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 A.动作描写 B.神态描写 C.肖像描写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填空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音乐巨人贝多芬》练习卷 题型:其他题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A.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
B.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 )
C.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难点课课练七年级语文上册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京剧①1995年9月7日,前门饭店梨园剧场。
②晚7时15分,能容纳上千名观众的演出大厅已是座无虚席,人头攒动。来自五大洲的各国游客,正翘首以待,等待着观赏今晚的剧目。
③7时30分,开场的锣鼓骤然响起,观众席上的灯光暗了下去。在清脆激扬的乐曲声中,身穿中国民族服装的演员出现在舞台上。《三岔口》、《秋江》、《水漫金山》等一出出京剧传统保留剧目展现在观众面前。精彩的武打、优美的舞蹈和圆润动听的唱腔紧紧地扣住了观众的心弦,显示出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记者身处观众席中,偷眼向四周看去,只见不远处,一位金发碧眼的女郎已被《三岔口》那出神入化的武打所吸引,每当打到紧要处,就不由自主地抓紧身边男友的手。而当《秋江》的男女主人公出现在舞台上时,记者身边几位鹤发童颜的外国老人便陶醉在悠扬的旋律和美妙的舞蹈中,情动处,甚至伴着台上的________,用脚打起了拍子。
④《水漫金山》的演出开始了,剧场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白娘子、小青大战法海,那英武俊美的亮相,令人________的花枪,还有一连串的毽子小翻,都博得了满场采声。特别是白娘子力战群敌时的踢枪绝技,更是惊得“老外”们________,情绪高涨。
⑤掌声,春雷般的掌声,在剧场内一次次滚动。观众席里,接连不断亮起闪光灯的白光。一位中年男子________地跑到台口,不住地按动照相机的快门。一些观众随身携带的摄像机也开始运转……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攒动
[ ]
A.cu2n B.chu2n C.z1n
(2)翘首
[ ]
A.qi4o B.qi3o C.qi2o
(3)骤然
[ ]
A.zh^u B.z^u C.zh#u
(4)魅力
[ ]
A.w5i B.m8i C.gu@
(5)携带
[ ]
A.ji6 B.ju6 C.xi6
2.解释下列词语。
(1)骤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神入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鹤发童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次填入上文句中空格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轻歌曼舞 眼花缭乱 目瞪口呆 情不自禁
B.燕语莺声 应接不暇 目瞪口呆 不由自主
C.歌舞升平 目不暇接 瞠目结舌 情不自禁
D.轻歌曼舞 应接不暇 瞠目结舌 不由自主
4.指出④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过来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用横线标出表现剧场内观众很多的句子。
6.按照原文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中
乐曲声( ) 武打( ) 舞蹈( )
唱腔( ) 亮相( )
7.“掌声,春雷般的掌声”一句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8.作者怎样描写观众观看京剧表演时的表现?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一句中的“这严酷的事实”,是指地球的南极点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
B.“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的“这一事业”,是指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探险的人。 |
C.“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中的“姗姗来迟”,是慢腾腾地来晚了的意思。 |
D.“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一句中的“堡垒”,是指南极。 |
A.选段的内容是:斯科特探险队登上南极点后,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痛苦地踏上归途。 |
B.“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反衬出斯科特一次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
C.“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的行为,表现出斯科特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
D.“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此句描写出斯科特一行,极度失望、痛苦的心情,表现出他们意志消沉的一面。 |
A.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剧体现在失败之悲、死亡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等四个方面。 |
B.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伟大体现在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等方面。 |
C.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
D.五个探险者在归途中不断向世界哀叹自己所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
A.课文按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来组织材料。其中任务的行踪是:“渐近极点—到达极点—返回”。 |
B.本文是一篇文学味浓、抒情性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
C.传记向来是为成功者书写功绩的,而茨威格却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偏偏充满激情地为“英国的迟到者”斯科特等人书写这悲壮的一幕,这是作者的疏忽之处。 |
D.作者在文中向我们讲述了一连串令人难忘、撼人心魄的细节,使我们不得不对探险家们的精神肃然起敬。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记叙 | B.描写 | C.议论 | D.抒情 |
A.作者在第一段引用古诗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了下一段对落日景象的描写。 |
B.第三段是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总结。 |
C.第四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
D.第五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 |
A.形象生动,富于美感 | B.清新自然,通俗流畅 |
C.华丽多彩,粗犷豪放 | D.感情细腻,鲜明生动 |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
