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下面错别字的一组。

A、转弯抹角    
B、大庭广众   
C、名付其实   
D、束手无策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母亲
顾城
  她在车窗上用手指画了一下,就不禁笑了,果然有层薄尘。她一笔一笔画下去,敲着让他看。深秋刮大风的天气,两道车窗都关得严严的。
  “票在上衣口袋里”,“吃东西”,“晚上冷”,“中途别下车”,“常喝水”——下边写满了,就踮起脚,使劲地写在上边:“第一次出门,请帮助!”点着字,指着他,再向坐在他两边的人做手势,表情幅度很大无声地说着,也不管瞄她一眼的那些人古怪的神情。终于报告列车即将启动,她十万火急起来,在自己左胸前画方块,挤在边角写:“地址”,他明白这是她好多次地告诉他地址在他的左上口袋里。他点头,她还不依,要他拿出来给她看,他拿出展开又让她清楚地看着平整地放了回去。火车就这么动了,她手臂举得高得惊人,写“回”“来”,“来”字的最后一笔,一下拉长了。
  他看着她飞快地走起来,在棕色的人群里,花白的头发微微起伏。
  站台一晃就过去了,他知道她会站在尽头,任凭黄昏到来。
  几道灰墙过去,依旧灿烂的阳光就搬道理大片的田野上;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陡地响起,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这是他小时老唱的歌,因为家里的唱片老唱,妈妈也老唱;妈妈乌黑的头发闪亮,白色的连衣裙把他托起又放下,她喜欢这支歌;后来“文革”了,不时地他还听她哼起。
  他跟着妈妈过过很多种生活,火车、卡车、牛车、手推独轮车都坐过,吱吱嘎嘎的独轮车是妈妈推的,堤坝、田埂都走过;有妈妈在,就没有苦。
  现在歌儿“解放”了,却是好久没有再听妈妈唱了。
  这次出行很奇怪,他订了一张票就忘了,吃饭时响起“梆梆”敲门声,问票到底要是不要,莫不是嫌贵?一看时间,离五点开车也就两个小时了,赶紧放下饭,将手提箱倒空,抓了衣服用具,提上就走;(A)妈妈紧急中也抓了一大包东西,也走。他上电车,她也上电车;他上地铁,她也上地铁;到了他上火车,就不让她上了
  在地铁时,有半小时的运行,她算准了一般,把他的箱子在地面上当众打开,将自己大包中的东西一样样地往里放,同时说明着,提醒着,警告着:这个衣服早上穿,这个晚上穿,这个睡觉穿;风大穿这个,下雨穿这个。地址就是那时放进他的上衣口袋的,特意不和车票放一个口袋,为的是拿车票时不给顺带出来。她把手绢放进他衣摆口袋时,发觉这两个口袋是空的,(B)于是就往里装常用药,装一样解释一样,板兰根做什么什么,黄连素做什么什么,直装到他的左右两侧吹气一样地鼓起来,一动就晃得像个章鱼。箱子里的药就更多了,她情急之下是把家里的一抽屉药全扣进了她的大布包的。“消炎片要不要带?还是带上吧,不过吃的时候一定要问医生呵!伤湿止痛膏也带上好,万一哪里扭了,就帮上大忙啦!”
  地铁车厢竟相当空,要是人挤人不知妈妈该怎么办。妈妈忙着说着,为了让妈妈说话声音不必太大,他就蹲在妈妈旁边,妈妈于是不时伸手理下他的头发,说头发是要梳的,就用她放在箱子内拉链里的木梳梳;洗头的时候,一定要将洗发膏冲净,洗发膏放在箱子的左下角了,和肥皂、手纸一起;肥皂不要老用,手纸家里的两卷全带上,要记住及时买。说着说着,又插入一声不轻的惊叫,居然忘了带水果刀,水果有农药,一定要削皮吃,必须赶快买一个,不要买太锋利的,可别割了手。说着又想到云南白药不在抽屉里,也忘了带了;走得这么急,妈妈终于怨起他订票也不说一声来。他在家里是任性的,到了外边脸上就一热一热。车上的人上上下下,有的居然哈哈大笑起来,她也不怵,转头对人家也笑:“他是这样的嘛,还没自己出过门呢!”
  她年轻时不是这样的,因为不肯开口问路,以致错过了进入考场的时间;她后几天投考的三个大学都录取了她,那是因为她干脆前一天就找到考场,然后在边上的车站或是长椅上将那一夜硬撑过去。她那时刚满16岁,比他现在还小呢,只身从县城到上海考学。
  后来到了陕西大山里她全心全意工作,却不料晕倒在井台上;她最后一刻的坚持让她没有倒到井里,而水桶是整个地掉进去了。
  不知怎么到了儿女上,她就全换了一个人。
  现在妈妈已在几百里之外了,边上都是笑过他的人,他已小心地同他们说了话,好几个人都讲起了他们的母亲。
  灯光刺眼,一晃而过,又一个不停的车站,一切随即又沉进黑暗中不停歇的节奏里。风掠荒山,千里万里,枕巾上干净的气息安慰着他,那是妈妈后来又打开箱子放进去嘱咐他随时用的。上下铺的人都换了,茶几上只剩下了他的水杯。水杯也是妈妈给的,一个喝空了蜂蜜的瓶子,盖着金属盖儿,套着玻璃丝套儿,套儿是姐姐回家时编的。
  又踏上站台的时候,是另一个黄昏,他走过自己的车窗——一笔一笔妈妈写的字,都是反向的。(选自《顾城文选·卷三·与光同往》,1992年写于德国,有删改)
1.文章详细写了母亲哪两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仔细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1)枕巾上干净的气息安慰着他,那是妈妈后来又打开箱子放进去嘱咐他随时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踏上站台的时候,是另一个黄昏,他走过自己的车窗——一笔一笔妈妈写的字,都是反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多次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列出一组,并谈谈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对母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从文中画线句子A、B任选一处加以赏析(也可另选别处,把句子抄写在下面)。
(   )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母  亲

