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章中心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错过》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即使酿成了“过错”,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过错是成功之母。 B、《散步》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C、《送东阳马生序》告诉青年人一个道理:是否学有成就,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 D、《有的人》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走向清华北大同步导读·初三语文·上 题型:013
下面关于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针对日本少数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奇谈怪论,义正辞严地进行了批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严正立场。
B.文章把极力歪曲历史、美化侵略、鼓吹战争的极少数人与广大日本人民区分开来,孤立右翼分子,维护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C.石原的言论有两层意思,一是否认大屠杀,二是倒打一耙,诬蔑中国人编造谎言,这两点中第二点是关键,这个问题解决了,第一点不攻自破。
D.文章运用对比的方法揭穿了石原的险恶用心是“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对下列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异端: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异议:不同的意见。一劳永逸:一次劳动而得到永久的安逸。
B.计算:本意指根据已知数通过数学方法求得未知数。推算:根据已有的数据加以推理计算出有关的数值。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焉”,文言虚词,这儿相当于“于是”,有“在这里”的意思。
C.赫赫:显明,盛大。不屑:文中指不值得。等因奉此: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D.荒唐: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倔强:性情刚强不屈。漫不经心:不慌不忙的样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九年级 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理解
“问”“学”与学问“学问是做出来的。”我却不以为是。以我之见,学问是学、问出来的。如《论语·为政》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想来做学问首先要学。问,有学问也要先学、问,学问是不能分家的。
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人们是先学习还是先提问?这实在是个要从头说起的问题。初为人子,混沌如盘古开天地,无论牙牙学语还是哭喊吵闹,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是出于本能。及至有了思维能力,便边学、边思、边问以至又学,学问至此便不能分家了。长到入学年龄,坐进教室,老师在黑板上写来写去地教,学生趴在课桌上抄来抄去地学,似乎“学”为先,“问”在后是事所必然。我却不以为然。我以为,先学而后问的学生未必做得出好学问,然而,比起只学不问的学生来,略胜一筹。先问而后学是有所思而有所学,学以致用。为学子,勤学好问善思最为关键。子路和颜渊都是孔子的学生。颜渊虽贫居陋巷,箪食瓢饮,却不改其乐。夫子赞美其品德而叹惋其学力:“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悦)。”对老师亦或书本所言惟命是听,成不了大业。子路性情直爽勇敢,从夫子,指问“正名”,后入仕途,虽死无憾,是夫子麾下有作为的弟子。中国有之,外国也 有之。牛顿对树上掉下来的苹果发问,问出了“万有引力”;富兰克林对苍天发问,捉住了空中的雷电,发明了避雷针。古今中外,凡可称之为学问家的都是学、问相长的。
然而,要做到学问相长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仅仅是学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心力的问题。求学问,羁绊多,干扰多,最大的羁绊来自于自己。
钱钟书先生把学问者划分为二:“大学问家的学问跟他整个的性情陶融为一片,不仅有丰富的数量,还添上个别的性质;每一个琐细的事实,都在他的心血里沉浸滋养,长了神经和脉络,是你所学不会,学不到的。时髦的学者不需要心,只需要几只抽屉,几百张白卡片,分门别类,做成有引必得的‘引得’,用不着头脑去强记。但得抽屉充实,何碍心腹空虚。最初把抽屉来代替头脑,久而久之,习而俱化,头脑也有点木木然接近抽屉的质料了。”可见做学问最大的羁绊来自于学者的心域,两样的学问家其心境是相悖的。前者于问学中求学问,是以学问为目的;后者于学问中求虚名,是以学问的表象为所好。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图虚名的学问者也许还过得去,没有献身科学的大学问家恐怕要成问题。
做学问如同烹制菜肴,不用心思不成,不下工夫不成。图虚名图速度就只能是淡而无味的拼盘。故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其心不正,其学问也不正。做学问前,要先扪心自问,问其心正否?心不正就不静,不静,不能甘于寂寞,于热热闹闹之中不能思想;不思则不问,不问,就学不成器。在有着许多诱惑的世界里,为学问者,正心、静心乃为首要。否则,既误子弟、又误江山、也误自己,十恶不赦,不如不学不问不为学问者也。
1.研读第2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列举了几种对待学问的态度,这几种态度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以子路和颜渊为例,意在________________。
2.钱钟书先生把学问者划分为两类,试简要概述,并指出其本质的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做学问如同烹制菜肴”,“图虚名、图速度就只能是淡而无味的拼盘”。请你以“菜肴”为喻,写一段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项表达错误的是
[ ]
A.要做学问,首先要学、问,凡可称为学问家的都是学、问相长的。
B.做学问如果不能正心、静心而沉迷于充满诱惑的世界,其罪过比不做学问还要大。
C.作者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作比,意在说明是先学习还是先提问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
D.文章使用了古今中外多个事例和名人言论立论,论证有力,说服力强。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学霸七年级语文 上 题型:013
下面对课文《风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篇散文表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的精神。
B.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的悲哀和沉重心情。
C.“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D.“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句中的“不幸”,意思是说不该看到这样的书,让“我”的良心受到了谴责。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5届苏州市高新区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2分)
这样的中国人
⑴今天的日本,最美丽的旅游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个世俗,一个出尘。
⑵如果没有梁思成,早就没有京都,也没有奈良了。
⑶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军轰炸时误加损伤。这份材料,是梁思成历尽心血完成的。
⑷但梁思成希望美军能将另外两个不在中国的城市也排除在轰炸目标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⑸1932年,上海淞沪会战中,十九路军抗敌的前线,一个清华大学出身的年轻炮兵军官在激战中因无医无药殉于阵中。这个年轻的炮兵军官就是梁思成的亲弟弟梁思忠。
⑹1941年,在成都,日军利用恶劣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一个中国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中,壮烈殉国。三年后,林徽因依然为这个战死的中国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叫做《哭三弟恒》。这个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
