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下面衔接有误的一句。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明月楼高休独倚,化作相思泪,酒入愁肠。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词语权变之妙
马挺生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1.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事理。
3.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_____,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功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4.“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                                                        (作者:马挺生)

1.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我的解释:    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我的概括:      ______________ 

4.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_  ”。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工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5.“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四川省梅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

(作者:马挺生)

(1)

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我的解释:________

(2)

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

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我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

A.

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

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

工夫不负有心人!

D.

得来全不费功夫!

(5)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广东省梅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

(作者:马挺生)

(1)

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我的解释:________

(2)

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

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我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________”。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

A.

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

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

工夫不负有心人!

D.

得来全不费功夫!

(5)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

(6)

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答题卡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1~8题。 

不久前,我应邀参加了女生惠子的生日晚会,到场的还有她的班主任和另外几位同学。

惠子的父亲是我的同乡,也是我二十多年前的学生。我知道惠子生于难产,母亲九死一生才将她带到这个世界。她又是独生女,自然被父母当作掌上明珠。

客厅里飘荡着轻音乐。天花板上的灯孔里洒下缕缕清辉,门对面的珍珠窗帘低垂,像挂下一道绿色瀑布,窗下的空调 ① 习习凉风。客厅中央摆着一桌丰盛的酒席,雪白的台布中心一个玉塔般的大蛋糕亮丽照眼,四围高脚玻璃杯里红艳艳的葡萄酒 ②丝丝甜香。

蜡烛点燃了,蛋糕上十四支小烛摇曳着烛光。烛光映出一张稚气未尽的脸,春风荡漾,恰似绽开的一朵月季。“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旋律在每个人心上流淌。老师同学频频向惠子举杯,杯里盛满祝福。葡萄酒的芬芳给惠子的脸上抹上了两片红霞。她的心醉了……

年轻的母亲从厨房里款款走来。她系着围裙,挽着袖子,挂着汗珠的脸上写着喜悦。她端着酒杯走到女儿身边,先给女儿斟上酒,然后向女儿举起了酒杯……霎时,我愕然了。我觉得半空中的那杯酒好浓,好浓,太重,太重。我的心在颤抖、在呼喊,年轻的母亲啊,你让孩子如何承受这样重、这样浓的酒啊!

事情已经过去多日,但母亲向女儿举杯的那个镜头却深深地定格在我的心上,久久地,挥之不去。我总觉得那杯里盛的不是酒,而是血,是一位母亲为女儿付出的心血!母亲付出的已经够多了,难道该敬酒的是母亲?难道女儿不该向母亲举起酒杯?要知道女儿的生日正是母亲灾难的纪念日啊!我无意指责女儿,因为她毕竟还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母恩浩荡,儿女即使一生结草衔环亦难报其一,但寸草之心不可失落。我只希望到明年的生日,惠子能向她的母亲敬上一杯酒,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说一声“谢谢”!写到这里,我怵然而惊:后天是老母亲六十六岁生日,我得赶紧下乡把母亲接来。

1.“我知道惠子生于难产,母亲九死一生才将她带到这个世界”这句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2.选词填空。

①处填(        ②处填(      (A.袭来  B.送来)

3.“她的心醉了……”心因何而醉?试归纳两点。

4.“我”为什么愕然?请简要回答。(不超过10字)

5.文中的“那杯酒好浓,好浓,太重,太重”一句该怎样理解?

