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光灼灼(明亮) 凛冽(寒冷) B.美艳之至(极点) 博识(广博) C.脂粉奁(盒子) 朔方(北) D.弥漫(更加) 明艳(艳丽)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年贵州省黔东南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 题型:013
下列加粗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弥(更加)高 锲(不放弃)而不舍 一丝不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B.杂乱无章(文章) 义愤填膺(胸) 可望不可即(靠近、接触)
C.迥(差得远)乎不同 告罄(指财物用尽) 众目睽睽(睁大眼睛注视)
D.春华(开花)秋实 兀兀穷年(一年到头) 日薄(阳光不灿烂)西山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精选(最新修订版)初三 题型:013
下列加粗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能自已(停止) |
自命(认为)不凡 |
见异思迁(变动) |
秉(拿着)烛夜谈 |
B.精益(更加)求精 |
因地制(制造)宜 |
诸(许多)如此类 |
敝(破旧)帚自珍 |
C.循(按照)序渐进 |
相互效尤(突出) |
敷衍塞(堵塞)责 |
一张一翕(收敛) |
D.罄(用尽)竹难书 |
辨伪去妄(虚妄) |
痛心疾(痛恨)首 |
触目伤怀(怀念)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课标读想用七年级语文(下) 题型:013
下列加粗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矫健(强壮) 濒危(临近,接近) 无动于衷(念头)
B.乐不可支(支持) 栖息(停留) 漫不经心(弥漫)
C.翌日(第二天) 璀璨(形容珠宝等光彩夺目、鲜明) 征袖(远行)
D.藉秋风(凭借) 崇山峻岭(高) 序齿(牙齿)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题型:013
下列各组加粗的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言和而色夷(平和)且焉置土石(哪里)谈笑有鸿儒(大)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B.项为之强(僵硬)两膝相比(靠近)一狼洞其中(打洞)两股战战(屁股)
C.造饮辄尽(到……去)负势竞上(凭依)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谨食之(助词)
D.或异二者之为(作为)临于泉上(在)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死国可乎(为……而死)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05重庆)对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触目伤怀(怀抱) 锐不可当(抵挡)
B.人迹罕至(稀少) 迎刃而解(刀口,刀锋)
C.精益求精(益处) 油光可鉴(当镜子照)
D.自出心裁(裁决) 潜滋暗长(生长)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中学作业本 九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楚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应该去拍死牛身上的大虻子,而不应该去消灭小虱子。比喻楚军的目标在灭秦,而不在救赵)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超,共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土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选出对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乃遣其子宋襄相齐(任国相)
B.饮酒高会(举行宴会)
C.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尽其所有)
D.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重用)
2.选出对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疾引兵渡河(“疾”通“急”,急忙)
B.战胜则兵罢(“罢”通“疲”,困乏)
C.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D.猛如虎,很如羊(“很”通“狠”,凶狠)
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乃”字。
(1)乃遣其子宋襄相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饮酒高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曰“承其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粗字。
(1)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 )
(2)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
(3)不引兵渡河因赵食( )
(4)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不如先斗秦、赵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军无见粮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敝之承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项羽斩宋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选出说明正确的一项。
[ ]
A.宋义坐观秦赵相斗,决然反对救赵,所以项羽杀了他。
B.宋义责备项羽凶狠,公然威胁项羽,所以项羽杀了他。
C.宋义毫不体恤士卒,竟然饮酒高会,所以项羽杀了他。
D.宋义派遣儿子相齐,全然不讲公道,所以项羽杀了他。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双色笔记初中语文总复习 新课标 题型:048
阅读《晏殊入朝》,完成后面的题目。
晏元献公①为童生②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幕择胜燕(通“宴”)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帐帷、帐幕)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③,忽自宫中批除(任命)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只,仅)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释:①晏元献公:哪殊,北宋人。②童生:科举考试中获得参加秀才考试资格的考生。③东宫官:太子府的官员。
1.对下面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便令公就试 就:参加
B.乞别命题 别:另外的
C.唯殊杜门 杜:关闭
D.上面谕除授之意 授:接受
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①正可为东宫官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2)③直以贫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张文节荐之于朝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记叙了有关晏殊的三件事,请选用文中的词语对这三件事的内容加以概括。(每件事的概括不得超过6个字)
第一件:________;第二件:________;第三件:________。
5.以下六句话中,全都表现晏殊诚实的一组是
①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②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③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 ④臣若有钱,亦须往 ⑤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 ⑥仁宗朝卒至大用
[ ]
6.选出下列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 ]
A.晏殊在童生时就参加了进士考试,他因考前做过试题而得以考中。
B.当朝中文官们整日宴饮时,晏殊仍潜心研习学问,一点也不羡慕馆游宴饮的生活。
C.皇帝正是看中了晏殊质朴节俭的品质,才将东宫官授予了他。
D.皇帝解释任命晏殊为东宫官的理由时,充分肯定了晏殊的好学和谨厚人品。
E.晏殊为人诚实,治学严谨,因而得到信任,受到了重用。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课程·新理念·新思维》语文同步训练篇(九年级)上册 题型:048
阅读《文学与出汗》,回答文后题目。
文学与出汗鲁迅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
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以前是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叶,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哪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全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1.解释文中两个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消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第二段中加粗副词在文中的作用。
①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居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文章第二段的内容:第二段批驳了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批驳“人性是永久不变的”这个谬论,本可以直接从时代、社会、阶级、文学等大的方面入手,但作者却选用三个普通的事例作为论据,这体现了鲁迅善于取例设喻、小中见大的特点。仔细阅读上文,用简明的语言填写下表。
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文学和出汗》都是驳论,在批驳方式上,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下面列举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三项是
[ ]
A.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先驳论据,再驳论点。
B.有些不同,一是先驳论据,后驳论点,一是先驳论证,再驳论点。
C.基本相同,都使用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比较。
D.明显不同,一是用比较方法,一是用例证方法。
E.相同之处在于,正面论证都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体现出破中有立。
F.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驳立兼重,一是以驳为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