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填空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中考真题 题型:默写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北京市崇文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解析永乐大钟》(赵致真)一文,完成下题。
①永乐大钟是明代人文景象的直接映射和重要索引,更是14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登峰造极的经典之作。它高6.75米,口外径3.3米,重46.5吨,上下各处厚度变化有致,洋洋23万字经文铸满了钟体内外。巨大的尺寸和重量,精美的质地和工艺,即使500年后的当代铸造技术,面对美仑美奂的永乐大钟也不能不深深鞠躬。
②经过反复考证,科学工作者已经能清晰描述当年铸造大钟的方法和过程。初创于商周时代的陶范法,到了明代能工巧匠手中早已驾轻就熟、炉火纯青。他们在地上挖出10米见方的深坑巨穴,按设计好的大钟模型,分七节制出供铸造使用的外范,低温阴干,焙烧成陶。再根据钟体同断面的半径和厚度设计车刮板模,做出大钟的内范。当7个陶制外圈依次对接加7级浮屠①之状时,浑然一体的大钟外范便拼装成功了。为了承受浇铸的压力并确保足够的强度,外范四周用泥土填满并层层夯实。钟钮旁边四处不易觉察的疤痕,泄露了四个浇铸口的准确位置。那是最典型的雨淋式浇铸法:几十座熔炉沿四条槽道排开,炉内大火流金、铜汁鼎沸;地坑里内外模范同时高温预热。当蓄满炉膛的万斛金汤相率奔泻而出后,这口万钧大钟便一气呵成了。
③最为举世罕见和引人惊叹的奇迹,莫过于将23万多字的佛教经文和咒语②,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铸满了大钟的每一寸表面。晚年的明成祖潜心撰写《名经》凡40卷,20万言。其中,前20卷10万字便刊登在永乐大钟不朽的版面上。钟上还有许多其它汉文佛经和梵文佛咒。也许这是最诘屈聱牙和枯燥乏味的文章,但23万字的版面,安排如此匀称整齐,从头至尾绝无空白,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真要经过一番精心的运筹和计算。
④永乐大钟作为发声装置,最根本的功能和终极的输出无疑是钟声。在这方面,500年间已有无数诗文对其天下独美的音响作过精彩描述。科学工作者用的是另一种语言:钟体在几何形状大致固定的情况下,单靠厚度的变化就能带来极为丰富的泛音。厚厚的钟唇是高音E3的主要来源,钟腰的厚度变化则送出C1、A3分音。这是不同乐音奏出的和弦,是众多溪流汇成的洪波。大钟铸成后,由于通体都是经文,根本不可能通过机械刮削来调音,但却一次性达到如此音响效果,的确身手不凡。由于差频现象和各分音在大气中衰减程度不一,便出现了钟声的抑扬起伏和各处听到的音调略有不同。重击一次,钟声持续时间可达三分钟之久,声闻百里。
⑤至今还不断有研究者报告永乐大钟考察中的新发现。永乐大钟作为500年前一个庞大的存在,一定还会携带着许多尚未发现的信息,等待后人去诠释和破译。
(有删改)
①[浮屠]此处指塔。也叫浮图。
②[咒语]信宗教的人以为念着可以除灾或降灾的语句。
1.文章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依次说明永乐大钟“是14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登峰造极的经典之作”的。
2.准确提取信息,梳理明代能工巧匠们当年铸造永乐大钟的步骤。(不超规定字数,)
首先,(15个字)
其次,设计车刮板模,做出内范。
再次,(13个字)
再其次,在外范四周夯实泥土。
最后,浇铸。
3.下面两则材料可分别印证永乐大钟的哪两个特点?