B.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落日的幻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小题1】第二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 | B.描写 | C.议论 | D.抒情 |
A.作者在第一段引用古诗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了下一段对落日景象的描写。 |
B.第三段是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总结。 |
C.第四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
D.第五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 |
A.形象生动,富于美感 | B.清新自然,通俗流畅 |
C.华丽多彩,粗犷豪放 | D.感情细腻,鲜明生动 |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
B.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宦海归来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甲)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和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乙)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事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动人的记叙:“二十以来,昼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这里引申为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富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明代的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坎坷,搏击逆浪,勤奋工作了大半生。清代以画竹闻名的郑板桥,曾有描绘刻苦学画的诗句:
“四十年来画竹枝,
昼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丙)①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②所以牛顿说:“天才就是思想的耐心。”③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④门捷列夫说:“终身努力便是天才。”⑤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⑥古人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说的这个道理。⑦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五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⑧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⑨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上文段甲中,
狄更斯的话的基本意思是(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尔扎克的话的基本意思是(不超过1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上文段乙“间又课诗”的“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3)判断对诗句理解的正误:
①“四十年来画竹枝”,直言画家刻苦学习画竹,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
( )
②“昼间挥写夜间思”,写画家四十年来白天不倦地画竹,夜间又勤于思考,毫不懈怠。
( )
③“冗繁削尽留清瘦”,是一句双关语。一方面通过字面表现作者在四十年的勤学苦练中,终于透过冗繁的竹枝竹叶,删繁就简,领悟到了竹子所独有的“清瘦”风格,因而深得画竹的要领,画一枝一叶可尽现竹子的千种风韵,万般情态。另一方面这又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刻苦学画的真实写照,四十年的艰辛使画竹的人如同画上的竹一样,磨炼得心自清高体自瘦。
( )
④“画到生时是熟时”,表达了画家不满足于现状,不沉溺于成就,极力突破旧的境界,对艺术造诣永无止境的追求。
( )
(4)全诗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
①上文段①,作者引用了世界文学巨匠狄更斯和巴尔扎克的两段话,说明在科学领域与文学艺术领域一样:“才能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 )
②巴尔扎克的话强调指出“艺术的法则”是“不息的劳动。”说明劳动对艺术,犹如劳动对于生存、对于生命一样具有最根本的决定意义。
( )
③上文段②,在写到唐代诗歌时,作者引述了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的一段自我写照的文字,昼夜发奋,终生刻苦,于诗、书、赋又无一疏漏,无一偏废,以至贫病交加,未老先衰。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天才来自于勤奋学习”。
( )
④在写到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情形时,作者用十六个字作了高度概括:“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坎坷,搏击逆浪”,充分体现了才能来自于辛劳勤奋,成功来自于勇敢坚定。
( )
(6)上面文段从论证方式来说,属于________;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
(7)上面文段①②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事实来作为论据,又恰当地引用名人格言、自叙和诗句为据,用来证明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8)对上文段丙的层次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9)写出上文段丙各层的层意句。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上文段丙再次引用名人名言和马克思的动人事迹,论证的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一课一练 开明 初三(上下)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甲)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和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乙)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事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动人的记叙:“二十以来,昼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这里引申为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富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明代的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坎坷,搏击逆浪,勤奋工作了大半生。清代以画竹闻名的郑板桥,曾有描绘刻苦学画的诗句:
“四十年来画竹枝,
