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下面说法不对的一项

A、《岳阳楼记》描写洞庭湖壮观雄奇景象的语句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模无际涯;朝脾夕阴,气象万千。
B、《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美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夸张地描写胡地异常寒冷的诗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D、一位父亲叮嘱开始创业的儿子:今后无论事业成败.都应拥有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高兴或忧伤。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语文 七年级下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岳阳天下楼

钟德灿

  ①岳阳楼是我国优秀的古代建筑,又因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名声尤著,历来有“洞庭上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称。

  ②古老的岳阳楼屹立在岳阳市西门古城楼门上,涉洞庭波涛,同湖中的君山遥遥相望。远远望去,霞光楼影,金辉翊翊,巍峨峥嵘,风姿万千。登楼凭栏远眺,八百里洞庭百舸争流。正如李白诗中所写“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

  ③岳阳楼始建于唐代。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军的一个阅兵台,又名阅军楼。唐朝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曾名岳州,即今岳阳),在鲁肃阅兵台的基础上,兴建了岳阳楼。宋时,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谪守巴陵时重修。据说,在明代,重修岳阳楼挖地基时发现一块石板,上有纹路,酷似一枝枯梅,遂奉为仙迹,在左旁建亭以纪,名曰“仙梅亭”。又传吕洞宾曾“三醉岳阳楼”,因而楼右又建有“三醉亭”。二亭宛若两位侍女,把岳阳楼衬托得更为雄伟壮观。

  ④岳阳楼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可以概括为:“纯木结构,盘式楼顶。”主楼3层,高15米,中间以4根楠木柱从地面到楼顶,承荷着全楼主力,再用12根柱作为内圈,支撑二楼,周围绕以30根木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架稳脚实,严整美观,重檐飞出,巍峨雄壮。三楼楼顶,外貌恰似古代的将军的头盔,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得十分威严。

  ⑤进入楼内,使你如入对联和诗词歌赋的世界。木刻的对联,悬于四壁,各有千秋,其中长的有102字,短的仅8个字。古代很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游览岳阳楼时都写了不少诗作。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在这里被刻在12块高大的檀木板上,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为千古传诵。

  ⑥解放后,岳阳楼被列为湖南省重点保护文物,自1995年以来,人民政府曾先后进行4次大的整修,连同附近地区辟为公园。1962年,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杜甫诞辰1 250周年,在岳阳楼下的湖畔建了“杜甫亭”,朱德委员长亲自为它题写了匾额。粉碎“四人帮”后,政府又对岳阳楼进行了全面修复,整饰一新,还新设了出土文物展览。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1)

岳阳楼的建筑的特点是________。

(2)

这篇文章运用的表达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不定项选择)

A.

分类别

B.

举例子

C.

打比方

D.

列数字

E.

作比较

F.

下定义

G.

摹状貌

H.

作诠释

(4)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________

(5)

课文的第④⑤两段是按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1分)

A.困心苛政猛虎也

B.苦心志帝感

C.出则无敌国外患肉食谋之

D.舜发于畎亩中何陋

2.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

B.傅说举于版筑之在乎山水之

C.人恒,然后能改还岳殿东

D.征于色,于声野芳而幽香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广东省高州市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1分)

A.困心苛政猛虎也

B.苦心志帝感

C.出则无敌国外患肉食谋之

D.舜发于畎亩中何陋

2.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

B.傅说举于版筑之在乎山水之

C.人恒,然后能改还岳殿东

D.征于色,于声野芳而幽香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选出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1分)
A.困心苛政猛虎也
B.苦心志帝感
C.出则无敌国外患肉食谋之
D.舜发于畎亩中何陋
【小题2】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
B.傅说举于版筑之在乎山水之
C.人恒,然后能改还岳殿东
D.征于色,于声野芳而幽香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广东省高州市祥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选出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1分)

A.困心苛政猛虎也
B.苦心志帝感
C.出则无敌国外患肉食谋之
D.舜发于畎亩中何陋
【小题2】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
B.傅说举于版筑之在乎山水之
C.人恒,然后能改还岳殿东
D.征于色,于声野芳而幽香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一语文 语文出版社(新课标) 语文出版社(新课标) 题型:048

