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倾倒) B、数风流人物(风流人物:文中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即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C、卷起千堆雪(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D、余亟叹其技之奇妙(亟:急切)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课外练习第16册八年级下学期用 北京课改版 题型:013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
可怜之至:可怜到了极点。
B.“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惊诧莫名:没有原因的惊讶诧异。
C.“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D.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
旋:不久,很快地。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本文作者巧妙地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并举出实例引领读者去探索隐藏在这些独特“文字”后面的学问和奥秘。 |
B.本文采用总分结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 |
C.第③④段“”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分别是“即使……也……”“不但……而且……”。 |
D.本文将文学和科学的语言结合起来,语言浅易生动,活泼有趣。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乐羊子妻 范 晔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①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②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③;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①盗泉:古泉名,今在山东泗水县。古籍中有:“(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②稽废:延误荒废; ③懿德:美好的品德。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遗:弄丢,遗失)
B.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 (捐:献出,捐出)
C.妻乃引刀趋机 。 (引:拿起)
D.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亡:通“无”)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徒以有先生也。
B.妻跪问其故。 羊子感其言。
C.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行者休于树
D.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羊子妻批评丈夫行路拾遗时,先用了“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两个典故,接着指出贪小利失大节的危害,终让让丈夫心悦诚服。
B.选文第二故事乐羊子妻 “引刀趋机” 用自己织布的切身体会,告诉乐羊子求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
C.文中用羊子“大惭,捐金于野”“感其言,复还终业”的表现,从侧面突出了妻子的教育起到了作用,突出了她的聪慧善教。
D.文中的乐羊子妻不知其姓氏,足见当时妇女地位的低下;乐羊子妻批评、开导丈夫的两个故事充分表现了她顾全大局、深明大义、聪明能干的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她的赞美之情。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壮族“干栏”
① 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干栏”(如下图)即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② “干栏”一次是壮语的音译,“干”是“上面”,“栏”是“房屋”,连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其意与文献所记载的“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相符。
③ “干栏”的建造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一般分为全楼居住式、半楼居住式、地居式三类。全楼居住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半楼居住式常出现在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多见平原地区。无论哪种居式,都分上层、下层和楼阁三个部分,在层与层之间用木梯连接,上下非常方便。上层为居住层;下层架空,专门用来圈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楼阁在上层的顶部,多用来储存粮食。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以增加使用面积。
④ 至于“干栏”的建造原理,虽然古籍上没有专门的论述,但相关的文献也能让我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太平寰宇记》有曰:“构木为巢,以避瘴气。”张华的《博物志》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更早的《韩非子》则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虫蛇,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干栏”这种建筑形式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二创造出来的。
⑤ 如同汉族地区的村庄一样,在悠久的历史中,壮族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居住群落。这些群落是按家族、宗族相对集中居住的需要来布局的,通常根据地势的特点顺势伸展,错落有致,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⑥ 例如:从山脚到山腰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往往是一大家子几兄弟分别居住的院落,称为“串联式”;而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间留出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则透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称为“并联式”;而“辐射式”则多见于较宽阔的山脚,常与“串联式”相结合,“干栏”自上而下展开辐射,中间留有石道,沿山坡直通家门。