顾 城

她在车窗上用手指画了一下,就不禁笑了,果然有层薄尘。她一笔一笔画下去,敲着让他看。深秋刮大风的天气,两道车窗都关得严严的。

“票在上衣口袋里”,“吃东西”,“晚上冷”,“中途别下车”,“常喝水”——下边写满了,就踮起脚,使劲地写在上边:“第一次出门,请帮助!”点着字,指着他,再向坐在他两边的人做手势,表情幅度很大无声地说着,也不管瞄她一眼的那些人古怪的神情。终于报告列车即将启动,她十万火急起来,在自己左胸前画方块,挤在边角写:“地址”,他明白这是她好多次地告诉他地址在他的左上口袋里。他点头,她还不依,要他拿出来给她看,他拿出展开又让她清楚地看着平整地放了回去。火车就这么动了,她手臂举得高得惊人,写“回”“来”,“来”字的最后一笔,一下拉长了。

他看着她飞快地走起来,在棕色的人群里,花白的头发微微起伏。

站台一晃就过去了,他知道她会站在尽头,任凭黄昏到来。

几道灰墙过去,依旧灿烂的阳光就搬道理大片的田野上;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陡地响起,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这是他小时老唱的歌,因为家里的唱片老唱,妈妈也老唱;妈妈乌黑的头发闪亮,白色的连衣裙把他托起又放下,她喜欢这支歌;后来“文革”了,不时地他还听她哼起。

他跟着妈妈过过很多种生活,火车、卡车、牛车、手推独轮车都坐过,吱吱嘎嘎的独轮车是妈妈推的,堤坝、田埂都走过;有妈妈在,就没有苦。

现在歌儿“解放”了,却是好久没有再听妈妈唱了。

这次出行很奇怪,他订了一张票就忘了,吃饭时响起“梆梆”敲门声,问票到底要是不要,莫不是嫌贵?一看时间,离五点开车也就两个小时了,赶紧放下饭,将手提箱倒空,抓了衣服用具,提上就走;(A)妈妈紧急中也抓了一大包东西,也走。他上电车,她也上电车;他上地铁,她也上地铁;到了他上火车,就不让她上了

在地铁时,有半小时的运行,她算准了一般,把他的箱子在地面上当众打开,将自己大包中的东西一样样地往里放,同时说明着,提醒着,警告着:这个衣服早上穿,这个晚上穿,这个睡觉穿;风大穿这个,下雨穿这个。地址就是那时放进他的上衣口袋的,特意不和车票放一个口袋,为的是拿车票时不给顺带出来。她把手绢放进他衣摆口袋时,发觉这两个口袋是空的,(B)于是就往里装常用药,装一样解释一样,板兰根做什么什么,黄连素做什么什么,直装到他的左右两侧吹气一样地鼓起来,一动就晃得像个章鱼。箱子里的药就更多了,她情急之下是把家里的一抽屉药全扣进了她的大布包的。“消炎片要不要带?还是带上吧,不过吃的时候一定要问医生呵!伤湿止痛膏也带上好,万一哪里扭了,就帮上大忙啦!”

