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下面表述有误的一句

A、面对离别,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为归京的友人吟诵:“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入川的朋友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尽显洒脱旷达之意。
B、范仲淹几经沉浮,数遭贬谪,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实践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伟大抱负。(《岳阳楼记》)
C、浙江一位老人捐献出的眼角膜让两位盲人重见光明,老人的这种精神正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写照。
D、同是望月,白居易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抒发深切的骨肉分离之情,而苏轼则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面各句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中国籍作家。

B.事实上美国最需要的不是咄咄逼人的对华围堵,就是冷静周全的战略反思。

C.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

D.为彰显盐城魅力、表彰盐城精英、打造文化品牌,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了首届“中国因你而精彩——盐城杰出人士”的评选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A.从此诗的题 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句字数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五言诗。

    B.诗的一、二句叙写送别后的情景,三、四句是对朋友的询问和期待。

    C.此诗拾取生活中的平凡素材,详细叙述了一次送别过程,表达了深厚真挚的感情。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诗语言不作任何雕琢,显得朴素自然,平淡中蕴涵着深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海南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知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治将恐  深:加重
B.桓侯不   应:理睬
C.火之所及也 齐:现写作“剂”,汤药
D.使人扁鹊  索:捆绑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和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不治将深   香远
B.桓侯故使人问之 去使契丹   战则请从
C.司命之所   予作文以记之
D.臣是以无也  战则
3.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的这篇寓言,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扁鹊见蔡桓公,主动为蔡桓公诊病,蔡桓公因不信任他而最终造成身亡的故事。
B.扁鹊医术高明,责任心强。第一次见桓侯,“立有间”,就做出了“君有疾在腠理”的准确诊断,并给予了桓侯“不治将益深”的严重警告。
C.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伏有致;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本文表现了有病需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同时告诫人们应正视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能以两肩负粮船而起,旗丁数百,以篙刺之,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率其徒行教常州。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忽一日,有卖蒜叟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众大骇,走告杨,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墙砖,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愈怒,骂之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券,令杨养息三日。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之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下,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1.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能以两肩粮船而起(负,背)
B.有卖蒜叟,龙钟伛偻(龙钟,身体衰老的样子)
C.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券,书)
D.打死勿(怨,埋怨)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在南阳县,杨二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众很多,如墙一样。
B.本文人物描写自然,如“杨大怒”“杨愈怒”“叟笑曰”,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本文内容严谨、完整、思路流畅,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D.本文善作铺垫,开头杨二表演武功,就为后文表现卖蒜叟作了生动的铺垫。
4.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辽宁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积极面对无奈 
      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②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A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 B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③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58岁就吐血而亡。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而培根则认为:“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因为正是生活的苦难,成就了这位天才。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在无奈之中徘徊,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使自己从苦难者成为一个音乐的天才。  
       ④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人因为下岗、上当受骗、经商失败、亲人遭受不幸等陷入人生的低谷,感受到生命的种种无奈,有的人因此而患上了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实,当你将一切归零,给自己时间,给自己空间,重新认识世界,就会感到,原来生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一转念,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⑤朋友,如果你此时因伤痛而暂时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像帕格尼尼那样为生病而经受苦难,或者碰到种种不如意甚至无奈的事情,那么,请记住:“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有战胜不幸,从不幸中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选自《 人民日报 》,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②段A、B两句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4.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人们面对人生的许多无奈,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  
      B.在人生路上,“无奈”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取决于你的主观抉择。  
      C.培根的话告诉我们,处于无奈中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D.当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种种无奈时,可以试着将一切归零,重新认识世界。
6.请从以下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他(她)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句子,使其成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面对                  的无奈,                                                                                   。  
     备选人物:韩愈      袁隆平     贝多芬     海伦·凯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15分)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醉翁之不在酒                   
⑵山肴野                   
筹交错                   
⑷树林阴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第③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B.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醉”正是为了写“乐”,“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小题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作者纵情山水,陶醉其间,并懂得体察万物,反思人情。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3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浮华的世风与文风

          苏叔阳

①世风的浮华必定唤起浮华的文风,大抵如此。

②不过,倘有人在浮华中努力寻求美,也会有几篇华丽的文章留传下来,内容虽不深刻,但那美文也会给人以享受。六朝的骈体文,毕竟还有传世的佳作,可当今呢?

