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翻译下面句子不对的是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
B、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认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世                    (2)未识书具                       

(3)自是指物作诗立           4)不能前时之闻                  

2.翻译以下句子。(4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对于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因其与柳宗元、苏轼等在诗词方面的造诣极高,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B.文章分幼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介绍了方仲永的变化,强调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C.题目《伤仲永》中,“伤”的意思是哀伤、叹惜。通过方仲永的人生经历,作者主要是为了谴责那些不懂得培养子女的家长,告诫我们要重视人才。

D.方仲永年幼时天资聪慧,后来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在后天的学习中不努力,所以最终“泯然众人矣”。

4.是什么原因导致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 如果你是仲永,当你与父亲每天“环谒于邑人”的时候,你将对父亲说些什么?(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3分)(  )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

D.读xiān,鲜艳。

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水源欲其林

B.不足为外人也此中人语

C.如外人 来问讯

D.莲爱渔人甚异

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4.、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3分)(  )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D.读xiān,鲜艳。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水源欲其林B.不足为外人也此中人语
C.如外人 来问讯D.莲爱渔人甚异
【小题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小题4】、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下边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今齐地方千里(地域,表处所)B.朝服衣冠,镜(察看)
C.能刺寡人之过者(当面)D.吾妻之美我者,我也(偏爱)
【小题2】与例句中划线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燕、赵、韩、魏闻,皆朝于齐。
A.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B.暮寝而思
C.臣妾畏臣D.何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篇正面描写邹忌身材的魁梧,容貌的漂亮。邹忌确实是一个美男子。
B.邹忌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城北徐公还美,是发自内心的赞美。
C.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目的是劝说齐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D.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大治、强盛。
【小题4】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世                    (2)未识书具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不能前时之闻                  
【小题2】翻译以下句子。(4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3】对于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因其与柳宗元、苏轼等在诗词方面的造诣极高,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B.文章分幼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介绍了方仲永的变化,强调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C.题目《伤仲永》中,“伤”的意思是哀伤、叹惜。通过方仲永的人生经历,作者主要是为了谴责那些不懂得培养子女的家长,告诫我们要重视人才。
D.方仲永年幼时天资聪慧,后来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在后天的学习中不努力,所以最终“泯然众人矣”。
【小题4】是什么原因导致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 如果你是仲永,当你与父亲每天“环谒于邑人”的时候,你将对父亲说些什么?(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广东省珠海市紫荆中学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2分)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不能其一处B.无案犊之形/其筋骨
C.可以调琴/吴广爱人D.草色帘青/则无法家拂士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划线处用自己的话,其余的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全文分为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              ”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       ”、水“      ””,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       ”的节操和“      ””生活情趣。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本文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陋室,突出陋室的俗。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恬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四川省成都铁中初二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3分)(  )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D.读xiān,鲜艳。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水源欲其林B.不足为外人也此中人语
C.如外人来问讯D.莲爱渔人甚异
【小题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小题4】、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重庆市开县德阳初级中学初一下学期月考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世                    (2)未识书具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不能前时之闻                  
【小题2】翻译以下句子。(4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3】对于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因其与柳宗元、苏轼等在诗词方面的造诣极高,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B.文章分幼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介绍了方仲永的变化,强调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C.题目《伤仲永》中,“伤”的意思是哀伤、叹惜。通过方仲永的人生经历,作者主要是为了谴责那些不懂得培养子女的家长,告诫我们要重视人才。
D.方仲永年幼时天资聪慧,后来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在后天的学习中不努力,所以最终“泯然众人矣”。
【小题4】是什么原因导致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 如果你是仲永,当你与父亲每天“环谒于邑人”的时候,你将对父亲说些什么?(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广西省钦州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下边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今齐地方千里(地域,表处所)B.朝服衣冠,镜(察看)
C.能刺寡人之过者(当面)D.吾妻之美我者,我也(偏爱)
【小题2】与例句中划线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燕、赵、韩、魏闻,皆朝于齐。
A.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B.暮寝而思
C.臣妾畏臣D.何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篇正面描写邹忌身材的魁梧,容貌的漂亮。邹忌确实是一个美男子。
B.邹忌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城北徐公还美,是发自内心的赞美。
C.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目的是劝说齐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D.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大治、强盛。
【小题4】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广东省珠海市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2分)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不能其一处

B.无案犊之形/其筋骨

C.可以调琴/吴广爱人

D.草色帘青/则无法家拂士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划线处用自己的话,其余的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全文分为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              ”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       ”、水“      ””,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       ”的节操和“      ””生活情趣。

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本文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陋室,突出陋室的俗。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恬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