地铁车厢竟相当空,要是人挤人不知妈妈该怎么办。妈妈忙着说着,为了让妈妈说话声音不必太大,他就蹲在妈妈旁边,妈妈于是不时伸手理下他的头发,说头发是要梳的,就用她放在箱子内拉链里的木梳梳;洗头的时候,一定要将洗发膏冲净,洗发膏放在箱子的左下角了,和肥皂、手纸一起;肥皂不要老用,手纸家里的两卷全带上,要记住及时买。说着说着,又插入一声不轻的惊叫,居然忘了带水果刀,水果有农药,一定要削皮吃,必须赶快买一个,不要买太锋利的,可别割了手。说着又想到云南白药不在抽屉里,也忘了带了;走得这么急,妈妈终于怨起他订票也不说一声来。他在家里是任性的,到了外边脸上就一热一热。车上的人上上下下,有的居然哈哈大笑起来,她也不怵,转头对人家也笑:“他是这样的嘛,还没自己出过门呢!”

她年轻时不是这样的,因为不肯开口问路,以致错过了进入考场的时间;她后几天投考的三个大学都录取了她,那是因为她干脆前一天就找到考场,然后在边上的车站或是长椅上将那一夜硬撑过去。她那时刚满16岁,比他现在还小呢,只身从县城到上海考学。

后来到了陕西大山里她全心全意工作,却不料晕倒在井台上;她最后一刻的坚持让她没有倒到井里,而水桶是整个地掉进去了。

不知怎么到了儿女上,她就全换了一个人。

现在妈妈已在几百里之外了,边上都是笑过他的人,他已小心地同他们说了话,好几个人都讲起了他们的母亲。

灯光刺眼,一晃而过,又一个不停的车站,一切随即又沉进黑暗中不停歇的节奏里。风掠荒山,千里万里,枕巾上干净的气息安慰着他,那是妈妈后来又打开箱子放进去嘱咐他随时用的。上下铺的人都换了,茶几上只剩下了他的水杯。水杯也是妈妈给的,一个喝空了蜂蜜的瓶子,盖着金属盖儿,套着玻璃丝套儿,套儿是姐姐回家时编的。

又踏上站台的时候,是另一个黄昏,他走过自己的车窗——一笔一笔妈妈写的字,都是反向的。

(选自《顾城文选·卷三·与光同往》,1992年写于德国,有删改)

1.文章详细写了母亲哪两件事情?

2.联系上下文,仔细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1)枕巾上干净的气息安慰着他,那是妈妈后来又打开箱子放进去嘱咐他随时用的。

(2)又踏上站台的时候,是另一个黄昏,他走过自己的车窗——一笔一笔妈妈写的字,都是反向的

3.本文多次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列出一组,并谈谈其作用。

4.文章对母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从文中画线句子A、B任选一处加以赏析(也可另选别处,把句子抄写在下面)。

(      )处:                             

赏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共16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2.下列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    )(    )(4分)

A.往来而不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B.而往,暮而归  服衣冠

C.讼繁兴  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D.若夫霪霏霏  既而弥月不     

E.晦变化者  以伤先帝之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⑵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译文:                                                     

14.欧阳修自号“醉翁”的原因是“                      ”。苏轼为所造之亭命名为“喜雨亭”的用意是“          ”。(请用原文回答)(2分)

15.《醉翁亭记》中写“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三个“乐”字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答:                                                                       

16.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欧阳修为什么“醉”,苏轼因何“喜雨”?他们思想感情的共通之处是什么?(3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来看,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

  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沿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条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规,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重桎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

(1)第1段有三个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①和②________。  ②和③________。  ①和③________。

(2)第3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他所说的“心”,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________;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________;至于他所说的“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__的问题。

(3)文中的“两重桎梏”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重指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第二重指________。(不超过14个字)

(4)文中《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8个字)。

(5)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

A.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应该突破两重桎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一课一练 开明 初三(上下)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②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⑤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⑥以“惩前毖后,治病求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⑦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⑧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微生物来玷污我们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健全的肌体吗?⑨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1.用“‖”在文中划出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内容。