6.画出与“女儿的生日正是母亲灾难的纪念日啊”相呼应的句子。

7.“我怵然而惊”的原因是                         

8.就“年轻的母亲啊,你让孩子如何承受这样重、这样浓的酒啊”一句,分析作者的感情态度,错误的两项是(   

A.酒的酒精含量太高,担心女儿喝醉。

B.女儿不能承受来自自己母亲的敬重和过度宠爱。

C.对母亲向女儿敬酒的行为肯定、赞许。

D.对时下在一些年轻父母中流行的“女儿为贵,自己为贱”的观念忧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作者:马挺生)
1.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3.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工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5.“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改李商隐诗,已属妙笔,而叶帅《八十书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更胜一筹。叶帅诗句比朱自清诗句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说出一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明代的徐文长,人称“滑稽才子”,因遇梅雨季节久住朋友家。一日,朋友留下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没有标点;其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后,故意错误断句来曲解其意,仍是久住不走。请你先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抄在横线上,然后运用标点断句,显示出徐文长的曲解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24分)
王崑玉先生
季羡林
王崑玉老师是国文教员,是山东莱阳人。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文士,也写古文,所以王先生有家学渊源,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古文写作方面更为突出。他为文遵桐城派义法,结构谨严,惜墨如金,逻辑性强。我不研究中国文学史,但有一些胡思乱想的看法。我认为,桐城派古文同八股文有紧密的联系。其区别在于,八股文必须代圣人立言,“四书”以朱子注为标准,不容改变。桐城派古文,虽然也是“文以载道”,但允许抒发个人感情。两者的差别,实在是微乎其微。王老师有自己的文集,都是自己手抄的,从来没有出版过,也根本没有出
版的可能。他曾把文集拿给我看过。几十年的写作,只有薄薄一小本。现在这文集不知到哪里去了。惜哉!
王老师上课,课本就使用现成的《古文观止》,不是每篇都讲,而是由他自己挑选出来若干篇,加以讲解。文中的典故,当然在必讲之列,而重点在文章义法。他讲的义法,正如我在上面讲的那样,基本是桐城派,虽然他自己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不知什么原因,王老师选讲的第一篇文章是比较晚的明代袁中郎的《徐文长传》。讲完后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读徐文长传书后》。我从小学起作文都用文言,到了高中仍然未变。我仿佛驾轻就熟般地写了一篇“书后”,自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想竞获得
了王老师的青睐,定为全班的压卷之作,评语是“亦简劲,亦畅达”。我当时很高兴。我不是没有虚荣心的人,老师这一捧,我就来劲了,于是就拿来盐:韩、柳、欧、苏的文集,认真地读过一阵儿。   。
实际上全班国文最好的是一个叫韩云鹄的同学,可惜他别的课程成绩不好,考试总居下游。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次把学生的作文簿批改完后,总在课堂上占用一些时间,亲手发给每一个同学。排列是有顺序的,把不好的排在最上面,依次而下,把最好的放在最后。作文后面都有批语,但有时候他还会当面说上几句。我的作文和韩云鹄的作文总是排在最后一二名,最后一名当然就算是状元,韩云鹄当状元的时候比我多。但是一二名总是被我们垄断,几乎从来没有过例外。
北园高中(即山东大学附设高中)的风光是非常美丽的。每到春秋佳节,风光更为旖旎。最难忘的是夏末初秋时分,炎夏初过,金秋降临,和风微凉,冷暖宜人。每天晚上,夜课以后,同学们大都走出校门,到门前荷塘边上去散步,消除一整天学习的疲乏。其时月明星稀,柳影在地,草色凄迷,荷香四溢,如果我是一个诗人的话,定会好诗百篇。可惜我从来就不是什么诗人,只空怀满腹诗意而已。王崑玉老师大概也是常在这样的时候出来散步的。他抓住这个机会,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夜课后闲步校前溪观捕蟹记》。我生平最讨厌写说理的文章,对哲学家们那一套自认为是极为机智的分析,我十分头疼。除非有文采,像庄子、孟子等,其它我都看不下去。我喜欢写的是抒情或写景的散文,有时候还能情景交融,颇有点沾沾自喜。王老师这个作文题正合吾意,因此写起来很顺畅,很惬意。我的作文又一次成为全班压卷之作。
自从1928年日寇占领了济南,北园高中解散以后,我再没有见到过王崑玉老师。后来听说,他到山东大学(当时还在青岛)中文系教书,只给了一个讲师的头衔。我心中愤愤不平。像王老师那样的学问和人品,比起某一些教授要高得多,现在有什么人真懂而且又能欣赏桐城派的古文呢?如果在今天的话,他早已成为了什么特级教师,并会有许多论文发表,还结成了多少集子。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然而这种事情他绝对不干。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在我的心中,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学问是非常好的,是一个真
正的读书人。王老师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节选自刊于《文史哲》2002年第5期的季羡林《我的高中》一文。有删改)
【小题1】在北园高中任教时,王老师做了哪几件对“我”影响巨大的事?请分点概括。(5分)
【小题2】王岜玉老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试结合材料分析。(6分)
【小题3】作者写道:“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小题4】作者说:“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接着又说:“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小题5】“韩、柳、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四家”。对此“四家”的人名对应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韩愈B.柳公权C.欧阳修D.苏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24分)

