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上下句衔接不对的一句。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天下独绝,奇山异水。
B、黔娄之妻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D、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它为人类奉献的蜂蜜、蜂胶、蜂王浆……_______

①                                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                                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

③                                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

④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A. ①④②③     B. ③①④②    C.  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

第Ⅱ卷(非选择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个枝子,散散落落地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觉得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小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句是( )
A.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本文选自她的小说《烛心》。
B.“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是爸爸在鼓励女儿,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的肺腑之言。
C.本文写法上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采用了插叙手法。
D.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语义双关。
小题2:毕业典礼后,“我”回到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
A.爸爸种的夹竹桃落了,未成熟的青石榴也有掉落,预示爸爸生命之树的凋谢。
B.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渲染了低沉压抑的气氛。
C.瘦难妹妹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预示弟妹年龄还小还不懂事。
D.爸爸种的夹竹桃落了,未成熟的青石榴也有掉落,预示着今年会有天灾人祸。
小题3:文中两次写弟弟妹妹在院子里玩,用意是(  )
A.写出了弟弟妹妹的天真可爱。
B.写出了弟弟妹妹的懂事,自己玩耍,不用父母操心。
C.写出了对弟弟妹妹懵懂无知的可气。
D.从侧面描写“我”长大了,懂事了。
小题4: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弟弟妹妹不懂事反衬“我”长大了,强调“我”肩上的担子沉重;用弟妹的安然无知反衬爸爸去世的沉重。
B.当“我”获悉爸爸去世的消息后,一下子感到人生责任落到自己肩上,危机使“我”顿时成长起来。
C.环境描写“静悄悄的”气氛,反衬家中潜伏的危机,写“夹竹桃”暗示爸爸生命垂危。
D.爸爸不在了,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校”,可见植物也有灵性,在哀悼它的主人。
小题5:下列对本文插叙的运用分析错误的是( )
A.运用插叙可以把时间跨度大的内容浓缩于一天之内,使内容丰富、紧凑。
B.插叙的成功运用使爸爸的性格得到了充分体现,如爸爸对“我”的期望、鼓励、严格要求,对“我”的爱等等都是通过插叙的内容表现出来的。
C.插叙的内容占了文章的绝大部分篇幅,却过渡自然,衔接紧凑,结构严谨。
D.文章插叙了“我”在一年级因懒惰而上学迟到的事,是为了表现“我”没听爸爸的话惹爸爸生气后的自责和忏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难点课课练  七年级  语文上册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

  ________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读第一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第②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

B.第③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

C.第④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

D.第⑤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

[  ]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3.第二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

[  ]

A.标志  迸发  蒸腾  冲刺

B.象征  爆发  蒸发  冲击

C.标志  爆发  蒸发  冲刺

D.象征  迸发  蒸腾  冲击

4.第三段中连用四个“快”字,叠用“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连用“快”字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叠用动词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任选一处对文章进行赏析(可以就主题思想、内容、结构、句式或词语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一闭一睁之间
       ①今年春晚的小品《不差钱》里,演员“小沈阳”说了一句很精辟的话:“眼睛一闭一睁,就是一天;眼睛一闭不睁,就是一辈子。”
       ②的确,人这一辈子,就是由哭声震天的“一睁”开始,由万物皆空的“一闭”结束。而这大的一生一次的闭睁之间,又经历了无数次小的、每天的一闭一睁。
       ③大的一闭一睁,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应当格外珍惜,好生对待,莫让年华付水流。在这短暂一生里,要尽量有所作为,洁身自好,不负青春;即便不能青史留名天下知,也要“只留清白在人间”。
       ④每天的一睁,要力争让今天活得积极向上、有意义、有价值;每天的一闭,要闭得心安理得,因为白天没做亏心事,晚上就不会做恶梦。于是,无数个奋发有为的一睁,我们积德行善,无私奉献,就能活得如春花般绚烂;无数个问心无愧的一闭,我们安享成功的喜悦,劳作后的休憩,换来最终的一闭时的安详满足,好似秋叶之静美。
       ⑤有人的眼一睁,别人就要遭殃,因为他只要一睁眼,就在算计着害人,他只有彻底闭眼了,大伙才能安宁。“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便是如此。所以,当一个人睁眼的时候,众人都在盼他早日闭眼,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
       ⑥有人的眼一睁,社会就会受益,他人就能得福。因为他一睁眼,就惦记着孤寡老人有无口粮,贫困孩子能否上学。例如,                                  。他甘心为人民当马做牛,人民祝愿他长寿如松,眼睛永远不闭。
       ⑦有的人,眼睛一睁,天地为之动容,世界为之改观,他们就是人类历史的路标。孔子眼睛一睁,儒家思想横空而出,辉耀神州,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基督、佛陀、穆罕默德、马克思、牛顿等,都属此类,他们是人类的骄傲。
       ⑧没有永远不闭的眼睛,除非是雕塑画像。严监生眼睛不肯闭,只因为看到两根灯芯在耗油;权臣桓温眼睛不肯闭,是因为没有来得及黄袍加身;周瑜眼睛不肯闭,是因为他恨啊:“既生瑜,何生亮?”林黛玉不肯闭眼,是因为宝玉另娶新欢,木石之盟成泡影……但愿我们都做达观之人,真到了眼睛需要永远一闭时,也别扭扭捏捏,恋恋不舍,眼睛一闭,潇洒告别:我走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⑨神话传说,世界原来混沌一片,盘古开天辟地,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这就是一睁;按科学算,若干亿年后地球肯定要毁灭,届时一片黑暗,就是一闭。我们若能从宇宙“一闭一睁”的高度来看自己的“一闭一睁”,还有什么道理看不透呢?(选文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④段中“静美”一词初稿时为“静谧”。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细读第④段,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品析。(语言,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4.在第⑥段划横线处补写一个事例论据,注意上下文衔接,不要超过30个字。
                                                                                                                                                              