⑺因国恨家仇,梁思成先生从不与日本人交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的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⑻所以当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而且,也超出他的工作范围。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而且并不是临时起意而已。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候的情景:“他们住在重庆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详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许多属于日本占领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中国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⑼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迂腐。而我胸中分明感到另一种感觉,那就是——高贵。高贵到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
⑽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认为当年侵略中国,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那么,有梁先生这样的中国人,就是在无言地告诉后人,日本人那时是在戕害一个怎样高贵的民族。
⑾这一瞬间,我方才感到,林徽因选择的梁思成,是怎样的一个男人。梁思成,是那种胸中真正荣有大海的男人。谁能看到这片大海,谁才能配得上梁思成。
⑿有人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吗?
⒀我不知道。
⒁我只知道在抗战中,他们曾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47公斤;那时,林徽因在日日咳血的生死线上挣扎,“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
⒂然而,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
。
⒃林徵因在回答"日本人来了怎么办"这句话时,平静而言:"门外不就是扬子江么?"
⒄而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由于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1945年,盟军不得不做出对其进行轰炸的准备。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标明详细文物地点的地图。
⒅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徵因。
⒆当抗战胜利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们竟然在李庄写出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两个人那时每天为了这部书工作到夜半,竟然"欲罢不能"。
(选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申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②林徵因 建筑学家和作家。
1.从叙述顺序来看,第(5)、(6)段都属于插叙,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2.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补写(15)段"他们说"的内容。(2分)
3.(16)段林徽因的回答,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或情感?(2分)
4.第(19)段中的两个"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5.文中的梁思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2分)
这样的中国人
⑴今天的日本,最美丽的旅游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个世俗,一个出尘。
⑵如果没有梁思成,早就没有京都,也没有奈良了。
⑶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军轰炸时误加损伤。这份材料,是梁思成历尽心血完成的。
⑷但梁思成希望美军能将另外两个不在中国的城市也排除在轰炸目标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⑸1932年,上海淞沪会战中,十九路军抗敌的前线,一个清华大学出身的年轻炮兵军官在激战中因无医无药殉于阵中。这个年轻的炮兵军官就是梁思成的亲弟弟梁思忠。
⑹1941年,在成都,日军利用恶劣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一个中国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中,壮烈殉国。三年后,林徽因依然为这个战死的中国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叫做《哭三弟恒》。这个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
⑺因国恨家仇,梁思成先生从不与日本人交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的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⑻所以当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而且,也超出他的工作范围。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而且并不是临时起意而已。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候的情景:“他们住在重庆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详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许多属于日本占领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中国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⑼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迂腐。而我胸中分明感到另一种感觉,那就是——高贵。高贵到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
⑽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认为当年侵略中国,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那么,有梁先生这样的中国人,就是在无言地告诉后人,日本人那时是在戕害一个怎样高贵的民族。
⑾这一瞬间,我方才感到,林徽因选择的梁思成,是怎样的一个男人。梁思成,是那种胸中真正荣有大海的男人。谁能看到这片大海,谁才能配得上梁思成。
⑿有人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吗?
⒀我不知道。
⒁我只知道在抗战中,他们曾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47公斤;那时,林徽因在日日咳血的生死线上挣扎,“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
⒂然而,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
。
⒃林徵因在回答"日本人来了怎么办"这句话时,平静而言:"门外不就是扬子江么?"
⒄而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由于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1945年,盟军不得不做出对其进行轰炸的准备。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标明详细文物地点的地图。
⒅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徵因。
⒆当抗战胜利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们竟然在李庄写出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两个人那时每天为了这部书工作到夜半,竟然"欲罢不能"。
(选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申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②林徵因 建筑学家和作家。
【小题1】从叙述顺序来看,第(5)、(6)段都属于插叙,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补写(15)段"他们说"的内容。(2分)
【小题3】(16)段林徽因的回答,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或情感?(2分)
【小题4】第(19)段中的两个"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5】文中的梁思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