⑦ 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们常将屋基垒成“梯田式”,每一级“梯田”横向排列出若干“干栏”,平行伸展,上一排屋基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了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根据《壮族通史》改写)
9.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数理顺序
10.下列对本文引用古籍资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引用古籍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通史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B.第②段有壮语音译词的阐释,也有古籍的引用,都是对“干栏”进行解说。
C.第④段的三则引文,从不同的角度印证壮族先人创造“干栏”建筑的原理。
D.本文引用的古籍,都是四字句,语言平实,集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下列对文中“干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干栏”氛围全楼居式、半楼居式以及地居式三类,只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才发现。
B.“干栏”分成三部分,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存放农具和杂物,楼阁多储存粮食。
C.“干栏”民居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而创造出来的。
D.“干栏”群落有一家几兄弟居住的“串联式”,也有透露出氏族社会遗风的“并联式”。
1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干栏”就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B.为了增加使用面积,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
C.“干栏”群落按家族、宗族聚居的需要布局,常依地势特点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D.“干栏”自上而下辐射,中间留有石道,形成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西南宁卷)语文(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壮族“干栏”
① 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干栏”(如下图)即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② “干栏”一次是壮语的音译,“干”是“上面”,“栏”是“房屋”,连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其意与文献所记载的“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相符。
③ “干栏”的建造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一般分为全楼居住式、半楼居住式、地居式三类。全楼居住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半楼居住式常出现在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多见平原地区。无论哪种居式,都分上层、下层和楼阁三个部分,在层与层之间用木梯连接,上下非常方便。上层为居住层;下层架空,专门用来圈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楼阁在上层的顶部,多用来储存粮食。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以增加使用面积。
④ 至于“干栏”的建造原理,虽然古籍上没有专门的论述,但相关的文献也能让我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太平寰宇记》有曰:“构木为巢,以避瘴气。”张华的《博物志》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更早的《韩非子》则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虫蛇,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干栏”这种建筑形式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二创造出来的。
⑤ 如同汉族地区的村庄一样,在悠久的历史中,壮族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居住群落。这些群落是按家族、宗族相对集中居住的需要来布局的,通常根据地势的特点顺势伸展,错落有致,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⑥ 例如:从山脚到山腰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往往是一大家子几兄弟分别居住的院落,称为“串联式”;而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间留出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则透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称为“并联式”;而“辐射式”则多见于较宽阔的山脚,常与“串联式”相结合,“干栏”自上而下展开辐射,中间留有石道,沿山坡直通家门。
⑦ 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们常将屋基垒成“梯田式”,每一级“梯田”横向排列出若干“干栏”,平行伸展,上一排屋基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了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根据《壮族通史》改写)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 B.空间顺序 | C.逻辑顺序 | D.数理顺序 |
A.引用古籍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通史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