冰雪里的灵魂

  ①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收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么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久,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离家太久,更不能一辈子不回家。

  ②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出河西,临大漠。冬天很快降临了,寒潮一阵一阵从漠北扑来。这是一个与他过不去的冬天。至浚稽山一带,在两座峰峦之间,李陵部众与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遭遇。一场惨烈的厮杀之后,单于很快发现他这三万骑兵竟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单于让部队后撤,很快调来八万余骑,摆成合围之势,紧紧咬住李陵。突围,突围!李陵此时惟一的念头就是突围。英勇的将士击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单于的包围圈越勒越紧。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他的箭率领着千百箭飞向敌阵。可是,忽然之间,他的箭袋空了。他高呼:箭,箭,快给我箭!可是,几乎在同时,将士们的箭袋全都空了。五千将士的五十万支箭全飞向了匈奴人。从此,李陵一生都没有摆脱赤手空张空弓的感觉。他下令解散部队,各自突围。匈奴将士簇拥着单于很快来到李陵跟前。李陵和单于互相看清了对方的面孔。李陵控住马,望一眼天空和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下马,投降。

  ③李广如此忠义,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武帝对此耿耿于怀。那些从前赞扬李陵的人现在都说李陵的坏话,他们知道皇帝愿意听什么。武帝问颇有些书生气的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说:“李陵事亲极孝,与人交往恪守诚信,为国家奋不顾身。这次出征,虽身陷绝境,但杀敌数量巨大。他不死,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武帝不喜欢这几句话,司马迁受了宫刑。不久,李陵遭受灭族之祸,老母娇妻幼子弱弟都被杀掉了……两千年来,面对李陵这个名字,人们一直是一咏三叹。人们在心灵里为李陵辟出了隐秘的一角。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体制的冷硬面孔之外。

  ④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为他哭泣。他的躯体上一直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一个蒙羞的灵魂,一个堆积着厚厚冰雪的灵魂,一个插着无数把刀的灵魂,在两千多年前安息了。他埋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重视葬地是农耕民族的传统,他已融入了游牧民族。而他前半生所在的那个民族却不能忘记他。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人们感受到了李陵灵魂里的冰雪。李陵似乎永远在历史深处沉思默想。我感到历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与打扮任何历史人物不同,人们念说着李陵时,总是颤动着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面对李陵这个投降者,人心竟知道了羞愧。人们企图以个人的方式,以一已的情感,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而李陵在冰雪中远去,远去。人们一直遥望着的,是那一个背影。

(节选自《散文》2002年11月号)

(1)

文题“冰雪里的灵魂”中“冰雪”有哪几层含义?试谈谈你的看法。

(2)

④段中说“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你是如何理解“异样的感受”的?

(3)

“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一句表达了人们对李陵什么样的情感?

(4)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A.

本文的开头引用了《诗经·黍离》中的诗句,姜夔在《扬州慢》中也曾提及“黍离”之悲,两者都寄托了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B.

③段“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中的“偶象”包含了这样一些人物,如苏武、岳飞、文天祥等。

C.

就“李陵事件”而言,汉武帝更关注的是如何维护皇权,认为臣子应该“杀身成仁”;而司马迁对李陵的投降给予了充分的理解,认为他“将以有为也”。

D.

文章两处提到了李广,作者借助对比手法,将李陵放在李广的对立面上,更突显了李广的忠君爱国,展现了其民族气节。

E.

本文作者一面将笔触深入进过去,生动再现了李陵投降的史实,一面则用现代人的目光重新审视“成仁取义”的实质,字里行间含蓄地表达了对李陵的理解与同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9年湖南省衡阳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选出下列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

心      苛政猛虎也

B.

心志     帝感

C.

出则无敌国外患 肉食谋之

D.

舜发于畎亩中  何陋

(2)

选出下列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

B.

傅说举于版筑之     在乎山水之

C.

人恒,然后能改     还岳殿东

D.

征于色,于声      野芳而幽香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

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

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

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4)

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