[材料一]五百八十多年前,永乐大钟是朝钟,也是佛钟。有学者猜测,明成祖下令铸钟的初始动机一为炫耀武功,更为自己精心撰写的《名经》寻找永恒的载体,以教化百姓,流芳百世。
[材料二]敲响那口最珍爱的永乐大钟,激越、磅礴、沉雄、嘹亮,带着恍来天外的神秘感和历史深处的沧桑感,能声闻百里。
答:材料一: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解析永乐大钟》(赵致真)一文,完成第1—3题。
①永乐大钟是明代人文景象的直接映射和重要索引,更是14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登峰造极的经典之作。它高6.75米,口外径3.3米,重46.5吨,上下各处厚度变化有致,洋洋23万字经文铸满了钟体内外。巨大的尺寸和重量,精美的质地和工艺,即使500年后的当代铸造技术,面对美仑美奂的永乐大钟也不能不深深鞠躬。
②经过反复考证,科学工作者已经能清晰描述当年铸造大钟的方法和过程。初创于商周时代的陶范法,到了明代能工巧匠手中早已驾轻就熟、炉火纯青。他们在地上挖出10米见方的深坑巨穴,按设计好的大钟模型,分七节制出供铸造使用的外范,低温阴干,焙烧成陶。再根据钟体同断面的半径和厚度设计车刮板模,做出大钟的内范。当7个陶制外圈依次对接加7级浮屠①之状时,浑然一体的大钟外范便拼装成功了。为了承受浇铸的压力并确保足够的强度,外范四周用泥土填满并层层夯实。钟钮旁边四处不易觉察的疤痕,泄露了四个浇铸口的准确位置。那是最典型的雨淋式浇铸法:几十座熔炉沿四条槽道排开,炉内大火流金、铜汁鼎沸;地坑里内外模范同时高温预热。当蓄满炉膛的万斛金汤相率奔泻而出后,这口万钧大钟便一气呵成了。
③最为举世罕见和引人惊叹的奇迹,莫过于将23万多字的佛教经文和咒语②,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铸满了大钟的每一寸表面。晚年的明成祖潜心撰写《名经》凡40卷,20万言。其中,前20卷10万字便刊登在永乐大钟不朽的版面上。钟上还有许多其它汉文佛经和梵文佛咒。也许这是最诘屈聱牙和枯燥乏味的文章,但23万字的版面,安排如此匀称整齐,从头至尾绝无空白,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真要经过一番精心的运筹和计算。
④永乐大钟作为发声装置,最根本的功能和终极的输出无疑是钟声。在这方面,500年间已有无数诗文对其天下独美的音响作过精彩描述。科学工作者用的是另一种语言:钟体在几何形状大致固定的情况下,单靠厚度的变化就能带来极为丰富的泛音。厚厚的钟唇是高音E3的主要来源,钟腰的厚度变化则送出C1、A3分音。这是不同乐音奏出的和弦,是众多溪流汇成的洪波。大钟铸成后,由于通体都是经文,根本不可能通过机械刮削来调音,但却一次性达到如此音响效果,的确身手不凡。由于差频现象和各分音在大气中衰减程度不一,便出现了钟声的抑扬起伏和各处听到的音调略有不同。重击一次,钟声持续时间可达三分钟之久,声闻百里。
⑤至今还不断有研究者报告永乐大钟考察中的新发现。永乐大钟作为500年前一个庞大的存在,一定还会携带着许多尚未发现的信息,等待后人去诠释和破译。(有删改)
①【浮屠】此处指塔。也叫浮图。
②【咒语】信宗教的人以为念着可以除灾或降灾的语句。
1.文章主要从 、 、 三个方面依次说明永乐大钟“是14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登峰造极的经典之作”的。
2.准确提取信息,梳理明代能工巧匠们当年铸造永乐大钟的步骤。(不超规定字数)
首先,(15个字)
其次,设计车刮板模,做出内范。
再次,(13个字)
再其次,在外范四周夯实泥土。
最后,浇铸。
3.下面两则材料可分别印证永乐大钟的哪两个特点?