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②~⑥句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3.上文句①去掉“认真”和“显著”行不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句②③运用了比喻,请写出各组比喻的喻体和本体

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

5.作者在文中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个成语说明的道理是

[  ]

A.经常检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以使自己进步得更快一些。

B.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不良作风。

C.经常帮助别人纠正非无产阶级思想,以使同志更快地进步。

D.流动着的水不会腐臭,(转动着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

6.对“惩前毖后”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把以前的失败作为教训,使以后慎重些,不致重犯。

B.惩办以前的错误,警告以后的错误。

C.从过去的失误中得到教训,警戒以后的错误。

D.惩罚以前的错误,警惕以后再不犯错误。

7.选段中用来证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效果的事例是________,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应抱的态度是________。

B.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宗旨是________。

9.判断下面的话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用横线标出主语,是复句标明分句间关系。

①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

②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10.上文句⑦、⑧、⑨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对论证论点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②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⑤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⑥以“惩前毖后,治病求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⑦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⑧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微生物来玷污我们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健全的肌体吗?⑨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1)用“‖”在文中划出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内容。

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②~⑥句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3)上文句①去掉“认真”和“显著”行不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句②③运用了比喻,请写出各组比喻的喻体和本体

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

(5)作者在文中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个成语说明的道理是

[  ]

A.经常检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以使自己进步得更快一些。

B.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不良作风。

C.经常帮助别人纠正非无产阶级思想,以使同志更快地进步。

D.流动着的水不会腐臭,(转动着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

(6)对“惩前毖后”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把以前的失败作为教训,使以后慎重些,不致重犯。

B.惩办以前的错误,警告以后的错误。

C.从过去的失误中得到教训,警戒以后的错误。

D.惩罚以前的错误,警惕以后再不犯错误。

(7)选段中用来证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效果的事例是________,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应抱的态度是________。

B.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宗旨是________。

(9)判断下面的话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用横线标出主语,是复句标明分句间关系。

①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

②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10)上文句⑦、⑧、⑨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对论证论点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9年山东省枣庄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母亲

顾城

  她在车窗上用手指画了一下,就不禁笑了,果然有层薄尘。她一笔一笔画下去,敲着让他看。深秋刮大风的天气,两道车窗都关得严严的。

  “票在上衣口袋里”,“吃东西”,“晚上冷”,“中途别下车”,“常喝水”——下边写满了,就踮起脚,使劲地写在上边:“第一次出门,请帮助!”点着字,指着他,再向坐在他两边的人做手势,表情幅度很大无声地说着,也不管瞄她一眼的那些人古怪的神情。终于报告列车即将启动,她十万火急起来,在自己左胸前画方块,挤在边角写:“地址”,他明白这是她好多次地告诉他地址在他的左上口袋里。他点头,她还不依,要他拿出来给她看,他拿出展开又让她清楚地看着平整地放了回去。火车就这么动了,她手臂举得高得惊人,写“回”“来”,“来”字的最后一笔,一下拉长了。

  他看着她飞快地走起来,在棕色的人群里,花白的头发微微起伏。

  站台一晃就过去了,他知道她会站在尽头,任凭黄昏到来。

  几道灰墙过去,依旧灿烂的阳光就搬道理大片的田野上;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陡地响起,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这是他小时老唱的歌,因为家里的唱片老唱,妈妈也老唱;妈妈乌黑的头发闪亮,白色的连衣裙把他托起又放下,她喜欢这支歌;后来“文革”了,不时地他还听她哼起。

  他跟着妈妈过过很多种生活,火车、卡车、牛车、手推独轮车都坐过,吱吱嘎嘎的独轮车是妈妈推的,堤坝、田埂都走过;有妈妈在,就没有苦。

  现在歌儿“解放”了,却是好久没有再听妈妈唱了。

  这次出行很奇怪,他订了一张票就忘了,吃饭时响起“梆梆”敲门声,问票到底要是不要,莫不是嫌贵?一看时间,离五点开车也就两个小时了,赶紧放下饭,将手提箱倒空,抓了衣服用具,提上就走;(A)妈妈紧急中也抓了一大包东西,也走。他上电车,她也上电车;他上地铁,她也上地铁;到了他上火车,就不让她上了

