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辨别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
(1)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
(2)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
(4)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

A、(1)反复;(2)拟人;(3)比喻、排比;(4)反复
B、(1)反复;(2)对比;(3)对偶、排比;(4)反复
C、(1)反复;(2)对比;(3)比喻、排比;(4)反复
D、(1)排比;(2)对比;(3)比喻、排比;(4)反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填空题

辨别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
(1)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
(2)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
(4)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5题

多读书,读好书

    ⑴读书,似乎是一件苦差事,不然,为什么有人头悬梁,锥刺股呢?读书似乎又是一件快乐的事,否则,为什么有人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却不可以不读书呢?

    ⑵有人说,读书好,书中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有千钟粟,有车如簇。看,有权有势又有钱,更有一位“颜如玉”来“红袖添香夜读书”。你说,读书好不好?诚然,名利声色确实吸引了不少沽名钓誉之徒。但除此之外,读书一定还有别的什么魔力,吸引着那些虽然清贫却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莘莘学子吧?

    ⑶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是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首先,读书的一大乐趣在于随心所欲。主人是你,是你去读书,而不是书来管你。试想,一个大书架,塞满了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侦探、言情、武侠……看哪一种都可以,不着急。而它们对你,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么多古圣先贤,在静默地等着你,为你述说他们的思想。你可以向孙子请教兵法,跟海明威谈斗牛,还可以跟司马迁谈天下大事——总之,当家的是你。慢慢的,你会觉得,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奥妙无穷,仿佛所有的知识画卷在你的脑海中一一展现。而你也已超然物外地掌握着历史。久而久之,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感觉愈演愈烈。不变为“书痴”者鲜矣。

    ⑷书趣之二,在于可以大发议论。凡著书立说者,必为一时之俊才。虽是俊才,有时也会有疏漏,而这疏漏偏偏被你看出来了,你高兴不高兴?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句是写李白的。但你想,如果把“臣”字写成“爷”字,不是更好地表达他的酩酊大醉之态么?一时间意得志满,好像杜甫都要来拜你为“一字师”。大发议论,使你与作者有并驾之感,精神上快乐无比。

    ⑸书趣之三,当你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又或是当你对某一个问题小有心得时,打开一本书,发现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充分的论述。正好搔到你的痒处,正中下怀,喜乐不禁。于是一切都已明了,一切付出的辛劳都有了回报。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是什么也换不去的。

    ⑹书趣之四,当你看了一本好书,被它的内容所征服,在你与朋友交流时侃侃而谈,书中的妙语一句句往外跳。朋友们瞪着钦羡的目光:“士别三日,可得刮目相看啊!”只有你知道,这是看了书的缘故。小小的虚荣心再次被满足。读书好不好?

    ⑺书趣之五。在于藏书,鉴于大家都是中学生,没什么钱。这点,不谈也罢。历数了这么多书的好处,那么你是不是觉得手痒痒,想翻开一本瞧瞧呢?书有很多种,有的要正襟危坐地钻研,有的只是一种消遣,还有一些会把人诱进死胡同里,再也出不来的。既然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把书当作敲门砖去扣开那名利之门,那么,我们就应该去读好书,读那些不光是为了消遣,更能提高我们的书。比如说《唐诗三百首》,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再比如《三国演义》,日本人从中学到了企业管理,用人之道,我们能学到什么?再比如《沙翁戏剧集》从中又能领会多少道理呢?不光只看纯文学作品,还应看看人物传记之类的,看看别人是怎样为了理想不屈不挠地奋斗至成功的。

    ⑻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总之,读书能造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但不读书,肯定是百害而无一利——让我们都来读书,读好书吧!

(选自网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作者反对为                     而读书,而主张为                                                 而读书。

2.结合上下文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但除此之外,读书一定还有别的什么魔力,吸引着那些虽然清贫却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莘莘学子吧?

(2)书有很多种,有的要正襟危坐地钻研,有的只是一种消遣,还有一些会把人诱进死胡同里,再也出不来的。

3.本文第⑷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具体说说第⑻段画线句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上:                                                 

内容上:                                                  

5.请谈谈你读过的一本著名的好书,并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不得与试卷已有内容重复)

书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201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初三开学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30分)

鼎湖山听泉

①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②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③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④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⑤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可容1100,颇为引人注目。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⑥ 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 ,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⑦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⑧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⑨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⑩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1.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3分)

2.本文善用修辞,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句子。(6分)