③一向沉稳的民族,今儿忽地沉不住气。面对本世纪最后一次机遇与挑战,唤来了一种世纪末的情绪,挣俩花仨,过了今儿没明天,阔人的挣钱之道和资本主义的好处没学到先学会奢靡,于是赶紧有浮华的文风来渲染,来凑热闹。一批批攒出来的词儿辉煌出土,飞上天空,弄得倾国倾城皆华丽。

④“文革”前的文风已经每况愈下,歌功颂德,涂脂抹粉,华而不实。1958年,借“民歌”“民谣”之名,大兴浮华,与当时浮夸的世风相映照。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国人的想像力、浪漫主义,在诉说美丽的谎言上得到一次尽情的宣泄,连文豪们也抵御不住那强劲的风。那时候,谁不来几句漂亮的顺口溜儿,谁就不配写文章。

⑤“文革”中的“致敬电”,再度升温,空洞壮丽的空话形成一股比赛的热潮,你说:“海河两岸红旗飘”,他写“八闽大地尽舜尧”;你弄“燕赵儿女多奇志”,他谱“神州山河一片红”。更有憋好几宿,秀才们凑成的惊天地泣鬼神,连李白都晕头转向的吓人词儿,在报纸上向全世界炫耀。那文风自然与疯狂的秩序相呼应。

⑥近两年,除了“大款”“大腕”“盖帽”“走穴”这类旧日北京江湖黑话(谓之“臭春”)出土或演变而来的“新”京味儿话滥觞全国,更有西来的新词儿,借词语、语法、句法的排列组合而成的半土半洋的文章横空出世,吓人出汗。“潇洒”与“辉煌”已经太滥,更有“派对”“奥非斯”“爹地”“舞林”登陆。美丽的空话再一次席卷大陆。拿起一篇文章,不念上三遍你绝不会明白词意。闹懂了他在说什么,也就闹懂了他原来什么也没说。连歌词这种需要过耳即懂的东西,也弄到正读倒读两茫然的地步。你倘若壮着胆子问一句:“这是说什么?”他会扔给你一个白眼球儿,而且声称:“这是风格!”于是:“我们辉煌成一个太阳”“读懂千年是你的眸”“植物生殖器的外缘似你的笑”“潇洒出黄色的外衣于风中”。如此文句赫然在你的眼前,把你按倒在永久糊涂的泥淖中。

⑦有年轻文友问我,看谁的文章有味道,我推荐汪曾祺、林斤澜、陆文夫,还有黄宗江、于是之,当然更有冰心、巴金、萧乾前辈的文章。几天后,他来一信,说:“你推荐的文章,拜读了,白而土。无味!”再荐钱钟书的大作,电话答曰:“唉,你还有新玩艺儿没有?您是不是吃错了药,感觉上不对了?”我惶然答曰:“兴许是。我得上安定医院。不是我聪慧成白痴,便是世界颠倒在电话里。”“哎哎,这两句还有点儿意思,”他说,“看来你还不傻,哈哈哈!”

⑧文字游戏,游戏文字,便是有意思的文章吗?李白、杜甫、司马迁,不行了。鲁迅、沈从文不行了,当代的巨匠不行了,该向谁磕头呢?总得有位祖师爷吧?

⑨或许该向钱鞠躬?金钱的闪光辉映着文字,文字也必得光怪陆离。

⑩将来大家都这么说话:“是否?有咸菜、稀粥充盈于你腹中,在今晨?”“我不知道,是孤寂还是温馨泛起在咖啡泡沫中,当你我相对?”

11这有多哏儿!