5.对上文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牛年春晚小品引出“一闭一睁”的论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理深入浅出。
     B.⑤⑥⑦三段依次举了三种人,其中前两种人对比鲜明,对比的目的是突出第三种人。
     C.第⑧段连用几个例子从反面说明“没有永远不闭的眼睛”“我们要做达观之人”的道理。
     D.文末由人的“一闭一睁”说到宇宙的“一闭一睁”,可谓居高临下俯瞰人生,发人深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夏之韵

  (一)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a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b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c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

  (二)____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

  (三)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四)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着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读第(一)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第②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

B.第③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

C.第④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

D.第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

[  ]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3)第(二)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

A.标志

迸发

蒸腾

冲刺

B.象征

爆发

蒸发

冲击

C.标志

爆发

蒸发

冲刺

D.象征

迸发

蒸腾

冲击

(4)第(三)段中连用四个“快”字,叠用了“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连用“快”字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叠用动词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第(一)段的空缺处。

酿成

滋成

凝成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7)根据(一)(二)(三)段的内容,分别用四个字归纳夏的特点。

(一)________。

(二)________。

(三)________。

(8)说说你对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历代文人”描写“春花”、“秋月”的古诗词各一句。

春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夏之韵

  (一)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a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b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c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

  (二)____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

  (三)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四)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着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读第(一)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第②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

B.第③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

C.第④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

D.第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

[  ]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3)第(二)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

A.标志

迸发

蒸腾

冲刺

B.象征

爆发

蒸发

冲击

C.标志

爆发

蒸发

冲刺

D.象征

迸发

蒸腾

冲击

4)第(三)段中连用四个“快”字,叠用了“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连用“快”字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叠用动词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第(一)段的空缺处。

酿成

滋成

凝成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7)根据(一)(二)(三)段的内容,分别用四个字归纳夏的特点。

(一)________

(二)________

(三)________

8)说说你对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历代文人”描写“春花”、“秋月”的古诗词各一句。

春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3题。(共14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余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远地,尝以为无缘能来。及兹获游,周历五峰,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有其故焉。

于灵鹫寺时,述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如虎丘之剑池不流,天竺之石桥下无泉,麓山之力不副天奇 ,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於治平也,弗难矣

【注释】①俦(chóu):伴侣,此处用作动词,结伴同游。②治平:政治修明,社会安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A.去国怀乡 去()

B.至若春和景明 景()

C.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 名()

D.去其所阙阙()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至则无可用

B.不以物喜/皆以美于徐公

C.而未言其所不足/学而不思则罔

D.有其故焉/且焉置土石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4..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品味下面的句子。(3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答:                      

5..选出对【甲】【乙】两段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甲文先写登岳阳楼所见的自然风光,接着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不同,情亦不同,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B.甲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把人物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C.乙文中,作者通过写童年时听旁人的讲述,从正面表现了峡山寺的美景。

D.乙文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写峡山寺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议论。

6..【甲】【乙】两文表达的主旨虽不同,但都会给人一定的启发,请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