①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3.“作者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4.联系全文看,? 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30分)
鼎湖山听泉
①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②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③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④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⑤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⑥ 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 ,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⑦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⑧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⑨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⑩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小题1】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3分)
【小题2】本文善用修辞,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句子。(6分)
①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小题3】“作者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小题4】联系全文看, 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30分)
鼎湖山听泉
①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②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③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④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⑤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⑥ 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 ,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⑦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⑧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⑨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⑩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小题1: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3分)
小题2:本文善用修辞,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句子。(6分)
①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小题3:“作者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小题4:联系全文看, 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大附中题库 八年级语文(第2版)下册、第一单元 测试卷 题型:048

母亲是一种岁月

张建星

  ①少年的时候,对母亲只是一种依赖。青年的时候,对母亲也许只是一种盲目的爱。只有当生命的太阳走向正午,人生有了也开始了,对母亲才有了深刻的理解,深刻的爱。

  ②我们也许突然感悟,母亲其实是一种岁月,从绿地流向一片森林的岁月,从小溪流向一池深湖的岁月,从明月流向一片冰山的岁月。

  ③随着生命的脚步,当我们也以一角鱼尾纹,一缕白发在感受母亲额头的皱纹、母亲满头白发的时候,我们有时竟难以分辨,老了的,究竟是我们的母亲,还是我们的岁月?我们希望留下的究竟是那铭心刻骨的母爱,还是那点点滴滴、风尘仆仆、有血有泪的岁月?

  ④岁月的流逝是无言的,当我们对岁月有所感觉时,一定是在非常沉重的回忆中。而对母亲的牺牲真正有所体会时,我们也一定进入了付出和牺牲的季节。

  ⑤有时我在想,作为母亲,仅仅是养育了我们吗?倘若没有母亲的付出,母亲的牺牲,母亲博大无私的爱,这个世界还会有温暖、有阳光、有我沉甸甸的泪水吗?

  ⑥我们终于长大了,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从一个女儿变成一个母亲。当我们以为肩头挑起责任也挑起命运的时候,当我们似乎可以傲视人生的时候,也许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白发苍苍的母亲正以一种充满无限怜爱,无限关怀,无限牵挂的目光在背后注视着我们。我们会在刹那间感到,在母亲的眼里,我们其实永远没有摆脱婴儿的感觉,我们永远是母亲怀里那个不懂事的孩子。

  ⑦我们往往是在回首的片刻,在远行之前,在离别之中,发现我们从未曾离开过母亲的视线,离开过母亲的牵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总在想,我们又能回报母亲什么呢?

  ⑧母亲是一种岁月。无论是我个人的也许平庸也许单纯的人生体验,还是整个社会前进给我的教诲和印证,在绝无平坦而言的人生旅途,担负最多痛苦,背着最多压力,咽下最多泪水,仍以爱,以温情,以慈悲,以善良,以微笑,对着人生,对着我们的,只有母亲!永远的母亲!

  ⑨没有母亲,生命将是一团漆黑;没有母亲,社会将失去温暖。那是在我认为生命最艰难的时刻,面对打击,面对失落,我以为完全失去了。就在那一刻,是母亲的一句话,让我重新启程。看着我掩饰不住的沮丧,母亲说,该知足了!日子还长!

  ⑩于是我便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多哲人志士,将伤痕累累的民族视为母亲,将涛声不断的江河视为母亲,将广阔无垠的大地视为母亲。

  因为能承受的,母亲都承受了;该付出的,母亲都付出了。而作为一种岁月,母亲既是民族的象征,也是爱的象征。

  也许因为我无以回报流淌的岁月所赐予我的,所以,我无时无刻不在爱着我的母亲,我的老母亲。在我眼里,母亲是一种永远值得洒泪的感怀的岁月,是一篇总也读不完的美好故事。

(1)

给下列加粗词注音。(1分)

(  )  流(  )

(2)

第①段中的加粗词语指什么?(1分)

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作者对母亲认识是逐步深化的,请用文中原句来说明认识深化的过程。(2分)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分)

(1)第⑤段划线的句子

(2)第段划线的句子

(5)

第⑦段中诗句的作者是________,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1分)

(6)

文中最能揭示文章标题的句子是________(1分)

(7)

模拟例句造句:(1分)

例句:在我眼里,母亲是一种永远值得洒泪的感怀的岁月,是一篇总也读不完的美好故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乡居闲情

    ①门前一片草坪,人们日间因为火伞高张,晚上嫌它冷冷清清,除了路过,从来不愿也不屑在那儿留连;唯其如此,这才成了真正是“属于我”的一块儿地方,它在任何时候,静静地等候着我的光临。

