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上下句衔接不对的一句。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天下独绝,奇山异水。 B、黔娄之妻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D、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它为人类奉献的蜂蜜、蜂胶、蜂王浆……_______
① 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 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
③ 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
④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A. ①④②③ B. ③①④② C. 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
第Ⅱ卷(非选择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本文选自她的小说《烛心》。 |
B.“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是爸爸在鼓励女儿,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的肺腑之言。 |
C.本文写法上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采用了插叙手法。 |
D.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语义双关。 |
A.爸爸种的夹竹桃落了,未成熟的青石榴也有掉落,预示爸爸生命之树的凋谢。 |
B.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渲染了低沉压抑的气氛。 |
C.瘦难妹妹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预示弟妹年龄还小还不懂事。 |
D.爸爸种的夹竹桃落了,未成熟的青石榴也有掉落,预示着今年会有天灾人祸。 |
A.写出了弟弟妹妹的天真可爱。 |
B.写出了弟弟妹妹的懂事,自己玩耍,不用父母操心。 |
C.写出了对弟弟妹妹懵懂无知的可气。 |
D.从侧面描写“我”长大了,懂事了。 |
A.写弟弟妹妹不懂事反衬“我”长大了,强调“我”肩上的担子沉重;用弟妹的安然无知反衬爸爸去世的沉重。 |
B.当“我”获悉爸爸去世的消息后,一下子感到人生责任落到自己肩上,危机使“我”顿时成长起来。 |
C.环境描写“静悄悄的”气氛,反衬家中潜伏的危机,写“夹竹桃”暗示爸爸生命垂危。 |
D.爸爸不在了,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校”,可见植物也有灵性,在哀悼它的主人。 |
A.运用插叙可以把时间跨度大的内容浓缩于一天之内,使内容丰富、紧凑。 |
B.插叙的成功运用使爸爸的性格得到了充分体现,如爸爸对“我”的期望、鼓励、严格要求,对“我”的爱等等都是通过插叙的内容表现出来的。 |
C.插叙的内容占了文章的绝大部分篇幅,却过渡自然,衔接紧凑,结构严谨。 |
D.文章插叙了“我”在一年级因懒惰而上学迟到的事,是为了表现“我”没听爸爸的话惹爸爸生气后的自责和忏悔。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难点课课练 七年级 语文上册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
________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读第一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第②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
B.第③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
C.第④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
D.第⑤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
[ ]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3.第二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
[ ]
A.标志 迸发 蒸腾 冲刺
B.象征 爆发 蒸发 冲击
C.标志 爆发 蒸发 冲刺
D.象征 迸发 蒸腾 冲击
4.第三段中连用四个“快”字,叠用“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连用“快”字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叠用动词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任选一处对文章进行赏析(可以就主题思想、内容、结构、句式或词语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夏之韵
(一)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a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b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c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
(二)____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
(三)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四)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着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读第(一)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第②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
B.第③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
C.第④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
D.第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
[ ]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
(3)第(二)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
A.标志 |
迸发 |
蒸腾 |
冲刺 |
B.象征 |
爆发 |
蒸发 |
冲击 |
C.标志 |
爆发 |
蒸发 |
冲刺 |
D.象征 |
迸发 |
蒸腾 |
冲击 |
(4)第(三)段中连用四个“快”字,叠用了“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连用“快”字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叠用动词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第(一)段的空缺处。
酿成 |
滋成 |
凝成 |
a:________ |
b:________ |
c:________ |
(7)根据(一)(二)(三)段的内容,分别用四个字归纳夏的特点。
(一)________。 |
(二)________。 |
(三)________。 |
(8)说说你对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历代文人”描写“春花”、“秋月”的古诗词各一句。
春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夏之韵
(一)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
a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b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c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二)
____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三)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四)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着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
1)读第(一)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
.第②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B
.第③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C
.第④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D
.第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
]
A .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
B .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
C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
D .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
(
3)第(二)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A .标志 |
迸发 |
蒸腾 |
冲刺 |
B .象征 |
爆发 |
蒸发 |
冲击 |
C .标志 |
爆发 |
蒸发 |
冲刺 |
D .象征 |
迸发 |
蒸腾 |
冲击 |
(
4)第(三)段中连用四个“快”字,叠用了“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连用“快”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叠用动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第(一)段的空缺处。
酿成 |
滋成 |
凝成 |
a :________ |
b :________ |
c :________ |
(
7)根据(一)(二)(三)段的内容,分别用四个字归纳夏的特点。
(一) ________。 |
(二) ________。 |
(三) ________。 |
(
8)说说你对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含义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写出“历代文人”描写“春花”、“秋月”的古诗词各一句。春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3题。(共14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余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①远地,尝以为无缘能来。及兹获游,周历五峰,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有其故焉。
于灵鹫寺时,述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如虎丘之剑池不流,天竺之石桥下无泉,麓山之力不副天奇 ,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於治平②也,弗难矣
【注释】①俦(chóu):伴侣,此处用作动词,结伴同游。②治平:政治修明,社会安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A.去国怀乡 去() | B.至若春和景明 景() |
C.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 名() | D.去其所阙阙() |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至则无可用 | B.不以物喜/皆以美于徐公 |
C.而未言其所不足/学而不思则罔 | D.有其故焉/且焉置土石 |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4..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品味下面的句子。(3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答:
5..选出对【甲】【乙】两段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甲文先写登岳阳楼所见的自然风光,接着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不同,情亦不同,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
B.甲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把人物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
C.乙文中,作者通过写童年时听旁人的讲述,从正面表现了峡山寺的美景。 |
D.乙文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写峡山寺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议论。 |
6..【甲】【乙】两文表达的主旨虽不同,但都会给人一定的启发,请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