(选自辽宁教育出版社《苏叔阳文选》)

1.对世风与文风的关系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风影响世风            B.文风代表世风

C.世风影响文风            D.世风代表文风

2.世风浮华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3.文革前文风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近两年文风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5.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6.第⑩节的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课标读想用  九年级语文(下)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此诚危急存亡之
秋:秋天
B.盖追先帝之殊
遇:待遇
C.以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D.以陛下平明之治
昭:显示,表明

2.对下面两个句子中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塞忠谏之路也。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昭陛下平明之治。

[  ]

A.两个“以”字意义相同,用法不同

B.两个“以”字意义不同,用法相同

C.两个“以”字意义相同,用法也相同

D.两个“以”字意义不同,用法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疲弊:指人力物力损耗严重
B.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指扩大、不闭塞
C.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指气度大
D.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有司:指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选出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  ]

A.不适合胡乱地看不起别人,说话不恰当。

B.不适合胡乱地看不起别人,说话没有意义。

C.不应该随意地看不起自己,说话没有意义。

D.不应该随意地看不起自己,说话不恰当。

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

A.皇宫和官府同为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的法令,不该有所不同。

B.皇宫和官府都为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该没有差异。

C.皇宫和相府同为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的法令,不该没有差异。

D.皇宫和相府同为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该有所不同。

6.下列叙述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诸葛亮在分析蜀国内外形势时,既指出了面临形势的严峻性,也指出了振兴国家的有利条件。

B.诸葛亮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了要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建议。

C.诸葛亮劝勉刘禅的目的在于激励他去完成未完成的统一全国的大业。

D.在劝勉刘禅时,诸葛亮先是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同时提出了谆谆告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早有隽声,倜傥负气,不戚戚于贫贱。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缅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言极愤切。明年春,贯等挟徽宗东行,东独上书请追贯还,正典刑,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金人迫京师,李邦彦议与金和,李纲及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在廷之臣,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所谓社稷之臣也。其庸缪不才,几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军民从者数万。书闻,传旨慰谕者旁午,众莫肯去,方舁登闻鼓挝坏之,喧呼震地。有中人出,众脔而磔之,于是亟诏纲入,复领行营,遣抚谕,乃稍引去。”

金人既解去,学官观望,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又五日召东还。会纲去,乃上收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不报。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以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书独下善潜所,府尹孟庾召东议事,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早:“我死,尔归致此于吾亲。”食已如厕,吏有难色,东笑曰:“我陈东也,畏死既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吏曰:“吾亦知公,安敢相迫?”顷之,东具冠带出,别同邸,乃与澈同斩于市。四明李猷赎其尸瘗之,②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绵为流涕。时年四十有二。     《宋史.忠义传》

1、对下列句中了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已乃授其者    从:跟随

B 不戚于贫贱    戚:优伤

C 金人京师     迫:逼近

D 传首四方,以天下 谢:感谢

2、下列句子划线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A 明年春,贯等扶徽宗东行

B 有中人去,肉脔而磔之

C 手书区处家事

D 识与不识只皆为流涕

3、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众脔而磔

B 别选忠信人往侍左右

C 四明李猷赎其尸瘗

D 特此国故,到为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表现陈东“大义凛然,请诛奸贼,视死如归”的一项是:

   不戚戚于贫贱     

② 人莫敢指言,独东夫所隐讳

③早有隽声,倜傥负气  

④率其徒伏阙上书

   ⑤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

⑥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

⑦我陈东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

A ①②④⑤  B ②⑤⑥⑦  C ②④⑥⑦  D ①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东年轻时就“倜傥负气”,为官后忠奸分明,曾屡次上书皇帝,要求严惩蔡京等“六贼”。

B 当朝名将李纲遭受小人李邦彦等排斥,而被罢官时,陈东挺身而出,率领诸生伏阙上书,请诛奸贼,力保忠良。

C 金人解围退去,太学府的权贵何对曾上书请愿的人开始报复,陈东被列为首选。

D 陈东面对死亡,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出于敬仰,宁波李猷用钱收买陈东的尸体埋葬了他,其他人只是同情流泪,没有敢为他伸张正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精编教材全解 语文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先帝不以臣卑鄙,很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

你能够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吗?尝试解释下列句中词语。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2)臣本布衣。

布衣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4)由是感激。

感激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2)

你能够解释下列多义词吗?尝试解释下列句中词语。

(3)

选出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

[  ]

A.

然侍卫之士不懈于内,忠志之臣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B.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C.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D.

至于斟酌损益,竭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B.

诸葛亮写这篇表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C.

表中7次提到“陛下”,其作用是为向后主刘禅表示忠于汉室之情

D.

这篇表的主旨是使刘禅认识到诸葛亮是一片忠心,要听从他的意愿

(5)

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________

(6)

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临崩寄臣以大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

(7)

出师的目的是什么?(用文段的话来回答)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