王崑玉先生

季羡林

王崑玉老师是国文教员,是山东莱阳人。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文士,也写古文,所以王先生有家学渊源,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古文写作方面更为突出。他为文遵桐城派义法,结构谨严,惜墨如金,逻辑性强。我不研究中国文学史,但有一些胡思乱想的看法。我认为,桐城派古文同八股文有紧密的联系。其区别在于,八股文必须代圣人立言,“四书”以朱子注为标准,不容改变。桐城派古文,虽然也是“文以载道”,但允许抒发个人感情。两者的差别,实在是微乎其微。王老师有自己的文集,都是自己手抄的,从来没有出版过,也根本没有出

版的可能。他曾把文集拿给我看过。几十年的写作,只有薄薄一小本。现在这文集不知到哪里去了。惜哉!

王老师上课,课本就使用现成的《古文观止》,不是每篇都讲,而是由他自己挑选出来若干篇,加以讲解。文中的典故,当然在必讲之列,而重点在文章义法。他讲的义法,正如我在上面讲的那样,基本是桐城派,虽然他自己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不知什么原因,王老师选讲的第一篇文章是比较晚的明代袁中郎的《徐文长传》。讲完后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读徐文长传书后》。我从小学起作文都用文言,到了高中仍然未变。我仿佛驾轻就熟般地写了一篇“书后”,自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想竞获得

了王老师的青睐,定为全班的压卷之作,评语是“亦简劲,亦畅达”。我当时很高兴。我不是没有虚荣心的人,老师这一捧,我就来劲了,于是就拿来盐:韩、柳、欧、苏的文集,认真地读过一阵儿。   。

实际上全班国文最好的是一个叫韩云鹄的同学,可惜他别的课程成绩不好,考试总居下游。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次把学生的作文簿批改完后,总在课堂上占用一些时间,亲手发给每一个同学。排列是有顺序的,把不好的排在最上面,依次而下,把最好的放在最后。作文后面都有批语,但有时候他还会当面说上几句。我的作文和韩云鹄的作文总是排在最后一二名,最后一名当然就算是状元,韩云鹄当状元的时候比我多。但是一二名总是被我们垄断,几乎从来没有过例外。

北园高中(即山东大学附设高中)的风光是非常美丽的。每到春秋佳节,风光更为旖旎。最难忘的是夏末初秋时分,炎夏初过,金秋降临,和风微凉,冷暖宜人。每天晚上,夜课以后,同学们大都走出校门,到门前荷塘边上去散步,消除一整天学习的疲乏。其时月明星稀,柳影在地,草色凄迷,荷香四溢,如果我是一个诗人的话,定会好诗百篇。可惜我从来就不是什么诗人,只空怀满腹诗意而已。王崑玉老师大概也是常在这样的时候出来散步的。他抓住这个机会,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夜课后闲步校前溪观捕蟹记》。我生平最讨厌写说理的文章,对哲学家们那一套自认为是极为机智的分析,我十分头疼。除非有文采,像庄子、孟子等,其它我都看不下去。我喜欢写的是抒情或写景的散文,有时候还能情景交融,颇有点沾沾自喜。王老师这个作文题正合吾意,因此写起来很顺畅,很惬意。我的作文又一次成为全班压卷之作。

自从1928年日寇占领了济南,北园高中解散以后,我再没有见到过王崑玉老师。后来听说,他到山东大学(当时还在青岛)中文系教书,只给了一个讲师的头衔。我心中愤愤不平。像王老师那样的学问和人品,比起某一些教授要高得多,现在有什么人真懂而且又能欣赏桐城派的古文呢?如果在今天的话,他早已成为了什么特级教师,并会有许多论文发表,还结成了多少集子。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然而这种事情他绝对不干。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在我的心中,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学问是非常好的,是一个真

正的读书人。王老师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节选自刊于《文史哲》2002年第5期的季羡林《我的高中》一文。有删改)

1.在北园高中任教时,王老师做了哪几件对“我”影响巨大的事?请分点概括。(5分)

2.王岜玉老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试结合材料分析。(6分)

3.作者写道:“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4.作者说:“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接着又说:“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5.“韩、柳、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四家”。对此“四家”的人名对应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韩愈