昼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丙)①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②所以牛顿说:“天才就是思想的耐心。”③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④门捷列夫说:“终身努力便是天才。”⑤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⑥古人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说的这个道理。⑦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五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⑧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⑨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上文段甲中,
狄更斯的话的基本意思是(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尔扎克的话的基本意思是(不超过1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上文段乙“间又课诗”的“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3.判断对诗句理解的正误:
①“四十年来画竹枝”,直言画家刻苦学习画竹,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
( )
②“昼间挥写夜间思”,写画家四十年来白天不倦地画竹,夜间又勤于思考,毫不懈怠。
( )
③“冗繁削尽留清瘦”,是一句双关语。一方面通过字面表现作者在四十年的勤学苦练中,终于透过冗繁的竹枝竹叶,删繁就简,领悟到了竹子所独有的“清瘦”风格,因而深得画竹的要领,画一枝一叶可尽现竹子的千种风韵,万般情态。另一方面这又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刻苦学画的真实写照,四十年的艰辛使画竹的人如同画上的竹一样,磨炼得心自清高体自瘦。
( )
④“画到生时是熟时”,表达了画家不满足于现状,不沉溺于成就,极力突破旧的境界,对艺术造诣永无止境的追求。
( )
4.全诗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
①上文段①,作者引用了世界文学巨匠狄更斯和巴尔扎克的两段话,说明在科学领域与文学艺术领域一样:“才能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 )
②巴尔扎克的话强调指出“艺术的法则”是“不息的劳动。”说明劳动对艺术,犹如劳动对于生存、对于生命一样具有最根本的决定意义。
( )
③上文段②,在写到唐代诗歌时,作者引述了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的一段自我写照的文字,昼夜发奋,终生刻苦,于诗、书、赋又无一疏漏,无一偏废,以至贫病交加,未老先衰。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天才来自于勤奋学习”。
( )
④在写到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情形时,作者用十六个字作了高度概括:“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坎坷,搏击逆浪”,充分体现了才能来自于辛劳勤奋,成功来自于勇敢坚定。
( )
6.上面文段从论证方式来说,属于________;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
7.上面文段①②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事实来作为论据,又恰当地引用名人格言、自叙和诗句为据,用来证明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8.对上文段丙的层次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9.写出上文段丙各层的层意句。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上文段丙再次引用名人名言和马克思的动人事迹,论证的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选文《母亲,我是你儿子》,完成18—21题。(20分)
①是母亲送我去读大学的。她没有出过门,却依然逞强:“有啥难,我曾经一个人走五十多里去逛庙会呢!”那是母亲走过的最远的地方,也是她最值得骄傲的一次出游,尽管她只字不提回来的时候怎样迷了路,天快亮了才摸索着回到家,见了等在门口的我,一下子就抱过我就哭了起来。当时是我努力地装作大人安慰她,她才抹掉眼泪,说:“我以为再也见不你了呢。”那一年,我12岁,却开始懂得,原来母亲也不总是那么坚强。
②但还是上路了。大部分的包都由我来提,瘦弱的母亲只拎了两个小包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坐上火车后,母亲已经很疲惫,才49岁的她精力明显不济。几年前父亲去世,她原本虚弱的身体因过重的劳累而每况愈下,但她在我面前依然努力地表现着顽强和能干,抢着洗衣做饭,抢着做一切她认为劳累但能体现她的价值的家务。现在,她执意不睡,要看着我们的几个大包,坚持说:“有妈在,儿子你放心睡就是,我熬两个晚上都行呢!”看着她一脸的疲倦和眼睛里的血丝,我骗她说:“开学还要测试英语听力,我再看会儿书。妈,你先睡,我们轮流看着。”她这才相信了,头歪到一边去,片刻,便起了轻微的鼾声。
③母亲这一觉睡了5个多小时,醒来后看见窗外微明的天,立刻满脸愧疚和不安。她小心翼翼地问我:“儿子,妈是不是真的越老越不中用了?怎么就睡得那么沉呢!”我递给她一杯热水,安慰她:“晚上记忆就是好呢,学了很多东西,不愁考试了。”她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
④10个小时后,我们走出了上海火车站,被几个老乡接到学校,终于安顿好了,母亲突然小声地说:“咱请人家吃顿饭吧,让这些孩子帮这么多忙,多不好意思啊。”
⑤这是母亲第一次和这么多“有学问”的人同桌吃饭。尽管有儿子在身边陪着,她还是局促不安。我们让她多吃菜,她则慌乱地不知夹哪道菜。因为紧张,连筷子都弄掉了。(A)我赶紧取来一双新的,放在她的手里,然后在她的碗里高高地堆满她喜欢吃的菜,就像她在走亲访友时为我做的那样。
⑥第二天送母亲去车站,我特意打了电话让邻居在那边接站。一直到火车快开了,我才下来。透过车窗,我看见母亲头发蓬乱、灰白,眼睛红红的。车启动了,她别过脸去,不再看我,瘦削的脊背那么孤单。我突然间难过起来,然后疯了似的跑到车厢门口,对着要关门的乘务员大喊:“15号车厢靠门口第一个座位上的老人,麻烦您帮忙照顾,她没有出过门的!”看见乘务员淡淡地点头,我又拼命地高声喊:“我是她——儿——子——”
⑦话一出口,泪就跟着流下来。
⑧一个月后,我打电话回去,絮絮叨叨地给她讲大学里的趣事,她认真地听着,到最后,才突然插话:“儿子,妈坐火车去看你吧。”(B)我听了立刻就批她:“那怎么行,你一个人,我怎么放心?”“可是,儿子,妈真的想你了……”
⑨我才明白,母亲已经完全像个孩子。她知道陪儿子出行,带给他的只是麻烦;她知道坐火车去看儿子,或许让他担忧一路;她也知道儿子已是大人,可以不需要她就能自由地飞翔。可她依然想要给他带去这些烦恼,只是因为,一日日老去的她,对他的依恋是那样深。
⑩而这样的依恋,什么时候,岁月就从我手中接过,转交给了母亲?
18.选文标题有哪两层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三小题。(9分)
⑴第②段画横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⑦段画横线句子表达了人物什么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一个月后,我打电话回去,絮絮叨叨地给她讲大学里的趣事”句中“絮絮叨叨”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指出文中A、B两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A.我赶紧取来一双新的,放在她的手里,然后在她的碗里高高地堆满她喜欢吃的菜,
就像她在走亲访友时为我做的那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我听了立刻就批她:“那怎么行,你一个人,我怎么放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诗人的这两句话是否能够完整地诠释本文的主题?说说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