【材料一】 五百八十多年前,永乐大钟是朝钟,也是佛钟。有学者猜测,明成祖下令铸钟的初始动机一为炫耀武功,更为自己精心撰写的《名经》寻找永恒的载体,以教化百姓,流芳百世。
【材料二】 敲响那口最珍爱的永乐大钟,激越、磅礴、沉雄、嘹亮,带着恍来天外的神秘感和历史深处的沧桑感,能声闻百里。
答:材料一:
材料二: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第1-3小题。
元青花之谜
在青花瓷的家族里,元青花的名字一听就如雷贯耳。然而,元代青花瓷从诞生之日起,就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谜团。
第一个谜就是它的纹饰为什么是蓝色的。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十分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西亚、中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他们带来了西域的文化。蓝色是西域波斯文化的主色调,今天去中东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到处都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建筑。
第二个谜就是它的发展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 它是突然成熟的。过去任何一个瓷窑,其发展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则不然,你看见的时候,它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这有多种解释:有的说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出现的,而是元代中晚期出现的,那个时候,波斯人带来了现成的原材料和成熟的工艺,元青花直接受波斯文化的影响。另外一种说法是元代以后有大量北方工匠南迁,他们绘画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来到南方的景德镇驻扎下来,在景德镇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就跟一个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画画似的,只不过是换了纸,换了颜料而已,技艺上没有什么区别。元青花的这种突然成熟,从学术角度讲,至今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第三个谜是元青花纹饰为什么题材众多。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都是花卉、鸟兽、龙凤,后期才出现了人物题材。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注意展现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没有拿下江山之前,曾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第四个谜是元青花造型硕大,大件瓷器特别多,如大盘、大罐、大瓶。土耳其的托布卡比宫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几十件,都是中国当时出口的。元青花大器特别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关。蒙古人性格粗犷,不拘小节。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当中有一个“把杯”,所谓“把杯”,就是高足杯,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着。为什么做成这样的呢?因为元人是马上民族,他骑在马上,一只手腾出来就可以攥住这个杯子。“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这个感觉。高安出土的这个“把杯”,上面写着两句诗,非常有意思:“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我能够活一百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喝醉一场,也无非三万六千场,人生苦短啊!
元青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迅速繁荣起来。后来的明清两代,瓷器都以青花为主。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正是因为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蕴藏的民族文化内涵,千百年来,它以扑朔迷离的光泽闪烁在历史的记忆中。
(根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相关内容整理)
1.根据文本内容填空。
作者从色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介绍了元代青花瓷的四大谜团。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请整合文本信息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8年武汉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题。
元青花之谜在青花瓷的家族里,元青花的名字一听就如雷贯耳。然而,元代青花瓷从诞生之日起,就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谜团。
第一个谜就是它的纹饰为什么是蓝色的。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十分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西亚、中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他们带来了西域的文化。蓝色是西域波斯文化的主色调,今天去中东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到处都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建筑。
第二个谜就是它的发展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它是突然成熟的。过去任何一个瓷窑,其发展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则不然,你看见的时候,它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这有多种解释:有的说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出现的,而是元代中晚期出现的,那个时候,波斯人带来了现成的原材料和成熟的工艺,元青花直接受波斯文化的影响。另外一种说法是元代以后有大量北方工匠南迁,他们绘画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来到南方的景德镇驻扎下来,在景德镇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就跟一个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画画似的,只不过是换了纸,换了颜料而已,技艺上没有什么区别。元青花的这种突然成熟,从学术角度讲,至今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第三个谜是元青花纹饰为什么题材众多。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都是花卉、鸟兽、龙凤,后期才出现了人物题材。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注意展现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没有拿下江山之前,曾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第四个谜是元青花造型硕大,大件瓷器特别多,如大盘、大罐、大瓶。土耳其的托布卡比宫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几十件,都是中国当时出口的。元青花大器特别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关。蒙古人性格粗犷,不拘小节。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当中有一个“把杯”,所谓“把杯”,就是高足杯,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着。为什么做成这样的呢?因为元人是马上民族,他骑在马上,一只手腾出来就可以攥住这个杯子。“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这个感觉。高安出土的这个“把杯”,上面写着两句诗,非常有意思:“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我能够活一百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喝醉一场,也无非三万六千场,人生苦短啊!
元青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迅速繁荣起来。后来的明清两代,瓷器都以青花为主。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正是因为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蕴藏的民族文化内涵,千百年来,它以扑朔迷离的光泽闪烁在历史的记忆中。
(根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相关内容整理)
1.根据文本内容填空。
作者从色调、□□、□□、□□四个方面介绍了元代青花瓷的四大谜团。
2.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请整合文本信息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