B.柳公权

C.欧阳修

D.苏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24分)

王崑玉先生

季羡林

王崑玉老师是国文教员,是山东莱阳人。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文士,也写古文,所以王先生有家学渊源,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古文写作方面更为突出。他为文遵桐城派义法,结构谨严,惜墨如金,逻辑性强。我不研究中国文学史,但有一些胡思乱想的看法。我认为,桐城派古文同八股文有紧密的联系。其区别在于,八股文必须代圣人立言,“四书”以朱子注为标准,不容改变。桐城派古文,虽然也是“文以载道”,但允许抒发个人感情。两者的差别,实在是微乎其微。王老师有自己的文集,都是自己手抄的,从来没有出版过,也根本没有出

版的可能。他曾把文集拿给我看过。几十年的写作,只有薄薄一小本。现在这文集不知到哪里去了。惜哉!

王老师上课,课本就使用现成的《古文观止》,不是每篇都讲,而是由他自己挑选出来若干篇,加以讲解。文中的典故,当然在必讲之列,而重点在文章义法。他讲的义法,正如我在上面讲的那样,基本是桐城派,虽然他自己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不知什么原因,王老师选讲的第一篇文章是比较晚的明代袁中郎的《徐文长传》。讲完后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读徐文长传书后》。我从小学起作文都用文言,到了高中仍然未变。我仿佛驾轻就熟般地写了一篇“书后”,自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想竞获得

了王老师的青睐,定为全班的压卷之作,评语是“亦简劲,亦畅达”。我当时很高兴。我不是没有虚荣心的人,老师这一捧,我就来劲了,于是就拿来盐:韩、柳、欧、苏的文集,认真地读过一阵儿。   。

实际上全班国文最好的是一个叫韩云鹄的同学,可惜他别的课程成绩不好,考试总居下游。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次把学生的作文簿批改完后,总在课堂上占用一些时间,亲手发给每一个同学。排列是有顺序的,把不好的排在最上面,依次而下,把最好的放在最后。作文后面都有批语,但有时候他还会当面说上几句。我的作文和韩云鹄的作文总是排在最后一二名,最后一名当然就算是状元,韩云鹄当状元的时候比我多。但是一二名总是被我们垄断,几乎从来没有过例外。

北园高中(即山东大学附设高中)的风光是非常美丽的。每到春秋佳节,风光更为旖旎。最难忘的是夏末初秋时分,炎夏初过,金秋降临,和风微凉,冷暖宜人。每天晚上,夜课以后,同学们大都走出校门,到门前荷塘边上去散步,消除一整天学习的疲乏。其时月明星稀,柳影在地,草色凄迷,荷香四溢,如果我是一个诗人的话,定会好诗百篇。可惜我从来就不是什么诗人,只空怀满腹诗意而已。王崑玉老师大概也是常在这样的时候出来散步的。他抓住这个机会,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夜课后闲步校前溪观捕蟹记》。我生平最讨厌写说理的文章,对哲学家们那一套自认为是极为机智的分析,我十分头疼。除非有文采,像庄子、孟子等,其它我都看不下去。我喜欢写的是抒情或写景的散文,有时候还能情景交融,颇有点沾沾自喜。王老师这个作文题正合吾意,因此写起来很顺畅,很惬意。我的作文又一次成为全班压卷之作。

自从1928年日寇占领了济南,北园高中解散以后,我再没有见到过王崑玉老师。后来听说,他到山东大学(当时还在青岛)中文系教书,只给了一个讲师的头衔。我心中愤愤不平。像王老师那样的学问和人品,比起某一些教授要高得多,现在有什么人真懂而且又能欣赏桐城派的古文呢?如果在今天的话,他早已成为了什么特级教师,并会有许多论文发表,还结成了多少集子。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然而这种事情他绝对不干。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在我的心中,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学问是非常好的,是一个真

正的读书人。王老师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节选自刊于《文史哲》2002年第5期的季羡林《我的高中》一文。有删改)

1.在北园高中任教时,王老师做了哪几件对“我”影响巨大的事?请分点概括。(5分)

2.王岜玉老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试结合材料分析。(6分)

3.作者写道:“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4.作者说:“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接着又说:“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5.“韩、柳、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四家”。对此“四家”的人名对应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韩愈