  在地铁时,有半小时的运行,她算准了一般,把他的箱子在地面上当众打开,将自己大包中的东西一样样地往里放,同时说明着,提醒着,警告着:这个衣服早上穿,这个晚上穿,这个睡觉穿;风大穿这个,下雨穿这个。地址就是那时放进他的上衣口袋的,特意不和车票放一个口袋,为的是拿车票时不给顺带出来。她把手绢放进他衣摆口袋时,发觉这两个口袋是空的,(B)于是就往里装常用药,装一样解释一样,板兰根做什么什么,黄连素做什么什么,直装到他的左右两侧吹气一样地鼓起来,一动就晃得像个章鱼。箱子里的药就更多了,她情急之下是把家里的一抽屉药全扣进了她的大布包的。“消炎片要不要带?还是带上吧,不过吃的时候一定要问医生呵!伤湿止痛膏也带上好,万一哪里扭了,就帮上大忙啦!”

  地铁车厢竟相当空,要是人挤人不知妈妈该怎么办。妈妈忙着说着,为了让妈妈说话声音不必太大,他就蹲在妈妈旁边,妈妈于是不时伸手理下他的头发,说头发是要梳的,就用她放在箱子内拉链里的木梳梳;洗头的时候,一定要将洗发膏冲净,洗发膏放在箱子的左下角了,和肥皂、手纸一起;肥皂不要老用,手纸家里的两卷全带上,要记住及时买。说着说着,又插入一声不轻的惊叫,居然忘了带水果刀,水果有农药,一定要削皮吃,必须赶快买一个,不要买太锋利的,可别割了手。说着又想到云南白药不在抽屉里,也忘了带了;走得这么急,妈妈终于怨起他订票也不说一声来。他在家里是任性的,到了外边脸上就一热一热。车上的人上上下下,有的居然哈哈大笑起来,她也不怵,转头对人家也笑:“他是这样的嘛,还没自己出过门呢!”

  她年轻时不是这样的,因为不肯开口问路,以致错过了进入考场的时间;她后几天投考的三个大学都录取了她,那是因为她干脆前一天就找到考场,然后在边上的车站或是长椅上将那一夜硬撑过去。她那时刚满16岁,比他现在还小呢,只身从县城到上海考学。

  后来到了陕西大山里她全心全意工作,却不料晕倒在井台上;她最后一刻的坚持让她没有倒到井里,而水桶是整个地掉进去了。

  不知怎么到了儿女上,她就全换了一个人。

  现在妈妈已在几百里之外了,边上都是笑过他的人,他已小心地同他们说了话,好几个人都讲起了他们的母亲。

  灯光刺眼,一晃而过,又一个不停的车站,一切随即又沉进黑暗中不停歇的节奏里。风掠荒山,千里万里,枕巾上干净的气息安慰着他,那是妈妈后来又打开箱子放进去嘱咐他随时用的。上下铺的人都换了,茶几上只剩下了他的水杯。水杯也是妈妈给的,一个喝空了蜂蜜的瓶子,盖着金属盖儿,套着玻璃丝套儿,套儿是姐姐回家时编的。

  又踏上站台的时候,是另一个黄昏,他走过自己的车窗——一笔一笔妈妈写的字,都是反向的。

(选自《顾城文选·卷三·与光同往》,1992年写于德国,有删改)

1.文章详细写了母亲哪两件事情?

2.联系上下文,仔细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1)枕巾上干净的气息安慰着他,那是妈妈后来又打开箱子放进去嘱咐他随时用的。

(2)又踏上站台的时候,是另一个黄昏,他走过自己的车窗——一笔一笔妈妈写的字,都是反向的

3.本文多次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列出一组,并谈谈其作用。

4.文章对母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从文中画线句子A、B任选一处加以赏析(也可另选别处,把句子抄写在下面)。

(  )处: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课标读想用七年级语文(下) 题型:048

阅读理解。

  “人皆有错”,这是西方文化中已成为共识的观念。不过,它与中国儒家文化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古训有所区别。它并非指品德方面的缺陷或错误的思想观念,而是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各样的非故意失误,如突然叫不出熟人的名字,安装机器中忘了拧紧螺栓等。心理学把这种非故意的失误统称作“人误”。

