顷之,病卒官。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游学南阳,张奉舍(落脚、住)     B.遂太祖,乞收葬谭尸(拜访)

C.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将要)  D.然后就戮,无所 (遗憾)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北海孔融召以主簿         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B.下马号哭曰:“无君归?”    寒暑易节,始一反

C.言终修至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守之

D.太祖遂引军攻谭南皮        骈死槽枥之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②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

4.结合文中材料,评价王修这一人物形象。(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下面题目。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
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顷之,病卒官。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游学南阳,张奉舍(落脚、住)B.遂太祖,乞收葬谭尸(拜访)
C.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将要)D.然后就戮,无所(遗憾)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北海孔融召以主簿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B.下马号哭曰:“无君归?”寒暑易节,始一反
C.言终修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守之
D.太祖遂引军攻谭南皮骈死槽枥之间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②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
小题4:结合文中材料,评价王修这一人物形象。(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开花的课桌(节选)

①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在寒风陡峭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也许只有灵秀的孩子们才能感觉得到。当孩子们采集到它时,一定十分快活,乃至大声地欢呼过。我提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②这以后,稍一留心,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桌缝里,有一两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彩尘,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终于有一天,我看见学生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是繁密的金色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

③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也插了几朵野花。  我的课桌最破,桌面上满是裂缝,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我没有说什么,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大家共守着默契。这一节课,上得格外好,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一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④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是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

1、联系上下文看,与段①“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意思最贴近的一句是(  )

A、浅草才能没马蹄

B、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草色遥看近却无

2、对段④“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灵秀的孩子们,在春寒料峭的二月,耐心、细心而快活地找到了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

B、孩子们快活地把代表春天的花草带进了教室,春天便从教室里蔓出了窗外,染了山川。

C、春天孕育着希望,孩子是祖国美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春天的源头。

D、有着春天般美好心灵的孩子们,将从教室里、从课桌边起航,将希望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3、作者是怎样表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的?

答:按         顺序,从“            ”,到“             ”,到“             ”,再到“春天剪下的一块芳草地。”这样春意从点到面、由淡到浓,直到处处是春天。

4、段④“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笑声能用“晴朗”形容吗?为什么?

5、有人认为,“开花的课桌”不是这篇文章最好的标题,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如果同意,请为文章重新命题,并简要说明你命的标题好在哪里;如果不同意,请说明你不同意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个枝子,散散落落地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觉得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小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句是( )

A.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本文选自她的小说《烛心》。
B.“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是爸爸在鼓励女儿,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的肺腑之言。
C.本文写法上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采用了插叙手法。
D.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语义双关。
【小题2】毕业典礼后,“我”回到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
A.爸爸种的夹竹桃落了,未成熟的青石榴也有掉落,预示爸爸生命之树的凋谢。
B.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渲染了低沉压抑的气氛。
C.瘦难妹妹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预示弟妹年龄还小还不懂事。
D.爸爸种的夹竹桃落了,未成熟的青石榴也有掉落,预示着今年会有天灾人祸。
【小题3】文中两次写弟弟妹妹在院子里玩,用意是(  )
A.写出了弟弟妹妹的天真可爱。
B.写出了弟弟妹妹的懂事,自己玩耍,不用父母操心。
C.写出了对弟弟妹妹懵懂无知的可气。
D.从侧面描写“我”长大了,懂事了。
【小题4】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弟弟妹妹不懂事反衬“我”长大了,强调“我”肩上的担子沉重;用弟妹的安然无知反衬爸爸去世的沉重。
B.当“我”获悉爸爸去世的消息后,一下子感到人生责任落到自己肩上,危机使“我”顿时成长起来。
C.环境描写“静悄悄的”气氛,反衬家中潜伏的危机,写“夹竹桃”暗示爸爸生命垂危。
D.爸爸不在了,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校”,可见植物也有灵性,在哀悼它的主人。
【小题5】下列对本文插叙的运用分析错误的是( )
A.运用插叙可以把时间跨度大的内容浓缩于一天之内,使内容丰富、紧凑。
B.插叙的成功运用使爸爸的性格得到了充分体现,如爸爸对“我”的期望、鼓励、严格要求,对“我”的爱等等都是通过插叙的内容表现出来的。
C.插叙的内容占了文章的绝大部分篇幅,却过渡自然,衔接紧凑,结构严谨。
D.文章插叙了“我”在一年级因懒惰而上学迟到的事,是为了表现“我”没听爸爸的话惹爸爸生气后的自责和忏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