B.柳公权

C.欧阳修

D.苏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24分)
王崑玉先生
季羡林
王崑玉老师是国文教员,是山东莱阳人。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文士,也写古文,所以王先生有家学渊源,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古文写作方面更为突出。他为文遵桐城派义法,结构谨严,惜墨如金,逻辑性强。我不研究中国文学史,但有一些胡思乱想的看法。我认为,桐城派古文同八股文有紧密的联系。其区别在于,八股文必须代圣人立言,“四书”以朱子注为标准,不容改变。桐城派古文,虽然也是“文以载道”,但允许抒发个人感情。两者的差别,实在是微乎其微。王老师有自己的文集,都是自己手抄的,从来没有出版过,也根本没有出
版的可能。他曾把文集拿给我看过。几十年的写作,只有薄薄一小本。现在这文集不知到哪里去了。惜哉!
王老师上课,课本就使用现成的《古文观止》,不是每篇都讲,而是由他自己挑选出来若干篇,加以讲解。文中的典故,当然在必讲之列,而重点在文章义法。他讲的义法,正如我在上面讲的那样,基本是桐城派,虽然他自己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不知什么原因,王老师选讲的第一篇文章是比较晚的明代袁中郎的《徐文长传》。讲完后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读徐文长传书后》。我从小学起作文都用文言,到了高中仍然未变。我仿佛驾轻就熟般地写了一篇“书后”,自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想竞获得
了王老师的青睐,定为全班的压卷之作,评语是“亦简劲,亦畅达”。我当时很高兴。我不是没有虚荣心的人,老师这一捧,我就来劲了,于是就拿来盐:韩、柳、欧、苏的文集,认真地读过一阵儿。   。
实际上全班国文最好的是一个叫韩云鹄的同学,可惜他别的课程成绩不好,考试总居下游。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次把学生的作文簿批改完后,总在课堂上占用一些时间,亲手发给每一个同学。排列是有顺序的,把不好的排在最上面,依次而下,把最好的放在最后。作文后面都有批语,但有时候他还会当面说上几句。我的作文和韩云鹄的作文总是排在最后一二名,最后一名当然就算是状元,韩云鹄当状元的时候比我多。但是一二名总是被我们垄断,几乎从来没有过例外。
北园高中(即山东大学附设高中)的风光是非常美丽的。每到春秋佳节,风光更为旖旎。最难忘的是夏末初秋时分,炎夏初过,金秋降临,和风微凉,冷暖宜人。每天晚上,夜课以后,同学们大都走出校门,到门前荷塘边上去散步,消除一整天学习的疲乏。其时月明星稀,柳影在地,草色凄迷,荷香四溢,如果我是一个诗人的话,定会好诗百篇。可惜我从来就不是什么诗人,只空怀满腹诗意而已。王崑玉老师大概也是常在这样的时候出来散步的。他抓住这个机会,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夜课后闲步校前溪观捕蟹记》。我生平最讨厌写说理的文章,对哲学家们那一套自认为是极为机智的分析,我十分头疼。除非有文采,像庄子、孟子等,其它我都看不下去。我喜欢写的是抒情或写景的散文,有时候还能情景交融,颇有点沾沾自喜。王老师这个作文题正合吾意,因此写起来很顺畅,很惬意。我的作文又一次成为全班压卷之作。
自从1928年日寇占领了济南,北园高中解散以后,我再没有见到过王崑玉老师。后来听说,他到山东大学(当时还在青岛)中文系教书,只给了一个讲师的头衔。我心中愤愤不平。像王老师那样的学问和人品,比起某一些教授要高得多,现在有什么人真懂而且又能欣赏桐城派的古文呢?如果在今天的话,他早已成为了什么特级教师,并会有许多论文发表,还结成了多少集子。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然而这种事情他绝对不干。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在我的心中,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学问是非常好的,是一个真
正的读书人。王老师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节选自刊于《文史哲》2002年第5期的季羡林《我的高中》一文。有删改)
小题1:在北园高中任教时,王老师做了哪几件对“我”影响巨大的事?请分点概括。(5分)
小题2:王岜玉老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试结合材料分析。(6分)
小题3:作者写道:“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小题4:作者说:“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接着又说:“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小题5:“韩、柳、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四家”。对此“四家”的人名对应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韩愈B.柳公权C.欧阳修D.苏轼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