  并非所有的工作过失都叫人误。一个电工在检修电路时,为图省事而没有事先切断电源与忘记拉下电闸所犯的错误是不同的。前者是有意违章,后者才是人误。人误是有意识的行为中非故意的动作。修好机器起身伸展身体时碰翻不知谁放在身后的油壶就不是人误,因为起身伸展身体不是有意识的行为。其次,做人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而不成功也不是人误。用螺丝刀穿入细小的螺丝孔而不碰带电的孔壁是很难的,就是碰上也不算人误。

  要研究人误,自然要弄清人误形成的机制。工作记忆是人信息加工的核心环节,相当于计算机的内存,但其资源有限,只有7±2个组块。当心智操作或工作操作过程被其他事件干扰时,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被干扰事件挤占,极有可能发生遗漏操作环节、错误操作无关动作。1997年,西班牙的旅游胜地特纳里费岛机场发生了两架飞机相撞的严重事故,582人在事故中丧生。事故分析显示,该机场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人误是这起事故的直接诱因。当时一名交通管制员正指挥一架大型客机降落到机场跑道,又听到另一架大型客机要求着陆。该管制员的工作记忆立刻被新任务占据,忘记了继续指挥停在跑道上的飞机转移到停机坪。新降落的飞机呼啸着冲向那架飞机,造成了这场灾难。

  心理学家根据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将人的操作和决策行为划分为技能基、规则基和知识基三类,人误也相应地分为这三类。技能基操作是自动化的执行行为,如走路、骑自行车。这种行为占用工作记忆资源最少,前一个操作是启动后一个操作的信号。但是,这种操作如果受到干扰而中断,就可能发生遗漏错误。例如上楼梯时听到有人叫自己,就可能走神踏空摔倒。规则基操作是遵循预定程序的执行行为,如学生每周按照固定的课程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去不同的教室、上不同的课。如果规定的程序改变,或者相似的情境却要执行不同的程序,就可能发生遗漏或执行错误的程序。例如将下周五的课调到本周六来上,学生就可能会忘记在周六去上课,或者以为要上周一的课而带错教科书,走错教室。知识基操作是处理新任务、解决新问题的判断决策行为,如选购一台VCD机。知识基的操作需要从长时记忆(知识库)中提取已有知识。提取知识错误或无法提取合用的知识,就可能做出错误判断和决策。例如记错或想不起家里电视机视频和音频插口的型号,买回的VCD机就可能与电视机不匹配。人误是难免的,但心理学的研究又证明,人们是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来控制其影响的。

1.请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人皆有错”这句话。

2.此文中的“人误”指什么?

3.人误分为哪三种?

4.第三段中“引用西班牙航空事故”的例子,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5.对“人误形成的机制”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信息加工核心环节的工作记忆资源有限。

B.心智操作或工作操作过程被其他事件干扰。

C.人的工作记忆有限和操作过程受到干扰。

D.工作记忆被新任务占据而产生正常遗忘。

6.文末说“人们是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来控制其影响的”,根据对第四段内容的理解,不属于控制人误所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

[  ]

A.改善工作环境,尽量减少干扰。

B.合理设计程序,明确作业时间。

C.改进记忆系统,优化技术设计。

D.提高技能水平,扩大知识视野。

7.对本文的内容,理解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

A.解释了人误的概念,阐述了人误的特点和避免的方法。

B.说明了人误的产生,分析了人误形成的机制和类别。

C.说明了人误的产生,阐述了人误的特点和避免方法。

D.解释了人误的概念,分析了人误形成的机制和类别。

8.谈谈你对“人误”的看法和解决人误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邓稼先》选文,完成后面问题。
(1)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2)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3)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5)“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6)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7)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8)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9)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对划线句子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则”字,紧承上文,与奥本海默形成对比。
B.一个“不要”,突出了邓稼先忠厚平实、从不骄人的性格特点。
C.邓稼先的“最不要引人注目”是中国原子弹工程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D.邓稼先的“最不要引人注目”指收敛锋芒,不张扬,不傲气。
【小题2】对选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B.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C.邓稼先的纯朴坦诚、谦逊平和与奉献精神
D.邓稼先在钱三强的选聘下,成功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小题3】对选文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总说,第(2)(3)两段分说。
B.第(2)(3)两段形成对比。
C.第(5)(6)段是对第(4)段的具体阐述。
D.第(6)段是对第(5)段的深化和升华。
【小题4】作者在这一部分里说:“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话的一二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相同之处。
B.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