    ②站在这草坪上,当晨曦在云端若隐若现之际,可以看见远处银灰色的海面上,泛着渔人的归帆。早风穿过树梢,簌簌地像昨宵枕畔的絮语,几声清脆的鸟叫,荡漾在含着泥土香味的空气之中,只有火车的汽笛,偶然划破这无边的寂静。

    ③骄阳如炙的下午,我常喜欢倚在树荫下,凝望着碧蓝如黛的海水,静听近处人家养的小火鸡的“软语呢喃”。实在的,我深信无论谁听了小火鸡的声音,一定不会怪我多事——把燕子的歌喉,让小火鸡掠美。那有如小儿女向母亲撒娇的情调,是这么微细、婉转,轻轻地开始第一个音,慢慢地拖长着第二个音,短促地结束了第三个音,而且有着高低抑扬,似乎在向它们的妈妈诉说什么。

    ④新雨之后,苍翠如濯的山岗,云气弥漫,仿佛罩着轻纱的少妇,显得那么忧郁、沉默;潮声澎湃犹如万马奔腾,遥望波涛汹涌,好像是无数条白龙起伏追逐于海面群峰之间

    ⑤我更爱在天边残留着一抹桃色的晚霞,暮霭已经笼罩大地的时候,等着鸭宝宝的归来。差不多像时钟一般准确——当上学的和办公的都陆续回到家之后,你可以看见小溪的那一头,远远地有一个白点出现了,这就是我们唯一的“披着白斗篷的队长”,领着它的队伍正在向归途行进。渐渐地越游越近,一批穿着背上印满黑斑的浅褐制服的小兵,跟着它们的队长,开始登陆,然后一个个吃力地拔动着两片脚掌,摇晃着臃肿的身子,傻头傻脑急急忙忙穿过阡陌,有时一不小心滑落到田里,立刻勇敢地又爬了起来继续往前赶,唯恐会落伍似的。好不容易绕道迂回跑上了草坪,看见有人站在门边,一个个便鬼鬼祟祟偏过头去,商量不定,直到你离开了所站的地方,走得远远的,它们这才认为威胁已经解除,可以安全通过,然后一窝蜂地涌进了大门。

    ⑥柔和似絮、轻匀如绡的浮云,簇拥着盈盈皓月从海面冉冉上升,清辉把周围映成二轮彩色的光晕,由深而浅,若有若无,不像晚霞那么浓艳,因而更显得素雅;没有夕照那么灿烂,只给你一点淡淡的喜悦和一点淡淡的哀愁。海水中央,波光潋滟,跟着月亮的越升越高,渐渐地转暗,终至于静悄悄地整个隐入夜空,只仗着几处闪烁的渔火,依稀能够辨别它的存在。

    ⑦你可曾看见过月亮从乌云里露出半个脸儿的情景?我仿佛在黄昏的花园里看见过,一朵掩藏在叶底的娇媚的白玫瑰,然而不及月的皎洁;又仿佛在古画里看见过,一个用团扇遮面的含羞的少女,可是不及月的潇洒;那么超然地、悠然地在银河里凌波微步。

    ⑧海风吹拂着,溪流呜咽着,飞萤点点,轻烟缥缈,远山近树,都在幽幽的虫声里朦胧地睡去,等待着另一个黎明的到来。

    ⑨即使天空黑沉沉地压了下来,仿佛画家泼翻了墨汁在宣纸上,骤雨夹着震撼宇宙的雷声以俱来的日子,从令人心悸的闪电里,隔窗开园窥见海水像死去了,一切、都在造化的盛怒之下屏住气息。然而我知道,这些都要过去的,代替而至的将是一片更美丽清新的画图。人们都太忙了,从忙着吃奶、长牙,到忙着学走路、学说话、学念书……以至于忙着魂牵梦萦地恋爱,气急败坏地赚钱,因此忘了他们的周遭,还有这么一个可爱的世界,而我,却从一般人以为枯燥贫乏的乡居生活里,认识了它们。

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画线的第4段作简要赏析。

2.根据你的体验,说说为什么皓月“只给你一点淡淡的喜悦和一点淡淡的哀愁”?

3.对鸭宝宝归来的那一段内容,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请作简要赏析。

4.本文创作在5O年代的台湾,联系你身边的生活现象,阅读最后一段画线的语句,谈谈你对生活的“忙”与“闲”的认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27分)

要不要叫醒她

张曼娟(台湾)

(1)要不要叫醒她?