B.第②段有壮语音译词的阐释,也有古籍的引用,都是对“干栏”进行解说。 |
C.第④段的三则引文,从不同的角度印证壮族先人创造“干栏”建筑的原理。 |
D.本文引用的古籍,都是四字句,语言平实,集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A.“干栏”氛围全楼居式、半楼居式以及地居式三类,只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才发现。 |
B.“干栏”分成三部分,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存放农具和杂物,楼阁多储存粮食。 |
C.“干栏”民居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而创造出来的。 |
D.“干栏”群落有一家几兄弟居住的“串联式”,也有透露出氏族社会遗风的“并联式”。 |
A.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干栏”就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
B.为了增加使用面积,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 |
C.“干栏”群落按家族、宗族聚居的需要布局,常依地势特点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
D.“干栏”自上而下辐射,中间留有石道,形成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植物的“婚恋”
①味觉对大部分植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英国科学家已经发现,植物体内有一种特殊的基因,使得它们的根须具有“品尝”土壤的功能。比如一种叫做ANBI的基因,可以使它们的根部品尝土壤,让根优先伸向这些营养物质最为丰富的地方。
②科学家发现,很多植物,除了感觉灵敏外,它的味觉还能够品尝得出叶子上的东西是否可以吃。例如毛毡苔,如果你给它开个玩笑,放一粒砂子在它的叶片上,那些绒毛照样会卷曲起来,但是它很快就发现受骗了,于是马上把绒毛张开,吐掉砂子,再伺机捕捉可食的动物。
③植物的味觉也有助于防御,并于嗅觉一起构成铜墙铁壁。美国农业部的詹姆斯进行的研究表明,当甜菜夜蛾毛虫开始蚕食玉米、甜菜和棉花叶时,植物能“尝”出幼虫唾液中的一种物质。接着,它们便开始制造“香水”,即一种挥发性化合物,这些物质飘散在空气里,并引来雌性的寡毛土蜂。寄生的寡毛土蜂在甜菜夜蛾毛虫体内产卵,当幼蜂孵化时,就会把甜菜夜蛾毛虫活活吃掉。所以,当植物尝到甜菜夜蛾毛虫的唾液时,它已经遭到了攻击,但是它确信自己能狠狠地报复一下。
④植物也要“恋爱”、“结婚”。绿色开花植物为了繁衍后代,是要“恋爱”和“结婚”的。不论是自花传粉也好,还是异花传粉也罢,植物一般都是由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上,通过受精结成胚珠,发育成种子。在百花竞放的自然环境里,花粉自由传播。雌花“情窦敞开”,它们之间的“恋爱”虽然很自由,然而各种植物的“成亲”总是有“规矩”的,例如,水稻和棉花不“婚配”,玉米和大豆不“成亲”,高梁和烟草不“相爱”等等。
⑤为了揭开异科绿色开花植物交叉传粉难以“成亲”的秘密,植物生理学家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探索,直到近年来才初步解开这个谜。在花期相遇的条件下,玉米的花粉可能传达到大豆的柱头上,水稻的花粉也可能传到棉花的柱头上。但它们的“恋爱”都不能成功,无法“生儿育女”,其生理原因是由于花粉和柱头的“亲和力”不相宜,这完全可以通过它们的味觉“品尝”辨别出来。花粉一传到柱头上,立即分泌出一种糖蛋白,如果是同一种物质,其柱头很快就会识别出来,柱头的角质层马上溶化,让花粉管走进子房;如果不是同种植物的花粉,柱头则坚持不“接纳”。正因为各类植物的柱头对本种植物具有专一的“亲和性”,对异种植物的花粉产生“排斥”,以至“抗婚”,所以各类植物的婚姻一直避免了“乱伦”现象,玉米不可能“嫁给”大豆,水稻也不能“娶”棉花为“妻”等等。异科植物之间这种严格的“抗婚”特性,防止了物种之间遗传差异的消失,维持了各个物种的稳定与延续。
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孜孜以求,不懈攻关,采用各种人工技术,试图诱导异科植物“恋爱结婚”培育植物“混血儿”,以创造新的物种,综合多“族”植物的优良性状,求得生物产量的提高,造福人类。
(选自《百科知识》,作者李津军;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标题新颖巧妙,别具一格。作者为什么要以“植物的‘婚恋’”为题呢?谈谈你的理解。
答:
2.通读全文,请简要分析植物地味觉有什么作用。
答:
3.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⑴“抗婚”:
⑵“混血儿”:
4.第3段举“甜菜夜蛾毛虫”遭到植物反击的例子,其作用是
。
5.根据本文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植物的受粉方式主要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
B.异科绿色植物之间的“抗婚”特性,防止了物种之间遗传差异的消失,维持了各个物种的稳定与延续。
C.“各种植物的‘成亲’总是有规矩的”一句中的“总是”,不能用“可能”去替换。
D.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简练平实,准确地说明了植物之间“恋爱”虽然自由,“成亲”却很困难。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沁国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题目,“雪”是内容。
B.上阙写景由概括到具体,由动到静,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便是静态描写。
C.“风骚”原指《楚辞》中的“国风”和“离骚”。
D.《沁园春·雪》采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惟余莽莽 剩下
B.须晴日 必须等到
C.俱往矣 都
D.略输文采差
(3)“内外”、“上下”所指的方位依次是
[ ]
A.南北东西
B.东西南北
C.南北西东
D.东北西南
(4)“望”字所统领的内容是到哪句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填空。
①作者想象中的景色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②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
③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
(6)根据“沁园春”词牌的格律,排列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下列语句的顺序。
[1]橘子洲头 [2]看万山红遍
[3]鱼翔浅底 [4]怅寥廓
[5]独立寒秋 [6]问苍茫大地
[7]湘江北去 [8]层林尽染
[9]百例争流 [10]谁主沉浮
[11]鹰击长空 [12]万类霜天竞自由
[13]漫江碧透
正确的语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