(2)她睡得好熟呢。

(3)还是叫起来吧,免得下车吹了风会着凉。

(4)于是,我等待着,等候父亲或者母亲坚持的,又不想惊吓了孩子的,叫我醒过来。

(5)那是很小的时候,我们全家常在假期出游,为了贪看晚霞的光彩,为了多辨认几颗星星,回家总得天黑以后,我和弟弟差不多一上车就睡了。那时路上多是农田,并没有可看的街景,四周一片静寂的黑,偶尔有住家的灯光闪过,稀稀疏疏的,原本就很像一场梦了,更加催人入梦。因为车上的人多,很多时候就睡在父母亲的怀抱里。道路并不平坦,颠簸,是梦里始终不变的节奏。

(6)每一次快到家我自然就会醒来,却著不睁眼,仍流连在睡的边缘,全身的知觉在等待。可以听见父母商量着,要把我们叫醒,恐怕忽然醒来吹了风会生病,母亲叫了我的小名,我揉揉眼睛醒过未,是被母亲叫醒的哦,像是一种撒娇,还要皱皱眉头,好不甘愿的样子。父母叫唤弟弟不醒,决定将弟弟裹在父亲的大衣里,抱回家去,我们一起下车,走进寒冷的冬夜。   

(7)看着走在前面的父亲抱着幼小的弟弟,我有些嫉妒,如果我再小一些,再轻一些,父亲就会抱着我回家了。

(8)开始准备联考以后,觉得睡眠永远不够,星期日不用上课的早晨,多希望时钟坏了,或者父母亲忽然忘了家里还有一个我的存在。可是,我总听见门外的交谈:

(9)“要不要叫醒她?…她好像很晚才睡啊。…是呀,最近都是这样,可是,就快考试了,不拼一下不行的。…要不然,过十分钟再叫醒她吧。”

(10)安静下来的空气中,我已完全清醒,闭着眼睛等那得之不易的十分钟过去。那是父母的挣扎与不忍,我等着他们来叫醒,精神饱满地醒来,让父母以为这十分钟的功效显著。

(11)-个人到香港教书,初抵达时,住在大学宾馆里,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生活,我陷在难以言yu的焦虑里,并没有什么不如意,我只是无法入睡。连续好儿夜,我完全没有睡意,天亮以后,却又精力充沛,在焦阳炙日下,奔波寻找一个适合的居所,安顿下来。

(12)日找到房子那夜,我的疲惫不堪的躯体,和暂时松弛下来的灵魂,一块儿拉我入梦。天亮以后,我仿佛听见父母的声音:要不要叫她起来……在等待中,感觉到太阳光从百叶窗缝进地板,缓缓爬上枕被;听见鸟雀此起彼落的呜唱。我只是等不到父亲或母亲,走进房里,叫我醒来。那天早上,我一直没有等到,于是自己睁开眼睛来,在床上默默坐了许久,觉得非常孤单。

(13)1997年的香港,秋日刚来,天就凉了,不时下着雨。我在购物中心潦草解决了晚餐,提着大包小包上了社区小巴士,往回家的路上驶去。快要抵达时,我听见后座一对父母亲,用广东话低声商量着,我正好听懂了他们的话:

(14)要不要叫醒她?

(15)年轻的父母决定抱着小女儿下车,我走在他们身后,看着那父亲将女儿用外套裹在怀里,那母亲在一旁撑着伞,踩过积水的马路,回家。我忽然明白了,很多年以前,当我还很幼小的时候,也曾这样被抱在怀中,温暖地护持着小小的梦。

(16)我只是忘记了,并不是不曾拥有。

(17)因为两只手拿了太多东西,我无法撑伞,雨水淋湿了我的头发和衣裳,但是不再有凄清孤独的感伤,很快地,我会把新家打理好,接来父母亲一起佳。然后,在醒和睡的边缘,等待那一声:要不要叫醒她?

(18)安心地睡去,愉悦地醒来,真是一种幸福。

(选自《张曼娟作品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我陷在难以言yù     的焦虑里。

2..第12段划曲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形象地写出了      

              ,又暗示了我此刻                    的心情。(4分)

3.、品析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二选一)(3分)

A、是被母亲叫醒的哦

B、我的疲惫不堪的躯体,和暂时松弛下来的灵魂,一块儿拉我入梦

4..文章13-15段描绘了一幅别人父母商量要不要叫醒孩子的画面,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5.、下列选项中,对题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4分)

A.这声叫唤的背后,包含着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

B.用设问形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这声叫唤是全文的线索,包含着父母与子女间浓浓的亲情。

D.语调轻松,却隐含了父母的不忍与挣扎。

6.、读了本文,你一定很有感触,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下你的阅读感受。(80字左右)(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